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本课包含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静夜思》。

这些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所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朗读: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古诗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1. 课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2. 课题下方列出三首古诗的标题3. 旁边列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具学具准备4. 下方列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关于这首古诗的PPT,下节课进行分享。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四年级上册的课程中,有一节课是关于古诗三首的学习。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熟悉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古诗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古诗一(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一,让学生跟读,并解释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用意。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一的内容和感受,展示讨论成果。

3. 学习古诗二(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二,让学生跟读,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意蕴。

•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4. 学习古诗三(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三,让学生跟读,并讨论古诗三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学生自由创作与古诗三相关的小作文或诗歌,展示个人文学素养。

5. 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古诗学习的体会和收获,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

四、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写、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中的某一首,并写下感悟。

2.自选一首古诗或现代诗歌进行朗读或创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寻隐者不遇》、《池上》、《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这三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风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解释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如注重韵律、理解意境、品味词句等,培养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妙之处,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培养。

2. 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讲解和引导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古诗朗读录音、黑板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播放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并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3. 讲解:逐句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

4. 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培养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2. 内容: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基本内容、意境和词句理解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回家后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能够进行欣赏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朗读。

3.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古诗。

让学生谈谈对古诗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古诗,分享学习古诗的经验。

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材分析:《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诗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全诗表达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对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的歌颂以及对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的痛斥。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21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赠汪伦》、《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诗。

但在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上,学生们的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从诗题、诗句、诗情等方面去欣赏和评价一首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难点: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评价一首古诗,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异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板书。

3.教案:提前准备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让学生猜测这三首诗的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关注诗题、诗句和诗情,引导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欣赏一首古诗。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收录了三首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同时,这单元的古诗难度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古诗较少,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表现古诗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的意境。

2.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诗歌意境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同一主题的诗作,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练习。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古诗三首本课研究三首唐代古诗,包括《出塞》、《夏日绝句》和《将进酒》。

学生将认识8个新字,掌握11个新字的书写,理解“但使”、“飞将”、“欲饮”和“人杰”的含义。

在课前预热环节,教师通过朗读《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接着,教师介绍了本课要研究的三首唐代古诗,并让学生了解诗人___的生平简介。

在初读诗文环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塞”、“秦”和“征”。

在再读诗文环节,教师检查了学生的预情况,指出容易读错的字和词语的含义。

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朗读古诗。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范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出塞》,体会诗人的思想,并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师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师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3)激情引导: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但现实却只能化为一句“人未还”。

(引导学生进入主题)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引出问题)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儿啊,你在哪里?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我们呢?”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你一定要平安回来啊,我们都在等你。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爸爸,我好想你啊,你什么时候能回来陪我玩呢?”(通过想象,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亲人的思念之情)3)反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

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引导学生进入悲伤的情绪)4)指导读出感情:读出双亲的思念之情、妻子的期盼之情、孩子的渴望之情,以及征人家属的悲伤之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1)引导: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长久)2)历史回顾: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

《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

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重在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单元重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

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2)学习写书信。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信》,本次习作主题是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

重点是学会写书信的格式,内容写清楚。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学习古诗四步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等。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有关爱国人物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

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积累习作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法建议】
1.学生带入古诗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用心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4.学习采用段意串联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及主要事件进行描写的方法。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
2.背诵古诗《出塞》。

(重点)
3.体会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难点)
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注意停顿。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出塞、秦时、长征、飞将
(重点指导生字:塞:“塞”和“赛”是形近字,都读“sài”;
秦:“秦”和“奉”是形近字,不要读成“fènɡ”;
将:在本课读“jiàng”,不要读成“jiāng”。

)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塞(sài)征(zhēng)。

注意韵母:秦(qín)征(zhēng)
注意声调:出塞.(sài)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但使汉朝名将李广。

飞将只要。

教指侵略内地的外族骑兵。

胡马令,使。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塞、秦、征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3)(4)(5-8)
(9)(10)(11)
(12)(1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重点)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难点)
21 古诗三首
《出塞》
互文明月关
秦汉人未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凉州词》
唐:王翰

悲壮豪迈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人杰有骨气
死鬼雄有气节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的资料:《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

应该说,这些资料的介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4.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3.诗是要多朗诵的。

可是在本教学过程的朗诵的成分显然是比较少的。

21、古诗三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