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合集下载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周邦彦的词风特点。

1.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周邦彦的词风特点。

1.2.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并体会《苏幕遮·燎沉香》的意境美。

1.3.2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周邦彦的词作艺术。

1.3.3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苏幕遮·燎沉香》的背诵与理解。

2.1.2 周邦彦的词风特点的分析与掌握。

2.1.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苏幕遮·燎沉香》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2.2 周邦彦的词风特点的深入解读。

2.2.3 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与创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介绍。

3.1.2 教师简要介绍周邦彦的生平和词作成就。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

3.2.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3.2 教师分析周邦彦的词风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

3.4 小组讨论3.4.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4.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5 课堂练习3.5.1 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创作练习。

3.5.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学习目标】1、美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2、学习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3、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莲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赞莲花的诗篇,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周邦彦是如何来描绘荷花的神韵的,由赏荷寄托词人了怎么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走近作者: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 溽rù楫jí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意思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楫梦入芙蓉浦四.朗读感知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停顿。

教师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共读。

问题一:从内容上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明确:思乡之情问题三: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风荷。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古诗《苏幕遮》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荷花,君子之花。

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 此花瑞合在瑶池”。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

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

”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灯)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

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

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

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这是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第1篇周邦彦——《苏幕遮》【年代】:宋【作者】:周邦彦——《苏幕遮》【内容】: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杭州)人。

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

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

有《片玉词》。

【注释】:燎:燃。

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

溽暑:盛夏湿热天气。

侵晓:破晓,天刚亮。

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

长安:借指北宋汴京。

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

【赏析】:此词写异地乡思。

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

夏雨初晴,风荷飘举,清新宜人。

下片由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

末句“芙蓉”,与上片“风荷”呼应,点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

胡云翼《宋词选》:周邦彦的词向以“富艳精工”著称;这首词前段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后段写小楫舟的归梦,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第3篇:苏幕遮的诗汇总雪茫茫,纷落地,天地苍苍,坡上炊烟会。

春告家乡松畔水,游子心情,倒海翻*汇。

暗伤神,移步退,月下离分。

母爱难安慰。

明月高悬丝柳翠,痛断肝肠,留下伤心泪。

夜难眠,明月照。

风卷残云,楼上孤灯廖。

明月西斜人早觉。

相思难聊,惆怅情长绕。

月朦胧,浓雾罩。

月*幽明离梦谁能料。

小赋难书相思调。

酒入愁肠,愁绪谁能告?雪花飘,找玩伴,堆雪人来,伙伴都参战。

回忆儿时多少愿,历历屏前,欢笑眸前现。

雪花飞,人不见,两鬓霜银,分外思朋见。

昔日娃娃今日难,岁月蹉跎,永做今生盼。

话残阳、斟满酒。

谁诉离愁,凛冽寒风就。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整理精校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整理精校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必修教案0402 09:39::周邦彦《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体会词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

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篇一:《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篇二:苏幕遮_教案_(周邦彦)】苏幕遮(周邦彦)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语言。

4、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解题苏幕遮,词牌名。

三、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四、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学生齐读。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基调是伤感低沉的,因而在语速上要缓慢、低沉、绵长。

大家都知道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所以词也是非常讲究韵律美的。

《苏幕遮》一词押仄韵到底,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韵脚和重点词的重读,结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即气韵,读出作品音乐美和情韵美。

3、指定同学朗读。

4、再次齐读五、赏析词义1、整体感知: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一)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明确: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
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燎沉香,消溽暑”。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赏析“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
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

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5.“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7.总结下片: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五月”三句写梦游。

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

“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