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周邦彦优质课总结
《苏幕遮》(周邦彦)讲课用解析资料讲解

苏幕遮·燎沈香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⑨,久作长安⑩旅⑾。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⑿轻舟,梦入芙蓉浦⒀。
苏幕遮·燎沈香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⑨,久作长安⑩旅⑾。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⑿轻舟,梦入芙蓉浦⒀。
下片译文: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 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 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 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 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问题一: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 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 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深 入 分 析
上片(写景)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词的上片写景,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景 物大致构成了几幅画面?从哪三个角度来 描写这幅画的?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沉香袅袅、鸟雀欢叫、初阳照荷、 宿雨 新干、风荷出水 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视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呼:更显人性化 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 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
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中国北宋词人,妙解 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 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 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 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 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 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宋词--苏幕遮(周邦彦)教案(教师版)

【答】
作者看到荷塘景色,触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而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以及久客京都的厌倦之情。
【问题6】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①运用了从对面着笔的表现手法。
②作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旧友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问题2】: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问题4】: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三四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妙在何处?请赏析。
链接——从对面着笔(对写法)
从对面落笔,就是通过写对方来写自己。即设想用对方的言行心理来反衬自己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
其艺术效果:使表达的感情更深挚,更婉曲含蓄,更能打动人,震撼人。
活动六:当堂模拟训练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苏幕遮》周邦彦 说课稿

《苏幕遮》说课稿祥云一中李颖一、说教材: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
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荷花”是两片的感情纽带,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最后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说学情:学生为高二年平行班学生,在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但高二阶段学生已不习惯于高声朗诵,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差,想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阅读有较大的难度,老师的有效导引犹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分析、演绎、比较、质疑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法:讨论法、诵读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古诗《苏幕遮》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荷花,君子之花。
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 此花瑞合在瑶池”。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
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
”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灯)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
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
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
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
高中语文_《苏幕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幕遮》的课标分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感受鉴赏,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操,陶冶性情。
针对选修课,新课标对古代诗文提出的学习目标是: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在形象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诗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新课标变重视内容讲授为重视阅读技能训练,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具体到一首诗歌的鉴赏,则可以从诵读入手。
因为诗歌本来就是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在吟诵的时候,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句意,通过诵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安排,学生可以更真实的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
《苏幕遮》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周邦彦的《苏幕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第六首词,这六首词都是抒情色彩浓郁、艺术精致、意境高远的精美佳作。
北宋后期是填词艺术技巧愈益成熟的时代,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使填词创作达到宋词的高峰。
学习这首词主要体会词人抒情的手法和创设意境的方法手段,了解了这手法,才能较准确地体会词人的感情,准确地鉴赏诗歌。
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以词风富艳精工著称,然而《苏幕遮》确是清新淡远之作。
这首词玲珑剔透招人喜爱,不仅在于它体物工巧,更在于它情景交融,具有清新而幽远的抒情境界,作者表面上在描绘夏天的景致,实则借景抒情,构思非常巧妙。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苏幕遮》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大量的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苏幕遮》说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苏幕遮》说课稿怀宁县新安中学孙敬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周邦彦的《苏幕遮》,现在从以下七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大量的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已经能感悟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并且我们已经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将进酒》、《阁夜》、《虞美人》,因此在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文中的精妙语言。
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和技能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据此本课教法和学法确定为: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合作探究法六、说教学过程本文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以下教学内容:(一)、回忆导入:(先请师生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
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并反复揣摩。
苏幕遮周邦彦公开课

