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引蚕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形态多样性
青海蚕豆种质资源AFLP多样性分析和核心资源构建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6卷
双 月 刊
第 4期 6  ̄ 6 2 8
J OURNAI OF GANS AGRI U CUI TURAL UNI VERS TY I
青 海 蚕 豆 种 质 资 源 AF P多 样 性 分 析 L 和核 心 资 源 构 建
Di e st na y i n g r p a m e o r e v r iy a l ss o e m l s r s u c s by AFLP nd c r a o e
rs u c sc n tu t no caf b n Qig a e o re o sr ci f o Vii a a i n h i
L U - a , U a - i I Yuj o H0 W nwe i
( n h i a e fAg iut rla d F rsr ce cs Xiig 8 0 1 Chn ) Qig a Ac d my o r l a n o e tyS in e , nn 1 O 6, ia c u
( 4 5 ) Th a i fefc ieall fb e a it swa h i h s 9 .3 % ) whl t ly r do 4 . 1 . er do o fe t l e o r d v rei s t e hg e t( O o , i isp o -a i v e e 9 e
Abt c: edv ri n g r ls o a ab a ( ca f b . n Qig a wa n lzd b s a tTh ies y o empam fF b en Vii a a L )i n h i s a aye y r t
蚕豆优异种质资源在冀西北地区种植的形态性状鉴定

I e tfc to f M o p l g c lCh r c e so b a ie Co l c i n d n ii a i n o r ho o i a a a t r f a Fa a Be n Elt le to i r hwe to e e o i c n No t s fH b iPr v n e
蚕 豆 优 异种 质资 源 在 冀 西北 地 区 种 植 的形 态性 状 鉴 定
刘凤 芹 , 克 发 包
( .河 北 北 方 学 院 成 人 教 育 学 院 ,河 北 张 家 口 0 5 0 ;2 河 北 北 方 学 院后 勤 集 团 ,河 北 张家 口 0 5 0 ) 1 700 . 7 00
yil ha a t r n e d c r c e sa d,e c t .W ea s a re tt e e nta a ysson s me ma n he e t ha a t r ff — lo c r id ou he r lva n l i o i r diy c r c e so a b e n Th i e ulsa e s m ma ie sf lo ab a . e ma n r s t r u rz d a o l ws: ge t pe“3 9 no y 2 0”c n b s d a o a e a t — a e u e s g od p r nt lma e ra fl i lo ow a i t nn n; “ 2 ” c n be go d p r n a t ra n d t r n t nfo e c nc 21 2 a o a e t lma e ilo e e mi a e i l r s e e; t e na r h r ow— hik t c gr i a a be n i h mpo t n a g to a it c e ni g i s ng a e an off b a st e i r a tt r e fv rr y s r e n n Ba ha r a; t l nth i hth s a p s — he p a e g a o i tv or ea i n wih t nt r o s nu i e c r lto t he i e n de mbe nd i e no s lngt ra nt r de e h,whih c n be u e sa di e i o e c a s d a m nton f rs — lc i a i t t wh e g o h e i d ha t e i e t e e or e a i n e tng plnt hegh ; he ol r wt p ro s h h gh s l v lof c r lto wih he dur to t t a i n of fowe i — a urt l rng m t iy; t ol gr wt p ro ha n pr m i e t o r l ton wih l ntng e e ge c of he wh e o h e id s o o n n c r e a i t p a i — m r n e
不同基因型蚕豆品质构成因子的比较分析

离氨基酸等 9 种蚕豆 品质构成因子含量 。待测样 品直接研磨
用于 品质测定。蛋白质含量 的测定方法采用 G B / T 5 0 0 9 . 5 m
2 0 1 0 ( 食品中蛋 白质的测定》 ; 脂肪含量 的测定方法采用 G B / T 5 0 0 9 . 6 —2 0 0 3 《 食 品中脂肪的测定》 ; 单 宁含量 的测定 方法采
表 1 不 同基 因型蚕豆品质因子含量
现不 同基 因型蚕豆的蛋 白质含量存 在显著差 异 , 且 蚕豆蛋 白
质含量存在地域性差异 。
本 研 究 以江 苏 省 审 定 的 l 2个 不 同基 因 型 蚕 豆 品 种 为 研
究 材料 , 比较分析 了蛋 白质 、 脂肪 、 游离 氨基酸含量及矿物 质 元 素等 9个 品质构成因子 , 以期为选 育优质蚕 豆新 品种提 供 必要的较高 , 但不
同基 因型之 间仍存在 较大差异 。在 1 2份不 同基因型 的蚕豆 品种 中 , 蛋 白质含量最高的为启 豆 2号和通蚕 2号 , 含量高达 3 1 . 2 %; 最低的为通蚕鲜 8号 , 含量为 2 7 . 9 %。
一
9 6一
江 苏农业科 学
2 0 1 3年第 4 1 卷第 1 2期
缪亚梅 , 王学军 , 汪凯华, 等.不 同基 因型蚕豆 品质构成因子的比较分析 [ J ] .江苏农 业科 学, 2 0 1 3, 4 1 ( 1 2 ): 9 6—9 8
