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木构意匠浅析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了许多特殊的工艺和构造方法,以实现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美观。

下面将从构造原理、材料选择和技术特点等方面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首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式。

榫卯结构是在木材上雕刻出凸出和凹进的零件,通过零件间的榫头和卯榫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使整体更加坚固耐用。

另外,榫卯结构还能够减小木材与木材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力,提高了木结构的抗震性能。

其次,中国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多为松木、柏木等耐腐木材。

这些木材具有轻巧、柔软、耐腐蚀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木结构建筑。

此外,由于这些木材含有丰富的树脂和香气成分,对于防虫防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这些木材在经过特殊的处理和加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并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寿命。

最后,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

一是注重结构的平衡和均衡。

在设计和搭建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结构设计,使木结构能够更好地承受自身重量和外部荷载,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安全性。

二是讲究材料的质量和选用。

在选择木材时,要注重挑选原料优良、纹理清晰、不易开裂变形的木材,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美观程度。

三是重视装饰和雕刻。

在木结构的处理中,会加入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元素,以丰富建筑物的艺术感和文化氛围。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式,采用耐腐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和装饰风格。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风貌。

在今天,虽然现代建筑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建筑里的“工匠精神”

古建筑里的“工匠精神”

古建筑里的“工匠精神”▲彩绘匠人在古建的木结构上作画受访者供图徜徉于各地旅游景点,随处都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古建彩绘艺术。

古建彩绘在中国历史悠久,也由于一个古老的职业——古建彩绘匠人的营造和维护,这些雕梁画栋才能够延续至今。

在郑州,有一家从清末至今已经有五代人从事彩绘的朱氏彩绘,在少林寺、白马寺、中岳庙、南阳府衙、武当山道观等地,无不有他们的作品,甚至一些地方朱家三代匠人都曾修过。

彩绘匠人究竟有什么绝活儿?这门手艺又是如何传承的?古建彩绘不只为了美彩绘的历史,就是一部古代房屋装修史。

所谓彩绘,又称油漆彩画,可不是简单地在墙壁上涂涂画画,其在用料、颜色、构图上极其讲究。

朱氏彩绘第五代传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长存告诉记者,很多人对公园或者景点里富丽堂皇的雕梁画栋印象深刻,但实际上,彩绘的最初目的并非为了美观。

“中国古代建筑多是木结构,时间长了容易被虫蛀、风雨侵蚀,彩绘的出现源于工匠们给这些木结构建筑防腐防虫、延长寿命的需求。

”朱长存说,最初,古代匠人只是在木件的表面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油漆,后来,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雕梁画栋,彩绘艺术发展演进为具有特色的古建筑装饰艺术。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将房屋梁架上的短柱画上水藻纹样,历经秦汉、南北朝、唐宋发展,云气、佛教元素图案等都曾进入房屋装饰纹饰。

特别是宋代,建筑彩画进一步规范,工匠们把工作重点移到了房屋的斗拱、额枋,有包括五彩遍装在内的多达六种做法,颜色是以青绿为主的冷色基调,程序也非常讲究,宋人在《营造法式》里写得很详细。

朱长存说,明代的彩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旋子彩画,构图繁简适中、线条与着色技巧细腻。

在此基础上,清代工匠创造出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和玺彩画和灵活自由、题材广泛的苏式彩画。

前者只用于皇家宫殿和重要建筑,后者则用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宅院。

而朱氏彩画起源于晚清,糅合了南北方彩画的特点,成为糅合河南风土人情的地方彩画,色调青绿相间,活灵活现,在绘画上根据不同的建筑彩绘不同的图案,比如太昊陵主要画龙,女娲庙主要画凤,关帝庙主要画“关公挑袍”,岳飞庙主要画“八大锤”等,在绘画工艺上最独特的是“沥粉焊线”,使绘出的图案像浅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

浅谈独具匠心的“榫卯”艺术

浅谈独具匠心的“榫卯”艺术

浅谈独具匠心的“榫卯”艺术内容摘要:榫卯,是中国古代匠人运用聪明才智将木构件以凹凸的方式相接合的一种基本连接方式,归其本身来看,木构件上凸出的部分,称之为“榫”,对应的榫头拆入的孔眼称之为“卯”,其结构精准,如有毫厘,便无法构成一件完整的手工艺作品。

