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水稻的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现有的防治方法存在着很多缺陷,例如无法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缺乏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 以及缺乏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水稻的防治策略等。此外,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也导致了病 原菌产生抗药性,进一步增加了防治难度。
研究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对立枯病的致病菌 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同时加强寻找更 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和药剂。此外,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水稻的防治策 略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症状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包括植株矮小、新叶扭曲、茎基部变褐腐烂,甚至出现死 苗的情况。在严重的情况下,发病田块会成片枯死,造成严重的损失。
病因和病原
病因
水稻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包括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 、立枯丝核菌等。这些病原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通过侵染水稻根部和茎基部, 导致病害的发生。
VS
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研究将更加 注重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例如利用生物 技术进行抗病育种、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 喷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为水稻立枯 病的防治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解 决方案。
研究前景展望
• 成果展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更 加全面地了解水稻立枯病的致病菌和发病机制,从而为防治 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将为防治 工作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解决方案,有效控制水稻 立枯病的发生和扩散。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 和治疗技术
2023-11-04
目 录
• 水稻立枯病的基本信息 • 预防措施 • 治疗措施 • 防治技术应用 •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案例分析 • 研究展望
01
水稻立枯病的基本信息
定义和症状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04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育抗病品种
选择对水稻立枯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提 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适时早播
适当提前水稻的播种时间,以避免立枯病 的发病高峰期。
科学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以改善水稻的 生长环境,减轻立枯病的危害。
健身栽培
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如增加通风、增加 光照等,来提高水稻的抵抗力。
病原菌主要通过侵染水稻根系和茎基部,造成植株生长停滞 、枯萎甚至死亡。
水稻立枯病的分类
根据致病病原菌的不同,水稻 立枯病可分为两大类:生理性
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
生理性立枯病主要由环境条件 不适宜引起,如低温、干旱等 ,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抗病能 力下降,从而感染病原菌。
病理性立枯病主要由特定的真 菌病原菌引起,如镰刀菌、丝
湿度
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 水稻的生长和抗病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光照
光照不足会导致水稻光合 作用减弱,从而降低其抗 病能力。
品种因素
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立枯病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
品种适应性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也存在差异。
栽培管理因素
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过高会导致水稻植株 之间竞争激烈,容易引发立枯
枯病的发生。
调查发病率
在田间调查水稻立枯病的发病 率,观察病株周围的水稻苗是 否有类似症状,判断病情是否
严重。
实验室诊断
显微镜检
取患病水稻的根、茎、叶样本,用显微镜观察细 胞和组织的病变情况,判断是否为水稻立枯病。
病原菌分离
通过培养基培养和水稻组织分离,获得病原菌并 进行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
水稻秧苗立枯病的防治

Z i x u n t a i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青枯病等,及时有效地加以防治,是保证后期水稻产量稳定、质量上乘的关键措施之一。
1立枯病立枯病是水稻秧苗期的最重要病害,主要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茄腐镰孢菌等侵染引起。
具有发病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危害大、损失重等发病特点。
病害发生后,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高发时甚至会导致秧苗成片枯死。