高通量测序分析蚕豆种子内生细菌的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2):73-80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高通量测序分析蚕豆种子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刘璐1,名晓东1,张晓艳2,郝俊杰2,付丽平1,王乾坤1,吕鑫1,陈旺1,刘全兰1*(1.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2.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为了分析蚕豆种子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采用1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日本大白皮(S18P23.1、S18P23.2)和启豆2号(S18P24.1.S18P24.2)的种子获得16S RNA V3~V4区有效序列133855条。
将高于97%相似度的序列划分为一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优化后得到1598个OTUs。
内生细菌种群分析结果表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为30%-33%)、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3%~25%)、厚壁菌门(Firmicutes,23%-25%)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7%)为两个蚕豆品种共有的优势菌门,但属水平的优势菌群在供试蚕豆种子中均有差异。
这些结果表明,蚕豆种子具有 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含有多种具有益功能性状的细菌类群,值得进一步跟踪研究这些益生菌在蚕豆种植到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启豆2号种子中益生菌的种类和丰度高于日本大白皮,值得进一步分离和研究这些益生菌的益生或促生特性,筛选获得在食品和生物肥料等领域有应用潜力的菌株。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蚕豆;内生细菌;多样性doi:10.13304/j.nykjdb.2019.0860中图分类号:S664.1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64(2021)02-0073-08Diversity of Endophytic Bacteria in Faba BeanSeeds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L1U Lu1,M1NG Xiaodong1,ZHANG Xiaoyan2,HAO Junjie2,FU Liping1,WANG Qiankun1,LYU Xin1,CHEN Wang1,L1U Quanlan1*(1.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Qingdao L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handongQingdao266042,China; 2.Qingdao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dong Qingdao266100,China)Abstract:1n order to analyze the species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bacteria in faba bean seeds,taking Japan^s white skin(S18P23.1,S18P23.2)and Qidou2(S18P24.1,S18P24.2)as materials,133855effective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by1llumina MiSeq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the16S rRNA V3~V4region.The sequence with similarity above97%was divided into one operational taxonomy unit(OTU),so1598OTUs were obtained after optimiz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jority of the endophytic bacteria belonged to Bacteroidetes (30%~33%),Proteobacteria(23%~25%),Firmicutes(23%~25%),and Actinobacteria(5%~7%),which were therefore the dominant bacterial Phyla in these four faba bean seeds.The dominant genera at genus level in these endophytic bacteria sequenced from faba bean seeds were different.Above results indicated faba bean seeds were rich in endophytic bacteria,the abundance of probiotics in one faba bean variety(Qidou2)were higher than another variety(Japan's white skin).Key words: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faba bean seed;endophytic bacterium;diversity蚕豆(Vicia faba L.)属豆科蝶形花亚科野豌豆族野豌豆属,起源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1-2]o蚕豆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质、膳食纤维以及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蚕豆中含有人体中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较高[3]o蚕豆还有利湿消肿、清热健收稿日期:2019-10-17;接受日期:2019-12-18基金项目: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8);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项目。
蚕豆品种资源试种鉴定结果分析