周邦彦作品风格
周邦彦的词作风格独特,他的词语言精练,用词考究,音韵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
他的词作内容广泛,涉及离别、相思、风景、咏物等方面,其中以咏物词最为出色。 他的咏物词往往通过对事物的细腻描绘,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周邦彦的词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宋词的经典之一。
02
周邦彦生平简介
周邦彦生平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 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著名词人,也是一位精通音律的 作曲家。
周邦彦在政治上并无太大作为,但他 的文学成就却使他成为北宋词坛的杰 出代表。他的词作风格清新自然,语 言优美,深受后人喜爱。
周邦彦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时便表 现出非凡的才华。他曾多次参加科举 考试,但未能中举,后因文采出众被 召入朝中任职。
周邦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周邦彦是北宋词坛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 位和价值。
他的词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被誉为“词中杜甫”,对后世词人影响 深远。
周邦彦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北宋时期备受推崇,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 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一。
作品赏析重点
01
02
03
语言优美
周邦彦的作品语言优美, 用词精准,表达细腻,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情感真挚
周邦彦的作品情感真挚, 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爱 情的热爱和感慨,容易引 起读者的共鸣。
意境深远
周邦彦的作品意境深远,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 形象,表现出对生活的思 考和感悟。
作品的艺术价值
苏幕遮周邦彦公开课
• 课程介绍 • 周邦彦生平简介 • 苏幕遮赏析 • 周邦彦其他作品欣赏 • 课程总结与展望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篇一:《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篇二:苏幕遮_教案_(周邦彦)】苏幕遮(周邦彦)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语言。
4、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解题苏幕遮,词牌名。
三、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四、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学生齐读。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基调是伤感低沉的,因而在语速上要缓慢、低沉、绵长。
大家都知道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所以词也是非常讲究韵律美的。
《苏幕遮》一词押仄韵到底,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韵脚和重点词的重读,结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即气韵,读出作品音乐美和情韵美。
3、指定同学朗读。
4、再次齐读五、赏析词义1、整体感知: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一)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明确: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首词与以往我们所学的一些写景抒情的 诗词相比,情与景的关系是一样的么?
•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liáo
rù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pǔ
佳句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篇 抒情。请同学们从写景句 中找出你最喜爱的一句或 者几句,品读赏析。
王国维认为“最能得荷之神理者”
燎香消暑 沉闷
上片 鸟雀呼晴 欢快 写景
风荷出水 欣喜
故乡遥,何日去? 家 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 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自由朗读,思考:
1、词中的“五月渔郎 ”是谁?为什么提到他 们?
2、作者在梦中梦到了 什么?为什么写这个梦 ?
对
对写法
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伤愁 放慢速度
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怅然 喃喃自语
缓慢而深情
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 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
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我们从作者对故 乡的强烈思念中,从 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 浦的自在生活的向往 中,也能依稀地感到
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 倦,对回归自然的宁 静生活的向往。
本来诗人写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
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
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
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
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
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
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
化主题。
对写法既可以移情于故乡思念的人,也
可以移情于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 对比写荷名句: •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柳永 •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 池》杨万里
•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沙扬娜拉》 徐志摩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苏幕遮》
杨万里
“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
——王国维认为这两 句词,“真能得荷之 神理者”
首先,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 “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 而婷婷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 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精于炼字。“一一”把荷叶在水 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 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 ,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 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 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 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 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 有动感,尤见精神。
情景关系结构图
燎香消暑---沉闷
情 因 景 异
上 片 写 景
鸟雀呼晴---欢快
, 富
,
风荷摇曳---欣喜
风荷
于 变
伤愁---羁旅他乡
化
。
怅然---梦回荷塘
情 因 景 生 ,
下 片 抒 情 ,
思
乡
情
浓
。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稍慢 低沉
欢快
声音清脆 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欣喜 语势连贯 中音中速
• 斯人已去,荷韵犹存
•
• 故乡既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也是痛苦灵魂的 归憩之所。当现实有太多的无奈之时,许多诗人 不约而同地转入梦境。 美成梦入芙蓉浦,昔日渔郎今安在?找到了他 魂牵梦绕的风荷吗?身心交病的周邦彦在北宋王 朝“斜阳冉冉”的残照中,没能回到杭州故里。 但,出水的风荷,和着令词人挥之不去的思乡情 怀,永远地跌宕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斯 人已逝,荷韵犹存。
•
渡荆门送别
•
李白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Leabharlann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月夜》 杜甫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