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5)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9)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 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作 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 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 人"。
写一写 古今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通讯工 具的发展上,也体现在情感上。 请同学们动手写写你的离别感 受!
写一写 古今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通讯工 具的发展上,也体现在情感上。 请同学们动手写写你的离别感 受!
离别是一本书,写满了桩桩件件的 往事;离别是一句话,传达着你我 之间珍贵的情谊;离别是一首歌, 唱出了我们难忘的成长经历;离别 是一张画,油印着一只只从小渐大 的脚丫……
对比赏析 王运《今离别》: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 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 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 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知人论世
黄遵宪,晚清诗人,外交家、 政治家、教育家。
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 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
其三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其四
······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肖传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新意象新意境诉别情——赏析《今别离(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三.背景:本诗创作背景: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四.赏析诗歌(一)读一读1.教师范读听读要求:准确把握字音及节奏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齐读。
(二)品一品1.结合课下注释,把诗歌译为现代汉语。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樊玉函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4 时代在不断变化,在今天的生 活体验中关于离别你有没有和古 人不同的地方,请你说说看。
你能把今天的新意象写入自己 的诗歌中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 强学生写作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境界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愁别绪上的 新意。
因声求气
以意逆志
1 通过这首《今别离》,你体会到本首诗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通过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2 你能想起古人送别时写过哪些诗句?
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 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
2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பைடு நூலகம்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3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
(王维《送元二使安
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3 这首近代诗《今别离》同 样抒发离别,与古诗相比有 哪些不同? (意象、离别的特点)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宋薇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是快的,高铁,飞机......上京赶 考的秀才一年走的路,我们一两个小时就抵达了。“一闪”之间,我们 省略了脚步,但也“省略”了旧日子带给我的生命内心深处的“回味” :“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灰暗的镜头里浸透着无尽 的暖意;日子的底色是什么?是一个人,一辆车,一匹马,一封手写的 书信,我就是乘坐着这样的日子来爱你,一生只爱你一个人。万两黄金 难买一颗真心: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对爱情 的表白也许就是这么的任性和单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的朴素 与简单,简单到一个门,只上一把锁: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一把平常而简单的锁,却蕴藏着不平常的哲理: 精美的钥匙配着精美的锁,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就像你在菜园扎上了 篱笆,而不会担心有人越过道德的底线,但绝对不会是有人非要越过城 市里斑马线和红绿灯......是道德与人心之间的某种朴素的暗示,这种 暗示里多了对人性的思考,对处世之道最朴素的阐释。
明不能兼容,诗歌的传统意象已经不能准确表达近代人的 种种感受与思考。黄遵宪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 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将 一些新事物大胆引入诗歌,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发现了 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堪称中国诗的哥伦布! • 《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 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 有之物"。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题旨:快速度产生出
一种神奇的“力”,它导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生 人的离别体验。
聚散迅疾更添难堪---离情愈浓 来去无情离愁更甚---愁情愈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卢云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宁蒗一中卢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名句赏析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赏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轮船不畏惧逆风,不因逆风而停留。
轮船驰去迅速,送的人未及返回,离别的人已在天的尽头。
送的人望着离去的人的背影,倏尔就不见了,不由让人望远兴叹,徒增悲伤之情。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翠林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黄遵宪教学目标:1、素读 -------感知诗歌内容。
2、赏读 -------结合知人论世法赏析诗作的新意3、对比阅读 -------全方位感知新旧诗歌的特点。
4、训练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其敢于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赏读 -------结合知人论世法赏析诗作的新意教学难点:训练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其敢于革新的精神。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黯然销魂者,为别是也。
”在你们的印象中有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学生踊跃回答,各抒己见。
)送别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有“执手相看泪眼,尽无语凝烟”。
而黄遵宪的离别诗独具一格,今天我们走近《今离别》,走近黄遵宪。
二、出示教学目标1、素读 -------感知诗歌内容。
|22、赏读 -------结合知人论世法赏析诗作的新意3、对比阅读 -------全方位感知新旧诗歌的特点。
4、训练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其敢于革新的精神。
三、素读1、素读:不加情感色彩,就字面语义而读。
今别离 (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2、自由读,扫除文字拦路虎。
3、反复诵读,理解诗句大意。
(同坐两两交流)①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②并立:合力,一起③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④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范晓玲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晓华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本诗创作背景 :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
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 整合。
社会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
(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 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 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今别离》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涯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怎 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送行的人还没 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望着远处船 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这四句集中表达出轮船速度之快。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 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 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三、赏诗歌
1、意象 2、情感 3、写作手法 4、主旨
本诗选用的意象是什么?
现代交通工具
现代的交通工具和古代的交通工具 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时什么?
快
全篇怎么集中突出 了一个“快”字?
转、驰、载、动、 速、快等词的接 连运用,渲染出 现代交通工具的 一种显著优势: 超乎寻常的快速 度。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 的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 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词的 使用,突出了现代时间迅速变换的特性
作者有意用《今别离》做题目,为了用 “当代的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 体现出诗歌的内容就是描绘现代离别给人 们带来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 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 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 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 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 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 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的 诗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 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所以夏敬观评价其“能 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梁启超也认为其诗“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 。
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
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
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
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
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
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
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要表现强
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
虽然现代交通工具让出行变得方便,现代通信技 术让联系变得紧密,但有些离情需要细品,有些牵挂 需要问候,千万不要让离别变成永久的沟壑。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
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
李白
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
杨花落尽子规啼,
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此
闻道龙标过五溪。
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
我寄愁心与明月,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 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 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在变,离情也同中有 变。界上最远的距离从来都不是漂洋过海,而是心与 心的距离。正如顾城所说:“你,一会儿看云,一会 儿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 (主要是用云的远来表达你离我更远,所以说看云近, 看我远。)
取得预期效果。
(1)情感抒发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白居易在《长 恨歌》中描写唐玄宗在行宫思念杨贵妃“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 铃肠断声”,感情缠绵悱恻,足见悲痛之深,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 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这也使离别的 情愁无法诉说,痛在心口已难言。最后只能充满无限期盼“所愿君 归时,快乘轻气球。”抒情直白爽快。
杨柳枝·/ 柳枝词 [ 唐 ]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旧 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 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 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 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略寓风景不殊人 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 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 出事实,通过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 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 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与“二十 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 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 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 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 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 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2)离别时的场景描写不同: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 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 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里面有 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 打头风?亦不畏石尤。”离别匆匆,留滞无意。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黄遵宪
岳池中学 谯丽
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 来迟,莫向临邛去!”写尽了妻子在丈夫远行前难舍难分的惜别 情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新雨邑轻尘,客舍青青 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出了诗人对友 人远行的依恋和牵挂。正如柳永所叹“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 生存体验,涉及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既日常而又重大的 问题。离别的诗词我们学了很多,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另一首 离别诗,黄遵宪的《今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