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惊愕交响曲资料
小学音乐惊愕交响曲教案模板

小学音乐惊愕交响曲教案模板第1篇:《惊愕交响曲》教案《惊愕交响曲》教案教学内容:海顿《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
乐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象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
本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
2、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教学过程:1.介绍“海顿”①说一说“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家庭背景及创作经历。
②看一看书中图片,走近海顿当年的生活情景。
③讲一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引出《惊愕交响曲》的欣赏。
2.欣赏“惊愕”①唱一唱,熟悉主题:轻声哼唱,解决难点升fa的演唱。
学生随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②听一听,找出主题: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学生在主题出现的时候“挥挥手”或作其他动作。
③说一说,感受变化:复听乐曲的时候,注意主题每一次出现时有没有变化?给自己什么感觉?④数一数,明确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听出的主题变化的次数(如用图型、用手指数、用拍手、口说等等),板书:主题:幽默、滑稽、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大调转为小调,ff强音记号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⑤查一查,了解定义:提出问题——“像这样主题变化着出现多次叫什么呢”,由学生自查教材第8页“音乐网站”,了解掌握关于“变奏”和“变奏曲”的知识概念。
《惊愕交响曲》的故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
传说当时伦敦的贵妇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她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
惊愕交响曲课件

9
什么是交响曲?
• 那么什么是交响曲呢?交响曲是器乐体 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 乐章的大型套曲。交响曲一般分为四个 乐章。
10
告别交响曲
第四乐章
11
优雅的“请假条”
音乐家海顿,他长期担任埃斯台哈奇公爵的宫廷乐长。 有一次,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于是在此建造行宫, 每年夏天都带着家人和仆人来此长住,宫廷乐队也要跟着同行。 天长日久,乐手们思乡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 和他亲朋在大厅听赏他们演奏的音乐。奏到最后,没想到那些乐 师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最后只 留下了包括海顿在内的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地奏完最后一个 音符,也悄然退席。善解人意的公爵领会到他们的意思,第二天
1
江津区高占小学校 刘海燕
1
1=C 2/4
11 33
55
3
44
22
77
5
11 33
p
55
3
11
#44
5
5
2
认识力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号
3
惊愕 交响曲
4
演唱主题:
1=C 2/4
11 33
55
3
44
22
77
5
11 33
p
55
3
11
#44
5
5
5
6
海 顿
7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古典
主义时期第一位重要的作曲家。 海顿确立了奏鸣曲、弦乐四重 奏和交响曲的形式,为近代交 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称 为“交响乐之父”。
一生创作了108首交响曲,其中 有著名的《惊愕交响曲》、《告 别交响曲》等。还有四重奏、奏 鸣曲等。
10大经典古交响乐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
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
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
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
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
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
即著名的“惊愕”的乐章。
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调,3/4拍子。
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
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
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出生于罗劳的车匠家庭,因嗓音甜美,八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
1791年海顿去伦敦,一年中写了歌剧1部、交响曲6部和其它作品20部,他的音乐备受欢迎。
他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
在80年代期间,他的音乐在表现力方面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布局和结构方面也获得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这是古典风格的两大特点。
