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期常见危害

合集下载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如病毒病、真菌病和细菌病等。

这些病害不仅会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导致耕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水稻的病害防治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1. 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它主要在春、秋季发生,多数发生在水稻生长初期。

病株外观呈现叶片黄化、枯萎、卷缩,叶鞘以及秆部裂伤褐变的病状。

其防治措施包括在种子上进行磨菌和盆土消毒,使用对纹枯病抗性强的品种,早灌水、早淹田、早抽穗等。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连续种植水稻或不良耕作条件下。

病株的外观表现为叶片针状或羽状状黄化,之后变成黄褐色,叶片轻轻一拂即易脱落,使叶鞘变成黑褐色。

其防治措施包括进行耕作松土,病堆地的远离,使用抗稻瘟病的品种,使用化学防治剂等。

水稻条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小圆点,呈现银灰色或黄色,形成线条状,最终形成黑色线样。

病程中叶片会变得脆弱、干瘪。

为防治此病,可以在休闲期进行田间清理,采用早插、早育秧等措施,使用抗药品种,及时用药喷洒,使用较低浓度药液。

水稻病毒病由各种病毒引起,主要会影响叶片的生长。

在植株生长后期到抽穗期间,病害易发生。

病害表现为叶片出现斑点或黄化,并出现裂口、变形。

其防治措施包括对接种、操作、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管控,使用抗病毒品种,平衡肥水,并注重田间管理。

综上所述,水稻苗期常见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条锈病、病毒病等。

在农民们种植水稻时,应按照农业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及时预防和治疗病害,从而达到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水稻旱育秧苗期几种危害的解析

水稻旱育秧苗期几种危害的解析
中 图分 类 号 : 4 2 ¥ 3 文 献 标 志 码 : B 文 章 编 号 :6 3 6 3 (0 )5 0 5 - 2 1 7- 7 72 1 0 - 0 3 0 1
旱育 秧是 我 国北 方稻作 普 遍采 用 的一 种育 秧 模 式 。旱 育秧 在苗 期 常常 因为秧 苗 发病 、 弱 、 苗 根 系生 长不 好等 多种 原 因产 生死 苗 ,或秧 苗 移栽 到 本 田返青 期过 长 出现 大缓 苗现 象等 ,对 水 稻生 产 造成很 大 危 害 , 严重 时甚至 导致 插秧 期无 苗 可插 。 现针对 水 稻苗 期生 长过 程 中种 种原 因所 产 生 的危 害做 如下 解析 :
都有 利 于病 害发 生 。充 分进 行 床土 消毒 、 酸 , 调 盐
水选 种 ,挖渗 水 沟等措 施 可有效 地避 免 该病 的发
覆 土 , 土后 立 即喷 药 , 覆 而后 盖上地 膜 。这 样 的操 作看 起来 没 有 问题 , 实 际上 , 但 问题 恰 恰 出在覆 土
生 。在盐 碱土 地 区 , 出土 壤融 冻 ( 浆 ) , 排 返 水 在秧
刘金海
水 稻 旱 育 秧 苗 期 几 种 危害 a  ̄ 析 - a '
好 苗床 排水 ,按 育 苗不 同时期 要求 保 持棚 内的温
度, 湿度 以不 见蒸 汽 为宜 。苗 床 的控温 标 准为 : 播 种 到 出 苗 2 ~ 2 c ,立 针期 2 ~ 8℃ , 8 3 I 二 52 1叶 1 心
土 的水分 而在 播种 后覆 上一 层 薄膜 。这 层 薄膜 所 起 的作 用 就是 保持 床 土 的湿 度 ,对 温度 几乎 没 有 影响 , 在种 子 出苗后 应该 立 即揭 去 。 由于膜 下 明水
正 确 的操作 是播 种覆 土后 ,待 上返 的水完 全

十种水稻常见病虫害及科学防治方法

十种水稻常见病虫害及科学防治方法

十种水稻常见病虫害及科学防治方法病虫害是农业生产进程中的重要危害之一,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水稻作为国人赖以生存的主食,其生上进程中也遭到病虫害的庞大影响。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十种水稻常见病虫害以及科学防治方法。

