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

合集下载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和化学原理,针对特定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分离技术。

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分子识别性的分子印迹材料,在分离、检测和定量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历程分子印迹技术自197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

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步探索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尝试通过合成各种聚合物来制备分子印迹材料,并开始研究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2. 技术改进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采用新的聚合物合成方法和控制技术,使得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并开始研究分子印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3. 微纳技术应用阶段(201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利用微纳技术制备分子印迹材料,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生物医学、环境检测等。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模板分子与聚合物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来制备分子印迹材料。

具体步骤如下:1. 模板分子选择:选择具有特定结构及性质的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并与功能单体一起共聚合或交联生成聚合物。

2. 聚合体制备:在模板分子的作用下,功能单体参与聚合或交联反应,在模板分子的“引导”下,其它单体则不参与反应,从而形成模板分子的“印迹”空腔,最终得到具有特异性的分子印迹材料。

3. 分子印迹材料性能评价:通过评价分子印迹材料在分离、检测和定量领域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来判断其性能。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检测、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 药物检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特定药物印迹材料,在药物检测和分离中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例如,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可设计出具有选择性对某种药物进行分离的纯化工艺,从而控制药物的质量。

2. 环境监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特定污染物印迹材料,在环境检测中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1)在一定溶剂(也称致孔剂)中, 模板分子(即印迹分子)与功能 单体依靠官能团之间的共价或 非共价作用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2)加入交联剂,通过引发剂引发 进行光或热聚合,使主客体配 合物与交联剂通过自由基共聚 合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高联的 刚性聚合物
(3)将聚合物中的印迹分子洗脱或 解离出来
这样在聚合物中便留下了与模板分 子大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立体孔穴,同 时孔穴中包含了精确排列的与模板分 子官能团互补的由功能单体提供的功 能基团,如果构建合适,这种分子印迹 聚合物就象锁一样对此钥匙具有选择 性。。这便赋予该聚合物特异的“记 忆”功能,即类似生物自然的识别系 统,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及其类 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目前,根据模板分子和聚合物单体之间形成多重 作用点方式的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分为两类:
(1) 共价键法(预组装方式)
聚合前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反应形成硼酸酷、西夫 碱、亚胺、缩醛等衍生物,通过交联剂聚合产生高分 子聚合物,用水解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即得到共价结 合型分子印迹聚合物 。
天然杭体模拟
MI PS与印迹分子 之间作用的强度与选择 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 抗原与抗体之间的作用 相媲美,因而可用于抗 体模拟,这种模拟抗体制 备简单、成本低,在高 温、酸碱及有机溶剂中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此 外还可以重复使用。
4.5 模拟酶催化
例如以毗哆醛为印 迹分子,用4一乙基咔哇 为单体制备出分子印迹 高聚物,它促进了氨基 酸衍生物的质子转移。
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色谱分 离、抗体或受体模拟、生物传感器以及生 物酶模拟和催化合成等诸多领域,并由此 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 一,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
当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 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 就会被记忆下来,当模板分子除去后,聚合物 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 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 及其类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分析技术,它使用分子印迹材料(MIPs)以高度特异和选择性地捕获特定分子。

这种技术可以在多个领域和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生物医学、环境分析和食品安全等。

本文将探讨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分子印迹技术是什么?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在聚合物基质中通过模板分子进行选择性捕获的技术。

MIPs可以是聚合物或高分子材料,可以选择性地与目标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特异性捕获。

该技术包括在聚合物基质中聚集模板分子,然后通过交联聚合反应固定它们,最后去除模板分子以形成MIPs。

2.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分析的多个方面,如药物筛选、蛋白质分离和生物分子检测等。

药物筛选: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筛选,例如筛选具有突变蛋白的新型抗癌药。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分子印迹材料,将抗癌药的分子结构与已知的突变蛋白结构进行匹配,从而选择最优化的药物。

蛋白质分离: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蛋白质分离。

通过选择性捕获特定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组分,以分析和识别它们。

这种技术对于精确的蛋白质鉴定和组织学研究都非常有用。

生物分子检测:分子印迹技术还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

例如,可以使用MIPs捕获特定肿瘤标志物,以达到高度敏感且特异的肿瘤筛检。

在肿瘤筛检中,该技术与传统抗体检测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3. 分子印迹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比较与传统技术相比,分子印迹技术具有很多优势。

传统技术通常是依据成像技术、免疫技术和重组蛋白技术等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而MIPs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强的特异性。

