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涉痛与内脏关系
痛与痛调制

痛与痛调制(一)基本概念1、疼痛是脑对急性或慢性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伤害性传入进行抽象化和概括后所形成的痛苦感受,并常伴有复杂的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
2、牵涉痛是内脏病变时,有时患者自觉疼痛部位不在内脏而在体表某一部位,这种因内脏疾患而引起体表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
3、痛觉过敏是指原来不引起疼痛的刺激引起了疼痛,或者损伤性刺激引起的痛觉比通常情况下剧烈的一种状态,通常是神经或组织受损导致伤害性感受持续传入的结果。
4、发条拧紧是指在严重和持续性损伤的情况下,C类纤维的重复放电使脊髓后角神经元对传入冲动的反应性呈现进行性增加的现象,又称为中枢敏感化。
(二)疼痛的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各种伤害性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后都可引起疼痛,这些刺激通常包括以下三种:1、温度刺激温度过高或过低(>45 or <5℃)可兴奋温度性伤害感受器。
2、机械刺激对组织施加的挤压、切割、牵拉、摩擦、肌肉的强烈收缩等强烈机械刺激可兴奋机械性伤害感受器。
3、化学刺激外源性(如强酸、强碱等)和内源性(如胃酸、P物质等)致痛物质可兴奋多觉性伤害感受器。
(三)产生疼痛的组织及其疼痛的特点1、皮肤尖锐痛,定位明确,对各种致痛物均敏感。
2、深部组织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关节及骨膜受到刺激时产生钝痛,定位不明确;肌腱、腱膜对针刺、挤压等敏感;关节内的滑膜对化学刺激敏感。
3、内脏一般产生钝痛,定位不明确,对于机械性牵拉、痉挛等刺激敏感,而对刀割、钳夹刺激不敏感。
4、血管尤其是血管外膜对机械扩张和化学刺激敏感,可产生强烈疼痛。
5、神经纤维超强刺激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可引起明显的疼痛。
而且该神经支配的外周部位亦可出现疼痛,并可伴有循环及营养障碍。
(四)疼痛的基本发生环节各种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使特异性伤害感受器兴奋,发放神经冲动,经Aδ和C类神经纤维传至脊髓,终止在脊髓后角浅层和深层的中间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纤维经脊髓丘脑束等痛觉传导通路,将伤害性信息进一步上传至丘脑和大脑的感觉中枢,从而产生痛觉。
西医综合考研资料-生理学笔记(11)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西医综合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考研西医综合复习资料——生理学笔记(11)第十章、神经系统NS作用:调节各器官功能及人体与外环境的适应方式:反射;实现靠反射弧第一节、神经元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功能是传递信息,主经神经纤维实现 (一)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1、生理完整性:膜完整2、双向传导:双向传播信息3、绝缘性4、相对不疲劳性,不易疲劳、耗能小(二)神经纤维的传播速度:差别大,快慢与神经纤维粗细有关,粗则速度快,也受温度影响 (三)神经纤维分类:1、据传出、传入神经电学特性分2、据传入纤维粗细分:(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以AP(动作电位传导信息)细胞体合成的分泌物运送至轴突处有两种形式:快速轴浆运输(经微管、分泌物、神经递质)缓慢轴浆运输(经微管、微丝向周围延伸) 二、神经元间相互联系方式(一)经典突触(主)以化学递质为媒介突触是两神经元间发生相互联系的部位叫突触方式:一轴突与一树突或胞体联系分类: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二)电突触:通过电活动传递(电紧张方式)结构:神经元接触间隙小,缝隙联结/紧密联结(有小孔道,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特点:传导速度快意义:保证某些神经元产生同步兴奋(三)非突触性的化学传递神经元末梢释放化学递质,不能直接作用于后膜,而是通地扩散的方式作用于周围较广的效应细胞上。
常见于:;单胺类神经元(交感神经:NE、DA、5—HT)特点:有些交感神经末梢形成念珠状曲张体,内含化学递质扩散1)不形成突触(无前后膜)2)一对多的关系,3)递质弥散距离大4)效应细胞上有受体意义:扩大信息传递范围(四)局部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长轴突:从中枢的一处向另一处传递(中枢各不同部位间) 短轴突:中枢的局限范围内传递信息(局部神经元)联系途径、局部神经元回路,作用:在一个中枢内部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可有突触或电突触等三、神经递质:定义:神经末梢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一)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Ach)植物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一小部分交感神经末梢(支配汗腺舒血管),躯体运动神经末梢2、去甲肾上腺素(NE)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嘌呤或肽类(ATP和血管活性肠肽等),主要在消化道分布,支配胃肠道平滑肌致舒张 (二)中枢神经递质:1、Ach,分布广、兴奋性递质,部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特异性投射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2、单胺类:DA(中脑黑质、纹状体)抑制性递质;NE分布于低位脑干、中脑网状、延髓网状、脑桥蓝斑5—HT:低位脑干、中缝核,可能与痛觉有关3、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属兴奋性,感觉传入,大脑皮层甘氨酸、GABA:抑制性,分布广、皮层、脊髓4、肽类:神经激素肽:如:下丘脑产生的调节性肽,调节不同神经元放电,频率有关,痛觉传入阿片样肽: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胃肠肽: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血管活性肽5、NO:与神经系统学习记忆关系密切(三)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由经典突触的前膜释放,引起后膜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效应的传递物质,特点是:作用快、持续时间短调质:由神经元释放后,可扩散至周围效应器,不限于突触,多属于肽类,能影响其它递质的释放,起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慢,持续时间长(作用于受体、通过第二信使,改变细胞功能特点(四)递质共存:DALE原则:1、一个神经元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错)(有递质共存现象,其中常有一种为肽类)2、一个神经元所有末梢释放的递质相同(对)(五)递质的合成、释放、失活合成:胞浆、酶;释放:以钙为媒介(囊泡与质膜融合)失活:被酶分解(ACH)、NE(重新被突触前膜摄取)、在肝失活(六)受体学说:递质通过受体起作用要求掌握受体的种类、亚型、分布部位、阻断剂、效应细胞胆碱能受体: M(毒蕈碱样受体) 副交感N节后纤维阿托品部分交感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N(烟碱样) 交、副交的N节突后膜N1 箭毒骨骼肌终板膜N2肾上腺素能受体α1α2β1β2四、神经营养作用:兴奋性:血管收缩、子宫平滑肌收缩酚妥拉明抑制性:胃肠平滑肌舒张突触前膜受体(调节递质释放)心肌兴奋,促脂肪分解心得安血管舒张、气管等内脏平滑肌抑制纳络酮神经纤维支配效应器的双重作用:1、经AP的信息传递调节效应器的功能2、营养通过轴浆运输释放营养因子(维持正常代谢,形成正常结构) 切断神经后效应器可萎缩效应器对神经元也有营养作用(产生N生长因子),所以切断后,神经元、细胞体、效应器都萎缩第二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的概念:非条件反射为先天具有在CNS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有规律的应答二、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形式:神经元在中枢的联系形式:辐散式、聚合式、链锁状、环状四、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传导:一个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布传递: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或另一个效应器上,即跨细胞传布(一)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经轴突到达突触,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传至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EPSP)轴突产生APEPSP是慢电位、局部电兴奋,活性取决于兴奋递质轴突起始部局部电流密集,产生去极化,可达阈刺激,轴突AP EPSP可空间、时间递质总和,以达阈刺激(三)兴奋性传布特征1、单向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在轴突末梢2、中枢延搁: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传递速度快,跨神经元传递则速度慢经一个突触传导需0.3—0.5ms,因为传递过程复杂,递质释放3、总和作用:不同神经元空间总和,同一神经元时间总和EPSP小,不能达到阈兴奋,属阈下兴奋,经空间、时间总和后可以达阈兴奋阈下兴奋可提高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性,单独不能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易化作用: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增加4、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和传出冲动的频率不一定一致,有些传入冲动不能传出5、后放现象(后放电)在反射中传入停止,传出反应仍继续,称后放电,系由环状联系所致6、易疲劳、对代谢变化敏感:神经传递需化学递质,化学递质合成与释放有能量参与五、中枢抑制:分析、综合时需抑制参与试述中枢抑制的机制、意义?据发生机制不同分: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一)突触后抑制(超极化抑制:突后细胞)兴奋传布需一个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产生IPSP(超极化)1、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递质,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电位(IPS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抑制) 兴奋性递质:一价阳离子无选择性开放(钠进入细胞内产生去极化)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氯通道开放,氯进入细胞内产生超极化2、突后抑制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二)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突触前细胞)六、反射弧的反馈调节:生理机能保持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排尿、排便等需彻底完成生理功能,正反馈调节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运动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传递通路传导路径:浅感觉:温痛触觉深感觉:本身感觉及深部压力感觉(一)浅感觉:背根传入:前脊角交换,经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向上传导, (二)深感觉:背根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脊髓半横断:断面以下,对侧浅感觉消失、同侧深感觉消失二、丘脑:为各种感觉传入的?