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异种质资源鉴定和利用

合集下载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

主要完成人:邱丽娟,常汝镇,韩英鹏,郭泰,李英慧,付亚书,关荣霞,朱振东,孙宾成,刘章雄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名单位:农业农村部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质来源,也是重要的动物饲料来源。

20世纪90年代,针对大豆生产上疫霉根腐病、灰斑病和干旱/盐碱等危害严重,大豆品种油分含量低,优异种质资源发掘滞后,高油、抗病新种质创制难度较大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丽娟联合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和绥化分院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主产区优势单位,按照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优异种质挖掘与育种利用紧密衔接的思路,历时20余年,在优异种质挖掘、抗逆、高油等重要性状QTL/基因发掘,抗病优质新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牵头完成的“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综合利用引进与收集的大豆资源,构建多样性丰富的核心种质和应用核心种质,解决资源选择难题。

构建抗病、优质等重要性状鉴定技术体系,鉴定抗病(灰斑病、花叶病毒病、疫霉根腐病等)、优质(高脂肪、高蛋白等)等优异资源949份,其中抗病230份,包括抗疫霉根腐病8个生理小种的广谱抗源鲁豆4号等。

具有两个以上优异性状的资源共149份,包括抗灰斑病和疫霉根腐病的Ohio、抗疫霉根腐病和胞囊线虫的灰皮支黑豆等双抗优异资源9份,抗疫霉根腐病且高油的铁丰23、抗灰斑病且高蛋白的绿皮豆-2等抗病优质资源8份,为东北大豆抗病、优质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优异资源。

该项目首次构建大豆泛基因组,揭示了基因组遗传变异特征,开发多样性丰富的分子标记,为基因发掘和分子育种提供了信息和工具。

挖掘抗灰斑病、抗花叶病毒病、抗疫霉根腐病等抗性相关主效QTL/基因27个,高脂肪含量、高蛋白含量等优质相关主效QTL/基因20个,百粒重、单株荚数等产量相关主效QTL/基因25个。

作物种质资源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作物种质资源学是研究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在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

在现代农业中,作物种质资源是产生新的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抗病性等方面的重要基础。

下面,我们将以五个步骤来阐述作物种质资源学的相关知识。

第一步: 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随着全球变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搜集和保存作物的种质资源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包括各种方式,例如:野生物种越来越少,因此需要在野外寻求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机会,而在基因库等地搜集并保存植物资源变得更加重要。

第二步: 作物种质资源的描述和评价作物种质资源的描述和评价是对其性状的全面描述,包括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等方面,目的是为其更好的利用和保护打下基础。

高效且准确的描述和评价系统有助于实现在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基于这样的系统,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者能够更好地评估各种作物品种和功能外观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第三步: 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估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估是一种检验品种真实性、品质等的方法。

经过鉴定和评估的品种能够保证在生产实践中更加稳定和高效的利用。

此外,种质资源多样性的评估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将不同来源、类型和等级的种质资源进行比较和筛选,筛选出更适用于不同生态环境的品种类。

通过这样的评估和鉴定,实现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佳的利用。

第四步: 作物适应性和抗性的研究作物适应性和抗性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出更适应于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品种,从而在不同地区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在抗病和抗逆境方面,也可以提高作物的抗性,避免作物无法生长、发育等现象。

同时,此项研究也可以为更好的遗传回归和育种实现提供重要支持。

第五步: 作物育种的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学是作物育种的前提和基础。

育种通过种间杂交、基因互换等技术,创造出新的品种,以提高其产量、品质、抗性等特性。

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使得植物育种能够实现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规划和落实。

“十一五”棉花优异创新种质简介

“十一五”棉花优异创新种质简介

1 中 0 8 O 7
由中国农 业科学 院棉 花研 究所 提 供 的抗 旱 、耐盐 碱 种 质。来 源 为 中 2 1 A抗 +中 0 2/( 7+中 90 86混合 花
粉) 。该种 质生育期 10天 ,植 株筒形 ,短 果枝 ,叶色 稍浅 ,顶 叶多 毛 ,长 势一般 ,铃卵 圆形 ,单 铃重 55g 4 . ,
第3 卷 第4 3 期

西

C0I D N I ’

