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康复科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肩痛。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同时合并肩手综合征(ICD-10:M89.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出现肩痛。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及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practical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4th edition).(Harden RN, Pain medicine, 2013)。
2.分期诊断(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2019年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同时合并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同时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手指挛缩,手功能丧失。
至今SHS无特异性疗法,而目前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中医药治疗进展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12% ~74.1%[1]。
根据临床表现,SHS可分3期:Ⅰ期表现为手部肿胀,色泽改变,肩、手部有疼痛性运动障碍;Ⅱ期表现为肩、手部疼痛性运动障碍减轻,肿胀和色泽改变部分减轻或完全消失,开始出现肌肉萎缩;Ⅲ期表现为手和肩部呈营养不良性改变,肌肉萎缩明显,关节活动受限,挛缩[2]。
SHS如不及时治疗,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手指挛缩,X线上有广泛的骨腐蚀,手功能丧失[3]。
至今 SHS 无特异性疗法,而目前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现将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针灸治疗1.1针刺治疗结合艾慈灸治疗吴雪梅[4]等采用针刺结合艾慈灸治疗SHS,针灸组用针刺加艾慈灸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方法:⑴针刺治疗取穴:肩髎、肩髃、肩贞、臂臑、臑会、曲池、合谷、条口(均取患侧),每日1次,留针30min,10次为l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
于每个疗程结束进行 VAS 积分评定。
3个疗程结束总结疗效。
⑵艾慈灸治疗取穴:肩髎、肩髃、肩贞。
操作:在每次针刺治疗结束,选取上述穴位,艾慈灸(舒适型)进行穴位贴敷,约10h取下。
l0次为l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3个疗程结束总结疗效。
疗程均为30天。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出现肩痛。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及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practical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4th edition).(Harden RN, Pain medicine, 2013)。
诊断要点:(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
(2)手指屈曲受限。
(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二)证候诊断1.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4.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三)疾病分期(《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1.Ⅰ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
手指多呈伸展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手及肩部X线片可见局部骨质脱钙。
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及对上肢血流速度的影响

深圳市福 田区 中医院, 广 东 深圳 5 1 8 0 3 4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脑卒 中;赤凤迎源;针刺手法;血 流速度
D 0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0 3 . 0 3 1
中图分类号 :R 2 7 7 . 7 3 3 ;R 2 7 7 . 7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0 3 — 0 0 7 6 — 0 2
1 . 4 排 除 标 准
肩手综合 征 ( s h o u l d e r — h a n d s s y n d r o m e , S H S ) 又称反射性 交感神经性营 养不 良, 临床表现 为患肢疼痛 、水肿及上肢活 动 功 能受限等 , 严重妨碍 患肢 功能康 复。目前, 本病 的治疗较 为 棘手 , 迄今为止 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2 0 0 9年 6月 以来,
脑 卒中的诊断参照 1 9 9 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 血管 病 学术会 议修 订的诊断标准 , 结合 头颅 c T或 M R I 检查结果确 诊。S H S诊断根据 《 脑卒中的康 复评定和治疗 》 中S H S诊断 和分期标准 。诊断标准 :患者有脑血管疾病 ;单侧肩手痛, 皮
肤潮红, 皮温上升, 手部肿胀, 手指 屈 曲受 限 ; 局 部 无 外 伤 、 感
8 0例观察病例 为 2 0 0 9 年 6月- -2 0 1 2 年6 月就诊的本院 门 诊及住院患者, 均 符合纳入标准 。 采用 P E M S R软件按 1: 1 对照 产生 的随机数字, 将 患者分 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 O例, 观察期 间共脱落 3例 ( 1 例 因不能耐受针刺手法 、 2例 因无法保证连续
耳针疗法改善中风后肩关节疼痛及功能临床研究

耳针疗法改善中风后肩关节疼痛及功能临床研究摘要:目的: 观察耳针疗法对中风后肩痛及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风后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
治疗组给予耳针(肩、神门、皮质下)结合体针(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对照组给予普通体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耳针疗法对中风后肩痛及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耳针疗法;中风;中风后肩痛中风后肩痛,是脑卒中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另外,由于肩痛影响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可导致焦虑、抑郁等症状,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
