《故都的秋》背景资料课件PPT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原文探究
五、文本研读
写作特点:
1、以情驭景,以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六、本课总结
六、本课总结
一起赏析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 秋》,这北国的秋是一幅美丽生 动的水彩 画,画中还带着丝丝悲凉,是有郁达夫对 故都的思念和眷恋,画中有情,情中有画,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画 一般的感觉。
分析第二部分
五、文本研读
这一图景是如何表现秋的清、静、悲凉的?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闲 落寞 秋草—— 萧索、孤寂
分析第二部分
五、文本研读
为了表现这故都的秋味,作者除了列举了陶然亭的 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和潭柘 寺的钟声这些景物之外,还举了个小小的例子:清晨起 来,在院中一坐,泡一碗浓茶,你能看见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能从槐树叶底 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从生长在破壁腰中的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的蓝色的花朵里,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 的秋意。
第三部分(13、14):通过南北对比,表达了对北国秋的赞美和眷 恋之情。
原文探究
五、文本研读
作者对“故都的秋”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 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整体印象: 清 静 悲凉
分析第一部分
五、文本研读
阅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北国的秋”与“南国的 秋”各有什么特点?
故 都 的 秋
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 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 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 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 文一《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 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2024年度-14《故都的秋》课件(54张PPT)

2024年度-14《故都的秋》课件(54张PPT)

情感渗透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深情描绘,表达了 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怀旧之情。
21
对当代文学创作启示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深入挖 掘了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对当代 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即要关注 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表达。
注重情感渗透与共鸣
郁达夫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深情描 绘,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当 代文学创作也应注重情感的渗透 与共鸣,让读者在作品中找到心 灵的寄托。
12
人物塑造手法探讨
01
细节描写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 、语言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 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
世界。
02
环境烘托
03
对比手法
作品通过对故都秋天的环境描 写,烘托出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人 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进行对比
,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形象。
02 03
秋士
秋士是郁达夫在故都结识的朋友,他的形象代表了故都的传统文化和士 人精神。秋士博学多才,对故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与郁达夫 一同感受故都的秋意。
市民
市民形象在作品中起到了衬托作用。他们朴实、热情,展现了故都人民 的淳朴民风。通过与市民的交往,郁达夫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故都的生活 气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通过点拨和探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写作 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和孤独; 感受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7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再分 述各个场景,最后总结全文。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
都说“革命之士”多豪迈,请结合资料链接,说说为什么身为现代 作家、革命战士的郁达夫也像古人一样“逢秋悲寂寥”,笔下的故都之 秋一片“清”“静”“悲凉”呢?明确:“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的秋“清”“静”“悲 凉”,正是他内心情感的写照,也是他不自觉地“以情驭景”的结果。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当局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连年大战,民不聊生, 导致他思想苦闷。②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使然。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体 验了生活更多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在日本十年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 辱和歧视,为他增添了更多的苦闷。③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所致。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 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通世文学”;作者认为,对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故都的 秋姿、秋色、秋味,交融着郁达夫个人的不幸遭际、心路委曲。在作者心中,“悲 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他整个人生的感受,时代的写照。
三、细读文本,揣摩情感赏析下列句子,品味其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 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 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 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 不愧杀!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 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 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 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2024版《故都的秋》郁达夫ppt课件

2024版《故都的秋》郁达夫ppt课件

《故都的秋》郁达夫ppt 课件目录•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探讨•主题思想阐释及价值意义挖掘•知识拓展:其他类似作品欣赏与比较•课堂互动环节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郁达夫生平及文学成就生平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文学成就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被誉为“自传体小说”的奠基人。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是郁达夫应上海《人间世》杂志之邀而作的一篇散文。

创作地点当时郁达夫正在北平(今北京)生活,对北平的秋天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社会文化背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处于变革之中,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

同时,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政治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文学背景在文学领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02文本解读与赏析开篇对故都秋天的总体印象。

主体详细描绘秋天的各种景象。

•结尾:对秋天的深情告别,抒发乡愁。

01020304写作特点情感深沉,语言优美。

运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

结合个人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秋天景象落叶纷纷,秋风萧瑟。

寒蝉凄切,秋雨绵绵。

果实成熟,秋收时节。

象征意义秋天的萧瑟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01秋天的成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成长。

