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中的美学意蕴

合集下载

重读经典——《项脊轩志》美感探因

重读经典——《项脊轩志》美感探因
悼也。”
关于 《 项脊轩志》中家道衰落的情况,从这几个地方可以
看出:
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
者。
屋子破旧,衰败气象 已现 。
先 是 ,庭 中通 南北 为 一 。适 诸 父 异 爨 , 内外 多 置 小 门 ,
墙往往 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 中始 为 篱, 已为墙 ,凡再 变矣。 ・ 家道没落 ,家族不是发展壮大和 向外扩 张,而是内部割 据,叔父们各顾各 的家 。面对家庭的这种窘况,归有光 内心 的苦痛是可想而知 的。这~段语言充满 了忧虑、悲哀和厌恶 的色彩,俗云: “ 家和万事兴 ”, “ 族者 ,凑也,聚也。谓 恩爱相依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 ,故谓之 族 。” (《 白虎通 》)家境 急剧败落的困境 ,使 “ 束发”的 归有光过早地懂得 了人 间的忧患 。年轻 的归有光尽管怨恨 却 也无奈,加深 了他要勤奋读 书考取功名 的念头。因为只有这 样,才能改变家族 的面貌,才会有新的气象 出现 。因此,聪 慧的归有光刻苦学习, “ 大类女郎”、 “ 日”默默地在 项 竞 脊轩中 “ 扃牖而居 ”而欲振家业。
段 “ 可 喜 ” 的读 书 生 活 。 多
“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 阶 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
圜光 2 有 0 0 6


项 脊 轩 志 里 以鲜 活而 缠 绵 的 笔 法 描 写 了家 庭 生 影宽驳 ,姗姗可爱。”
和 民族 性 格 , 就具 有 适 应 于各 种 不 同 阶 段 、 各种 不 同层 次和
冠尽通 《 五经》 《 三史》诸 书”,二十岁补苏州府 学员 ,三 身份 的人物以相对独立的功能和作用 ,如果否认 了这一点,

《项脊轩志》的艺术魅力

《项脊轩志》的艺术魅力

项脊轩志》的艺术魅力1. 即事抒情,亲切感人? 归有光善于“叙家常至琐至屑无奇之事迹”,善于描写生活细节,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

先看叙述老妪回忆母亲之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作家通过叙写老妪转述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母亲疼爱儿女、嘘寒问食的慈祥音容,字里行间又暗寓自己的感念之心和悲痛之情,读来亲切感人,哀婉动人。

正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再看叙写祖母的往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作家通过叙写祖母的语言,表现了祖母对孙儿勤学苦读的赞许之情和关切之意;而“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则是通过叙写祖母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和语言,表现祖母对孙儿既有期待又有勉励鞭策的复杂心理。

当作家“瞻顾”祖母“遗迹”时,觉得历历往事“如在昨日”;当作家感到自己功业无成,有负祖母的厚望时,心情十分愧疚沉痛,于百感交集之中,以至“长号不自禁”。

最后看叙写妻子:“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夫妻感情甚笃,又写出了妻子的聪慧好学。

且于细节描写之中暗含对妻子的深挚怀念。

由上观之,《项脊轩志》体现了归有光善于即事抒情的特点。

文?章通?过叙写日常化的生活事象和琐细的日常生活细节,既表现了家庭亲人间的深挚感情,又表达了作家对亲人吟吐不尽的怀念之情;而作家对亲情、爱情的深情书写,读之令人动容。

?2. 记轩寓感,悱恻动人?《项脊轩志》通过自己所居“轩”的变化,来叙家庭琐事,以寄寓家世盛衰的感慨。

《项脊轩志》中的美学意蕴

《项脊轩志》中的美学意蕴

《项脊轩志》中的美学意蕴导读:[内容提要]文学之美重在含蓄。

美是人与其世界在精神上的一体性状态。

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却以读书的怡然之美和浓郁的亲情之美来表达内心的悲痛。

二者合而为一,从而使读者产生与其相融为一的精神状态,产生美感。

文学之美重在含蓄。

读一篇文章,读者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了内在的契合,产生共鸣,才会有美的享受。

不管这种享受是来自于欢乐还是悲伤。

所以美是“人与其世界在精神上的一体性状态。

”只要作品与人在精神上能相融为一,那么这种相融为一的状态就是美。

就能给人美感。

初读《项脊轩志》,只觉得语言清丽,写景叙事交融。

多读几遍,才领悟出作品中蕴涵的浓浓的情感。

《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情感触发物,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物,来表达作者浓浓的悲痛之情。