在当代社会中,凡是涉及到木结构的地方,都会有榫卯的身影出现,小到家具大到建筑,其精巧的构思,沉稳的设计,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文化。

关键词:榫卯明清家具桌椅引言提及榫卯,可谓古人的匠心之作,亦是工匠精神最极致的体现。

榫卯为两器具接合的地方,运用榫卯结构的家具,整体无需使用其他材料,接口处严丝合缝,其制作工艺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榫卯结构亦是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重要文化瑰宝,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范围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家具中榫卯的衔接方式萌芽于商周时期,有考古研究者发现,早在战国时期,一些较为低矮的坐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

茶几、案等,大多数为框架结构,连接通常以榫卯连接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多民族大融合,致使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交融性;到隋唐及五代时期,人们着重于修身养性,为了解放双腿,垂足而坐变成了当时的流行风尚,家具也随之产生变化,由商周时期低矮的坐具演变成逐渐向较为高挑的家具形态演变,而此时的家具形制及其基本构造也在那一时期定型。

在《通雅》记载中:“倚桌(椅桌)之名见于唐宋。

” 也可看出唐代时期几、案高度的变化;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描绘的家具使用陈设对此时期的家具形制做了充分的论证。

明朝时期,中国家具发展在传统手工艺基础上继续推陈出新,工艺、材质、造型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家具构造日趋合理、形制更加规范、造型简约朴素、最大限度发挥了木材的特殊属性,明代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的地位达到了制高点。

木式家具延续到清代逐渐落寞,其造型过于冗杂,且一味追求华丽富贵,风格逐渐洛可可化,家具史上的奇迹便不复存在。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宋代建筑美学二

宋代建筑美学二

宋代建筑美学二
特点:
1. 精致和平衡:宋代建筑注重比例和对称,追求精细的造型和平衡的整体效果。

建筑物的各个部分,如柱子、檐口、门窗等都注重细腻的雕刻和装饰。

3. 线条简洁和谐:宋代建筑注重线条的简洁和谐,避免过于复杂和繁冗的装饰,追求简单而富有韵味的造型。

屋顶的形状多为起伏有致的曲线,呈现出柔和而流畅的美感。

4. 木材工艺精湛:宋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木构件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建筑物的梁柱、檩栋等都采用了高度发达的榫卯结构,使得建筑结构更加坚固稳
5. 文化意蕴丰富:宋代建筑注重艺术和文化的表现,常常以诗词、书画等装饰方式来凸显其文化内涵。

在建筑结构、雕刻和装饰上,常常体现出丰富的文学和艺术元素。

宋代建筑美学特点是精致、和谐、自然,并注重木材工艺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这种美学特点对后世的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特点,特别是在结构、材料和装饰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阐述:
1. 结构稳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例如榫卯结构,即通过凸榫和凹榫的嵌合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耐用,能够承受外部自然灾害的侵袭。

2. 精湛的工艺:古代木构建筑工匠们善于运用木材的特性和人力技艺来打造复杂的木结构。

无论是屋檐的细致雕刻,还是梁柱的巧妙组合,都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3. 材料丰富多样: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来源广泛,包括松木、柏木、榆木等。

这些木材不仅耐久,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合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梁柱和框架。

4. 装饰独特美观:古代木构建筑的装饰十分精美,常常以雕刻和彩绘为主要方式。

在屋檐、门窗、梁柱等部位经常可见华丽的图案和精细的雕花,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工匠们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

5. 空间设计合理:古代木构建筑在空间设计方面体现了人文思想和生活方式。

例如,屋顶呈折角形状能够防止积雪,进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庭院布局合理,与建筑物相辅相成,营造出安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稳固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多样的材料、独特美观的装饰以及合理的空间设计而闻名于世。

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艺术和智慧。

宋朝的工艺品与手工制作技艺

宋朝的工艺品与手工制作技艺

宋朝的工艺品与手工制作技艺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工艺品与手工制作技艺达到了巅峰水平,成为了全世界的瞩目焦点。