此外,MIPs可以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因为它们在生物分析中始终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

4. 结论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分析技术,在许多领域和应用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药物筛选、蛋白质分离和生物分子检测等方面,该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而且还具有应用范围广、重复性和稳定性高的特点。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识别的方法,通过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子印迹: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共价相互作用型和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

2. 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主要利用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等)来识别目标分子。

主要工艺包括自组装、缩合聚合法和前驱体中位取代法。

•自组装法:通过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形成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进而在功能单体中自组装形成孔道结构来识别目标分子。

•缩合聚合法:通过在模板分子周围引入功能单体,通过缩合反应形成共价键,生成聚合物介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识别。

•前驱体中位取代法:通过将模板分子置于功能单体中间位置,然后利用引发剂诱导交联反应,形成孔道结构以识别目标分子。

3. 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是利用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连接来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主要有两种方法:原位聚合法和后位聚合法。

•原位聚合法: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经过共价键连接后,以功能单体为单体发起剂进行自由基聚合,最终形成孔道的聚合物结构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后位聚合法:首先将模板分子稳定连接在载体上,然后对功能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最终脱除模板分子,形成孔道结构用于识别目标分子。

4. 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是利用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如氢键)形成的半共价键连接来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共轭自由基诱导剂(CDRI)作为共价发起剂,引发功能单体的自由基聚合,最终形成聚合物介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识别。

5. 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生物医学领域:可以用于药物分析、生物传感器等。

例如,可以使用分子印迹聚合物来选择性识别某种药物,从而实现药物检测和分离纯化。

分子印迹原理

分子印迹原理

分子印迹原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分子模板,与功能单体形成非共价键结合,然后聚合形成高分子材料,再通过去除模板分子形成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孔道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是一种以生物体系为原型,通过模拟生物体系的分子识别功能,实现对特定分子的高选择性识别和吸附的方法。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模板分子选择、功能单体选择、聚合反应、模板分子去除。

首先是模板分子的选择,模板分子是分子印迹材料的模板,其选择直接影响到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其次是功能单体的选择,功能单体是与模板分子发生非共价作用的单体,通过与模板分子形成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特异性识别位点。

然后是聚合反应,功能单体与交联剂在模板分子的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网络结构。

最后是模板分子的去除,通过溶剂提取或其他方法将模板分子从高分子网络中去除,留下与模板分子形状相匹配的孔道。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化学分离、化学传感、药物释放、生物分析等领域。

在化学分离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固相萃取、色谱分离等,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效率的特点。

在化学传感中,分子印迹材料可以作为传感元件,实现对特定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在药物释放领域,分子印迹材料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在生物分析中,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标志物、药物残留等,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总的来说,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分子印迹原理的深入研究和技术的不断改进,相信分子印迹技术将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专门设计合成分子再加上聚合物化学方法生成特定空腔结构的方法,用于选择性识别和捕获特定目标分子的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模板选择、功能单体选择、预聚合体形成以及模板分子的去除。

1. 模板选择:分子印迹技术的第一步是选择目标分子作为模板。

模板可以是一种有机小分子、蛋白质、胞内分子或其他化合物。

根据目标分子的性质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目标分子进行印迹。

模板的物化性质对印迹物的形成和识别能力具有很大影响。

2. 功能单体选择:在印迹物的选择方面,通常选择具有与目标分子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体。

功能单体可以通过与目标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离子键作用、范德华力等非共价作用力或共价键作用来选择和固定目标分子。

3. 预聚合体形成:选择合适的功能单体后,需要将其与交联剂共聚合形成三维聚合物网络。

功能单体通过与交联剂的共聚合,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形成特定的空腔结构。

这些空腔与目标分子的大小、形状和化学特性相适应,可以使目标分子在聚合物中得到选择性的识别和捕获。

4. 模板分子的去除:在印迹物形成后,需要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去除,以形成分子印迹空腔。

常用的去模板方法包括溶剂洗提、酸碱水解、热解、微波辅助去模板等。

经过去模板后,留下了与模板分子形状和功能相匹配的空腔结构,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高度选择性识别。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相互作用力。

通过在高分子聚合物中形成与目标分子形状和性质相适应的空腔结构,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度选择性识别和捕获。

在识别过程中,分子印迹物与目标分子之间发生分子识别反应,通过非共价作用力或共价键作用,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

与其他识别方法相比,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选择性好、稳定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分子印迹技术在生命科学、分析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分子印记技术及其应用