作者在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中,体现的是浓郁的亲情,而在这浓郁的亲情背后,隐藏的却是不可言喻的悲痛。

这是一篇美与悲交错相融、合而为一的文学作品。

其美怡然、温馨、浓郁。

“项脊轩”环境清幽,景色宜人。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轩外如此,轩内则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轩内有书,轩外花木,白天有鸟,月夜桂影,构成了一个和谐清幽温馨的小天地,而居于其中的正是作者自己。

环境之清幽、读书之勤奋、志趣之高洁、心境之愉悦于不知不觉中自然的显露出来。

环境之美与人物之美相映成趣。

作者回忆他的母亲、祖母和妻子,则是通过生活的细节来表现。

母亲“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和语言,却生动的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祖母,简洁细腻,绘声传神。

“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这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儿的关心、疼爱、鞭策、期待的复杂感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写亡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便表现了夫妻间的浓厚情感。

解识无声弦指妙 平淡之处见深情——《项脊轩志》赏析

解识无声弦指妙 平淡之处见深情——《项脊轩志》赏析

解识无声弦指妙平淡之处见深情——《项脊轩志》赏

《项脊轩志》是李白的气韵诗,由六言律诗构成,自古以来便以其
奇特的音乐性和优美的诗歌语言深受读者的青睐。

由其内容可见,诗
歌以“解识”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

诗中首先用“解”来代表对自然界之智慧,即引味色香澄澈清明,识通
晕曲觉浅深,无声弦指涵盖千言,努力去提示和解释自然的神秘和智慧,可以言为开启诗人洞察自然的知识之旅。

此种知识之旅彰显出他
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生活的体会。

在第二句和第三句,李白把“平淡之处”和“深情”联合起来,表达出它们在概念上的交流;在平淡之处,就可见到深情,让人体会到一种朴实
而深刻的感受。

此乃此诗最大的亮点,巧妙地利用集句“解识无声弦指妙,平淡之处见深情”,点明平淡之处便蕴含了深刻的认识和洞察力,
它不单可以指向诗人对自然界的洞察力,也可以指向诗人对生活的领悟。

总之,《项脊轩志》用凤毛麟角般的语言把诗人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其深邃的智慧,令人若有所思。

论《项脊轩志》的语言艺术

论《项脊轩志》的语言艺术

论《项脊轩志》的语言艺术
《项脊轩志》是中国南朝宋代思想家谢灵运的一部史学巨著,其篇幅和语言都难以言表,其中更体现出了作者充满激情的文学艺术。

作者善于激动,用大量极为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以流畅充满活力的句式,表达出其对人文社会及精神生活的联想、旁征博引,营构出大量艺术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作者也巧妙地用思虑、比拟的方式将自身的思想表达出来,使读者对人类的本性感到共鸣,也使《项脊轩志》成为一部独树一帜的杰作。

从语言调性及文学艺术上来看,《项脊轩志》是宋代古典文学的一本珍贵著作,谢灵运用精细精彩的语言艺术,描述出一个野心满怀及拨开乌云觅晴的人文社会,而且还将众多抒情元素融入进去,彰显出作者庄严安定的情感世界,展示出对孤立、自由、宽厚的理想的执着。

由此可见,《项脊轩志》的文学艺术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意蕴。

方寸格局蕴真情-《项脊轩志》情韵品析

方寸格局蕴真情-《项脊轩志》情韵品析

《项脊轩志》借述一轩格局之变化,寄寓了自己家世变迁、身世沉浮的深沉慨叹。

对于这一点,读者在品析时往往容易忽略,实际上这恰是归有光的匠心所在。

关于项脊轩格局的变迁,作者虽简言淡语,却意味深长。

姚鼐曾评价“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有风韵疏淡,此乃于太史公深有会处。

”一、从轩的环境变化品作者读书之喜悲文中并未直述作者家道没落之悲慨,但从项脊轩所处的环境———归家庭院的格局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家族由衰转败的过程中作者的心绪变化。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归家的庭院最初是一个整体。

虽然昔日荣光不在,以至庭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但毕竟“南北为一”,这个没落的大家族至少维系着形式上的完整与和谐。

正是在这种家族一体、相对和谐的氛围中,年幼的归有光才得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尽力营造项脊轩雅致的周边环境;才有了“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之乐和“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情趣与心境。