1.1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和多种寄主的病残体上越冬,气候、温湿度条件适宜时活跃,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助气流进行传播,侵染稻粒和生长衰弱的秧苗基部,引起发病,造成危害。
1.2发病条件。
主要发病条件是低温多雨、或气温忽高忽低,缺少日照,过于密植,秧苗间通透性及采光性较差。
土壤水分不足,土壤碱性偏高等。
尤其是连日持续低温或久阴乍晴、阴雨后暴晴。
低温情况下,秧苗根系发育不良,对养分的吸收和转换能力明显下降,造成长速缓慢、长势较弱,生理失调,抗病能力不佳,给各类病菌细菌造成可乘之机,从而引发病害的发生。
当苗床最低温度在10℃以下,高温在35℃以上时,也易造成立枯病的高发。
1.3发病症状。
根据不同症状,立枯病可分为芽腐型、基腐型、黄枯型。
1.3.1芽腐型。
芽腐型发生在芽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芽根变褐,鞘叶上有明显的褐斑,病芽扭曲,腐烂死亡。
种子或根部生有粉红色霉层,在苗床上呈现出点块分布。
1.3.2基腐型。
基腐型常发生在立针至2叶期。
发病后,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有的病苗叶鞘出现褐色病斑。
病苗根部变黄、变褐、坏死。
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部逐渐呈灰色、腐烂、易断。
苗床上呈不规则状、成片发病死亡。
1.3.3黄枯型。
黄枯型多发生在3叶期前。
发病后,叶片呈淡黄色,叶尖不吐水,叶片生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病叶萎蔫,心叶卷曲。
病株矮小,秧苗基部与根部易拉断。
天气骤晴时,病苗迅速青枯,叶片打绺。
后期幼苗叶色青绿、干枯,整株萎蔫、死亡。
苗床中间部分成簇成片发生,成片青绿枯死。
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好

$number {01}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好2023-12-02汇报人:目录•水稻立枯病概述•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评估•水稻立枯病防治实例•水稻立枯病防治建议与展望01水稻立枯病概述水稻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期。
典型症状包括幼苗基部腐烂、叶片枯黄、根系受损等。
水稻立枯病主要由真菌侵染引起,其中以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为主。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表皮侵入。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与原因原因症状123水稻立枯病的危害防治难度大水稻立枯病一旦发生,防治效果不佳,因此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产量损失水稻立枯病会导致苗期死亡,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死苗现象,严重影响产量。
品质下降水稻立枯病会导致稻谷品质下降,如垩白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等。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意义提高产量有效的防治水稻立枯病可以提高产量,减少损失。
保证品质防止水稻立枯病的发生有助于提高稻谷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02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合理施肥培育壮秧精选种子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从源头上预防病害的发生。
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采用科学育秧技术,加强秧苗管理,提高秧苗的抗病能力。
浸种消毒喷洒农药合理混配农药使用浸种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混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针对性的农药,控制病害的蔓延。
使用生物农药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等,具有环保、安全的特点。
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防治技术,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赤眼蜂等,控制病害的繁殖。
增强植物免疫力通过增强植物免疫力来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如使用免疫诱抗剂等。
综合防治综合运用农业、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治方法,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03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评估选择品种、生长环境等条件相同的水稻进行试验,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观察记录立枯病的发病情况和防治效果。
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北京比奥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稻常见病害有水稻霜霉病、叶黑肿病、水稻颖枯病、水稻烂秧、黑粉病等。
下面来介绍以下水稻立枯病:一.水稻立枯病-介绍:水稻立枯病是幼苗时期主要的病害之一。
水稻在1叶1心至2叶1心期时最容易发生立枯病。
春季及温室育苗期常与猝倒病相伴发生。
水稻旱育秧苗,秧苗虽不易烂秧,但最易发生立枯病,重者死苗50%以上。
二.水稻立枯病-症状:由图可以看出,水稻发生立枯病后,茎部发生枯萎,稻叶发生卷状。
幼苗时期容易出现烂种、烂芽的情况。
水稻发生此类病害后,茎部发生枯萎,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
三.水稻立枯病-病原:水稻立枯病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刀菌引起的病害。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属半知菌亚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iearum。