因此, 及早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对防治肩痛至关重要。
本研究采用耳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痛具有显著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01月01日至2022年02月28日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收治中风后肩关节疼痛患者80例,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且通过了伦理委员会审查,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每组患者的性别、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分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后,不伴有完全性失语,病程在1个月以内的患者;②偏瘫侧出现自发性肩部疼痛不适症状,或偏瘫侧肩部外展或上举过程中出现疼痛不适而抗拒动作的患者;③意识清醒,无严重认知障碍者④同意接受本组治疗,并可以追踪的知情同意者。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护理中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的应用效果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护理中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护理中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的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50例,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将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将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干预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VAS评分、肢体痉挛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VAS评分、肢体痉挛评分对比未见显著差异,护理5d后观察组VAS评分、肢体痉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护理中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的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和肢体痉挛情况,降低VAS评分和肢体痉挛评分,适宜在此类患者的护理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火熨术;白脉软膏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在脑卒中后 1~3 个月内发生。
临床发病率高达12.5%~74.1%。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肩痛、手肿、皮肤潮红、皮温高、手指活动受限[1]。
如不予适当治疗,将导致肩、手、指的永久性畸形。
本研究主要就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护理中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2023年1月-202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50例,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将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将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干预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9.81±4.12)岁;观察组20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8.99±5.01)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可比性条件。
1.2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运动调护:被动训练+主动训练,每天2到3次。
肩手综合征

MS 与功能残损 治疗方法
• (1)良肢位摆放
• a.患者坐位时,其上肢要抬高置于前面的桌子上。为了帮 助抬高和保持舒适,可在臂下垫一枕头。当患者坐轮椅在 医院内活动时,应在轮椅上放一桌板,或保证患者的手不 悬垂在一边。
•
利用轮椅桌板保持坐位良肢位
MS• b. 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 节伸展,背伸腕关节及伸直手指;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 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下部软枕支撑,肘关节伸展, 置于枕头上,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卧 位时,患侧上肢伸直有支撑并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 ,各种体位摆放均避免腕屈曲。
谢谢!
• 把每个手指都缠绕完一遍之后,开始缠手。同样在掌指关节处做成一 环,然后由掌指关节向近端缠绕,到达拇指根部时,使拇指内收,把 拇掌关节一并缠绕。最后阶段是缠绕腕关节,治疗师可以从缠手终结 处开始缠绕腕关节。
MS 与功能残损 治疗方法
• (4)压力疗法
• b. 空气波压力治疗: 主要通过多腔气囊依次有顺序的反复充放气,形 成了对组织和肢体的循环压力,促进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及改善微循环 的作用,加速肢体组织液回流,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MS 与功能残损 治疗方法
(2)主被动运动
• 主动、被动运动过程肌肉在收缩、舒张过程中提供了很好的“泵”作 用,可促进水肿程度的改善,打破疼痛-制动-活动障碍的恶性循环。 • 早期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应 用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可提升肌肉张力,使肌肉收缩,促进内 部微循环改善,增强肌肉活动性与稳定性,中后期有助于解除肌肉痉 挛,进而缓解痉挛带来的理化损害。
MS 与功能残损 预防方法
• 肩部吊带
耳穴疗法