同时,他保留了他的音乐所独有的生气勃勃、热情和幽默。
《惊愕交响曲》

世界经典音乐赏评与比较期中论文————魅力十足的《惊愕交响曲》经过一段时间世界经典音乐赏评与比较的学习,我对中世纪以来的欧洲音乐有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其中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却给我留下了最为记忆犹新的感觉,接下来就让我谈一谈我对这首交响乐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贫困的车匠家庭。
尽管父母都是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为海顿接受音乐熏陶打下良好基础。
海顿6岁离开父母进入童声合唱团,8岁被维也纳圣斯蒂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但不幸的是16岁起进入变声期,不得已退出合唱团,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
之后海顿辗转多地,品味了长达30余年的受雇于人的滋味,加之身体的病痛,让他饱尝了世间冷暖,但生活的重担仍未压垮他,他写出的作品仍旧幽默,悠闲轻快,明亮,富含宗教式的超脱。
快乐和充满希望构成了海顿艺术的气质,这一点在他的《惊愕交响曲》中尤为得到体现。
这部交响曲从属于他晚年创作的《伦敦交响曲》,分为四个章节,而《惊愕交响曲》则属于第二乐章,其创作所采用的手法新颖,与海顿早年创作风格大相径庭,作品细腻而复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嘲笑不懂音乐的贵族和附庸风雅的贵妇。
因为海顿发现,在他演奏音乐时,许多贵族并不懂得欣赏,反而呼呼大睡,听音乐的目的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这让海顿很气愤,于是将心中的鄙夷与愤怒铸于这首《惊愕交响曲》之中,以幽默的曲调讽刺了这些贵族们。
在乐曲的开头,采用了比较安详以及柔和的小提琴弹奏,犹如一支摇篮曲,不光当时贵族们昏昏欲睡,事实上连我也被这样一种反复单调的复调演奏弄得直想打盹,但这样的表现正中了海顿先生的下怀,第二阶段刹那间乐队用最大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和弦声,打盹的贵族们被重重地吓了一跳,甚至还有的贵妇以为发生什么大事,想要逃离剧场,可谓丑态百出,穿越几百年后的今日,即使有了心理准备,我每次再听也会被这样的巨大反差吓得心脏一缩,这毫无疑问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精彩的地方,之后乐曲又恢复为平缓的节奏,但无论如何此时的我是再也不想睡觉了,相信贵族们的感受应该也与我类似吧。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7
听一听、唱一唱 《惊愕交响曲》主题乐段
A
弱
很 弱
很强
强拍手
欢快,典雅
8
A1
主 题
情绪:典雅,轻盈
力度:mf
9
A2
C小调
主 题
情绪:粗狂 力度:f
10
A3
主 题
十六分音符
情绪:轻巧,活泼
力度:p
11
A4
主题
情绪:辉煌,有气势 力度:f
12
13
请再次欣赏《惊愕交响曲》并做出相应的旋律动作 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反映比较快
2
惊愕交响乐
第二乐章 海顿
3
4
思考 1.惊愕什么意思? 2的伦敦,听音乐会是王 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活动, 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要 面子都必须要出席音乐会现场,这些贵族 们每次都会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幽默的 海顿知道后,在演奏这首第九十四交响曲 时前面音乐平缓幽静,突然间出现强烈的 和弦音和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 声音,把在座的所有观众都狠狠地吓了一 大跳。这个有趣的故事被后人传诵下来便 被人命名为《惊愕交响 曲》。
16
课堂小结:
1.欣赏并分析了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 章主题及四个变奏 2.学唱了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 主题。 3.完整欣赏了《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4.了解惊愕交响曲》 5.进行了创作实践—变奏练习 6.了解音乐知识—交响曲的概念及《惊愕 交响曲》四个变奏旋律线等
17
星星变奏曲视频
18
在十八世纪90年代的伦敦听音乐会是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活动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要面子都必须要出席音乐会现场这些贵族们每次都会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幽默的海顿知道后在演奏这首第九十四交响曲时前面音乐平缓幽静突然间出现强烈的和弦音和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把在座的所有观众都狠狠地吓了一大跳
海顿_惊愕交响曲

“告别”交响曲
回答问题: 1、你有没有听出乐曲中乐师一个个离开的情境 啊?为什么 ?
后来这位音乐家跨海到了英国,伦敦的绅士、淑 女名流慕名而至,将音乐会当成了社交场所,热闹非 凡。而且还有很多的外表高贵的贵妇人在听音乐的时 候,却常常打起了瞌睡来。这让乐队的乐师们都很不 高兴。于是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又谱出了一首很有趣的 乐曲。第一乐章轻快的第一乐章奏完时,又有贵妇人 睡着了,这时,柔美的第二乐章开始了,音乐格外安 详、平和,贵妇人们都昏昏欲睡了,突然,整个乐队 都爆发出强烈的合奏,加上定音鼓的猛击,似惊雷响 起,那些入睡的贵妇人被这一击都惊愕地跳了起来, 于是这首乐曲就取名为《惊愕交响曲》,我们一起来 欣赏一下这首乐曲吧!