一、稻黑色菌核秆腐病症状: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全部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

防治方法:以加强肥水管理为主,结合治虫防病,辅以适时喷药。

二、稻白叶枯病症状: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育危害。

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

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

在感染品种上多显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

防治方法: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三、稻矮缩病症状: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水稻生育期均可染病,苗期和分蘖期为感病敏锐期,发病越早,缺失越大。

如在苗期发病,病株明显不分蘖,严重矮化;在分蘖期感病,分蘖增多,显现丛生状,病株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在苗期和分蘖期发病,绝大部分不能抽穗,虽有部分主茎尚能抽穗,但大多显现包穗,而且结实率着落。

防治方法:防治传毒介体昆虫是防病的关键。

四、稻恶苗病症状: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

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辨认。

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

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五、稻纹枯病症状:属于真菌类病害,多显现在水稻分蘖后期至抽穗期,该病害感染部位从最初的水稻茎秆底部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最严重的会扩大到水稻的稻穗部位。

当水稻根茎部位显现暗绿色水渍状的病斑,且病斑出现由小到大的变化、显现水稻叶片枯死现象时,可以判定是感染了稻纹枯病,要及时针对病害采取措施。

水稻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

水稻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

水稻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摘要:文章论述了水稻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水稻;病害;防治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73-11 水稻苗立枯病水稻苗立枯病是吉林省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

随着水稻湿润育苗、旱育苗的普遍推广,使立枯病逐年加重。

尤其在塑料薄膜温室育苗受害更为严重,常常引起毁苗,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1 症状1.1.1 幼芽腐死稻苗刚出土未出土以前就腐死,芽或根变褐、扭曲、腐烂。

1.1.2 立针茎腐稻苗出土立针至二叶期,叶不展开,呈锥子状,稻苗变黄枯死;茎部软化发褐,用手拔苗易断,并与种子脱离。

1.1.3 卷叶黄枯多发生于三叶期前后,病苗叶卷曲变黄枯死;根发育不好,变褐、根毛少或无根毛(生理性病害)。

1.1.4 打绺青枯在稻苗三叶期前后,叶片打绺、凋萎枯死。

叶心或最上部叶片卷成柳叶状;根变褐、根毛少或无根毛,严重时造成全床稻苗死亡。

1.2 病原发病水稻苗立枯病原有镰刀菌、蠕孢菌、丝核菌,腐霉菌等,均在土壤中存活,也是多种作物苗立枯病、根腐病的菌源。

土壤粘重,通气不良,覆土过厚,苗床酸碱度过高,遇低温、寒流等使幼苗发育缓慢,抵抗力减弱,有利于病菌侵染,引起病害。

1.3 防治方法1.3.1 采取农业保健措施土壤要求肥沃疏松,含有机质多,偏酸性。

不可施用偏碱性人粪尿和草木灰等。

播种量适当均匀,覆土不宜过厚,出苗后注意苗床温度,创造促进幼苗健壮生长的良好条件,抵制病菌侵入,减轻危害。

1.3.2 酸化土壤土壤酸碱度偏低,有利于稻苗生长,不利病菌侵染,酸碱度偏高的床土,采用酸化剂(硫酸等)将酸碱度ph调至4.5~5为宜。

1.3.3 药剂防治播种前,床土用60%敌可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平方米床面均匀喷浇3公斤药液进行土壤消毒。

稻苗未发病前,于一叶一心期,用60%敌可松湿粉剂1000倍液,每平方米2~3公斤,用喷壶均匀浇洒一次,可防止发病;发病初期用这种方法也可控制发病。

浅谈水稻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

浅谈水稻常见病害及综合防治

Z a i p e i j i s h u随着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稻是我国最大的农作物病虫害并有逐年增多趋势。

防治难度增大,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水稻的品质,成为阻碍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是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

因此,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水稻产量、水稻品质和种植效益,对确保我市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病害是指叶片和茎上形成暗深色的坏死痕,茎上通常在颈部折断。