这样逍遥惬意的读书生活甚至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陶渊明的田居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刘禹锡的陋室。

虽然不超然于物外,而是以考取功名、重振家业为自我要求,但在这样的读书时光中,归有光感受更多的应该是单纯充实、憧憬满怀的读书之喜悦。

然而,昔日完整一体、和谐有序的大家族毕竟走向了分崩离析。

这是一个家族最为无奈的悲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象征家族完整的大庭院最终经历了“为篱”、“为墙”的悲剧命运,曾经融融乐乐的兄弟姊妹俨然成了路人。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幽寂已然无迹可寻,只落得“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的喧嚣杂扰。

曾经的名门望族,而今却沦落到“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的地步。

“扃牖而居”、埋头苦读的归有光当然读得懂家道没落之时,将重振家业的全部期望都寄予在他身上的祖母的殷切之情,“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是一位老人深深的期盼、信任,甚至是一种倾其肺腑的祈求。

论《项脊轩志》以”情”为美的古典意蕴

论《项脊轩志》以”情”为美的古典意蕴

论《项脊轩志》以”情”为美的古典意蕴作者:彭建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5期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源远流长,先有先秦诸子散文的百花齐放,再有两汉、魏晋文章的朴茂华美,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唐宋散文呈现出云蒸霞蔚的繁荣时代。

唐宋八大家把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成就推向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自明代始,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散文的发展在这段时间走向了低谷,“充塞着大量的‘应制“颂圣’和题赠应酬之作,内容平庸,艺术上毫无可取之处”。

嘉靖年间崛起的“唐宋派”,继承了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开创了明清散文的源头,传承至晚明小品的兴盛,影响到清代的“桐城派”的散文创作。

其中,“唐宋派”归有光是较大成就者。

他的散文“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着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以“情”为美的散文观。

传世名篇《项脊轩志》所蕴含的四种情感,不仅展示出归有光高超的散文艺术,也饱含他至情至深的大爱情怀。

一、深情:抵达灵魂深处的思念归有光是一个性情中人,对自己的家人(包括奴婢)都充满了无限的深情。

一篇短短的《寒花葬志》就能让你感动伤怀。

再看《先妣事略》《思子亭记》更是让人悲痛之情久久难以平静。

古今往来,人世间多少生离死别大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散,而唯有文字的记载可以对抗存在的被遗忘。

归有光的几篇短文有如此大的感染力,一方面来自于作者高超的散文技法,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对亲人饱含深情。

归有光是一个有真性情的文人,文字里饱含对生者的热爱和对死者的追念。

这在封建时代的文人里并不多见。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里的名篇之一。

其情之美就在“于细微处显深情”。

《项脊轩志》课后的“探究与讨论”指出:“以口语说家常事的笔墨与意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比以往的散文更贴近日常生活。

传承教学:用《项脊轩志》感悟人生哲理

传承教学:用《项脊轩志》感悟人生哲理

传承经典教学:用《项脊轩志》感悟人生哲理在传统文化中,学习经典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而尤其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项脊轩志》这一经典著作更是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分享自己在学习《项脊轩志》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和感悟。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现代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包括了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等等。

在这样一种强调实用性的学习中,我们却容易忽视传统文化对于人类生存和思想的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是教育学者们亟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学习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其独有的优势。

在我学习《项脊轩志》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些优势。

二、《项脊轩志》背后的历史意义《项脊轩志》是唐代才子韩愈所作的一篇短文。

这篇短文通过对项羽和刘邦的故事的讲述,表达了韩愈对于功利主义和虚荣心的批判,以及对于自我约束和人格塑造的主张。

对于《项脊轩志》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了解文本内的意义,还需要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在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理解文本的内涵,领悟到文化和历史给予人类思想的启示。

三、《项脊轩志》所传达的人生哲理韩愈在《项脊轩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认为,人类的价值在于内在的自我约束和人格塑造,而非形式上的权力和财富的积累。

从《项脊轩志》中我们能够看到:成功并非是安逸、舒适和享乐的代名词,而更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毅力的。

只有经过了努力和困难的磨炼,才能够成就自己。

凡事不必一味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在其中经验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如何将《项脊轩志》的思想引进到当代教育中?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呼唤着能够真正打造综合素质和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正像韩愈所提出的,我们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注重人格塑造和自我约束。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来讲,《项脊轩志》给我们传达的精神和价值观,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中的美学意蕴
导读:[内容提要]
文学之美重在含蓄。

