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七宝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023.11)(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一、积累与运用(10分)(一)(5分)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2)_________,食野之苹。
(曹操《短歌行》)(3)鹰击长空,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出天姥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的雄伟气势。
【答案】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呦呦鹿鸣③.鱼翔浅底④.天姥连天向天横⑤.势拔五岳掩赤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啸、呦、翔、拔。
(二)(5分)按要求选择。
2.假设你为学校“读书节”设计一张宣传海报,下列最适合选用的一项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规律C.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反省、知新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自荐信,画线部分可能存在不得体的表达。
尊敬的学校领导:您好!①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信。
我是XX,来自XX市XX中学,学习成绩优秀,曾担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
我获得过第十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高中组一等奖;也曾代表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辩论大赛,②以敏捷的反应和出众的口才令对手自惭形秽,③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贵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④能进入贵校中文系学习是我的理想。
⑤贵校的自主招生条件也非常符合我的标准。
⑥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⑦圆我的大学中文系之梦。
此致敬礼!自荐人:XXXXX年X月X日有几处画线部分存在不得体...的表达?()A.1处B.2处C.3处D.4处【答案】2.D 3.C【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云南省楚雄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凭借着科幻场景的震撼力、科幻想象的创造力、科幻人文的认知力,《流浪地球2》完成了中国式情感、中国式精神的多重表达,创造了中国式科幻叙事新话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中,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始终坚持以中国情感创新中国科幻叙事。
“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流浪地球》科幻想象,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也是中国价值融汇世界话语的创新视角。
在《流浪地球2》中,“中国视角”的叙事核心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以此锚定了中国式科幻叙事价值立场。
置于未来世界中央的中国,在不可预知的生存危机面前,为拯救世界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展示了承载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智慧。
同时,释放出以“家”“亲情”为标识的中国式情感。
当妻儿抽签无果无法进入地下城避险时,刘培强选择了再次面试航天领航员为家人获取名额;为了给予已经去世女儿完整的生命,图恒宇不惜以身试险,将女儿的数字生命储存卡接入超级电脑。
一个甘愿牺牲,一个敢于冒险,爱情与亲情迸发出中国式情感的光辉,呈现出中国式情感中真实质朴的底色。
《流浪地球2》以中国精神升格中国科幻文化。
如果说“中国叙事”与“中国情感”是在科幻类型的故事层面建构中表达,那么《流浪地球2》更深层次的主题与思考,则是在营造十足科幻视听魅力的同时,将中国价值更具哲理思辨性地呈现出来。
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孕育了“协和万邦”的和平发展愿景,催生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智慧,成就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包容性治理理念。
影片将这些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哲学与人文思想,注入科学精神、科幻想象,通过片中人物的关键抉择予以表达。
面对末日危机,身处看似不可逆转的困境,人类如何选择?在一系列基于科学认知的拯救地球群体行为中,影片凸显了“责任”二字的千钧之力。
责任之下,有人物个体带有生命呐喊的情感选择、价值选择、文化选择;责任之上,更有中国代表坚守的解决方案——“团结”与“坚持”,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应对月球危机。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言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
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
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天津市五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长城正在不断老去,对长城的保护()。
长城建造年代不同,建造材料和方法各异,保护修缮殊为不易。
近些年,一批年轻人在长城的研究和保护中()了使命与担当。
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借助无人机等诸多先进设备,不仅能更及时()地巡护长城,还可以精准地为长城把“脉象”、查病因、治未病。
将最新科技用于长城修缮,使长城保护获得更多助力。
未来,期待有更多的创新实践和探索,不断汇聚成文物保护的强大合力,让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迫不及待彰显便利绵延不绝B.迫不及待凸显便捷薪尽火传C.迫在眉睫凸显便利薪尽火传D.迫在眉睫彰显便捷绵延不绝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呈现。