海顿:
家庭教师:教音乐 住阁楼
“每当我坐在那架破旧的、被虫咬坏了的哈普西科 德旁边时,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幕”。在这里, 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
此后的10年是他的艰苦岁月。他 当过仆人--看门、送信、擦皮鞋, 干过家庭教师,写过歌剧,作过 大提琴手,任过乐队队长。 1759年,他成为波希米亚伯爵 莫辛的小教堂唱诗班的音乐指导。
初次接触,在音乐面前表现 出必要的礼貌,像是在一位 很有向往要去认识的大人物 面前,微微低着头,含蓄地 介绍自己,再慢慢展开一个 话题,心怀敬意地交谈下去
讨论音乐特点:通过乐曲的强弱对比体 验音乐情绪。
把交响乐固定 为四个篇章
海顿:
家境贫寒:父亲 车匠 母亲 厨工 唱诗班成员:鞭挞多于膳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海顿:
受雇于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 时必须穿上绣金花背心,白色长 统裤袜,头戴假发或梳辫子,脸 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后,要恭 候在客厅里,等待主人有关当天 音乐活动的安排指示。在创作上, 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按主人的命 题或要求,准时写成音乐作品。
五年级音乐上册第12课惊愕交响曲课件2花城版

实践创作:
——你是小小作曲家!
• 小组合作,请试着为下面的旋律或你熟 悉的儿歌创编变奏
1=C 2/4 1 1 5 5 ∣6 6 5∣4 4 3 3∣2 2 1∣… …
1
交响乐之父
海顿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古 典主义时期第一位重要的 作曲家。海顿确立了奏鸣 曲、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 的形式,为近代交响乐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称为 “交响乐之父”。
一生创作了104首交响曲,其中有著名的《惊 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等。还有四重奏、 奏鸣曲,以及著名的协奏曲《创世纪》等。
• 你能体会到什么?音乐的力度情绪如何? 产生“惊愕”效果了吗?
二段体结构。第一段,平静、天真、单纯、典雅 的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轻微地齐奏而出,反 复时改用了第一小提琴以更弱的力度演奏,在最 后一小节弱拍处,突然使用了强力度的全奏,产 生了第一次“惊愕”的效果。第二段,先用弦乐 器演奏,重复时加进了长笛、双簧管和圆号,效 果略微丰满一些。
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 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 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 很强的属七和弦。
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 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 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 “惊愕”的标题。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 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 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变奏曲式:
采用统一的主题材料,根 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 变化重复,形成主题—— 变奏1——变奏2——变奏 3——变奏4……的曲式结 构,称“变奏曲”,变奏 的次数并无限制,少则四、 五次,多则数十次,变奏 手法多样。
惊愕交响曲

海顿《惊愕交响曲》心境本论文旨在深入剖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经典作品——《惊愕交响曲》。
该交响曲共包含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情感表达。
论文首先介绍了《惊愕交响曲》的背景和创作历程,接着深入分析了每个乐章的音乐元素和情感内涵。
简单而朴实为主题,展现出作曲家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该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音乐欣赏、自我感受目录海顿《惊愕交响曲》心境 (1)引言 (2)一、作品背景 (2)(一)历史背景 (2)(二)创作背景 (2)二、音乐的基本要素 (3)(一)作品旋律 (3)(二)作品结构 (3)(三)作品表现 (4)三、个人理解 (4)(一)作品欣赏 (4)(二)个人感悟 (5)四、结语 (5)引言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阿甘说的一句话:“生活像一盒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一颗的滋味”(《阿甘正传》)。
阿甘活的简单、执着、纯洁、质朴,如果阿甘也会作曲,相信他的音乐也会充满善良、诚挚并且不乏幽默感。
在西方作曲家中,海顿就是一位性格淳朴开朗、亲切幽默、生活气息浓郁的大师级人物,初听他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肯定会被第二乐章中间突然奏出的有力和弦吓一跳。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前方或许是妙趣横生、或许是艰难险阻,生命旅程上会发生什么谁都难以预料。
一、作品背景(一)历史背景海顿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重要作曲家和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奠基者。
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确立了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典型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
其创作对古典乐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创作背景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临近的车匠家庭。
他8岁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8年的歌童生活使他获得早期的音乐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交响乐固定 为四个篇章
创作多少首交响曲? 一百多首 被誉为什么之父? 交响乐之父
创作多少首弦乐四重奏? 八十多首 被誉为什么之父? 弦乐四重奏之父
下次再见!