后总换元站(除嗅觉外) (一)三类核群:1、感觉接替核:所有特定的感觉传入纤维(除嗅觉外)在感觉接替核换元后,上行至皮层特定感觉区2、联络核:不能直接与特定感觉纤维相联系,可接受由皮层下纤维传入的或感觉接替核纤维发出的至皮层联系、协调各种特定感觉3、网状核:髓板内核群: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入纤维相联系:弥散地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以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二)向大脑皮层的两个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接替核投射(包括联络核)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网状核投射三、感觉投射途径:(一)特定感觉投射途径(丘脑以下的特定感觉途径)机体特定的感觉:特定感觉通路,丘脑感觉接替核,投射至皮层特定的感觉经特定的通路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的感觉代表区,产生特定的感觉 (二)非特定感觉投射途径(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各种特定感觉向上传时,发出侧枝: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交换、混合后)脑干网状核弥散投射至皮层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特定性感觉传导的基础四、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层的柱状结构与分区六层有规律地纵行联系形成皮层柱状结构,为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整合作用的基础,(对整个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即是整合)(二)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3、1、2区)特点:1、交叉投射(左感受右侧肢体、但头面部投射为双侧)2、倒立安排,下在顶端3、代表区大不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精细度越高,代表区越大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叶之间,双侧投射,正立安排(三)中央前回的感觉投射:1、关节肌肉的本体感觉投射入中央前回的粗感运动区运动区:还可反馈投射以调节运动达精细水平(四)内脏感觉:1、相应躯干的感觉区也可感受相应区段的内脏感觉2、内脏感觉多投射入边缘区3、第二感觉区域或许与内脏感觉有关五、痛觉病理生理:(一)皮肤痛觉类型与传导通路分为二类:1、快痛(刺痛):特点是:痛感为尖锐痛、定位清楚、来的快去的也快(无情绪反应)2、慢痛(烧灼痛):定位不清楚、出现的慢,消失的慢,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二)内脏痛特征与牵涉痛1、特点: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清楚,难于分辨2、引起内脏痛的适宜刺激:牵拉、缺血、炎症、痉挛皮肤对尖锐刺激敏感3、内脏痛常伴牵涉痛,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牵涉痛的机制是:1)同节后根支配,兴奋由皮肤传入2)共同传导通路,误认为皮肤传入牵涉痛的皮肤区域与内脏感觉通过同一脊髓阶段传入,内脏感觉与相应皮肤区域感觉传至大脑皮层同一区域,误认为是皮肤感觉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运动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纤维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外肌(可产生收缩反应的骨骼肌) 大α支配快肌纤维、小α支配慢肌纤维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内肌,提高肌梭敏感性(一)脊休克:脊髓由于受外伤突然横断后,暂时丧失损伤面以下的所有反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与脊髓本身有关的反射功能可恢复,越高等恢复时间越长机制是丧失了高位中枢对低位中枢的控制(二)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原始的反射、脊髓本身就可完成(三)牵张反射:定义:在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牵拉时,被牵拉的肌肉就会产生收缩反应称牵张反射。
经穴—脏腑相关

经穴—脏腑相关第二章经穴—脏腑相关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针灸、推拿和某些民间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是经络学说对人体表各部位与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作用规律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总结. 中医学在2000多年前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
即穴位的病理反应及其实际应用; 二是穴位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理1. 经穴—脏腑相关现象2. 经穴—脏腑相关的经络机制3. 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4. 经穴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的汇聚5. 自主神经在经穴—脏腑相关中的作用6. 经穴—脏腑相关的体液途经第一节经穴—脏腑相关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研究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过程中,广泛地探讨了刺激体表穴位对内脏功能的调整作用和内脏疾病时在体表出现的某些特异性反应,根据所积累的大量事实表明,体表—内脏或经穴—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局部感觉异常, 如痛觉敏感或自觉疼痛, 穴位压痛, 知热感度的变化.2. 穴位局部组织形态学的病理改变, 如组织松弛, 凹陷, 隆起, 坚硬等变化;或表现为结节状.3. 穴位其它生物物理特性的变化, 如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 穴位电学特性的变化等.一、脏腑病理或生理性改变在人体体表的压痛与硬结反应<<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说明古人已经观察到,脏腑有疾可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病理反应点,许多临床观察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事实。