02秋天的收获象征着劳动的果实和生活的希望。

乡愁情感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追忆。

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留恋。

怀旧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故乡的秋天景象,唤起读者的怀旧情感。

运用感人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 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 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 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 伤感的心情。
——《秋声一片》林清玄来自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 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 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小椭圆形的细叶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 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 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 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 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 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14.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一、了解散文基本知识,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二、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 来 写故都的秋的。 三、感受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
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
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
作者 笔下 的南 国之 秋是 怎样 的?
廿四桥的明月
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
荔枝湾的残荷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然 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 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 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故都的秋》ppt课件

《故都的秋》ppt课件
1、一椽破屋 荒凉、萧条、破败 2、一碗浓茶 清闲 、耐人回味 3、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 冷色调,高远清冷 4、驯鸽的飞声 听觉,以声衬静,突显静谧 5、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惬意 6、喇叭似的牵牛花 蓝色白色 偏好冷色,突显清冷 7、疏疏落落的秋草 悲凉
秋院晨景
怎样突显“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味之“清”(清闲、清冷):颜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青天色、蓝白朵牵牛花);内心—静坐小院、泡一浓茶、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等,体现清闲之感。 秋味之“静”:声音—驯鸽的飞声(环境之静)。 秋味之“悲凉”:环境—“破屋”“疏疏落落的秋草”。
赏析第七段的写景语言有何特点: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①语言简洁凝练,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 去的情景。
②用词精确,使用形容词“灰沉沉” “息列索落” ,动 词“卷”“露”把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描写得活灵活现。
秋雨话凉
秋雨话凉图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行动: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 去一立。 清闲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 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 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秋景总结
秋景图
景物
破屋 浓茶 青 秋院晨景图 天 鸽声 日光
牵牛花 秋草
秋槐落蕊图 槐树 落蕊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蝉叫
凉风 雨 都市闲人
秋果奇景图
枣子
感官角度
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 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解读题目
“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什么作者不直接 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故都的秋》课件

《故都的秋》课件

7.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有人认为此 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
答:
[明确] (示例)我认为不是画蛇添足。 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表 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 者全新的感受。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了行文 思路的开阔,显示了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 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而中国人对秋的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 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二者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侧重点和适用对 巧辨 象不同:“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 巧析 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
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
1.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 语句(用原文语句回答),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3)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 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 出脸来了……
答:
(1)[明确]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 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 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 透露出悠闲、惬意。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 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 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 集》 【评价】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 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二、人物颂歌 至诚赤子郁达夫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赏析本文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
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 “意境”。(3-11) 虚实相生
用中国古典诗词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 手法,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 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或升华 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2、12、13) 此外,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 自然而讲究。
7、列出文章结构图,文章的主旨,写作特色是什么?
初读感知
故都 的 秋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表明描写的地点
含深切的眷恋之 意,也暗含着一种 文化底蕴。
确定描写的内容
因“故都”的修 饰而被赋予了厚 重的人文色彩
解题: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 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 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 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 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 的眷恋和向往。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 (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 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 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 (1314)
总写作者对北国、 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 秋的向往之情。
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 净沙·秋思》怎么样?
《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仿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秋
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 ———————.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 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 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 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1936年 2月离杭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 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 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 山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派遣了现实 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 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下许多的游记 散文,这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收获, 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 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蒋介石及其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27年在上海发动 一二政变及后来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 各地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一些爱国人士,民主人士 和知识分子也受波及。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 1931年 2月7日枪杀因“东方旅社事件”而被捕的一批左派 独裁统治,通过暗杀绑架秘密逮捕等手段镇压学生运动 人士,包括后称为“左联五烈士”的李伟森、柔石、胡也频、殷 和民主运动。 夫、冯铿。
BACK
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发生 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 中期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唯物史 观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实 际相结合,资产阶级文艺观 宣传探讨党的文艺政策坚持 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策略,推 进文艺大众化借鉴和探讨无 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吸引 和培养左翼文学青年等许多 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 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民 族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946年2月10日在重庆校场口围攻殴打民主人士集会,李公 朴、章乃器、施复亮、郭沫若、马寅初等60余人被打伤,一些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
BA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