高 系: 日本 引 进 种。鲜 薯 平 均 产 量 93g 5k /
67 , 6m。比对照减产 4 . 。 7 1 变异系数 2 .7 , S 8 7 H C 值3 . 8 , 7 6 高产稳产性最差 。 烘干率为 3. 4 , 1 5 食 味甜香评为 7. 分 , 9 3 两项均高于对照种 。但是产量 极低 , 基本上无大、 中薯, 难于在生产上推广 , 只可作
维普资讯
广 西农业科 学
20 0 2年第 4期
・1 77 ・
蚕豆品种资源试种鉴定结果分析
庞 雯 杨 示英 蔡庆 生 韦广天
( .广西农科院 品 资所 1 南宁 50 0 ; .广西农业 学校 3072 南宁 500 ) 3 0 7
摘
要 : 2 2份引 自 I AR A、 对 4 C D 云南 、 河北 、 江苏 、 北京 、 东和 广西的蚕 豆 品种资源在 南宁进 行 3 的试种鉴定 , 广 年
薯块烘 干率 为 2 . 5 食味评分 为 7 . 分 , 品 6 4 %, 15 该 种在产量 、 烘干率、 食味等方面均未达标。
维普资讯
・1 8 ・ 7
庞雯 等: 蚕豆品验鉴定 。 01 田间采用 间比 法设计 , 1 个材料放一个对照。 每 0 小区面积 2 平 ×2 方米 , 行距 0 4 , . 米 株距 0 1 米 。起畦种植 , .5 畦面宽 16 , 2米 。田 间管理 与 一般 大 田生产 相 同 。生 .米 长 长发育过程调查记录各品种材料的生育期、 植株形 态和生长习性 。 中后期调查病害发生情况 , 成熟时从 小区中间随机取样 1 株进行考种。 0
浙江省蚕豆生产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浙江省蚕豆生产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宋度林;李付振【摘要】概述浙江省蚕豆生产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并立足浙江实际情况对恢复和发展蚕豆生产提出建议.即加强政策扶持,坚持长期开展品种资源的保存整理、培育创新工作,开展蚕豆生产的技术模式及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与集成,推进蚕豆产业化、提高种豆经济效益.【期刊名称】《浙江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56)001【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蚕豆;发展状况;建议;浙江【作者】宋度林;李付振【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3.6文献著录格式:宋度林,李付振.浙江省蚕豆生产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74-76.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123蚕豆(Viciafaba L.),别名胡豆、佛豆、罗汉豆,是主要的食用豆类作物[1]。
它蛋白质含量高,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是人类获取优质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青蚕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早春上市的可口蔬菜;蚕豆的新鲜茎叶适于作家畜青饲料,也可翻入土中作绿肥,蚕豆根系着生大量根瘤菌,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是生物养地的重要作物,有利后作增产。
蚕豆具有粮、菜、饲、肥兼用的特点,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重要的间套作和养地作物[2]。
中国是蚕豆生产大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3年我国蚕豆种植面积、总产分别占世界的59%和61%。
浙江省的蚕豆种植面积曾达到19.09万hm2,居全国第6位,20世纪后期蚕豆种植面积直线下降,2013年仅为2.99万hm2,减少了84.3%。
同时,随着有机肥用量下降、化肥用量上升,农田土壤变劣、农田生态恶化。
恢复和发展冬季蚕豆生产,对于保持耕地生态平衡和耕地永续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浙江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技术途径。
生物技术在蚕豆上的应用及前景

生物技术在蚕豆上的应用及前景侯万伟【摘要】分子标记反映了DNA分子的多态性,可以作为研究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关系的重要手段.介绍了常用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方法、特点及其在蚕豆上的应用现状,同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蚕豆上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3(032)001【总页数】3页(P53-55)【关键词】蚕豆;分子标记;AFLP;RAPD【作者】侯万伟【作者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51+.4蚕豆是豆科巢菜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为25%~28%,含8种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含量丰富[1],还含有大量钙、钾、镁等矿质元素。
蚕豆对于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和振兴经济都有重要作用。
生物技术是20世纪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在植物生产领域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提高植物的抗病、抗虫、抗逆及品质改良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4]。
现代生物技术为蚕豆遗传改良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体系,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把育种技术从宏观水平提高到微观水平。