宋朝的工艺品以其精巧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以下段落中,将探讨宋朝的工艺品及其手工制作技艺。

木雕和漆器是宋朝的两个重要工艺品门类。

宋代的木雕工艺精湛,不仅可以表现出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动态的场景,还可以雕刻出细腻的花纹和纹饰。

这些木雕作品常常用于装饰寺庙、宫殿和富豪家庭的宴会厅。

同时,木雕也用于制作家具、木匣等生活用品,充分展示了宋代工匠的技艺和对细节的追求。

漆器是另一种具有宋朝特色的工艺品。

漆器的制作历史悠久,但宋代漆器在技术上有了显著的发展。

宋代漆器通常以黑色和红色为主,采用多层涂漆的方式制作。

这种多层涂漆的技术使得漆器表面光滑而耐用,并且可以装饰绘制各种图案和花纹。

宋代漆器的图案常常描绘自然风景和人物故事,形象逼真而细致入微。

不仅在木雕和漆器上,宋朝的陶瓷工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宋代的青瓷被公认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

青瓷制作精湛,采用瓷泥原料比例合理、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瓷器表面颜色呈现出独特的青灰色调。

与其他瓷器相比,青瓷质地细腻、釉面平滑、色泽自然,给人一种朴实而又高雅的美感。

而在青瓷的制作过程中,宋代的窑炉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进一步提高了陶瓷制作的工艺水平。

丝织品也是宋朝工艺品的亮点之一。

宋代的丝织品以其精致的质地和独特的纹样而闻名。

丝织品不仅广泛用于服装、窗帘和床上用品等日常用品,还被用作礼物和贵重品。

宋代的织布技术非常高超,可以制作出丰富多样的花纹和图案,如花鸟、山水和人物等。

丝织品在宋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展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也是表达美学情趣的艺术品。

除了木雕、漆器、陶瓷和丝织品,宋朝还涌现出许多其他精美的工艺品,如铜器、银器、玉器等。

这些工艺品在设计、制作和装饰上都体现出宋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彰显了这个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标准的独特见解。

宋元明清时期的木雕艺术特点与风格

宋元明清时期的木雕艺术特点与风格

宋元明清时期的木雕艺术特点与风格木雕是一门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宋元明清时期,木雕艺术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点和风格体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征。

一、宋代的木雕艺术特点与风格宋代的木雕艺术以实用性为主要特点,木雕手法比较简单,主要用来制作雕刻花草图案和装饰器件。

宋代的木雕艺术注重形体的考究和线条的刻画,注重细节的处理和刀法的熟练程度。

宋代的木雕风格也非常朴实,表现了中国古代审美理念中的“含蓄、克制、内敛”的特点。

在宋代的木雕艺术中,有一种非常著名的风格叫作宋洛阳木雕,它以刻画花卉植物为主要特点,将花草的自然形态完美地呈现出来。

宋洛阳木雕凭借其细腻的刀工和精细的雕刻技艺,被誉为中国木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二、元代的木雕艺术特点与风格元代的木雕艺术在宋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元代的木雕注重形体的粗犷和立体感的呈现,同时将装饰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

元代的木雕手法非常多样化,有浮雕、深浮雕、阴刻、阳刻等多种不同的技法。

元代的木雕艺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在元代的木雕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物和动物的形象,这些形象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三、明代的木雕艺术特点与风格明代的木雕艺术特点丰富多彩,表现出了明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明代的木雕技法精湛,尤其擅长利用木质材料与金属、石料等多种不同材质相结合,制作出更为复杂、立体的雕刻作品。

明代的木雕作品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并且在雕刻形态上更为丰富和立体。

明代的木雕文化多元化和开放性非常显著。

在明代的木雕作品中,可以看到汉族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文化和来自欧洲、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的交融。