美是人与其世界在精神上的一体性状态。

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却以读书的怡然之美和浓郁的亲情之美来表达内心的悲痛。

二者合而为一,从而使读者产生与其相融为一的精神状态,产生美感。

文学之美重在含蓄。

读一篇文章,读者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了内在的契合,产生共鸣,才会有美的享受。

不管这种享受是来自于欢乐还是悲伤。

所以美是“人与其世界在精神上的一体性状态。

”只要作品与人在精神上能相融为一,那么这种相融为一的状态就是美。

就能给人美感。

初读《项脊轩志》,只觉得语言清丽,写景叙事交融。

多读几遍,才领悟出作品中蕴涵的浓浓的情感。

《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情感触发物,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物,来表达作者浓浓的悲痛之情。

作者在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中,体现的是浓郁的亲情,而在这浓郁的亲情背后,隐藏的却是不可言喻的悲痛。

这是一篇美与悲交错相融、合而为一的文学作品。

其美怡然、温馨、浓郁。

“项脊轩”环境清幽,景色宜人。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轩外如此,轩内则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轩内有书,轩外花木,白天有鸟,月夜桂影,构成了一个和谐清幽温馨的小天地,而居于其中的正是作者自己。

环境之清幽、读书之勤奋、志趣之高洁、心境之愉悦于不知不觉中自然的显露出来。

环境之美与人物之美相映成趣。

作者回忆他的母亲、祖母和妻子,则是通过生活的细节来表现。

母亲“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和语言,却生动的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祖母,简洁细腻,绘声传神。

“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这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儿的关心、疼爱、鞭策、期待的复杂感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写亡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便表现了夫妻间的浓厚情感。

环境、人物、亲情之美贯穿全文,构成了作品的浅层之美。

好的文学作品只有反复去读,才能体会其中真味。

读作品,还要知人论世。

《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是环境之美、人物之美、亲情之美,更重要的是文章深层蕴涵的浓浓悲情,其情含蓄,却撼人心魄。

作者从幼年到成年,经历的一些事情,都造成了内心的伤痛。

幼年的作者,4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少之又少,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像和怀念母亲便会越来越多,感情也越来越深。

当家中老妪谈起自己的母亲时,内心该是多么的悲痛啊!“余泣,妪亦泣”。

少年的作者,勤奋好学,志趣高洁,有远大的追求,却遭逢家庭变故,叔伯分家,一个大家庭从此不复存在。

母爱的缺失,家庭的离散,这些都构成了他内心不可磨灭的伤痛。

成年的作者,妻子的到来,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少欢乐,然6年之后,便人亡物在。

妻子带给他的欢乐便成了永久的回忆,永久的伤痛。

文章结尾作者写到“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真是睹物思人,
悲不自胜啊!作者幼年丧母,成年亡妻,勤奋好学却遭遇科举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九次应试,到60岁才中进士,也因名次靠后,只做过一些小官,所以作者一生多在家中度过。

家庭的压力造成他内心难言的伤痛。

归家是官宦之家,然而家道中落。

祖母寄希望于他,希望他能成为支撑门户重振家业的人,而现实的残酷让他内心更是痛上加痛,所以“瞻顾遗迹,令人长号不自禁”。

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家道日衰,深情难忘。

对母亲的怀念,对祖母的愧疚,对妻子的深情,一根亲情线,无限悲伤痛。

写浓郁的亲情,却也正是表达作者内心难以言明的悲痛。

文学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而意味深长。

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文章体现出来的环境之美、人物之美、亲情之美,如果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就:更能体会隐藏在文章背后的撼人心魄的悲痛。

这就是这篇文章中的美学意蕴。

欢乐是美,悲痛亦是美。

只要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有了碰撞,产生共鸣。

就能得到美感。

这篇文章正是用环境的幽雅、人物的追求、亲情的浓郁来表达内心深处不可言明的悲痛。

其美其悲合而为一。

这种反差只能给人带来更强烈的震撼。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内心不可言明的悲痛被读书的怡然温馨之美和浓郁的亲情之美填充着血和肉。

作者凄苦的身世和理想的不可实现,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

不仅让人欣赏到“有价值的东西”一一作者的自身努力及浓郁的亲情,还让人看到“有价值的东西的毁
灭”一一亲人的亡故和理想的破灭,从而带给人们一种震撼之美,使人在精神上与其产生一体性状态,是美与悲完美结合的一种典范。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