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合集下载

温良恭俭让 三字经

温良恭俭让 三字经

温良恭俭让三字经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温良恭俭让的含义
2.三字经的概述
3.三字经中的温良恭俭让
4.温良恭俭让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正文
温良恭俭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准则,最早出自《论语》。

其中,“温”指温和,“良”指善良,“恭”指恭敬,“俭”指节俭,“让”指忍让。

这五种美德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还关乎社会和谐、国家治理。

《三字经》是一部南宋学者王应麟编写的启蒙读物,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基本道德观念,以及自然、社会、历史等知识。

这部书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儿童传授了道德、文化、智慧。

在《三字经》中,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融四岁,能让梨”,讲述的是孔融四岁时,便懂得尊敬长辈、礼让弟弟的典故。

这个故事不仅传递了“让”的美德,还教育我们要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现代社会,温良恭俭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温和的为人处事态度,能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善良的本性,让社会充满关爱与温暖;恭敬的礼仪,彰显个人修养,也是国家文明的体现;节俭的作风,既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又有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忍让的精神,有利于化解纷争,促进社会稳定。

总之,温良恭俭让这一传统美德在《三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学而篇第一》:夫子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篇第一》:夫子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篇第⼀》:夫⼦温、良、恭、俭、让1.10⼦禽问于⼦贡⽈:“夫⼦⾄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贡⽈:“夫⼦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禽问⼦贡说:“夫⼦每到⼀个国家,⼀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

那是求⼈家告诉他的呢,还是⼈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贡说:“夫⼦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

夫⼦的那种求得的⽅式,⼤概是不同于别⼈的吧?”【注释】⼦禽:姓陈,名亢,字⼦禽。

⼦贡.姓端⽊,名赐,字⼦贡,⽐孔⼦⼩三⼗⼀岁。

抑与之:抑,反语词,可作“还是……”解。

与之,(别⼈)⾃愿给他。

其诸.表⽰不太肯定的语助词,有“或者、⼤概''的意思。

【学习笔记】 ⼦禽,姓陈名亢,⼦贡,姓端⽊名赐,都是孔⼦的弟⼦。

⼦禽问⼦贡,夫⼦每到⼀国,必能得悉这⼀国的政事。

这是他⾃⼰探求得来呢?还是别⼈主动告诉他的呢? ⼦贡回答说,夫⼦靠温良恭俭让的风度⽓象得来。

我们夫⼦之求,总是该和别⼈家求法不⼀样吧! 这是儒家风范“温良恭俭让”的出处。

温,是温和,朱熹说是“和厚”,张居正说是“温和⽽厚,⽆⼀丝粗暴。

” 温和⼤家都懂,厚,就是不薄,⽐如⼀个深潭,⽯头丢下去,轻轻的扑通⼀声,就沉下去不见了。

若是⼀汪浅薄之⽔,别⼈的⽯头丢来,啪!⽔溅得到处都是。

所以我们切⼰体察,对别⼈的态度,就会发现⾃⼰不仅不温和,甚⾄是经常很粗暴,很粗鲁,⾄少也是粗糙。

良,是良善。

朱熹说:“易直也。

”张居正解释:“良⽽易直,⽆⼀些矫饰。

”易直,平易正直,所谓光明之⼼,易直之性。

恭,恭⽽庄敬,⽆⼀丝惰慢。

你对⼈恭敬,⼈家就愿意接纳你。

你若傲慢,谁想跟你打交道呢? 俭,这⾥的俭,不是节俭,是节制。

张居正说:“俭⽽节制,⽆⼀丝纵驰。

”⼀点也不放纵⾃⼰,不放松对⾃⼰的要求。

我们和⼈在⼀起,可能开始时还⽐较温良恭俭让,时间长了,就放松了⾃⼰,不太管别⼈了,这就是修为不够。

君子五德四修分别指什么?

君子五德四修分别指什么?