B.经过各方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C.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D.经过各方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呈现。
3.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A.《致云雀》——现代诗人——五四精神——创造社——郭沫若B.《红烛》——现代——新月派——“三美”——闻一多C.《归园田居》——东晋——山水诗派之鼻祖——笔调疏淡——靖节先生D.《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诗为词——豪放派4.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苦:极B.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一年级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
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
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仪式,这就必然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做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材料二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基础知识(50分)一、汉语知识1、看拼音写词:(每词1分,共16分)y n ch n ch ng lu n di zh ng y n q x g k n k()()()()qi n x j n sh n b g ng b chu y zh b ru ji n x n()()( ) ( ) t n t xi ng l t ng s y d ng f i q n w ng sh k ng k i( ) ( ) ( ) ( )t u j q qi o l l w w i m n b z ihu r ch r ku ng( ) ( ) (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字0.5分,共5分)讽刺()荼毒生灵()鞭笞()蹉跎()捷径()马厩()3、语法:(每句1分,共8分)⑴划出下列句子主干:①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②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
⑵不改变原意,把下边的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①我不得不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②要学好语文,不得不下苦功夫。
⑶判断下列复句类型:①(这个故事)人们大都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
()②文天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③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所以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④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二、文学常识:(每空0.5分,共12分)1、《爱莲说》的作者是,字,哲学家。
《爱莲说》的文体是,“予独爱莲……”中的“予”意思是,指。
他在《爱莲说》一文中谈自己独爱:(2.5分)2、《理想的阶梯》是一篇谈的议论文。
作者是。
具体来说,做到了、、就是实行了奋斗。
3、《马说》作者,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马说》借千里马隐喻借伯乐隐喻。
4、《故乡》作者,原名,是我国伟大的、、。
三、文言文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解义:(每空0.5分,共6分)出淤泥()鲜有闻()亵玩()食马者()食不饱()才美不外见()2、译下列各句(每空1分,共3分)①可爱者甚蕃:②同予者何人: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理解(50分)(一)共11分“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愕然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1、“愕然”的意思是,(1分)“我”愕然的原因是(2分)2、“圆规”是指(2分)3、文中“不平”的意思是;(2分)“阔”的意思是。
(2分)4、“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的原因是(2分)(二)共12分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总是希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
可是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
这原因,从认识论讲,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的;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就像达尔文有一次半认真地说的那样:“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加上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就难免发生错误了。
1、“这原因”指的原因。
(2分)2、加点字“它”指(2分)3、“错误、失败难以避免”的主观原因是;客观原因是(4分)4、这一段引用了的名言,证明了。
这种论证方法叫。
(4分)(三)共10分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人时常提出的问题。
回答不能过于笼统。
……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文化”这个词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
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1、本文中心论点是:(2分)2、本文提出论点的方式是:以句引出中心论点。
而《谈骨气》一课则是提出中心论点。
(2分)3、上文正面说理的语句是:;反面说理的语句是:(4分)4、“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的原因是(2分)(四)共13分信仰是事业的大门,没有正确的信仰,注定成就不了伟大的事业。
电影大师卓别林说过:“我相信,信仰是我们一切思想的先行官。
”信仰的力量能唤起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并鞭策人们为此目的去百折不挠的探索、进取。