真菌通过附着胞侵入也可以通过种子携带。

含氮量高的土壤容易发生病害。

防治病虫害是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产量水平的直接有效措施之一。

危害水稻的病虫害种类很多,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黑穗病等。

一、水稻稻瘟病1、发生症状(1)稻瘟病:又名稻热病,按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

(2)苗瘟:基部灰黑色,上部变成棕色,并且不断卷缩到死亡。

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苗瘟。

苗瘟是比较严重的,从分蘖期至拔节期。

(3)节瘟:稻穗节上出现褐色小斑点从而逐渐扩大,使病患部变成黑色容易折断。

发生枯萎白穗的早期形成,仅发生一侧导致茎弯曲。

(4)穗颈瘟:在开始时形成小的褐色斑点,逐步扩展后成褐色,而且也会使稻穗成白穗。

后期发病晚容易造成秕谷,导致枝梗或穗轴到小穗不结实。

(5)谷粒瘟:产生深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斑点,它可以使水稻稻谷变成黑色。

有些颖壳是无症状的,护颖损坏变成深褐色,导致种子携带细菌。

2、综合防治(1)选育抗病品种选择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要因地制宜选择高产、稳产、抗病品种淘汰易感品种,做好主要种植品种的提纯、复壮,加快抗病新品种选育。

由于病原菌种的遗传复杂性及致病性的多样性,抗病品种往往在推广后几年内丧失抗性。

因此必须不断更新品种。

(2)提高田间管理①大棚管理控制浇水次数,一般在播种后10-12d浇一次水,整个生育苗期只浇2-3次,苗见绿时及时通风,控制叶鞘生长速度。

水稻主要病害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水稻主要病害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水稻主要病害的症状与防治方法在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土壤、水稻品种、施肥等因素,水稻病害时有发生,苗期主要病害有恶苗病、立枯病、青枯病,成熟期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胡麻斑病、叶鞘腐败病、褐变穗病。

现将其主要症状和防治技术叙述如下:(一)苗期病害1、恶苗病这种病害就是农民平时所说的“公稻子”,是危害较重的苗期病害,发生严重时,个别品种发病率高达50%,使田间基本苗数大减,影响产量。

(1)症状水稻发生恶苗病后,最典型症状就是徒长型恶苗,在秧田、本田都可以看到,播种后不久,就出现病株颜色淡黄,生长细长瘦弱,常枯萎死亡,没有枯死的病苗也会比健苗高出l/3,叶和叶鞘都细长,并且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差。

在本田,插秧后病株仍生长较快,节间明显伸长,节上并且出现倒生根,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植株窄,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状物,后期会变成淡红色,有的时候会出现黑色的小点。

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也较小,并且谷粒也很少,或者根本不结实,生育后期病菌可侵染稻粒表面,在谷粒表面形成浅红色霉层。

(2)防治技术①由于恶苗病主要是以种子传播的,所以在选种时要选用无病种子,具体措施是:不要在发病田及发病田附近的稻田留种,要到正规单位去购种。

②严格进行种子消毒,目前常用的药剂主要是使百克(25%咪鲜胺乳油)或用25%施保克乳油14毫升加4.2%二硫氢基甲烷乳油20毫升浸100公斤种子,药液浸种时必须注意的是液面一定要高出种子层面15~20厘米。

而且药量要足:浸种时间要达到7天,要多翻动。

③不管是在秧田还是本田,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防止扩大侵染。

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能随便乱扔,可集中高温堆沤,严重的火烧。

2、立枯病此病属于真菌性苗期病害。

一般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气候失常(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苗期管理不当(土壤黏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过厚),种子受伤、受冻、浸种过长、活力差等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

(1)症状秧苗枯黄卷缩,茎基部有红褐色病斑,逐渐枯萎烂死,用手拔苗时,茎基部与根脱离,容易拔断,最先是一簇一簇发病,农民称其为“麻雀窝”或“圈圈病”,逐渐波及整个苗床。

水稻秧苗期几种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水稻秧苗期几种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水稻秧苗期几种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俗话说“秧好一半谷,谷好一半秧”。