这些多元文化元素充分反映了明代的开放性和人文精神。

四、清代的木雕艺术特点与风格清代的木雕艺术以“厚重”为主要特点,雕刻作品通常使用大块硬木,雕刻造型多是体积庞大、线条粗壮、厚实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式木构架·举折之制 宋式木构架 举折之制
宋式木构架·举折之制 宋式木构架 举折之制
宋式木构架·举折之制 宋式木构架 举折之制
举折是以房屋的前后撩檐心之 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 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 1/3至1/4总进深作为脊椽上皮的 高度,称举高(R)。第一步将脊 椽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一直线, 自脊椽而下,第一椽缝折下R/10, 第二椽缝依前法再向下折R/20, 第三椽缝依前法再折R/40,如此 类推。《营造法式》中对殿阁楼 台和厅堂廊屋的举高计算法有不 同的规定。举折先定脊椽的高度, 再自上而下用"折"的办法,依次降 低各缝椽的位置,从而定出屋顶曲 线。
宋式木构架·殿堂与厅堂 宋式木构架 殿堂与厅堂
宋式木构架·殿堂平面形制 宋式木构架 殿堂平面形制
殿堂型构架平面均为整齐的长方形,定型为4中分槽形式: 分心槽、单槽、双槽、 分心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
宋式木构架·造月梁之制 宋式木构架 造月梁之制
唐宋建筑平棊之下的明栿军做成月梁,其特点是梁端下 弯,梁面弧起,梁下起凹,形如月牙。梁首、梁尾上下、 两侧的曲线都用分瓣卷杀而成。经卷杀的月梁,外观更 为精致、清秀。
宋式木构意匠的启发
伍重与营造法式
宋式木构意匠的启发
大木作与结构理性主义
维奥莱·勒·杜克
宋式木构意匠的启发
七等材 5.25寸x3.5 寸 小殿及亭榭 等用之
八等材 4.5寸x3寸 殿内藻井或 小亭榭施铺 作多则用之
适 殿身九间至 用 十一间则用 之 范 围
• 《法式》规定“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一等材 高9寸、宽6寸,八等材高4.5寸、宽3寸。
《营造法式》与材分制度 营造法式》
• 殿阁、厅堂、亭榭等不同等级的建筑,按其不同的间数,相 应采用不同的材等。这样,设计房屋只要选定建筑的等次及 其开间数,就选定了用哪等材,就可以确定整幢建筑的长、 宽、高和全部大木构件的具体尺寸。
令栱
慢栱
宋式铺作
宋式铺作Biblioteka ·耍 头 ——与令拱垂直 相交的构件 ·衬枋头—— 耍头上的 平行构件
宋式铺作
• 斗栱的作用 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屋顶的 重量要通过斗栱传给柱子,再由 柱传到台基,起着承上启下、传 递荷载的作用。同时向外出挑, 可把最外层的屋檐挑出一定距离, 出檐更加深远、壮观,并使柱子、 门窗防雨防潮。 2、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 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 性构件。 3、官式建筑等级的象征。
殿堂式构件主要特征: 殿堂式构件主要特征:
1 全部的构架按水平方向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 层,自下而上,逐层叠垒而成; 2.柱网层有外檐柱和屋内柱组成,外檐柱与屋内柱同 高,各柱头之间由阑额链接,柱脚之间以地袱链接; 3铺作层有搁置在外檐柱和屋内柱柱网之上的铺作组 成,铺作之间由柱头枋、明乳栿等拉结,形成强固的水 平网架,它起到保持构架真题稳定和均衡传递荷载的作 用; 4屋架层有层层草栿、矮柱、蜀柱架立,檩条至于其 上;
宋式木构架·殿堂与厅堂 宋式木构架 殿堂与厅堂
殿堂式木构架
宋式木构架·殿堂与厅堂 宋式木构架 殿堂与厅堂
厅堂式木构架
宋式木构架·殿堂与厅堂 宋式木构架 殿堂与厅堂
殿堂式:水平分层,内外柱子同高,分槽平面,斗栱做铺作层 厅堂式:梁架分缝,内柱高于外柱,无定形平面,斗栱作为节点
宋式木构架·殿堂 宋式木构架 殿堂
宋式大木作
主要结构部分:柱、枋、梁(栿)、檩 柱:外柱和内柱 枋:起链接作用的水平构件 柱头枋 罗汉枋 撩檐枋 压槽枋 阑额(额枋):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由额 普拍枋(平板枋):阑额之上承托斗栱的构件 梁(栿):平梁 四椽栿 六椽栿 八椽栿 十椽栿 明栿 草栿 乳栿 月梁 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 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 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 梁而向下传递
《营造法式》与材分制度 营造法式》
• 材分制的意义
1.规范设计,节省用料,加速施工
2.体现等级
宋式铺作
·转角铺作 ·柱头铺作 ·补间铺作
转角铺作 补间铺作
柱头铺作
宋式铺作
衬方头 耍头木 栌斗
压槽枋
牛脊檩
• 宋式斗栱每出挑一层(华 栱或下昂为一跳每增高一 层为一铺,斗栱的大小等 级就是用出挑数和铺数的 多少来标定。 • 《营造法式》“总铺作次 序”规定:“出一跳谓之 四铺作”,就是指出跳自 身为一铺,另外栌斗、耍 头木、衬方头各一铺,故 为四铺作。此类推,出二、 三、四、五跳,相应为五、 六、七。八铺作。
宋式木构意匠浅析
——基于材分制的模数化设计
2011.5.24
模数制与参数化
Module
参数化设计
大木作
宋·《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 宋代 宋代宫修的一部建筑典籍 •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 书 • 编著者 李诫 • 编书的目的主要是制定一套 建筑工程的制度、规范,作 为指令性法典 指令性法典,防止工程管 指令性法典 理人员的贪污和物料的浪费 • 此书制定了严密的模数制 模数制, 模数制 确立“以材为祖 以材为祖”的设计原 以材为祖 则,把一整套材分制用文字 确定下来