我国历史上尊崇、恪守信仰的人物更是多不胜数。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死后,人们发现他在就义前写了这样的话:“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意思是说:我们读圣贤的书,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报效国家,现在我要为民捐躯了,从今以后,我没有什么可羞愧的了。
明末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就义前赋诗道:“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意思是说:人生谁人不死呢?难能可贵的是死得其所。
我死后神游在天地间,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方志敏烈士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在人生漫长而坎坷的征途中,谁都难免有一时的消沉和彷徨,但是一个点燃起信仰明灯的人,总会坚定地生活和战斗,保持高尚的情操。
让我们振奋革命精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息!1、用文中的话回答:文中所说的“信仰”具有什么力量?(2分)2、“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句话是(人物)写的,意思是说:(2分)3、“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句话是(朝代)(人物)说的,意思是:(2分)4、“没有正确的信仰,注定成就不了伟大的事业。
”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1分)5、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2分)6、本语段的论点是(2分)7、本语段的论证方法是(1分)8、卓别林的话是这篇文章的(①事实,②理论)论据。
(1分)(五)共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看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空,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2、“香远益清”是写:3、“亭亭净植”是写: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表现莲花的什么特点?作文以下两篇作文中任选一篇:(字数在600字左右)一、在你父亲或母亲的生日之际,给他(她)写一封信,说说你的心理话。
二、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阅读材料:(任选一篇)一、用手“摸索”星斗肯特·卡勒斯于1949年生于俄克拉荷马州。
由于早产,接生时输了大量氧气,他的视网膜受到了破坏,生来便双目失明。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的父母旺达和乔治却坚信,儿子一定会长大成人,并能够做到常人所做的一切。
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当7岁的卡勒斯一次次从树上摔下来,又一次次顽强地爬上去的时候,他的父母简直怀疑自已是不是雄心太大,怀疑这样做是否有点冒险。
但卡勒斯终于成功了。
父母经常告诉小卡勒斯:“你能够做到一切。
”这句话成了他战胜失败与挫折的法宝。
小时候,他最喜欢自行车比赛,他说:“这很容易做到,从来没有人说过盲人不能骑车。
”一次,他同邻居的孩子赛车,小卡勒斯一听到“跑!”的口令就一下子冲到前面,结果撞到了一辆停在路旁的汽车上,顿时口流鲜血,几颗牙齿也松动了。
小伙伴们个个大惊失色,可卡勒斯挣扎着站起来以后,第一句话就是:“我赢了!”就这样,卡勒斯与邻居们逐渐建立起常人间的交往。
可是,上学怎么办呢?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旺达和乔治决心送儿子进普通学校。
小卡勒斯不仅能够同健全的孩子们一样上学,而且一直是出类拔萃的全优学生,他还积极参加童子军的活动。
他的老师也对这个聪颖好学的孩子抱有特殊的兴趣。
卡勒斯受到了更大的鼓舞,他说:“当一个坚定、成熟的人为你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的时候,你会更加努力,更加专心地听讲。
”卡勒斯努力通过训练其他感官来弥补失明的缺陷。
布里肯回忆说:“有一天,我们正在操场上,他说:‘老师,有一架飞机飞过来了。
’我说:‘在哪儿呢?我怎么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到?一会儿,真有一架飞机从我们头上飞了过去。
卡勒斯露出了笑容。
”一天,在坦波城的一个教堂做完礼拜后,旺达发现卡勒斯在笔记本上面写道:“上帝是伟大的,但我也是伟大的。
”她知道,自己的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卡勒斯已经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高中毕业时,他被选中代表毕业生进行告别演说,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在波马纳学院,他被评为优秀学生,在加州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但真正引导他从事毕生事业的则是他的双亲。
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在每晚入睡以前,都要为他朗读《天文学精萃》一类的书。
星星、行星、银河系早已活生生地浮现在他的脑海。
卡勒斯说:“从记事起,我就想象自己站在比冰还要寒冷的行星上,想象自己穿越太阳表面灼热的气层。
”25岁时,卡勒斯编出一套计算机程序,以此证明国家宇航局在太空舱安装雷达系统的计划是不经济的。
国家宇航局对此非常重视,并很快取消了原定计划。
几年之后,国家宇航局破例雇用了卡勒斯。
现在,卡勒斯已成为国家宇航局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加州的阿姆斯研究中心工作。
卡勒斯最新的课题就是用他特殊的才能邦助国家宇航局搜索宇宙智能。
他的设备也已经引起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航空管理局的重视。
他表示将再一次用行动验证父母、老师和他本人的信念:“他能够心想事成。
”二、贤人和青年一位年轻人拜访贤人求都智慧。
“年轻人啊,请随我一起来。
”贤人这么说着,默默地向附近的湖走去。
走到湖边,贤人毫不犹豫地跨进湖里,向湖的深处走去;年轻人无奈,只好跟随在贤人后面。
湖渐渐深起来,水浸没到年轻人的脖子,可是贤人毫不介意年轻人那恐怖的目光,走得更远了。
水终于浸没了年轻人的头顶。
不久,贤人又默默地转回身,回到湖岸边。
上岸后,这位贤人用揶揄的吻问年轻人:“潜入水下时,你有何感觉?除了想上岸之外,还考虑别的事吗?”年轻人立即答道:“我只想得到空气。
”贤人慢慢地训谕道:“正是如此啊!要想求得智慧,就要像沉入水下时想得到空气一样强烈,才能获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