这句话充分说明水稻秧苗素质好坏,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的高低。

为此,认真抓好水稻秧苗病害的防治,培育无病壮秧,对实现水稻稳产、高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针对2011年开春以来,气温不稳,“倒春寒”明显的气候情况下,在水稻育秧期秧苗易诱发各种病害,导致秧苗青枯、立枯、苗稻瘟、白叶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危害,造成秧苗病害重、素质差,难以培育无病壮秧,为了认真适时地抓好水稻秧苗期病害的防治技术工作,培育无病、适龄壮秧,确保水稻生产稳步发展,特提出水稻苗期几种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供广大农户参照使用。

一、水稻秧苗青枯、立枯病防治水稻秧苗青枯、立枯病是一种常见病害,主要是秧苗受到低温冷害和土壤带菌而诱发的病害。

一是防治秧苗青枯病关键是防止秧苗遭受低温冷害和受冻问题,注意秧苗保温,不受冷冻,就能避免青枯病发生;二是适时用药防治立枯病,它是由真菌性镰刀菌引发的病害,主要通过土壤带菌传播危害,在秧苗一叶一心以后开始发病,药剂防治选用15%立枯净,每亩秧田用100克药剂,兑水50-60千克,在晴天下午三点以后喷施两次,间隔7天一次,效果较好。

二、水稻苗稻瘟防治水稻苗稻瘟是水稻秧田期一种常见病,主要是由种子带菌和带病稻草诱发的病害,苗稻瘟在秧苗三叶期以后开始发病,预防病害要在秧苗三叶期后,选用40%硫环唑,每亩150克,兑水50-60千克,适时预防两次,间隔7天一次,能有效防止苗稻瘟的发生。

三、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水稻白叶枯病也是水稻秧田期容易发生危害的病害,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它可以通过种子、土壤、带病稻草等传播危害,在大理市洱海湖滨带,常年使用的秧田发病尤为常见,病害在秧苗三叶期开始出现,早期症状为秧尖发红,逐渐加重,扩大为波纹状黄白色条纹病斑,预防病害要适时抓好秧苗三叶期后病害初发期用药,药剂选用5%菌毒清,每亩200毫升,兑水50-60千克,适时预防两次,间隔7天一次,对病害防治效果较好。

水稻苗期病害及稻瘟病

水稻苗期病害及稻瘟病

水稻苗期病害
〓防治方法
2.药剂防治
(1)防治立枯病可选用5.5%浸种灵II号5000倍液浸 种;播种覆土后,选用30%土菌消水剂在播前浇透 水后喷雾。
(2)防治绵腐病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0.2%硫酸铜 液,喷药时应保持浅水层;或在进水口处用纱布袋 装硫酸铜100~200 g,随着水的流动溶入秧田。
稻瘟病
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 穗轴和枝梗向上下扩展呈灰黑色,形 成白穗。潮湿时产生灰绿色霉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稻瘟病
★ 症状
穗 颈 瘟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稻瘟病
★ 症状
谷粒瘟 发生在稻壳和护颖上。病斑
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椭圆形。后 可蔓延至整个谷粒,呈暗灰色秕粒, 严重时,米粒变黑。
瘟 规则形,针头至绿豆大小,后逐渐发展为
纺锤形,在叶片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
层。遇干燥天气或经药剂防治后,急性型
病斑转化为慢性型病斑。
稻瘟病
★ 症状
叶 慢性型 典型的稻瘟病病斑,病斑
呈梭形或纺锤型,病斑两端有向外
瘟 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
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死 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 毒部,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 绿色霉层。
2.镰刀菌 以菌丝、厚壁孢子在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
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在病苗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 染。
3.丝核菌 以菌丝、菌核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以菌丝蔓延传播和
菌核随流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水稻苗期病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适期播种,加强肥水管理,避免用冷 水直接灌溉,掌握“前控后促”和“低氮高磷钾” 的施肥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
水稻苗期常见的危害主要有病害、肥害、药害、其他等几大类。