穴位的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痛觉过敏、皮下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以及局部血管扩张等。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非选择题(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非选择题(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的现象,称为牵涉痛。
牵涉痛原理可用“会聚学说”与“易化学说”来解释。
“会聚学说”认为内脏和体表结构两者产生的信息都经相同神经元传入痛觉中枢,中枢误认为来自内脏的信息是体表结构产生的;“易化学说”认为③兴奋导致②在强度较弱的刺激下就产生兴奋。
其结构基础如图所示。
(1)①、②所指结构在反射弧中依次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依图分析,脊髓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
(2)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可将产生的兴奋传到痛觉中枢,使感受器所在部位产生疼痛感觉,痛觉产生过程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3)用局部麻醉药物阻碍神经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内流,可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使局部疼痛暂时消失。
机体发生牵涉痛时,用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疼痛的体表结构,而疼痛并未消失,则说明这种牵涉痛可用“_____________学说”解释。
2.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神经冲动产生、传导和突触传递原理的常用方法。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当图l中的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突触小泡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突触后膜上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
(2)研究表明,在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微电极N上也会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几乎相等的微小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
结合突触的结构和突触传递的过程,分析该电位变化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3)在某些突触中,突触小体产生动作电位后,微电极N上记录到电位负值增大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如图3所示。
已知K+和Cl-通道都参与了IPSP的形成,试从该角度分析IPSP产生的原因是。
腹痛鉴别诊断

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可见虫卵。
(二)临床特征: 急性腹膜炎呕吐频繁,常呕出胆汁;
5、伴休克:须注意腹腔器官急性破裂所致的内出血、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绞窄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穿孔
、腹腔脏器扭转、急性心肌梗塞、夹层主动脉瘤等。
临床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胃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阑尾炎等。
相应部位皮肤和肌肉出现感觉过敏、痛觉过敏
常见患病脏器牵涉痛部位
患病脏器 胃、胰 肝、胆 消化性溃疡穿孔 输尿管结石 阑尾炎 子宫与直肠疾病 急性心肌梗塞
牵涉痛部位 左上腹、肩胛间 右肩部 肩顶部 会阴部、大腿内侧 上腹部或脐周 腰骶部 左臂、颈或下颌部
四、急性内脏破裂
(一)病因:肝脾破裂、异性妊娠破裂和卵巢 破裂等。
(二)临床特征: 1、有突发脏器外伤或病变破裂。 2、急性腹部剧痛持续存在。 3、伴失血症状甚至休克。 4、腹部压痛和肌紧张较穿孔性病变者轻,反
跳痛明显,可有移动性浊音。
五、急性循环障碍
(一)病因:肠系膜动脉急性梗阻,肠系膜动 脉血梗形成,脾栓塞,门静脉栓塞,腹主动 脉瘤等。
七、腹腔外脏器及全身疾病
(一)胸部疾病:心绞痛、肺炎、肺梗塞、急性心肌梗塞、食管 裂孔疝、急性心包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二)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节性多动脉炎 、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
(三)腹型过敏性紫癜。 (四)中毒及代谢性疾病:铅中毒、急性血卟啉病、糖尿病酮症
1、体表痛:体表痛细分为第一痛觉、第二痛觉。 第一痛觉也叫快痛、锐痛,即在伤害性刺激因素作用 下出现,刺痛明显,局限一处,定位准确、发生急骤 、消失也快,约经一秒后逐渐转为放射样灼痛,即第 二痛觉(慢痛、钝痛),持续时间长,带有弥散性,且 常伴有呼吸循环功能变化及情绪反应。
内脏牵扯痛的新机制-背根神经节外周端的大劈叉