分子印记技术及其应用


三、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

1. 预组装法,共价键法 1972年Wulff G研究小组首 次成功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使这方面的研究产 生了突破性进展。 2. 自组装法,非共价键法 80年代后非共价型膜板 聚合物开始出现,尤其是1993年Mosbach等人有 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有 了新的发展,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交叉的新 兴领域之一。


3. 将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相结合,应用于置备分 子印迹聚合物(MIPs)。
两种制备方法的比较
结合力
预组装法 可逆的共价 键结合,强 静电引力、 氢键、疏水 作用以及范 得华力等。 其中最重要 的类型是静 电引力 弱
单体
低分子的化 合物 多功能单体
空间结构
精确
反 物理萃取, 专一性不如 共价键法
原理步骤:
(1)在一定溶剂中,膜板分 子(即印迹分子)与含有合 适功能团的单(Functional Monomer)依靠官能团之间 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主 客体配合物
(3)将聚合物中的印 迹分子洗脱或解离出来。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示意图
模板分子

模板分子需要根据所要识别分离的化合物的结构和 性质进行选择; 模板分子可以是低分子化合物、低聚物、金属离子 或金属络合物,也可以是分子聚集体。
Table 4
Enzyme2minic catalyzed reaction on MIPs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21 127 122 127 123 128 124 121 125 96,129
催化反应 Catalyzed reaction 苯甲酸酯的乙酰基转移 Acetyl transferof ethyl 4 氟 4 (对硝基苯基) 丁酮脱 HF benzoate fluorine2(p2nitrobenzyl) butanone HF 催化Diels2Alder 反应 氨基酸衍生物水解 Hydrolysisof an amino acidaction derivativ 2 苯乙酮和苯甲醛的缩合反应 Condensation re 改进固定化钌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actoin of acetophenone and benzaldehyde 2 氨基酸的缩合反应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纳米级催化材料的制备 Preparation of nmamino acid catalytic materials 控制枯草溶菌素的活性和选择性能 Controlling aldol condensation 醛醇缩合选择性反应 Selective catalysis of an tivity and selectivityof analysisn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分分子子印印迹迹技技术术及及其其应应用用
化学一班 杨楷 04081024
•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 分子印迹技术 的产生和发展 • 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 • 分子印迹的步骤 • 分子印迹的分类 •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展望
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分 析技术,属于泛分子化学研 究范畴,通常被人们描述 为创造与识别“分子钥 匙”的人工“锁”技术。
目前,根据模板分子和聚合物单体之间形成多重 作用点方式的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分为两类:
(1) 共价键法(预组装方式)
聚合前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反应形成硼酸酷、西夫 碱、亚胺、缩醛等衍生物,通过交联剂聚合产生高分 子聚合物,用水解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即得到共价结 合型分子印迹聚合物 。
(2) 非共价键法(自组装方式)
(3)分子印迹和识别过程将从有机相转向水相。
(4)手性分离和固相萃取氨基酸手性药物将步入产业化 阶段。
((55))印印迹迹技技术术将将从从氨氨基基酸酸药药物物等等 小小分分子子超超分子过渡到核昔酸、 多多肤肤、、蛋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甚 至至生生物物活活体细胞。
((66))MMIIPPss用用于于辅辅助助合合成成和和仿仿生生传传 感感器器将将获获得较快发展。
可可以以预预计计随着化学、生物学、 材材料料学学和和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 发发展展,,分分子印迹技术将会在分 离离分分析析和和催化等诸多领域发挥 越越来来越越大大的作用。

4.2 色谱分离
MI PS 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是利用其 特异的识别功能去分离混合物,近年来, 引人瞩目的立体、特殊识别位选择性分 离已经完成。其适用的印迹分子范围广, 无论是小分子(如氨基酸、药品和碳氢化 合物等)还是大分子(如蛋白质等)已被应 用于各种印迹技术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分子印迹技术是结合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对于研究酶的结构、认识受体-抗体作用机理及在分析化学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分子印迹聚合制备条件和制备技术三个方面综述了分子印迹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分子印迹发展前景。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印迹分子;综述40年代,Pauling。

试图用锁匙理论解释免疫体系。

虽然他的理论经后人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在他的这种错误的理论中仍有两点是正确的:(1)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有相应的结合位点;(2)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在空间上相互匹配。

正是基于这两点假设,化学家们发展了一项有效的分析技术称为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 MIP),在国内也有人把它称为“分子烙印”。