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体离体组织、器官或细胞具有的再生能力,在无菌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人工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是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
蚕豆是研究植物细胞工程的良好材料,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蚕豆组织培养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
黄德琍等应用蚕豆子叶进行组织培养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得到再生植株,张大力等通过不同苗龄蚕豆上胚轴、下胚轴、胚根和子叶结合点对培养基中不同浓度激素的反应,确定了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生长速度较快的激素浓度,并研究了激素对蚕豆愈伤组织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Shimaa Bahgat等[5]建立了蚕豆的再生体系,并对再生植株进行了检测,确定了稳定的再生体系。
为蚕豆组织培养及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始于1980年,广泛应用于遗传图谱构建、生物遗传育种、系统学研究、基因定位等方面。
外引豌豆资源的鉴定及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外引豌豆资源的鉴定及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摘要:研究了15份外引豌豆(PiumativumL.)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经济性状。
结果表明,豌豆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为23.66%-50.25%。
豌豆的单株产量与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豌豆资源的始荚节位与主茎节数极显著正相关,且这两个性状都与株高极显著正相关(P<0.01)。
8个数量性状综合成为4个主成分,且这4个主成分构成的信息量可解释总信息量的94.79%。
选用前4个主成分值计算各种质间的遗传距离,按遗传距离大小在D2=3.57水平下可将15份种质资源聚类划分为5大类群。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有价值的宝贵财富,是作物育种、生物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1],是21世纪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之一[2]。
1953年Kujala在芬兰报道了普通豌豆所有小叶突变成卷须的突变体(无叶型、半无叶型),同时研究证明此种突变体在豌豆中最抗倒伏,但此特征特性当时并没有应用于豌豆的遗传育种。
而法国由于半无叶豌豆品种的培育成功,使豌豆采收进入机械化时代,豌豆种植面积由8万hm2最高增加到60万hm2,使产量由原来的2250kg/hm2增加到4500kg/hm2以上,从而使法国豌豆栽培面积和总产在世界豌豆生产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表明豌豆种质资源中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3-5]。
豌豆是我国重要的小宗粮豆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中国豌豆杂交育种工作起步晚,可利用的豌豆亲本资源有限,亲本群体更新滞后,遗传基础狭窄。
引进国外豌豆种质能迅速进行品种改良,可有效拓宽豌豆的血缘基础,能在提高育种效率的同时满足对豌豆品种多样化的需求[6-8]。
2022-2022年本团队共引进了15份豌豆种质资源,其中包括收集于豌豆次生起源中心的10份埃塞俄比亚豌豆资源。
本研究主要是对以上引进种质开展了田间生物学表现和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鉴定,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性状间的相互制约及协同关系,科学评价外引豌豆种质资源的真实表现,掌握引进种质的特征和特性,以期为提高外引豌豆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引蚕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形态多样性摘要:研究了10份外引蚕豆(Vicia faba L.)种质资源的生育期、子粒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等。
结果表明,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为8.01%~55.80%,其中种皮光滑度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高,达55%以上,变异系数较小的是主茎节数(8.01%)和株高(8.99%)。
4个质量性状中种皮光滑度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而15个数量性状中每果节荚数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
关键词:蚕豆(Vicia faba L.);种质资源;鉴定;形态多样性蚕豆(Vicia faba L.)又称胡豆、佛豆、川豆、倭豆、罗汉豆。
一般认为蚕豆起源于亚洲西南和非洲北部,公元1世纪时由欧洲传入我国。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生产年鉴统计,全世界有51个国家生产干蚕豆,栽培面积较大的5个国家依次为中国、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摩洛哥和埃及;全世界45个国家生产青蚕豆,栽培面积较大的5个国家依次为中国、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秘鲁和摩洛哥[1]。
广阔的栽培范围和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的蚕豆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