· 773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2020, 26 (10)[6] Kennelly KD.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of cranial nervedisorders[J]. Handb Clin Neurol, 2019, 161:327-342. [7] Lefaucheur JP.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of pain[J].Handb Clin Neurol, 2019, 161:121-148.[8] 蔡敏敏,郭晓丽,唐丹丹,等.激光诱发疼痛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 2015, 60(13): 1150-1159.[9] Squintani G, Turri M, Donato F, et al. Trigeminal la-ser-evoked potentials: A neurophysiological tool to de-tect post-surgical outcome in trigeminovascular contact neuralgia[J]. Eur J Pain, 2015, 19(2):253-259. [10] 杨晨辉,张洁.电流感觉阈值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5(7):447-450.[11] 张洁,李伟敏,邢岩.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纤维受损的研究[J].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7, 24(1):15-17.[12] 张昆林, 丁里, 马莎,等. 经典型三叉神经痛的定量感觉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8,14(2):109-110.[13] 刘杰,杨晓秋. 定量温度觉检查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的临床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9, 25(10):770-777.[14] Feroze RA, McDowell MM, Balzer J, et al. Estimationof intraoperative stimulation threshold of the facialnerv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J]. J Neurol Surg Part B, 2019: 599-603. [15] Zhu J, Zhang X, Zhao H, et al. Utility of brainstemtrigeminal evoked potential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treated by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J]. J Craniofac Surg, 2017, 28(6): e571-e577.[16] 侯国阔,贺振华,张新定.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在三叉神经痛诊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7, 33(5):530-532.[17] Sampath N, Subramaniam S, Sankaran V, et al.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for 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J]. J Neuroanaesth Crit Care, 2016, 3(4):S1-S3.[18] Eggermont JJ.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J]. HandbClin Neurol, 2019, 160:451-464.[19] McCrary JM, Ackermann BJ, Halaki M. EMG ampli-tude, fatigue threshold, and time to task failure: A me-ta-analysis[J]. J Sci Med Sport, 2018, 21(7):736-741. [20]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显微血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电生理评估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外科杂志, 2017, 55(10):725-733.•国际译文•内脏牵扯痛的新机制-背根神经节外周端的大劈叉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即内脏器官疾病引起疼痛的同时,在体表某部位亦发生痛感。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痛觉1.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二.学习和记忆1.学习: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的神经过程2.记忆:对所获取信息的保存和读出的过程。
3.非联合性学习nonassociative learning: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4.联合型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 :个体能够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形式的联系或预示关系,这种学习称联合型学习5.习惯化(habiuation):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
6. 敏感化(sensitization):当一个伤害性刺激或强刺激作用于机体时,机体对微小的刺激也产生较强的反应。
7.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 ):指对事实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 又称外显记忆或明晰性记忆。
8.非陈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是具有自主或反射性质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或程序性记忆。
三.睡眠与觉醒1.自发脑电活动(spontaneous electric activity):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自发产生节律性电位变化。
2.皮层诱发电位(EP):感觉传入系统激发下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出现的电位变化。