1949年,Dickey首先提出了“分子印迹”这一概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1972年由Wulff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人工合成的有机分子印迹聚合物之后,这项技术才逐渐人们所认识,并于近10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MIPs具有三个特性: (ⅰ)预定性,可根据不同目的制备相应的MIPs; (ⅱ)识别性,MIPs是依据模板定做的,它具有与模板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官能团相符的孔穴,所以选择性地识别模板分子;(ⅲ)实用性,它可以与天然的生物识别系统如酶与底物、抗原与抗体等相媲美,具有抗恶劣环境、稳定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二十多年来,在固相萃取、膜分离技术、异构体的分离等方面获得广泛研究,展现了良好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MIPs的识别机理、制备技术条件及应用方面新进展.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它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1)首先以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结合形成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2)选择适当的交联剂将功能单体互相交联起来形成共聚合物,从而使功能单体上的功能基在空间排列和空间定向上固定下来;(3)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模板分子脱去。

这样就在高分子共聚物中留下一个与模板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完全匹配,并含有与模板分子专一结合的功能基的三维空穴。

这个三维空穴可以选择性地重新与模板分子结合,即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作用。

这个三维空穴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单体的种类是由模板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

由于用不同的模板分子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所以一种印迹聚合物只能与一种分子结合,也就是说印迹聚合物对该分子具有选择性结合作用。

一个理想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应具备以下性质:(1)具有适当的刚性,聚合物在脱去模板分子后仍能保持空穴原来的形状和大小。

(2)具有一定的柔性,使底物与空穴的结合能快速达到平衡。

柔性对于分子印迹聚合物模拟酶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3)具有一定的机械稳定性,这一点对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尤为重要。

(4)具有热稳定性,使其能在较高温度环境下使用,因为对于一般的反应来说,温度较高使动力学上更有利。

2MIPs的识别机理MIPs含有识别印迹分子的识别位点和孔穴,主要是通过共价键/非共价键作用进行分子识别。

2. 1共价键结合作用在MIPs的制备过程中,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位在聚合前先形成共价型化合物,聚合后再打开共价键,洗出印迹分子,得到MIPs。

MIPs中识别位点的形状、功能基的精确排列与印迹分子互补。

迄今为止,人们使用的共价键包括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等化学键。

一般来说,共价键作用较强,在分子识别过程中结合和解离速度慢,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不适于快速识别,且识别能力与生物识别相差太远,制备条件苛刻且价格昂贵,近年来这种制备方法发展缓慢。

2. 2非共价键结合作用在制备MIPs的过程中,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首先通过一或几种非共键作用自组装成具有多点相互作用和确定关系的复合物,再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聚合后这种相互作用被固定下来。

因为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较弱,在温和条件下可以除去印迹分子,底物的结合和解离平衡也可以较快达到。

聚合可除去绝大部分未反应的化合物,MIPs对印迹分子就具有较高的结合选择性。

但这种印迹过程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位的化学计量数比不怎么明确,并难以确定。

常见的非共价键作用有:氢键、静电力、金属螯合和疏水作用等。

使用较多的是氢键,如果只有单一氢键作用,其识别效果不佳,但是在印迹过程中协同氢键或氢键和其他的非共价键共同作用时,MIPs就会具有很好的识别性。

2. 3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共同作用聚合时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通过共价键相作用,这样就可以获得在空间精确固定排列的结合基团。

而在识别过程中,依靠的是非共价键作用,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的结合/离解速度较快,操作简单,适于快速识别,并且其识别机理和生物比较接近.2.4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按照单体与模板分子结合方式的不同,分子印迹技术又可分为分子自组装(self-assembling)和分子预组织(preorganization)。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单体与模板分子结合的机理不同:分子自组装是指单体和模板分子之间是通过弱的相互作用力(如静电力、疏水作用力、氢键及金属配位健等)形成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而且是在溶液中自发形成的。

3MIPs的制备条件3. 1反应条件的选择3.1.1功能单体选择主要由印迹分子决定,首先功能单体能与印迹分子相互作用,且能与交联剂反应使印迹分子恰好镶嵌其中并获得预期的取向和定位。

共价键MIPs具有苛刻的合成和断裂条件,相应功能单体有限,常用的功能单体为4-乙烯苯硼酸,二醇以及硼酸酯的硅烷混合物.3. 1. 2交联剂交联剂是使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形成高度交联、刚性的MIPs,“固化”功能单体的功能基于印迹分子的周围,除去印迹分子后形成与印迹分子在形状和功能基团上完全补的孔穴。