《营造法式》与材分制度 营造法式》
等 级 尺 寸
一等材 9寸x6寸
二等材 9寸x6寸 殿身五间 至七间则 用之
三等材 7.5寸X5寸 殿身三间 至五间或 堂七间则 用之
四等材 7.2寸x4.8寸 殿三间厅堂 五间则用之
五等材 6.6寸x4.4寸 殿小三间厅 堂大三间则 用之
六等材 6寸x4寸 亭榭或小 厅堂皆用 之
宋式铺作
华栱
华栱 —— 前后出跳的栱 华栱可挑出1- 5层,每层称一 跳,跳数反映了建筑等级的高低 泥道栱 ——最底部左右向的横栱 瓜子栱 ——泥道拱与令栱之间 在华栱或昂端第一层的横栱 令 栱 ——除了泥道栱外,最外 层的横栱 幔栱 ——泥道拱与令栱之间华栱 或昂端第二层及以上的横栱
泥道栱
瓜子栱


《营造法式》与材分制度 营造法式》
• 建筑的间广、进深、层高和木构架中一 系列构件尺度,根据不同的等级、大小, 都规定为若干材、栔、分 • 柱的直径,殿阁用2材2栔,厅堂用2材1 栔,于屋用1材1栔至2材; • 栱的长度,泥道栱、瓜子栱用62分,华 栱、令栱用72分,慢栱用92分; • 梁栿的截面高度,四椽栿、五椽栿用2材 2栔至3材,六椽栿用3材,均已梁高2/3 为梁宽
宋《营造法式》陶本
《营造法式》与材分制度 营造法式》
• 《营造法式》中建立的模数制度成为 “材分制 材分制”。它以斗栱中栱的截面—“材” 材分制 材 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 “材”进一步细分为“分”,“分”为 分 材高的1/15,材宽的1/10 • 从材、分再派生出“栔”和“足材”, “栔”高6分、宽4分,取的是栱与栱上 栔 下间距,1材加1栔,共高21分,称为 “足材 足材”,斗栱每铺一层,就是1材加1 足材 栔,即1足材高度
宋式木构架·举折之制 宋式木构架 举折之制
举折是以房屋的前后撩檐心之 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 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 1/3至1/4总进深作为脊椽上皮的 高度,称举高(R)。第一步将脊 椽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一直线, 自脊椽而下,第一椽缝折下R/10, 第二椽缝依前法再向下折R/20, 第三椽缝依前法再折R/40,如此 类推。《营造法式》中对殿阁楼 台和厅堂廊屋的举高计算法有不 同的规定。举折先定脊椽的高度, 再自上而下用"折"的办法,依次降 低各缝椽的位置,从而定出屋顶曲 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