1 水稻苗期的病害
1.1 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期最突出的病害,无论大棚、中棚、地棚育苗,都可发生,轻者稻苗一簇簇青枯而死,重者全床死亡,致使水稻育苗失败,因此防治好立枯病是保证育苗成功的关键一环。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有很多,我们常说的立枯病主要是黄枯,水稻黄枯病的辨别首先看稻苗心叶尖上有没有水珠或心叶是否变黄,如果早晨稻苗心叶上无水珠,心叶变黄就说明立枯病已经开始发生了;其次是把病苗连根拔出,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变黑就是立枯病。

立枯病一般先是心叶不吸水,心叶变黄,严重时整株变黄死亡。

立枯病的发生条件:导致水稻立枯病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秧苗素质差,另一方面就是环境条件不适宜。

立枯病的发生主要与气温、土壤酸碱度、土壤湿度和播种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育苗期间连续低温、土壤pH值在7以上、苗床湿度过大或播种量过大时,很容易得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第一选择苗床地要高爽;第二播前要用霜枯净等药剂拌种;第三要注意通风炼苗;第四要在水稻1叶1心期喷施枯必净等药剂进行防治。

1.2 青枯病
青枯也是立枯病的一种,但青枯病主要是管理不当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管理秧苗时通风少,温度高,浇水多引起稻苗徒长。

秧苗因地上部生长的过快,茎叶蒸发水份能力大于根系吸收水份能力时,造成稻叶打卷的现象,严重时就是青枯病。

防治方法:在苗床管理上要注意多通风、早通风,控制棚内的温度和湿度。

如果秧苗已经徒长,怕稻苗打卷,应采取在早晨出太阳前就开始小通风,晚上要晚盖膜,控制床内温度,以促进稻苗根系生长,让稻苗适应环境,以后慢慢扩大通风的力度。

千万不能因为气温高,就突然进行大通风或中午时揭膜浇水。

如果青枯和黄枯混合发生时,应按照防青枯的方法进行苗床管理,同时还要喷施防治黄枯的药剂。

1.3 恶苗病
恶苗病俗称公稻子,可分为种子发芽时直接侵染的恶苗病和后期侵染的恶苗病两种。

前期种子发芽时侵染的病苗茎杆圆、叶黄,叶与叶的间距长,病苗的株高比正常生长苗高,容易分辨。

后期侵染的病苗底部茎杆不圆,但叶与叶的间距长,秆高,与徒长苗很相似。

后期侵染的病苗心叶叶色呈浅绿色或黄色,病苗不成片间隔出现,而徒长苗则是一个挨一个成片出现且心叶叶色正常。

恶苗病的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的防治主要靠种子消毒来解决。

消毒药可分为浸种、拌种、包衣等,应根据消毒药的要求进行消毒。

浸种和消毒一起进行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每天翻动一次,而且浸种时,水面应高出稻种10cm以上,浸种期间累计积温应达到100℃以上。

秧田发病率小于10%时应在移栽前拔净病苗后再移栽。

发病率超过10%时最好不要插到本田中。

本田发现病苗应及时拔除,拔除的病株应埋在远离稻田的地方。

1.4 烂秧
发病原因:苗床地势低洼、地凉、水凉、气温低造成的。

发病特征:秧苗根系发黑,无新根,秧苗的基部变黑褐色,严重时变黑发粘烂掉。

防治方法:育苗期间避免沟灌或过水,特别是遇到低温天气时更应该注意。

如发病及时施用波尔多液。

2 水稻苗期肥害
2.1 肥烧苗
症状:整床或一块块不出苗或长的高矮不齐。

受肥害的苗根系短、黑,不扎根,严重时出苗后立针期或长到2叶后停止生长并从第1叶开始向上变黄。

防治方法:遇到这样的苗,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尽可能早揭膜、大揭膜,白天反复浇水,晚上盖膜。