初次接触,在音乐面前表现出 必要的礼貌,像是在一位很有 向往要去认识的大人物面前, 微微低着头,含蓄地介绍自己, 再慢慢展开一个话题,心怀敬 意地交谈下去
演唱主题:
1=C 2/4
主题a
11 33 11 33
p
1=C 2/4
55 3 44 22 77 5 55 3 11 #44 5 5
主题b
4 3 22 2345 65 43 22 2. # 2
33 55
P
11 3 22 1767 11 10
分段聆听:音色、音区、调式、节奏、力度
——情绪变化
主题 变奏1 变奏2 变奏3 变奏4 尾声
a+b
幽默 滑稽 小提琴 主奏
活泼
第二次 “惊愕”
小提琴奏 副旋律
音色
同主音c小 调
ff记号 调式
欢快 优美
这首优雅的小夜曲曾经被认为是约瑟夫. 海顿所作,不过学者们现在认为它是德国作 曲家Roman Hoffstetter的作品。
Hoffstetter是一位僧侣。他模仿海顿创作 的一些室内乐几可乱真,他曾写道:“…海 顿笔下流淌的每个音符都那么美妙,它们深
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不能控制自己 去偶尔模仿他。” 他作有六部弦乐四重奏— —著名的小夜曲就出自F大调第五弦乐四重 奏——这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双簧管 小提琴
节奏 音区
沸腾热情
配器丰富 结构扩大 力度:ff
结构 音色
惊愕后 的平静
强调 主题 渐弱 结束 原结构
音乐知识:
变奏曲式:
采用统一的主题材料,根 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 变化重复,形成主题—— 变奏1——变奏2——变奏 3——变奏4……的曲式结 构,称“变奏曲”,变奏 的次数并无限制,少则四、 五次,多则数十次,变奏 手法多样。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 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 伦敦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 客,但是他们经常听不懂 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 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 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 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 这部《惊愕交响曲》。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
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 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 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 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 贵族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 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 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族吓了一跳。乐曲 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 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 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族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 傻了眼的贵族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 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小教堂唱诗班的音乐指导。
海顿:
贵族宫廷的乐长 : 附属于主人的奴仆,要按照亲王的意
旨办事: 他创作管理和指挥乐队,对歌唱者进行 训练,以至保管乐器,抄写分谱。
1760年,他娶凯勒为妻,犯了一个 悲剧性的错误,为自己招来莫大的 痛苦。凯勒体魄强壮而智能低下, 性格凶狠暴躁,素质极差!她不仅 在生活上虐待海顿,还常常把丈夫 用大量心血创作的音乐手稿随便擦 桌椅、包糖果、制点心盒等等。对 此,海顿只有仰天长叹,而这又会 引起更大的麻烦!后来,他们终于 分道扬镳了。
A+A1+A2+A3+A4+……
惊愕原因:
力度的对比变化使音乐形 象更加鲜明,更好地渲 染音乐情绪。
海顿:
家境贫寒:父亲 车匠
母亲 厨工
唱诗班成员:鞭挞多于膳食
由于海顿天生一副好嗓音,使他在8岁时被著名 的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选中。在这里,他 如鱼得水一般刻苦地学习音乐理论与钢琴。随着 年龄的增长,从16岁起他甜美的歌喉开始不幸地 逐渐沙哑。1749年的一天,奥地利女皇在欣赏圣 斯蒂花教堂唱诗班的优美合唱时,突然从合唱队 里传出一声很不协调的怪音,女皇当场就挖苦道: “这个孩子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乌鸦叫!”从此, 海顿结束了他的唱诗被迫流落街头,靠拉琴卖艺 糊口谋生。
海顿:
家庭教师:教音乐 住阁楼
“每当我坐在那架破旧的、被虫咬坏了的哈普西科 德旁边时,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幕”。在这里, 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
此后的10年是他的艰苦岁月。他 当过仆人--看门、送信、擦皮鞋, 干过家庭教师,写过歌剧,作过 大提琴手,任过乐队队长。1759 年,他成为波希米亚伯爵莫辛的
海顿:
受雇于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 时必须穿上绣金花背心,白色长 统裤袜,头戴假发或梳辫子,脸 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后,要恭 候在客厅里,等待主人有关当天 音乐活动的安排指示。在创作上, 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按主人的命 题或要求,准时写成音乐作品。
小夜曲:
一种音乐体裁,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 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 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 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 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 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 曼陀林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 式也有所发展。“中外著名歌曲”中 登载的舒柏特、托西尼作曲的小夜曲, 都在世界上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