四.水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及规律:1此病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中易发生,常在春季与猝倒病相伴发生,通常不像猝倒病那样普遍。
2此病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以及寄主在其它植物上2年左右,初发病时在苗茎基部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叶子白天萎蔫,晚上恢复,以后病斑渐凹陷,发展到绕茎1周时病部缢缩干枯,但病株不易倒伏,呈立枯状。
3病菌的发育适温20~30℃,13℃以下和40℃以上繁殖受到抑制。
肥料未完全腐熟、排水不良、地势低洼、植株过密、土壤黏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诱发水稻立枯病。
五.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1施用完全腐熟的肥料。
处理好排水系统,避免地面潮湿。
苗间距不能过密,以免造成地面不通风和光照不足2苗床消毒:恶霉灵1200-15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1500-2000倍液,与土壤相拌,进行消毒。
3发病后药剂防治:①水稻播种前使用寡雄腐霉3000倍稀释浓度液苗床喷施。
②水稻一叶一心和三叶一心期分别使用寡雄腐霉6000倍稀释浓度液叶面及苗床喷施。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5 1 供 试 药 剂 及 方 法 . 方 法 1 移 栽 灵 (0 稻 为 、 霉 乳 油 ) 2% 恶 方 法 2 育 苗 灵 (% 育 苗 灵 水 剂 ) 3 方 法 3 3 % 土 菌 消 水 剂 O 方 法 4 8 % 敌 克 松 可 湿 性 粉 剂 O 方 法 5 1 的 浓 硫 酸 ,0 / 试 验 采 取 大 区 对 比 % 2 g m2 法 , 个处理采取苗床5 供试作物 。 每 m2 5 2 试 验 结 果 分 析 . 5 2 1 药 剂 处理 对 立 枯 病 的 防 治 效 果 。秧 床 经 药 .. 剂 处 理 后 , 够 有 效 地 控 制 立 枯 病 的 发 生 , 续 四 年 的 能 连 结 果表 明C K的发 病 率 平 均 为 2 .O , 法 l 发 病 率 1 1% 方 的 为0 4 %, 法 2 病 率 为5 1%, 法 3 病 率 为 0 .2 方 发 .1 方 发 . 7 % , 方 差 分 析 , 法 1y 3 极 显 著 效 果 , 法 2 0 经 方 2法 达 方 为 显著。 尤 其 方 法 5 病 率 为1 .4 , 效 仅 为 1 .8 , 发 83 % 防 3 0 % 从 而 可 知 预 防 立 枯 病 不 但 要 从 水 稻 生理 生长 机 理 人手 , 改 善 秧 苗 体 生 长 环 境 , 主 要 的 是 药 剂 处 理 才 能 有 效 地 防 更 治 水 稻 立枯 病 。 5 2 2 以 上 方 法 在 秧 苗 1 1 时 进 行 喷 雾 。 以方 .. 叶 心 法 1 方 法 3 效 最 佳 , 9 .0 9 .0 。方 法 2 方 法 4 、 防 达 8 0 、6 7 % 、
死亡 。
1 病 原与 症 状 水 稻 立 枯 病 可 分 为 生 理 性 立 枯 病 和 病 理 性 立 枯 病 两 种 。生 理 性 立枯 病 是 在 不 良环 境 条 件 下 , 由于 秧 苗 体 内水 分 蒸 腾 与 吸 水 失 调 引 起 ( 种 密 度 过 大 或 者 通 风 不 播 及时 , 造成根系 吸收 的水分少 , 通风 时蒸发量 大 ) 。心 叶 卷筒状 , 随后下叶很快 失水萎 蔫呈筒卷状 。全株呈污绿 色 枯 死 。生 理 性 立 枯 病 , 为 未 受 到 病 菌 危 害 , 苗 后 因 死 茎 基 部 不 腐 烂 , 毛 稀 少 。根 系 色 泽 变 暗 , 往 一 簇 一 根 往 簇 地 死 苗 , 迅 速 蔓 延 , 手 拔 秧 苗 , 连 根 拔 起 不 折 并 用 可 断 。严 重 时 成 片 枯 死 。但 在 发 病 点 周 围仍 有 健 、 株 交 病 错 现 象 。病 理 性 立 枯 病 , 到 病 菌 危 害 , 茎 基 部 多 产 受 在 生水浸状 褐点 , 以后扩 大腐 烂 , 并在秧 苗基部和 周围土 壤上长 出粉红 色或 白色的霉层 。秧苗枯黄卷缩 , 卣时 拔 易 从 基 部 折 断 , 般 是 局 部 或 整 个 苗 床 发 病 。水 稻 立 枯 一 病 原 菌 种 类 很 多 , 泛 存 在 于 土 壤 中 。据 吉 林 省 通 化 地 广 区 农 业 科 学 研 究 所 研 究 , 要 由镰 刀 菌 、 核 菌 、 霉 菌 主 丝 腐 等 弱 性 寄 生 菌 所 引起 的 。 2 侵染循环 镰 刀 菌 一 般 以菌 丝 及 厚 垣 孢 子 在 各 种 寄 主 病 残 体 及土壤 中越 冬 , 适宜 条件下产 生分生孢 子 , 气流传 在 借 播 , 行初 次侵 染 , 进 随后在病 苗上再产 生分生孢 子进行 重 复 侵 染 。丝 核 菌 以 菌 丝 和 菌 核 在 多 种 寄 主病 残 体 和 土壤 中越 冬 , 菌丝在 幼苗株 间进 行短距 离接触传播 , 借 扩 大 危 害 。腐 霉 菌 以 菌 丝 、 孢 子 在 土 壤 中 越 冬 , 件 卵 条 适 宜 时 形 成 游 动 孢 子 囊 , 萌 发 产 生 游 动 孢 子 , 水 流 再 借 传播侵染秧苗 , 断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 不 3 发生规律 3 1 气 侯 条 件 。育 苗 期 间 遇 持 续 低 温 、 雨 、 照 . 阴 光 不足 , 致 水稻出苗晚 , 导 立枯 病 害 加重 。 3 2 秧 田 条 件 及 管 理 。种 子 质 量 差 , 芽 力 及 生 . 发 活 力 低 , 病 力 减 弱 ; 床 施 用 氮 肥 过 多 , 土 粘 重 偏 抗 苗 床 碱 , 种 量 大 。播 种 早 于 4 日 , 土 超 过 2 m , 分 过 播 月5 覆 c 水 夫 , 响种 子 发 芽 , 风 差 利 于发 病 。 影 通 4 防病机理 是 通 过 植 物 生 理 化 角 度 进 行 。 水 稻 旱 育 秧 苗 体 内具 有 较 低 的 含 水 量 和 较 高 的 代 谓 产物 , 抗 植 伤 及 促 } 对 进 根 系 发 育 有 利 。 早 育 秧 苗 植 株 矮 化 , 内积 累 淀 粉 体 多 , 绿 素 含 量 高 , 合 抗 逆 能 力提 高 , 时 秧 苗 体 需 要 叶 综 此 酸 性 环 境 ( H在 4 5 5 5 _ ) 同 时 抑 制 真 菌 生 长 。 P .~ .2间 , 二 是 从 真 菌 致 病 机 理 进 行 , 过 施 用 杀 菌 剂 抑 制 真 菌 的 通 滋生 和繁殖 , 降低侵染 率 , 从而为 水稻秧苗 体提供 一个 良好 的环境 , 促使秧苗体健康茁壮 。抗病 力增强 。
水稻立枯病扎防效果好

水稻立枯病扎防效果好
立枯病,在水稻育苗期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对其发病症状,大家比较
了解,究其发病原因,不外温度低、温差大、苗床地势低且贫瘠、土壤酸碱度过高、营养土消毒不彻底、播种量过大、在前茬白菜地育苗等。