搜集、引进和评价蚕豆种质资源,对拓宽我国蚕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加大蚕豆种质资源材料间的交换利用,加快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步伐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2,3]。
2012-2013年对从非洲引进的1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生物学表现和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拟通过分析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科学评价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真实表现,提高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最终筛选出具有相关优良性状的蚕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供试蚕豆种质资源共计10份,均为2012年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引进,编号分别为CDAS101、CDAS102、CDAS103、CDAS104、CDAS105、CDAS106、CDAS107、CDAS108、CDAS109、CDAS110。
1.2 试验设计试验于2012-2013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
试验采取顺序排列,每个种质资源材料种植3行,行长2 m,行距0.5 m,株距0.2 m,小区面积3 m2。
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基施复合肥375 kg/hm2,2012年10月15日播种,11月20日定苗,按常规栽培技术进行田间管理。
在每小区中的中间行从第3株开始连续取样生长正常的10个植株进行田间观察记载和室内考种。
1.3 数据调查方法按照《蚕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4]中相关性状的描述,对22个性状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
调查的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可直接参与统计分析,而质量性状因不能直接参与统计,因此对非数值型性状分别赋值,包括粒色、粒形、脐色、种子平滑度等,各性状赋值大小依表现型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详细赋值方法见表1。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多样性指数在生态学和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具有加权性,可以用来合并不同性状、位点或者不同地区材料的变异,能较好地比较某一作物、某一物种或某一地区的遗传变异性。
参加统计的所有数据为各材料种植小区的各性状平均数。
计算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方法是:先计算参试材料总体平均数(x)和标准差(δ),再对数量性状进行10级分类:1级xi<x-2δ,10级xi≥x+2δ,中间每级间隔0.5δ,每一级的相对频率用于计算多样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公式为:H′=ΣPilnPi(i=1~S)式中,S指小区中的类型数,i指其中第i个类型,Pi指第i个类型所占的比例[5]。
基本数据处理采用Excel(Microsoft office 2003)数据软件进行。
各农艺性状间的多样性指数参考文献[6]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开花时间及生育期比较开花时间的长短是蚕豆对光温敏感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供试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开花时间为109~133 d,平均为115 d(表2)。
低于115 d的种质资源有8份,开花时间较长的种质资源为CDAS103和CDAS107,其开花时间分别较平均值长18 d和12 d。
这两份种质资源开花较迟、花期较长等表现可能是由于武汉的生态条件与种质资源来源地光温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在武汉的成熟期比较一致,生育期为194~198 d,平均为196 d,极差为4 d,没有发现极早熟和极晚熟种质资源。
蚕豆生育后期武汉气温上升较快,且雨热同期,易引起蚕豆根部早衰,进而导致灌浆到成熟时间缩短,这可能是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生育期变异范围较小的主要原因。
2.2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主要数量性状分析株高是蚕豆重要的数量性状之一,它对于构建合理株型、增强抗倒伏性及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对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株高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CDAS107的株高最矮,为120.1 cm,与CDAS108的株高差异显著,与CDAS101、CDAS102的株高呈极显著差异。
CDAS102的株高最高,为151.8 cm,显著高于CDAS105的株高,极显著高于CDAS104、CDAS106、CDAS110的株高。
CDAS101的株高也较高,与CDAS104的株高呈显著差异,与CDAS106、CDAS110的株高呈极显著差异(表3)。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单株分枝数最多的是CDAS109,田间调查发现该种质资源的分枝能力较强,平均单株分枝数为 3.0个。
单株分枝数最少的是CDAS101,平均单株分枝数为0.9个,其余种质资源的单株分枝数为1.6~2.8个。