2 l 年 8月 0J
JANGXI I

品 种 应 用 ・
“ 十一 五 "棉 花优 异创 新种 质 简介
孙 君 灵 ,周 忠 丽 , 贾银 华 ,潘 兆娥 ,何 守朴 ,庞保 印,王立 如 ,杜 雄 明
( 1农 业 科学 院 棉 花研 究 所 ,河 南 中5 1 安阳 45O ) 500
长 度 2 . ml 88 i,断裂 比强度 2 . N t ,整齐度 8 .% ,马克隆值 44 l 82e / x e 48 .。
9 中 19 1
由中国农业 科学 院棉花研究所 提供 的耐盐 、耐高 温种质 。来源 为 中 90 / 86A抗, / 耐高温 一1 。该 种质生 育期 17 ,株型塔形 ,较 紧凑 ,长势旺 ,叶色深 ,叶片厚实 ,中等抗 黄萎病 ,铃卵 圆形偏 圆 ,单铃重 5 8g 3天 . ,衣分
部平均 长度 3 . i,断裂 比强度 3 . e / x 07ml l 0 1 N t ,整 齐度 8 .% ,马克隆值 3 7 e 41 .。
8 中 19 2
由中国农业科 学院棉 花研究 所 提供 的抗 旱 种质 。来 源为 抗黄 萎 14A抗 。该 种质 生育 期 一五 ”棉 花优异 创新种质 简介 十

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

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

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1. 引言种质资源是指每个生物体所拥有的具有遗传属性的物质和信息,也是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资源。

优异种质资源则是指那些具有较好生长习性、适应环境能力强,或者具有高产、高品质、高抗逆、高适应等优异性状的种质资源。

对优异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2. 优异种质资源的鉴定2.1 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是鉴定优异种质资源的基础。

它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如DNA或蛋白质标记),对不同种质资源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以获得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进而确定它们的种系和亲缘组。

2.2 性状评价在鉴定优异种质资源时,尤其是对于个体表现出来的优异性状,如高产、高品质等,则需要进行性状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既可以多年多点的田间观测、测定,也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学模型来进行定量评价。

2.3 生态适应性测定不同种质资源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同,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它们的生态适应性,需要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生态适应性测定。

这种测定方法通常包括生长速度、光合效率等指标,可以对优异种质资源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和适应能力进行评价。

3. 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3.1 种质资源保存对于鉴定的优异种质资源而言,其保存和管理十分关键。

科学地保存和管理优异种质资源,可以为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有关机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库,对种质资源的基本信息进行系统维护,同时进行分类、整理,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交流。

在对优异种质资源保存的同时,也要挖掘其潜在的遗传优势和利用价值。

3.2 种质资源改良农业发展中,对植物的品种改良则需要优化和整合不同种质资源,开发出更具有高产、高品质、高抗逆、高适应力等优异性状的新品种。

在进行优异种质资源的改良时,也需要合理地考虑到其生态环境和目标市场等因素。

3.3 种质资源利用种质资源的利用应当从不同方面出发。

对于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农产品,比如水稻等,应当开发不同品种的优异种质资源,以提高其品质和营养价值。

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

玉米优异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而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其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已成为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价值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在玉米品种改良和创新中,优异的种质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利用种质资源进行杂交育种,可以大大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总体效益。

二、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近年来,我国在玉米种质资源规模化发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对玉米遗传资源的深入调查和搜集,建立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库。

另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高效分子标记和评价,加快了优异基因的挖掘和利用。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正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在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方面,我国也积极探索并不断取得成果。

通过对玉米各种质资源的育种利用,培育出了一大批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需求的玉米新品种。

利用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我国也在玉米抗病虫害、适应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创新利用,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未来展望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国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利用玉米种质资源,培育更加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规模化发掘与创新利用对于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不断完善种质资源的调查、鉴定和利用技术体系,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猪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鉴定与利用研究

猪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鉴定与利用研究

猪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鉴定与利用研究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和畜禽之一。

猪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其他生产所需的必要的营养,而且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动物,猪还能为农村提供经济支持,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因此,猪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鉴定与利用研究至关重要。

一、猪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猪的基因型、表型、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疫病等。

同时,猪的不同种类也会有一定的遗传差异。

因此,猪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需要通过对不同品种和品系的选择和鉴定,以及对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估。

1.选择和鉴定:猪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需要根据繁殖性能、生长性能、疾病抗性等方面的特征来对各个品种和品系进行选择。

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对猪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学和生化研究,例如解析其DNA序列和代谢网络等,以更深入地了解其遗传信息和表型特征。

2.表现评估:猪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还需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表现评估。

例如,猪在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方案下的表现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观察和评估。