MIPs要求很高的交联度(70-90% )。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是分子印迹中常用的交联剂。

3. 1. 3反应试剂用量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比值对分子印迹过程中识别孔穴的产生具有很大影响,对其比例的适当选择应该依据印迹分子所含有的官能团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溶剂的性质,一般而言增大功能单体的比例可以充分地预组装印迹分子,但功能单体所占的比例并非越大越好,因为: (ⅰ)功能单体过量太多可增加由未参与组装的功能单体所产生的非选择性结合位点; (ⅱ)过大浓度的功能单体有可能引起自身的聚合而减少选择性结合位点数,所以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的比例一般是1: 4。

3. 1. 4溶剂溶剂既是溶解用于聚合的所有试剂,也是制备MIPs的致孔剂,还影响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间的结合强度、动力学性质和聚合物的形态结构,特别是在非共价键的结合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溶剂的用量对MIPs中孔穴的立体结构也有影响,用量太多会使MIPs的结构疏松、硬度变低而影响识别效果;用量太少又会减少MIPs中立体孔穴的数量。

溶剂的极性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印迹效果。

极性大的溶剂可与印迹分子竞争功能单体,从而使制得的MIPs识别效果较差。

3. 1. 5引发方式制备MIPs的引发方式: (ⅰ)自由基聚合; (ⅱ)辐射聚合; (ⅲ)电化学聚合。

自由基聚合是MIPs制备的常用引发方式,包括热引发聚合和光引发聚合。

3. 2MIPs的制备技术3.2. 1本体聚合早期大都采用本体聚合制备MIPs,即把印迹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按一定比例溶于惰性溶剂,密封在一个真空的安培管中,经聚合制得棒状聚合物,经粉碎、过筛、洗脱等得到所需粒状MIPs。

但太过冗长。

3. 2. 2原位聚合是在色谱柱或毛细管等反应器内直接聚合制得连续型棒状MIPs。

这种制备方法比较简便,没有繁琐的处理手续,且制得MIPs具有连续性、均一性的特点,从而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此法制得色谱柱的方法简便,但柱压降偏高也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广泛使用。

3.2. 3悬浮聚合是制备微球型MIPs常用方法之一:Mayes等率先用全氟烃为分散介质,加入特制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使印迹混合液形成乳状溶液,引发聚合后可得粒度分布窄、形态规则的MIPs微球,作为HPLC填料有低柱压和快速扩散的优点,但分散剂全氟烃不利于环保、价格偏高和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要求严格,制约了其实用。

悬浮聚合工艺简单、制备周期较短,并且可在水中进行聚合而能够满足水溶性分子的印迹要求,但是所制MIPs粒径较大,影响其性能与实际应用。

3. 2. 4溶胀聚合溶胀聚合又称为多步溶胀悬浮聚合或种子溶胀悬浮聚合: (ⅰ)采用有/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粒径较小的微球作为种子; (ⅱ)用一定的乳液进行多次溶胀种子,再通过还原剂的加入经光引发或热引发聚合物制得符合要求的MIPs微球。

聚合反应可在极性溶剂中进行,所以制得MIPs可用于极性环境,这满足了酶模拟等生物环境的要求,同时MIPs的规整性和单分散性也好。

另外,识别位点在MIPs微球的表面使得印迹分子的结合和洗脱可较快地达到平衡。

3. 2. 5表面聚合是把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在溶剂中形成的复合物与表面活化过的硅胶/聚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粒子/玻璃等介质反应接枝聚合,从而制得MIPs的一种方法。

这一方法解决了本体聚合中印迹分子包埋过深或过紧而难洗脱的问题。

3. 2. 6MIPs膜的制备MIPs膜具有分离和选择渗透的功效,且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明显优于生物膜还具有处理量大和反复使用等优点。

MIPs膜的制备分为两种: (ⅰ)无支撑膜; (ⅱ)有支撑膜。

Mathew-Krto以9-乙基腺嘌呤为印迹分子,把聚合溶液涂在硅烷化玻璃片上,制备出无支撑的MIPs膜,渗透实验表明腺嘌呤的流通量明显比胞嘧啶和胸腺嘧啶的大、腺苷的流量也大于鸟苷,这是腺嘌呤及其衍生物和膜中结合位点可逆结合和交换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