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之《生命与气候》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02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季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亮。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澄澈透亮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
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
眼下,这些和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终的狩猎,放下了猎枪。
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敬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
从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
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
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肯定有着母亲的气息。
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犹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
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溢了母性的慈爱,又有着丰富的传奇。
年轻时她美丽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著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
这位宏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
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巡游的人川流不息,但我想,我这样匆忙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厚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
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
人们从他的小说里,相识了这个孤独又热情的民族。
说明文阅读 分析说明顺序,理清层次结构

说明文阅读分析说明顺序,理清层次结构作者:雷碧玉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0年第18期在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分析说明顺序亦是常见的考点。
常用的说明顺序大致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判定说明顺序,我们可以从说明对象入手,也可以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
通常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空间顺序有标志性的方位词,而逻辑顺序通常会出现由主到次、由整体到部分等逻辑顺序的词。
常见题型有:1.文章第……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考点一:文章第……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19·潍坊)自动驾驶塑造未来作为交通领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
2018年3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
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的控制权。
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
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
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
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救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选自《当代文萃》,有删改)考题:选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文章使用的说明顺序,要从分析文段的层次结构、准确理解和概括段意入手。
首先要弄清文章先说明了什么,又说明了什么,接着再说明了什么,把每一个部分简要概括出来,然后从概括出来的提纲中分析作者说明的思路,从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贵州毕节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贵州毕节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生命与气候林道之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
因此可以得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
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
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沁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
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
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
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
2019-201X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生命与气候》-范文模板 (2页)

2019-201X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生命与气候》-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201X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生命与气候》初中的学习至关重要,广大中学生朋友们一定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以下是语文网为大家提供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供大家复习时使用!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
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
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水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
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
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07-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可答得具体些)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
这样,能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3、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
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
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1)从整体到局部如《中国的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小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从原因到结果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对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
(3)从特点到用途(4)从主要到次要(5)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其实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6)从现象到本质如《大自然的语言》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要选择主要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阅读】《气候的威力》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气候的威力》阅读练习及答案课外阅读气候的威力(摘录)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轻易、最经常的劲敌则就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气候可以惠及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
因此,人类对于气候就是既恳求,又敬畏;既敬佩,又恐惧,所以才存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叹。
②然而,可以毫不生硬地说道,人类在抵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介绍气候到底存有多小的威力!③就拎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就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不足以并使墙倾屋毁坏、地动山摇,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并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遇巨大损失。
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至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以超过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作“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作“风极”。
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存活来说,无疑就是一种轻微的威胁。
比如,1960,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踏进基地楼房没几步,便被吼叫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回去,不知去向。
直至7之后,人们才在较远的地方辨认出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轻易后果就是引致了极度的炎热。
1960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于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至了?88.3℃的极低温度。
而在1983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至了?89.6℃的低温;同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东站也记录至了同样的温度。
这还不是最低温度。
据传,1967初,挪威人在极点东站曾经记录至?94.5℃的最低温度。
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下来在地上就可以摔得消灭,一杯热水吐到空中落下来就变为了冰雹。
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存活将可以受多小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整体表现在狂风和寒冷上,而且整体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
比如,1970,存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载满着准备工作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抵麦克默多基地。
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到达机场。
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忽然席卷了空难事件的暴风,驾驶员被迫应急降落。
初三电子版试题优化语文卷子

初三电子版试题优化语文卷子(一)选择题,请将答案用2B铅笔依次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每题3分,共27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A、瞥见(piē)孪生(luán)狡黠(xiá)广袤无垠(mào)B、娜动(nā)笃信(dǔ)崩殂(zú)惟妙惟肖(xiào)C、干涸(há)讪笑(shàn)阴霾(mái)稳操胜券(quàn)D、迁徙(xǐ)浸泡(jìn)始龀(chǎn)辙乱旗靡(mí)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A、左右逢源漠不关心肆无忌惮强聒不舍B、翻天覆地脍炙人口世外桃源提心吊胆C、侧隐之心戒骄戒燥无与伦比谈笑风声D、袖手旁观销声匿迹苦心孤诣断壁残垣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虽然经济实力较弱,但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B、齐白石经过“不教一日闲过”的努力才成为国画大师,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学习围棋如果只看棋谱,不与高手交流,棋艺就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D、面对各路强手,17岁小将龙清泉初生牛犊不怕虎,顽强拼搏,勇夺奥运举重金牌。
4、依据语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藤野先生不讲究,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B、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可以形成无比强大的力量。
)C、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惊鸿”般地飞了回去!(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D、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风光景色)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能否刻苦学习C、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说明文生命的阅读答案

说明文生命的阅读答案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说明文生命的阅读答案(共含12篇),希望能帮助大家!篇1:说明文生命的阅读答案《生命》①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
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
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②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③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④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
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
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
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
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⑤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
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
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端,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
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阅读《生命与气候》,完成18-21题。
(10分)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
----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
因此可以得岀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
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
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沁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
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
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
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
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
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改动) 18、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2分)
答: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9、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时间顺序。
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
时间验证着生命和气候的关系;生命和气候的斗争推动着时间向前。
20、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不能删去。
说明的准确要求我们表述的必须和事实是一致的。
果真如此,是因为人类存在的时间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份。
所以……
21、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3分)
示例:如果人类都能像中国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好;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风暴肆虐,海平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