针对发病原因,水稻立枯病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1.苗床地选择:选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的地决作育苗地(即置床),并整
平耙细。
2.置床调酸消毒:由于我们是苏打盐碱地区,这一程序不可缺少。
将浓硫酸稀
释300―500倍,浇透置床5厘米厚的土层进行置床调酸;置床消毒用70%敌克松300克兑水500千克浇到100平方米置床上。
3.营养土调酸到位:调酸要均匀,闷24小时后,采用多点取样测PH值,以
4.5―
5.0为佳。
在秧苗管理期间,每隔7天左右测一次床土PH值,如果在6以上,立即浇PH值3―4的酸化水。
4.稀播育壮秧:除机械插秧育苗外.人工插秧的.每平方米苗床芽种播量为350
克左右。
5.控制温湿度,防秧苗徒长:在1.5叶期,棚内温度不超过25―30℃,在2.5
叶期不超过25℃。
2.5叶以后进入炼苗阶段,棚膜昼揭夜盖,与外界气温相接近,夜间气温15℃以上时也要通风炼苗。
2.5叶前不缺水不浇,2.5叶后缺水则要浇透,防止秧苗徒长。
6.药剂防治:配制营养土时掺入药剂和秧苗1.5叶期喷施药剂,两次用药预防
立枯病效果较好。
一旦发生立枯病,可用立青防治,将产品稀释2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可喷施60-70平方米苗床。
稻苗立枯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

稻苗立枯病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稻苗立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稻病,其症状表现为稻苗在生长过程中突然枯死,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从症状、原因和防治方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稻苗立枯病。
一、症状稻苗立枯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稻苗在生长过程中突然枯死,叶片变黄,叶尖向下弯曲,叶片干枯,根系腐烂。
病株通常呈现散发性,且病情发展迅速,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二、原因稻苗立枯病的主要原因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是由水稻立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引起的。
这两种真菌都是土壤中的常见病原菌,它们可以通过种子、土壤和水传播。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繁殖,导致病情加重。
三、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稻苗立枯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品种,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稻株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时应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害加重。
3. 做好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预防稻苗立枯病的关键。
在种植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清除病株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避免过度密植和过度浇水。
4. 使用化学药剂如果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但是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预防稻苗立枯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做好田间管理和使用化学药剂等。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稻苗立枯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防治水稻的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症状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
(1)生理性立枯病
多发生在三叶以后,发病初期光合产物在叶片中积累,叶片发青,
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中午打卷,心叶卷筒状,早晚恢复正常,发
病后期稻苗萎蔫而死。
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
水稻立枯病多发生在土壤PH值7以上、苗床总湿或播种量如果
超过每平方米6两时,容易得立枯病。
立枯病主要看以下几点;早晨看稻苗心叶尖上没有水珠或发黄,
其次是把病苗连根拔后,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变黑就
是立枯病。
立枯病一般先是心叶不吸水,心叶变黄,严重时整株变
黄死亡。
(2)真菌性立枯病
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毒乘虚侵入,导致发病。
真菌性立枯病多发生在三叶期之前和三叶期,发病后先出现发病中心,之后快速扩散蔓延,成片死亡,重者死苗50%以上,多形成
突疮状。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
药剂防治: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侵染死苗,可用黄秧快青每袋25克加水3—5公斤喷施66平方米,或用42%立
枯一次净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100—120公斤浇在苗床上;也可以用35%枯必净或42%立枯一次净在发病初期每袋40克兑水100公斤进
行叶面喷雾,隔5-7天再喷1次,连喷2次。
克服低温,以免诱发立枯病: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一叶一心
时以控温控湿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25℃;一叶一心时,晴天上午
10时至下午4时半开膜,阴天中午开膜1-2小时,雨天打开膜换气,但膜内温度不能低于12℃,否则易诱发立枯病。
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一环。
每平方米播种量为3两为宜,不能超过半斤。
如播种
过密,秧苗瘦长,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
易感染立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