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黄疸中药方

黄疸中药方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特征。
西医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黄疸中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黄疸中药方黄疸的诊断要点临床症状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其中目黄为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
患病初期,一般是黄疸还未出现,常以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疲乏等类似感冒症状为先驱,3~5日后才出现黄疸,故应注意早期诊断。
检查血液胆红素升高。
黄疸的辨证分析黄疸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
病机关键是湿邪为患,病变部位为脾胃肝胆。
本病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以湿热为主,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如橘色;急黄为阳黄之重症,湿热夹毒,郁而化火,热毒炽盛、黄色深褐如金,病情凶险;阴黄以寒湿为主,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如烟薰。
本病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法.黄疸的辨证论治I.阳黄热重于湿型【证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胀满,口干口苦,恶呕,尿短赤,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泄下。
【方药】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绵茵陈30克,栀子12克,大黄10克,鸡骨草30克,车前草2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因砂石阻滞胆道者,可加柴胡、枳实、郁金各12克,金钱草30克。
2.中成药(1)鸡骨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2)溪黄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广益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绵茵陈、金钱草、丹参、板蓝根、茯苓、薏苡仁各30克,郁金、柴胡、败酱草、甘草各10克。
水煎服。
(2)退黄方(湖南中医学院验方)处方:赤芍30—60克,大黄10~30克,绵茵陈、板蓝根各30克,泽兰、车前子各15克,郁金12克。
水煎服。
(3)茵田虎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处方: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虎杖30克,柴胡9克,茯苓15克,栀子9克,布渣叶15克,山楂10克,甘草6克。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与恶心和呕吐一同出现。
中医草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用于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草药以及它们对湿热黄疸和相关症状的疗效。
一、黄连:清热燥湿、解毒镇痛黄连是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湿热黄疸非常有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镇痛的作用,可以改善湿热黄疸导致的恶心呕吐症状。
黄连可以口服或煎煮成药膏外敷,具体用法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二、黄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芩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黄芩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可以煎服或泡水喝,每日2-3次,剂量视情况而定。
三、黄连解毒片:清热解毒、降脂利胆黄连解毒片是一种含有黄连等中草药成分的复方制剂。
它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利胆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有较好的疗效。
黄连解毒片常见的剂型有片剂和颗粒剂,具体用法和剂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四、栀子:泻火解毒、利胆排黄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它具有泻火解毒、利胆排黄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导致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栀子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栀子可以煎汤、泡酒或加入糖果等制成制剂服用,具体用法请遵循医生的指导。
五、龙胆草:清热解毒、利胆逐石龙胆草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逐石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龙胆草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龙胆草可以煎煮汤剂服用,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
六、滑石粉:降火消炎、清热解毒滑石粉是一种中草药制剂,具有降火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
湿热黄疸导致的黄疸和恶心呕吐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滑石粉可以煎服或外敷,具体用法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七、茵陈蒿:清热利湿、解毒疗疮茵陈蒿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的作用。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茵陈蒿可以缓解症状。
茵陈蒿可以煎煮成药膏外敷,或煎服,剂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一、黄疸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湿热:感受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饮食不节:饮食不洁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3)情志所伤: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正气,肝、胆、脾、肾功能失调,发为黄疸。
2. 病机(1)湿热蕴结: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3)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4)肝肾阴虚:久病耗伤肝肾,阴虚火旺,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二、黄疸初步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疏肝利胆:调畅肝气,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2)健脾化湿:健脾利湿,消除湿浊,恢复脾胃功能。