中医外治法之耳穴疗法的临床使用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典籍《灵枢·口问篇》中就有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通于耳”,可见耳是全身经络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形于耳,许多经脉注入于耳,耳和人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连,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一、主要特点1、适应症广、疗效好耳穴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健肾等功能,所以它被广泛的使用于临床。
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内分泌等各科。
2、简便易行、花费低廉耳穴绝大多数是人体解剖学名称,并且耳穴的分布排列有一定规律,且耳穴疗法无需特殊设备,费用低廉。
3、副作用少耳穴疗法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它无刺伤内脏之虞,也无滞针等现象。
如若注意消毒并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耳廓感染和晕针等副作用就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生。
二、适应症1、各种疼痛性疾病1.1外伤性疼痛:如扭伤,挫伤、刺伤、切割伤、骨折,脱臼、落枕,烫伤等疼痛。
1.2手术后疼痛:如五官、脑外,胸,腹、四肢各种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疤痕痛,患肢痛,麻醉后的腰痛、头痛等,常可用其来减少或代替杜冷丁、吗啡诸类止痛麻醉剂。
1.3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
1.4各类晚期疾病所致的疼痛。
2、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结膜炎、疱疹性角膜炎、牙周炎、化脓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大叶性肺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盆腔炎、睾丸炎、副睾炎、各种脓疡、丹毒、风湿性关节炎、末梢神经炎等,耳针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3、功能紊乱性疾病:如眩晕综合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癌症、性功能紊乱、腹肌痉挛、面肌痉挛等。
4、过敏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风湿热、药热、血清病、荨麻疹等,耳穴疗法可以提高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具有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5期2009年5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H I NESE ARCH I VES O F TRAD I T I O NAL CH I NESE M E D I C I NEVo.l27No.5M ay2009中华中医药学刊耳针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许益强,高兵兵,武娜(大连市中医医院,辽宁大连116013)摘要:目的:探讨耳针疗法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随机分为耳针组(观察组30例)以及体针组(对照组30例),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研究。
以VAS法评定患肢疼痛和水肿,以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患肢血液流速,以F ug l-m eyer法评定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
4疗程后统计疗效,计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耳针对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肢的疼痛、水肿等症状的改善,以及对患肢尺静脉、桡静脉和中指指间动脉血液流速的改善高于体针组(P<0.05)。
结论:耳针能促进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肢静脉血液的回流,改善微循环,能明确缓解病人疼痛、水肿症状,从而明显改善患肢综合性运动功能。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耳针疗法;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245.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1048-04C li n i n al E ffi c acy of Post-str oke Shoul d er-handSyndr o m e Pati e nts Treated by Ear Acupunct u r eXU Y i-qiang,GAO B ing-bing,W U N a(Da l ian H ospit al of T raditi on alCh i n eseM ed icine,D ali an116013,Liaoning,C h i na)A bstrac t:O b jecti ve:To st udy t he effect o f the ear acupunc t ure the rapy i n t he trea t m en t i n t he pa tien ts w ith shoulde r-hand synd ro m e(S HS)a fte r stroke.M et hods:60patien tsw it h SHS aft e r stroke w ere unbli ndl y rando m ized divided into t wog roups:ea r acupuncture g roup and body acupunc t ure g roup.Body acupuncture treat m entw as cho sen as t he con tro l treat-m en.t Se t each g roups w ith30pa tien ts.A ll t he pati ents w ere treated w it h the sa m e foundati on trea t m en.t The VA S sca l e wa s used t o asse ss t he pa i n and dropsy o f the upper li m bs,t he co l o r doppler fl ow i m ag ing(CDF I)wa s used t o m easure t he ve l oc ity of b l ood fl ow o f t he upper li mbs,and t he f ug l-m eye r scale w as used to asse ss move m ent f unc tion o f the up-pe r li mbs.W e st udied t he results w ith statistica l ana l y sis aft e r4cou rse s.Results:T reat m ent empress,t here we re si gnifi-cant diffe rence s of t he pain,drops y symp t om and t he velocit y o f b l ood fl ow of t he u l nar vein,rad i a l