对蚕豆种质资源的单株分枝数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可知,CDAS101的分枝数显著低于CDAS105、CDAS108的单株分枝数,与CDAS109的单株分枝数呈极显著差异(表3)。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单株实荚数为7.2~33.2荚,单株实荚数的多少依次为CDAS105、CDAS109、CDAS108、CDAS104、CDAS107、CDAS106、CDAS102、CDAS110、CDAS101、CDAS103。
对蚕豆的单株实荚数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CDAS105的单株实荚数与除CDAS109外的其他种质资源均呈极显著差异(表3)。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中CDAS110的荚长最长,为9.7 cm,除CDAS108和CDAS102外,CDAS110的荚长与其他7份种质资源的荚长都呈极显著差异。
荚长最短的是CDAS105,为6.1 cm,除CDAS104外,CDAS105的荚长与其他8份种质资源的荚长都呈极显著差异(表3)。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荚粒数差异较大。
荚粒数最少的是CDAS103,为2.2粒,极显著低于CDAS101、CDAS102、CDAS104、CDAS105、CDAS107、CDAS108、CDAS109、CDAS110的荚粒数。
CDAS110的荚粒数最高,为4.1粒,显著高于CDAS101的荚粒数,极显著高于CDAS103、CDAS104、CDAS105、CDAS106、CDAS107、CDAS109的荚粒数(表3)。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单株产量最高的是CDAS109,为38.6 g,单株产量最低的是CDAS103,为14.9 g,其余种质资源的单株产量为17.2~28.7 g。
多重比较分析表明,CDAS109的单株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蚕豆种质资源的产量,CDAS105的单株产量也较高,与CDAS104和CDAS110的单株产量有显著差异,与CDAS101、CDAS103、CDAS107的单株产量有极显著差异(表3)。
2.3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子粒外观特征比较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子粒外观形态类型分析和统计结果见表4。
粒形是蚕豆子粒的外观形态,因种质资源不同,形态呈现出多样性。
供试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粒形有窄薄和窄厚两种类型,其中窄薄粒形的种质资源占40%,窄厚粒形的种质资源占60%。
从种皮光滑度上看,种皮光滑度较好的种质资源比例达60%,另外4份蚕豆种质资源干子粒表面光滑度较差,其中3份种质资源的种皮呈褶皱状,1份种质资源的种皮有凹坑。
蚕豆子粒的颜色是由种皮内色素含量多少决定的,色素含量多,子粒颜色就深。
供试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粒色主要为浅绿色和浅褐色两种,其中粒色为浅褐色的种质资源占40%,浅绿粒色的比例为60%。
种脐是种子成熟后从胎座上脱落后留下的痕,其大小和颜色随种质资源种类而有所不同。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脐宽变幅为1.5~2.5 cm,平均值为1.8 cm,脐色以黑色居多,有8份,其余埃塞俄比亚蚕豆的脐色为褐色,这两份种质资源分别为CDAS101和CDAS105。
蚕豆种皮破裂率是蚕豆子粒的外观形象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品种的商品性影响较大。
供试10份蚕豆中,有6份种质资源无明显的种皮自然开裂情况,其余4份种质资源中,CDAS110的种皮破裂率较高,达44%,CDAS106的种皮破裂率次之,为22%。
2.4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对蚕豆4个质量性状和15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
质量性状是能观察描述而不能测量的属性性状,它由少数起决定作用的遗传基因所支配,较稳定,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在群体内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因此通过给分法进行统计(表5)。
对几个质量性状的离散程度进行分析可知,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粒形的变异系数为11.23%,相对单一,变异程度不及其他质量性状。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4个质量性状中,种皮光滑度的变异程度较大,变异系数达55.80%,变异类型较为丰富。
脐色和粒色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3.42%、48.41%。
变异系数反映的是各性状的变异范围,分析表5可知,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15个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程度各不相同,其中以百粒重的变异范围最广,变异系数最大,达55.08%。
变异潜力较高的数量性状还有单株实荚数、单株果节数、单株产量、单株分枝数,变异系数分别为43.11%、37.66%、31.36%和31.31%,这些性状上丰富的遗传变异性表明这些性状的表达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蕴藏着丰富的遗传信息和选择潜力。
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数量性状中变异程度较小的有主茎节数、株高、每果节荚数、节间长度、荚长、荚宽、荚粒数和脐宽等,变异系数分别为8.01%、8.99%、10.28%、10.92%、14.45%、17.05%、17.73%和19.42%,表明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这些性状相对稳定,遗传变异性较小。
变异系数反映了描述性状的变异情况,而形态多样性指数则主要反映出各性状的丰度和均匀度,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的形态性状存在一定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