(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4)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恢复肝肾阴虚。
2. 方剂选择(1)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功效:滋阴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黄疸。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
3. 非药物疗法(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之品。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3)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
(4)针灸疗法:针灸穴位如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以疏肝利胆、健脾化湿。
(5)按摩疗法:按摩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以调和气血,促进肝胆功能。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前言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率高达60%以上。
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造成胆红素代谢不良,从而引起黄疸。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
因此,对新生儿黄疸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护理方法。
中医病因分析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由于生理发育不完全导致气血不畅、阴阳失衡,从而导致胆汁外溢,引起黄疸。
由于新生儿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出现感染,进一步影响黄疸的治疗,因此在治疗黄疸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内服药物:中医常用的内服药物有黄连素、柴胡、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化瘀止血,有效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排毒疗法:采用鸡羊粉膏制成的中药棉包,将其敷于新生儿腹部,有助于排毒、利胆。
•拔火罐:新生儿黄疸出现时,可以在胸口和小腿上进行拔火罐,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散热,缓解黄疸症状。
按摩理疗中医认为按摩能够促进新生儿气血循环,帮助胆红素代谢。
按摩部位包括头部、背部、腹部和四肢,按摩手法以轻揉、搓、推、拉等为主,按摩时间不宜过长。
穴位按摩中医理论中认为,通过按摩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消除阻滞,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消除新生儿黄疸。
常用的穴位包括翳风、迎香、三阴交等,按摩时间和手法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食疗中医食疗是通过食物来调节新生儿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黄疸症状。
常用的食疗包括:•清热化痰:采用柚子皮、薏苡仁等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补气养血:采用山药、银耳等食物,有助于滋养肝脾、调畅气血,帮助新生儿恢复健康。
中医护理注意事项•确保良好的洁净卫生环境,防止感染。
•进行适当的包裹,保持温暖。
•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哺乳和缺乏营养。
•对于重度黄疸患儿应及时转诊,进行专业治疗。
•避免过度刺激和紧张,帮助新生儿调整情绪,促进消化吸收。
结语针对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方法,因其具有安全、便捷、无副作用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婴儿去黄疸的中药偏方

婴⼉去黄疸的中药偏⽅ 黄疸是⼀种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体内⾖腐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清内胆红素升⾼的情况,下⾯⼩编带你了解婴⼉去黄疸的中药偏⽅,希望对你有帮助! 婴⼉去黄疸的中药偏⽅ 1、婴⼉去黄疸的偏⽅⼀ 主治:治黄疸。
⽤法:⽤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
有酒量的⼈服后易见效。
⼜⽅ : 秦艽三两,⽜乳⼀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2、婴⼉去黄疸的偏⽅⼆ 材料:⽤地锦草、⽺草、桔梗、苍术各⼀两,⽢草五钱,共研为末;另以陕西省醋⼆碗与皂矾四两,同熬匀后,将药末投⼊,再加⽩⾯适量和成丸⼦,如⼩⾖⼤。
⽤法:每服三⼗⾄五⼗丸,空⼼服,醋汤送下。
⼀天服⼆次。
3、婴⼉去黄疸的偏⽅三 主治:( 内热、⼤热型) 。
⽤法:⽤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 : ⽤茵陈切细煮汤服。
⽣⾷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便。
此⽅名“茵陈羹”。
4、婴⼉去黄疸的偏⽅四 主治:( 湿热型) 。
⽤法:⽤柴胡⼀两、⽢草⼆钱半,⽩茅根⼀⼩把,加⽔⼀碗,煎⾄七成,适当分次服完。
⼜⽅ : ⽤灯草根四两,加酒、⽔各半,煮半⽇,露⼀夜,温服。
5、⽟⽶须煮⽔能够去黄疸吗 孕妇可以在怀孕期间喝⽟⽶须⽔,它主要有利尿消肿的功效。
有些产妇在分娩后会出现⼩便不利,⾝体浮肿的现象,⼤量补充⽔分时容易加重⼼脏的负担。
如果把⽟⽶须放在开⽔中煮,每天当茶饮⽤,会帮助⾝体利尿,从⽽减轻⽔肿,⽽且不增加⼼脏的负担,还具有减肥作⽤。
⽅法为把200毫克⽟⽶须放在700-800毫升的开⽔中煮,待煮到1/3⽔量时即成,每天饮⽤1杯。
⽟⽶须有利尿、降压、促进胆汗分泌、增加⾎中凝⾎酶和加速⾎液凝固等作⽤。
将⽟⽶须在授粉前割下阴⼲存放,煎⽔代茶,对肾炎、膀胱炎、胆囊炎、风湿痛、⾼⾎压和肥胖病均有⼀定疗效。
⽟⽶须还有强⼼、开胃、⽌喘等作⽤,它味⽢、性平,⽬前来说,尚⽆关于⽟⽶须⽔的负⾯报道,⽆任何副作⽤。
因此孕妇在怀孕期间可以喝⽟⽶须⽔,但如果没有必要,还是尽量少喝,有出现了⽔肿的时候再喝。
中医治疗黄疸的10种小验方

中医治疗黄疸的10种小验方*导读: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因多种原因使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导致,轻者出现巩膜黄染,重者浑身皮肤发黄,小……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因多种原因使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导致,轻者出现巩膜黄染,重者浑身皮肤发黄,小便黄如浓茶色。
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时,针对黄疸可用下列中医验方治疗。
1.葶苈子适量,将葶苈子洗净,炒至黄色,再焙干研为细末。
每日两次,每次6克,用黄酒送服。
2.南瓜皮30克,黄柏3克。
将南瓜皮、黄柏放入锅内,倒入3碗水,煎至1碗。
每日1剂,水煎服2次。
3.茵陈20克,金钱草20克,玉米须20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
先将前3味一同入锅,加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去渣后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煮粥,加白糖调味。
每日1剂,分2次食用,服至黄疸消退。
4.甘蔗250~500克,绿茶6克。
将甘蔗去皮,切成小片,加500毫升水煮沸,5分钟后取出,趁热冲泡绿茶。
每日1剂,分3次服。
5.冬瓜皮、西瓜皮各30克,葫芦壳30~60克。
将上药煎汤,取上清汁。
每日1剂,煎服2次。