3.事件相关点位(EPR):是人对外界或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EPR主要研究认知过程中大脑神经电生理改变,即探讨大脑思维轨迹。
4.α波阻断(αblock):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的情况下出现,睁开眼睛或者接受其它刺激时,立即消失并呈现快波(β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
5.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用特殊的电子仪器描记的自发脑电活动曲线。
或通过放置在头皮表面的多个电极所记录到的一组场电位。
四.感觉器官1.感受器(receptor):体表或组织内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2.感受器的编码功能(coding):感受器可将刺激所包含的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转变成传入神经上特殊的动作电位的序列3.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渐降低4.双眼汇聚(辐辏反射convergence reflex):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渐降低5.视紫红质(rhodopsin):一种结合蛋白,由一分子视黄醛的生色基团和一分子视蛋白组成。
生理大题

答:①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神经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②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是:在离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大、小便潴留。③脊休克的发生原因,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调节,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既有易化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6.论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面积的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改变,肾血浆流量。
7.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有:1,运转的速度比离子通道转运慢2,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3,有饱和现象4,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8.何谓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简述其中产生的离子机制: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内正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其形成离子机制是:1,钠汞活动形成的细胞内的高K浓度2,因为神经细胞膜上存在非门控性钾漏通道,所以安静时膜对K有高度的通透能力,3,钠汞和生电作用
.临床上根据需要经常采取某些措施促进血液凝固或是阻止血液凝固,举出促凝和抗凝的三个具体措施,原因,机制和意义。1,术中温热盐水纱布破压止血因纱布是异物,可激活凝血因子XII和血小板,又因为凝血过程为一系列的酶促反应,适当加温可加速凝血过程。2,枸掾酸钠作为抗凝剂处理输血用的血液,因为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需要CA参加,故用其与CA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CA,其抗凝作用。3,维生素K拮抗剂应用于临床防止血栓形成,因为维生素K抗结剂可抑制FII FVI FIX FX等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具有抗凝作用。
26为什么说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1)胰液中含有水解三种主要食物的消化酶:1胰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率很高,消化产物为麦芽糖和葡萄糖2胰脂肪酶,分解甘油三脂为脂肪酸,甘油一脂和甘油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都能分解蛋白质为月示和胨,当两者共同作用时,可消化蛋白质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2)临床和实验均证明,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他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涉痛区与皮部的比较研究
广西区人民医院星湖门诊部针灸科(530022) 唐胜修
牵涉痛区与皮部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牵涉前区属于西医神经系统的范畴,而皮部属于祖国医学的经络系统,
两者均指体内脏器的生理病理变化在体表的反应区,临床上两者均能有效地指导诊疗实践。
为探讨两者的区别,笔者从概念、具体划分、机制、诊断、功能、施治工具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1 概 念
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疼的感觉,这些区域叫牵涉痛区,牵涉痛区有助于内脏疾病的诊断。
内脏患病有时表现在该内脏邻近的皮肤区,有时表现在距患病内脏较远的皮肤区。
人体的经脉、别络、络脉、经筋,大体上是分手足三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分区,这些代表手足三阴三阳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皮肤区域称做皮部。
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应到皮部,从皮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脏腑的疾病。
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治疗方法,都结合皮部理论。
十二皮部上下同法,合为六经皮部,在六经辨证意义重大。