vein and m i ddle fi n-ger digital artery bet ween t he t wo groups.The re s u lts o f t he ea r acupunc t ure g roup obviousl y i mproved to those o f t he body acupunc t u re group(P<0.05).Concl usion:T he ear acupuncture t herapy can i mprove t he velocit y o f b l ood flow o f t he veins o f the uppe r li m b,can i m prove t he b l ood c ircula tion,can particular l y dec rease t he deg ree of pa i n and dropsy symp-t om of S HS,and bene fit t o f unction rehab ilitati on of the uppe r li mb.K ey w ords:s houlde r-hand s yndrome(SHS);ear acupunc t ure the rapy;rehabilita tion t he rapy收稿日期:2008-12-17基金项目:大连市卫生局科研资助项目(2005-47)作者简介:许益强(1971-),男,上海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脑病、针灸康复。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患侧肩、腕、手等关节的疼痛、肿胀、强直,甚至肌肉挛缩。
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功能障碍不可逆转。
耳针是中医针灸与全息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体针及作业疗法广泛用于卒中康复,在临床实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以中医学耳针理论为基础,应用耳针治疗肩手综合征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选取2005年7月-2008年5月间在本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符合标准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 R I检查证实均为初次发作。
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肩手综合征特点,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996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按随机排列表随机分为耳针组(观察组)和体针组(对照组),每组均30例,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研究,所有病人全部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
病情以Ñ、Ò期为主,共53例,占88.33%。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癌脑转移的患者。
(2)四肢瘫痪者。
(3)病情恶化,出现新梗死或出血者。
(4)病前有明确肩和手部外DOI:10.13193/j.archtcm.2009.05.153.xuyq.027中华中医药学刊伤的病人。
(5)排除其疼痛是由肩周炎、风湿病、心肌梗死或丘脑病变等引起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6)原发或继发精神症状、语言表达理解障碍的病人。
(7)未能坚持针刺及作业疗法治疗,无法判断疗效和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及观察方法2.1 基础治疗 入选患者根据其病变性质及病情给予常规脑卒中治疗,脑梗死患者给予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及神经营养等治疗,脑出血患者则给予控制脑水肿及神经营养等治疗;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及其他对症处理。
两组均避免在患手输液。
2.2 观察组的耳针治疗 取穴:肩、腕、指、脾、脑点、丘脑、交感穴。
方法:严格消毒下,选准穴后,用左手固定耳廓,绷紧埋针处皮肤,右手用血管钳夹住消毒皮内针的针柄,快速刺入皮肤,然后用胶布固定。
先取患侧耳朵,每天多次按压耳穴,使之产生酸、麻、胀、痛感。
3天换1次针,双耳交替。
每疗程9天,休3天续下1个疗程。
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保证严格消毒,以防耳廓感染。
2.3 对照组的体针治疗 取穴:肩髃,肩髎,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均为患侧。
方法:严格消毒下,选准穴后,取1.5寸毫针分别刺入上穴,采用提插捻转手法。
每穴均有局部酸麻胀的针感后留针30m in 。
每日1次,每疗程9天,休3天续下1个疗程。
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4 作业疗法 为了病人利益,保证他们健康恢复,均配合作业疗法,主要采用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指、冰水浸泡法、主动运动、被动运动。
5次/周,1次/日。
¹正确体位摆放,有效防止患者肩关节损伤;抬高患肢,在卧位时患侧上肢适当抬高,在坐位时上肢要置于膝上或桌上,防止患手的悬垂;º适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注重肩胛带等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鼓励患者进行双手Boba t h 式握手上举训练,伴外旋方向外展运动;在确保肩胛骨正确位置的前提下,帮助患者进行患肢抓握动作训练,如:拧毛巾、抓握木棒等,向心性按摩患手;»保持腕关节的轻度伸展:利用夹板、弹力绷带等将腕关节固定于背伸位;¼压迫性向心性缠线法:用一根直径1~2mm 的长线,对肿胀的手指、手背从远端到近端,先缠绕拇指,然后依次是其他手指,最后缠绕手掌和手背直到腕关节以上,再从掌指关节处迅速拉开线绳;½冰疗:将患手浸入冰水混合液中1~2m in ,碎冰与水的比例为2:1,间隔1m in 后再次浸泡,每天3~4次。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手也须一同浸入冰水桶中,以确定患者不会冻伤。
2.5 观测指标及评定 以目测类比评分法(v isual ana-l ogue scale ,VAS)评定患肢疼痛和水肿;以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患肢血液流速来评定血液循环,主要观测患肢尺动脉、尺静脉、桡动脉、桡静脉、中指指间动脉的血流速度;以Fug l -meye r 法评定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
3 结果与分析3.1 疗效判定指标 按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评定标准(目前国内普遍采用)。
显效:浮肿、疼痛消失;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无手的小肌肉萎缩。
有效:浮肿基本消失;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的小肌肉萎缩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