君子五德四修分别指什么?
君子五德是啥?
君子五德,是春秋以後儒家学说,而五德的具体内容,常有争议。

或谓五德为:温良恭俭让
这是主流的观点,历代大儒皆有推崇。

出自《论语》学而第一第十章: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或谓五德为:恭宽信敏惠。

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第六章: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笔者以为,仁义礼智信,仁为其首,君子欲仁,则必恭宽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乃是子贡对于孔夫子的评价,未必得其实,而且温良常为先天之性,後天虽可修为,却不能率性为道,况夫『温良』常使人懦弱,『让』常使人退怯而不能勇敢。

恭宽信敏惠乃是孔夫子之教诲,亦是孔夫子对君子之体会。

以笔者实践,恭宽信敏惠能使人向上外张,而不失于道,不失于文质彬彬。

故笔者取此以为五德。

君子四修又有哪些内容?
至于四修,争议更大。

或谓:自省、克己、慎独、宽人。

然而与上文五德有所重合。

或谓:恭敬惠义。

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第十六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此亦与五德重合,且为夫子教诲子产之为官不失君子之道。

或谓:境界、肚量、锋芒、涵养。

此为今人杜篡,不过苟且之说。

四修概不能定,似为伪说,後人之谬。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
温良恭俭让:读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所属类别:成语
出处:
春秋时期·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道:“夫子每到一国,必定得闻该国的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
子贡说:“夫子是用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得到的。

这是夫子得闻政事的办法,大概和别人得闻政事的办法不同吧!”
理解:
“温”是“温和”,现代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

“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

“俭”是节制。

“让”是谦让,理性的忍让。

整体理解: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中美德。

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在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温良恭俭让”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这是从个人层面角度来说的。

儒家道德体系内涵探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

儒家道德体系内涵探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

儒家道德体系内涵探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一)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1.仁“仁”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第一是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在《论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第二就是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找回了自己才能找到别人,认清自己才能认清别人,要教育好别人,首先得教育好自己,使自己充实,自立,坚强.)第三仁的表现形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第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惟产生于特定的汗青气氛的春秋战国时代.具有深挚的文化基础.儒家思惟流过两千多年的汗青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必定程度上,儒家思惟仍在施展着感化,它对我们的社会成长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汗青优良文化的源泉之一.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浮现出奇特的价值定位.授与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别消失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公则去其距离,互相感应和和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平和.仁慈.恭顺.节省.谦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倡导待人接物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长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串于中华伦理的成长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焦点身分.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构成一个体系,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工资焦点,义以尊贤为焦点,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划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参加“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父老)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变节)是也.”董仲舒又参加“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寰宇长久的经常轨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小我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协调,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克不及光想着本身,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斟酌,做事为工资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他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分辩长短,在人家须要时,实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哈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是以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曲折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器械也.把日常平凡生涯中的器械揣摩透了,就叫智.不雅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巧均靠上行下效.那时的人纯真朴实,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靠得住.他人用性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四周世界的熟悉,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量,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广泛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器械,当然不会哄人.温良恭俭让:原意为平和.仁慈.恭顺.节省.谦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倡导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立场平和而缺少奋斗性.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示例: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辉煌.---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度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答复他白叟家平和.仁慈.恭顺.简朴.推让,他用如许的立场去看待他人.他人天然会把政事告知他,这是他与众不合的品格.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这“五常”贯串于中华伦理的成长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焦点身分.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温良恭俭让意思是平和.仁慈.恭顺.节省.谦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倡导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工资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勤俭,让即谦虚.在大力成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创建协调社会的当代.重温——儒学里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片灵光.我们应更深层次商量,若何熟悉儒学中华传统美德的汗青地位?若何付与儒学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在?若何使儒学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扶植中,更好地施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社会各个不合层面,或在某个特定的范畴产生奇特效应.值得我们深刻思虑和商量.。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这五个字出自《中庸》一书。

《中庸》是一本儒家经典著作,被认为是论述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著作之一。

《中庸》的作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子思,他以孔子的言行为基础,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中庸》中提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用来概括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这五个字分别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

-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心,即对他人的关爱、关心和尊重。

- 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准则,即正直、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即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

- 智:指的是人的智慧和判断力,即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 信:指的是言行一致、言行可信的品质,即诚实、守信的态度。

这五个字的出现和典故主要来源于《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伦理的总结和概括。

它们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仁义礼智信的来源

国学:仁义礼智信的来源

国学:仁义礼智信的来源1、“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五常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2、“温良恭俭让”意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

3、“忠孝勇恭廉”指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

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仁义礼智信的来源:仁义礼为孔子提出并组成一个系统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董仲舒又加入“信”温良恭俭让出处: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示例: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

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当代。

重温——儒学里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片灵光。

我们应更深层次探讨,如何认识儒学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地位?如何赋予儒学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何使儒学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社会各个不同层面,或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产生独特效应。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