二、猪优异种质资源的鉴定在挖掘猪的优异种质资源时,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鉴定,以确定其是否真正具有独特的特性和优势。

猪种质资源的鉴定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性状数据分析和遗传分析。

1.性状数据分析:通过评估猪种质资源的各项性状数据,可以判断猪的性状表现是否符合其预期特征,进而确定其是否真正具有优势。

这些性状数据包括体型、生长速度、繁殖参数、健康指标等。

2.遗传分析:通过分析猪种质资源的遗传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猪的优异性是否真正存在,并确定其具体的遗传效应和遗传背景。

这些遗传分析包括亲缘关系比较、遗传标记分析、基因组分析等。

三、猪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研究猪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和鉴定为进一步利用其优异性提供了重要基础。

猪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工选育、遗传改良、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

1.人工选育:通过人工选育,可以利用猪的优异种质资源生成新品种和新品系,进而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

日本优异种质资源藤系138的利用与评价

日本优异种质资源藤系138的利用与评价

验 , 步筛选 出配合 力高 、 初 遗传力 强 的优 良亲本 材 料藤 系 18 这 一 材 料 在 2 3, 0世 纪 9 0年 代 是 黑 龙 江省 生产 中的主栽 品种 。同时 以这份材 料为 直接 或 间接 亲本 , 育成 了黑龙 江省 主推品种绥 粳 3号 、 垦稻 8号 、 垦稻 1 、 2 龙粳 2 1和 龙粳 2 6等 , 这些 品

藤 系 1 8是 E本 以秋 光为母 本 、藤系 17为 3 t 1
I e i i a i n o i d n Bl c r m n r Va i t f d ntfc to f Gla i o k f o Do o re y o
HM W - + 1 n NI fLo g a 9 a u D1 Lo i GS 5 0 i Lso n m i1 tGl — c
J ANG a — u n ZHANG n— n ~, iln REN — a , I Hu n h a , Ya bi LIJ —i , Ziyu n
DI NG 。 ZHAO ibn , ONG n -i Qi。, 。 Ha— i 。 S Qi gje ( . f ce c n c n lg l g fHa bn No ma ie st , r i , i n ja g 1 Li S in ea d Te h o o y Col eo r i r l e e Unv riy Ha b n Hel g n o i 1 0 2 ; . o e dn n tt t fHeln ja g Ac d my o rc lu a S in e , r 5 0 5 2 Cr p Bre i g I siu eo i gin a e fAg iut r l ce c s Ha — o b n Heln j n 0 8 ) i , i g g 1 0 6 o i a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丧失风险加大、保护责任主体不清、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

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科技支撑和法治保障,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为建设现代种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力争到2035年,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资源保存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创新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开展系统收集保护,实现应保尽保。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加快查清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特别关注Topic18☆中国畜牧业收集力度,确保资源不丧失。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国际交流,推动与农业种质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便利通关机制,提高通关效率。

对引进的农业种质资源定期开展检疫性病虫害分类分级风险评估,加强种质资源安全管理。

完善农业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中长期安全保存,统筹布局种质资源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分类布局保种场、保护区、种质圃,分区布局综合性、专业性基因库,实行农业种质资源活体原位保护与异地集中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农作物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的核心要素,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命脉。

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创制重大新品种,对驱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启动实施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蔬菜等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

专项按照“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品种、引领现代种业”的总体思路,以七大农作物为对象,重点部署五大任务,即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主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种子加工。

围绕种业科技创新链条系统设计并分解为50余个项目。

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21个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拟启动19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5.1亿元。

其中重大品种选育方向18个项目、良种繁育与种子加工方向1个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一、重大品种选育1. 华南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研究内容:建立华南稻区感温早晚兼用型和弱感光迟熟型水稻育种技术体系;聚合高产、优质、多抗、低碳排放、重金属低吸收、营养高效利用等优良性状,创制育种新材料和新品系;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于轻简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研究新品种的生产关键技术,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80份以上,培育适宜华南稻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3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2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品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新品种示范推广600万亩。

【预期性指标】申报和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5项以上,制定新品种轻简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8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2. 西南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研究内容:构建高光效水稻育种技术体系;开展西南稻区稻种资源多样性研究,创制新种质资源;培育高光效、优质、耐高(低)温、抗稻瘟病的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选育高产、优质、耐热、适应性广的粳稻和香型软米新品种;研究新品种的配套应用技术,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60份以上,培育适宜西南稻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新品种2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1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品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新品种示范推广600万亩。