从概念可以看出,二者均是皮表与内脏的对应关系,内脏有病变可反应于相应的皮表部位。
2 具体划分
两者具体划分见表1。
从表1可看出,牵涉痛区与皮部的划分存在相同区域,不同区域的差别也很大。
3 机 制
传导患病内脏的感觉神经与牵涉痛区皮肤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脊髓节段,脊髓后角内密切联系,故从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以扩散或影响到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从而产生牵涉性痛。
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周围突既分支到躯体部,又分支到内脏器官,这就是牵涉痛机理的形态学基础。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即不同的脏腑通过所属经络与体表相联系,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皮肤也按经络的走向分布分为十二皮部,合而为六经。
可以看出,牵涉痛区与内脏以神经相联系,皮部与脏腑则以经络内外相联。
但神经与经络却不是同一物质,分布走向也不一样,但都是内外相联的信号通路。
4 牵涉痛区与皮部用于诊断
根据体表牵涉痛区部位,可推测是哪一脏器罹患疾病,Boas 和小野寺诊断法就是根据牵涉痛区的原理进行疾病诊断的。
另外,体内各脏器发生病变,会在相应的皮区出现感觉过敏区,在该区内皮肤电阻也发生变化(即成为良导点),可通过探测皮肤电阻良导点来诊断特定的脏器疾患。
如在脊椎左侧第10~11肋间出现良导点,反映胃、十二指肠疾患;右肩背部出现良导点时,反映肝及胆囊疾患。
皮部与诊断关系见表2。
现代经络研究中也发现与病变脏腑相应的皮部出现良导点。
可以看出,牵涉痛区与皮部有某些相同的物理特性。
5 牵涉痛区与皮部的主治功能
牵涉痛区在主治功能方面基本是空白,但皮部的主治功能全面且具体,详见表3。
6 牵涉痛区与皮部施治之常用工具和方法
目前还没有依据牵涉痛区理论进行施治的措施和方法。
根据皮部理论进行施治的工具及方法全面且具体(见表4)。
从以上几方面的比较来看,经络皮部理论更加完善,可从皮部诊断和治疗疾病,但理论显得粗略;牵涉痛区理论具体,但不全面,仅用于诊断,局限性大。
临术上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
从事西医工作者,基本上对皮部理论不甚了解,而从事中医工作者对牵涉痛区也知之甚少,若对二者均有所了解,则能全面考虑异常皮肤表现,这极有益于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现代的皮部研究如果借鉴祖国医学的理论,相信会有新的发现。
432Guangx iM edical Journal ,Feb 12002,V o l 124,N o 12
表1 牵涉痛区与皮部划分(1、2、3)异同比较
位置牵涉痛区 皮部
颏颐颧额、明堂阳明胃、大肠面额无下级、阙、囟、颠太阳膀胱、小肠
颥、颞、蔽、鬓、曲角少阳胆、三焦
颠、枕骨太阳膀胱、小肠后枕肠角、完骨少阳胆、三焦
正中少阴心、肾颈肺两侧阳明胃、大肠
项中太阳膀胱、小肠项肺、支气管
两侧少阳胆、三焦左胸部、左肩、左臂 心脏胸骨少阴心、肾前胸缺盆 肺膺、乳阳明胃、大肠右肩 胆囊膺外太阴肺
右肩背 肝胆左右肩少阳三焦后背膂脊 胰胃背腰太阳膀胱膂外侧、胁、季胁 肝胆胁、季胁少阳胆剑突下 胃(胰)正中少阴心、肾上腹上腹阳明胃胁肋 肝胁肋厥阴肝、心包中腹 小肠正中少阴肾中腹委胁、眇 肾两侧阳明胃
季胁、眇太阴脾丹田 膀胱正中少阴肾下腹右下腹、脐周 阑尾两侧阳明大肠、胃腹股沟及会阴部 睾丸、肾脏气街厥阴肝
腰太阳膀胱腰泌尿生殖器
髀枢少阳胆尻、尾子宫太阳膀胱
内厥阴肝、太阴脾腹股沟下输尿管中阳明胃
外少阳胆桡侧 C3~C8桡侧太阴肺
上肢内侧面中厥阴心包尺侧 T1尺侧少阴心
桡侧阳明大肠
上肢外侧面 C3~C6中少阳三焦
尺侧太阳小肠
髀阳少阳胆
伏兔阳明胃胃腹股沟下 L2股前内侧太阴脾
股前内外侧 L3股阴、鱼腹厥阴肝
下肢前面膝下胫内侧 L4股后内侧少阴肾膝下腓侧、足背 L5膝胫外侧阳明胃
胫前内侧厥阴肝
胫内侧太阴脾
胫后内侧少阴肾臀内侧、股后内侧、磌内侧
磌臀后、股后、磌后、腓肠后、踵太阳膀胱臀外侧 L3 股磌腓肠内侧少阴肾
下肢后面股后外侧、磌外、腓肠外 S2
臀股磌、腓肠外侧、跗少阳胆腓肠以下 S1532
广西医学 2002年2月 第24卷 第2期
表2 皮部与诊断的关系
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症状恶寒、发热、头痛恶热、烦燥往来寒热、吐、下利清谷、里热气逆项强、身痛、腰痛、谵语、不大便、胸胁苦满、利、里寒外热手足厥冷
骨节疼痛、鼻鸣、腹满痛等心烦喜呕满、痛
干呕、汗出、恶风
无汗而喘
注:三阳三阴的排列次序可表示热病从始盛到终衰的发展趋势。
表3 皮部穴位的主治功能
皮部腧穴功 能
头面颈项部局部病症,个别能治全身性疾患或四肢疾患
胸腹部脏腑及急性疾患
背腰部局部病证,脏腑和慢性疾患,少数能治下肢病
少腹部脏腑疾患、全身疾患
四肢肘膝以上局部病证
四肢肘膝以下至腕踝局部病证、脏腑疾患
腕踝以下局部病证,头面、五官病证,以及发热、神志病等全身性疾患
表4 经络皮部治疗的常用工具及方法
工具及方法应用治疗作用毫针应用最广,用治寒热痛痹扶正祛邪,治疗常见病证
皮肤针丛针浅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机体恢复正常
三棱针刺出血治经络痼痹
火针用烧红的针尖刺入穴内温络散寒、通经活络,治疗虚寒痈肿
钩针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治疗多种顽固性疾病
芒针特制长针疏通经络,调节人体脏腑功能
皮内针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皮下治疗多种痛证及慢性疾病火罐(刮痧)利用罐内负压吸住皮肤来治病祛除痧气水针选用中西药物注入穴位治疗多种急慢性、顽固性疾病
小针刀特制针形刀具治疗顽固性痛证
穴位埋线将羊肠线埋入穴位治疗多种反复发作性顽疾
穴位磁疗动用磁声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来治病镇静,止痛,消肿,消炎,降压等作用激光穴位照射利用激光束照射穴位能经活络,消炎止痛艾灸直接灸、间接灸、天灸等风寒湿痹、虚寒性疾病
敷贴药物外治内外妇儿各种病症
参 考 文 献
1 于 频.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09 2 李 鼎,肖少卿.经络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12
3 赵 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887
632Guangx iM edical Journal,Feb12002,V o l124,N 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