6.鲜白茅根50~100克,鲜车前草150克,加水300毫升,煮沸10分钟,加绿茶10克,每日1剂,分2次服。
7.黄瓜皮不拘多少。
将黄瓜皮放入锅内,倒入水2碗,煎至1碗。
每日1剂,煎服3次。
8.鲜野甜菜适量。
将野甜菜洗净,沥干水分,捣烂绞取原汁内服。
每日1~2次,每次半碗原汁,加适量热酒冲服。
9.大田螺10~20只,取肉用黄酒半杯拌和炖熟,饮汤,每日1次。
10.鲜珍珠草60克(或干品30克),猪肝60~100克,清水适量,煎汤。
饮汤吃猪肝。
每日1次,连服5~6次。
中医治疗黄疸的10种小验方,在黄疸急起,迅即加深,也有一定的效果。
当然黄疸病人也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才能预防好。
婴儿黄疸用什么中药调理

婴儿黄疸用什么中药调理婴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或早产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水平较高对周围组织造成一定损害。
胆红素高的原因多为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造成的,统计数据显示,新生儿黄疸的总发生率为50%以上,大部分婴儿的黄疸自行消失,但如果没有科学治疗可能会威胁到婴儿的生命安全。
除了采取传统的光疗和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婴儿黄疸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将从高级育婴师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些中药调理黄疸的方法和育婴经验,希望对广大新手妈妈有所帮助。
一、中药调理黄疸的方法1、黄连汤黄连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治疗黄疸的方子,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
具体做法如下:材料:黄连、板蓝根、桃叶、连翘、夏枯草。
做法:将以上中药材分别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的水煎煮,用小火煮至汤色变黄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黄连汤口感较为苦涩。
如果孩子不愿意喝或觉得难喝的话,可以将药材煮熟后倒掉,只取黄连和板蓝根的药汤煮熟,口感会舒服很多。
2、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适合婴儿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减轻黄疸等功效。
具体做法如下:材料:黄连、茯苓、陈皮、木通、赤芍、白芍、香豉。
做法:将以上中药材分别洗净,放入碗中,用水冲泡成茶汁,加入适量的糖调味后,喂给婴儿饮用即可。
注意事项:玉屏风散口感较为苦涩,所以对于喜欢甜味的婴儿,可以适量加入糖或蜂蜜。
二、中药调理黄疸的效果1、黄连汤黄连可以清热解毒、凉血降压,是治疗黄疸病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板蓝根可以凉血解毒,降低体内的胆红素含量,桃叶、连翘、夏枯草可以用于促进肝脏代谢,帮助体内毒素的排出。
这些中草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发挥降低血液中胆红素含量的作用,加上黄连的抗炎抑菌效果,对婴儿黄疸的治疗非常有效。
2、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有效的中药治疗黄疸的方法。
茯苓、陈皮、木通能够促进肝脏代谢,提高肝细胞的活性,促进胆汁的排泄和胆红素的降解。
赤芍、白芍可以舒肝解郁,调节情绪,增强肝脏的代谢能力。
加上香豉调味,可让孩子更加接受中草药的味道。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
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厌恶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寒湿内阻:身目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
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停滞:身目色黄而晦暗,胁下症积胀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位出现红丝血缕,大便黑,舌质隐青或舌淡有瘀斑,脉弦涩。
脾虚血亏: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
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
中医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治法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
3、急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
阴黄
1、寒湿困脾
治法温阳健脾,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2、脾虚湿滞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种类型介绍
1.阴黄:黄色不明显,下身黄而上身不黄;小便夜间不舒服,白天通利。
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6-15克加茯苓、
泽泻、薏米之类或五苓散。
连服数剂即退。
2.阳黄: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下身不黄;白天小便不畅,或痛或不痛,夜间正常;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
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黄芩等,数剂即愈。
3.热黄:口大渴,多饮反觉不快,一身尽黄;眼目发黄色淡,小便急数疼痛,尿色如黄汁。
病因热结膀胱。
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大热泄黄疸亦除。
4.寒黄: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时缓解;一身黄疸、眼目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多。
病因是寒结膀胱。
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米、附子等,温命门,10-15剂痊愈。
5.湿黄:一身上下尽黄,眼目具黄;身浮肿、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湿之病。
治疗宜用“去黄散”12-15克加升麻、牵牛子、车前子、泽泻等,慢慢调理即愈。
6.燥黄:胸前发黄病因是肺金燥极,发于胸前。
治疗宜用“去黄散”3克加麦冬、栀子、白芍、陈皮、天冬、元参、花粉、白芥子等,数剂痊愈。
7.血黄:上下一身,眼目具黄,发热、烦闷、腹痛。
病因是血瘀。
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等,长服即愈。
8.气黄:头面多黄、不发热、轻微活动乏力、小便不数,大便燥。
病因是气虚不能运化。
治疗宜用“去黄散”12克加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等,气旺则愈。
9.新生儿黄疸:出生2-3天即可出现黄疸,10天左右达到高峰。
病因是胎儿感受孕母湿热之气。
治疗宜用“去黄散”10克加栀子、郁金、白术、鸡内金等7剂大部分痊愈。
10.手足黄:身不黄手足反黄。
病因是湿热壅闭与中焦。
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慢慢调理可治愈。
黄疸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甜瓜蒂10克,研末搐鼻,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2)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
2.针灸疗法
针刺章门、太冲、脾俞、肝俞、劳宫、脊中等穴。
若嗜卧、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