【预期性指标】申报和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0项以上,制定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规程6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3. 长江中下游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研究内容:建立超高产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聚合高产、优质、抗病、抗虫、节水抗旱、氮磷高效、耐高(低)温、重金属低积累等优良性状,创制育种新材料;选育抗病虫、耐热、氮磷高效、适于机械化栽培的单季杂交稻,选育生育期适宜、高产、优质、耐寒、抗病虫、重金属低积累、适应于农业转型发展需求的双季稻新品种;研究新品种的配套应用技术,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培育适宜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籼稻新品种4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3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品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新品种示范推广1000万亩。

【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5项以上,制定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规程10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4. 长江中下游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研究内容:建立长江中下游优质高产粳稻育种技术体系;聚合低直链淀粉、长粒、抗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等优良性状,创制育种新材料;培育优质、高产、抗条纹叶枯病、苗期耐寒耐淹、抗除草剂、耐密植、抗倒伏、综合性状优良、满足稻麦两熟、适于轻简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种植的粳稻新品种;研制新品种的配套应用技术,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80份以上,培育适宜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粳稻新品种3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2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品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新品种示范推广800万亩。

【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0项以上;制定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规程8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北方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研究内容:利用籼粳亚种间和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建立北方粳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聚合优质、多抗、耐肥、适应性广、早熟、耐寒、抗病等优良性状,创制育种新材料;选育适宜北方稻区不同积温带全程机械化栽培的早熟、耐寒、抗病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新品种;建立与北方稻区种植制度相适应的新型应用技术体系,开展新品种的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80份以上,育成适宜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粳稻新品种3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2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主要米质指标达国标二级以上标准,抗倒性强,适于机械化收获,新品种示范推广800万亩。

【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5项以上;制定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规程8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6. 黄淮冬麦区北片高产优质节水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内容:聚合抗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等抗病性状,抗倒、抗寒、耐高温干热风、抗穗发芽等抗逆性状,对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群体光合性能、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品质特性、养分高效利用及节水特性等进行遗传改良,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建立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研制新品种的配套应用技术,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60份以上,育成适宜冬麦区北片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3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2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标准,抗倒性强,新品种示范推广600万亩。

【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项以上;制定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规程3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7. 黄淮冬麦区南片高产优质节水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内容:聚合抗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抗病性状,抗倒、抗寒、耐高温干热风、抗穗发芽等抗逆性状,创制抗性优异育种新材料;研究籽粒蛋白质特性、淀粉特性以及食品加工特性遗传改良技术,创制优质育种新材料;对小麦品种的氮、磷、钾吸收利用性能和节水特性进行遗传改良,显著提高小麦品种的水肥利用效率;建立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研制新品种的配套应用技术,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60份以上,育成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3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2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标准,抗倒性强,新品种示范推广600万亩。

【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项以上;制定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规程3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8.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内容:聚合抗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抗病性状,抗倒、抗寒、耐高温干热风、抗穗发芽等抗逆性状,创制抗性优异育种新材料;研究籽粒蛋白质特性、淀粉特性以及食品加工特性遗传改良技术,创制优质专用弱筋育种新材料;建立小麦抗赤霉病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研制新品种的配套应用技术,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60份以上,育成小麦新品种3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2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赤霉病抗性达中抗水平,品质达优质中筋或弱筋小麦质量标准,新品种示范推广800万亩。

【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项以上;制定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规程4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9. 西南麦区优质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内容:聚合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抗病性状,综合改良抗干旱、渍害、穗发芽等抗性,创制抗性优异育种新材料;研究籽粒蛋白质特性、淀粉特性以及食品加工特性遗传改良技术,创制优质育种新材料;建立小麦抗条锈病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研制新品种的配套应用技术,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40份以上,育成小麦新品种2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1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条锈病、叶锈病或白粉病;品质达国家优质标准,新品种示范推广600万亩。

【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项以上;制定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规程3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10. 北部麦区优质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内容:聚合抗寒、耐高温干热风、抗倒、抗白粉病、条锈病、纹枯病、抗穗发芽等性状,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开展小麦品种节水特性、肥料(氮、磷、钾)吸收利用性能和品质遗传改良,建立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研制新品种的配套应用技术,并示范应用;研究小麦品种知识产权评价与服务机制,探索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结合紧密、运行高效的育种发展新模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60份以上;育成优质、高产、抗病、节水冬小麦新品种20个以上、春小麦品种8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1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2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标准,抗倒性强,新品种示范推广600万亩。

【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项以上;制定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规程6项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