直到使苗床的肥洗掉一部分,促进稻苗扎根,等到稻苗发新根后再进行正常管理。

2.2 多磷症
苗床上施用磷肥过多时,秧苗的第1片叶开始变成褐色,严重时第2叶的叶尖也变成褐色,但一般对秧苗生长影响不大。

3 水稻苗期药害
3.1 丁扑合剂药害
症状:超量使用丁扑合剂的情况下,秧苗从第1叶的叶尖开始变白。

轻者第1叶变白,重者第2叶也变白,甚至还出现全株变白死亡,但丁扑合剂药害稻苗不出现畸型。

防治方法:发生丁扑合剂药害的苗床水份大时,促进根系吸收药的能力强,加重药害的发生。

所以发生丁扑合剂药害时,要严格控制苗床水量,多通风,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秧苗素质来加强抗药能力,施用促进根系发育的药物,培育深层根,减轻药害发生程度。

3.2 苗床调制剂的药害
有些苗土调制剂中含有控制生长的矮壮素类药剂,这些药剂用量适当,气候适宜时,有控制秧苗徒长的作用,促进根系发育的功能。

如果使用量大,使用不均匀或产品中药的含量过大时,苗床则出现一块块秧苗长势缓慢,严重时还出现秧苗叶短,叶与叶的间距小,稻叶深绿,株高矮等畸形苗。

这类药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药,只能靠多浇水来稀释药的浓度,多通风来降低温度促进扎根,或适当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液面肥来促进生长。

3.3 旱田除草剂药害
有些农户误用头一年打旱田药后没有洗干净的喷壶封闭水田苗床,就会出现秧苗的叶对生,叶色浅绿或黄,没
水稻苗期常见危害
高德泉1,刘英灿2
(1.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九台市营城街道办事处农业站,吉林九台 130500)
·170·
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
有新根等畸形苗。

如果秧苗已长出叶后误用了旱田除草剂后没有洗干净的喷壶打其他药时,上部稻叶上就有褐色小斑点或中间白色边缘褐色的大斑点。

这类药害目前也没有特效的解药,只能是加强通风,低温管理促进稻苗扎根,适当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液面肥来促进生长,并尽可能降低苗床的水份,减少秧苗对药的吸收。

4 苗期其他危害
4.1 苗床底水不足苗
播种时如果苗床底水不足,苗床出苗不齐,水蒸汽在塑料膜上结水后向有防风绳的低处流下后掉到床上,出苗就好,其他部分出苗不好。

4.2 烤苗
烤苗是指床内温度过高,发生茎叶发黄的现象。

在苗床里加盖平铺双层膜育苗时多出现烤苗现象。

如果发生烤苗现象,不要轻易毁苗,只要生长点不死,每平方米追1俩硫铵和生根剂后在30℃以下的温度下,保证适当湿度,促进稻苗生长,待稻苗长出2叶后开始进入正常管理。

4.3 冻苗
症状:开始稻叶变成水浸状的浓绿色,太阳晒后就变黄变白。

防治方法:当天气预报气温达到0℃以下时,在低温前一天浇水可有效地减轻冻害发生。

发生冻害后,可以每平方米追施1两硫铵和生根剂,在30℃以下温度下,保证适当湿度,促进稻苗发新叶,等稻苗长出2叶后再进入正常管理。

4.4 风扫苗
症状:正常通风练苗情况下,遇到大风,通风口附近风直接吹到稻叶,稻叶瞬间失水造成叶尖打卷,而后枯死。

风扫苗一般表现为,通风口附近,徒长苗的最大叶的叶尖开始失水打卷,而后干枯发白死亡。

风扫苗和青枯病的区别是风扫苗根系发育正常,只有叶尖打卷。

而青枯病是几乎整个植株的叶片都打卷。

黄瓜霜霉病俗称黑毛、火龙、跑马干,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黄瓜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通过多年实践我们采取以下绿色防控技术,对防治黄瓜霜霉病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变温管理
早上拉开草苫后,放风排湿半小时,然后紧闭棚室,将棚温迅速提到28℃以上。

温度上升到30℃时开始放小风,上午将温度控制在28~32℃,午后如果棚温继续升高,可加大放风量,将温度降到20~25℃。

入夜后,前半夜将温度控制在18~20℃,后半夜将温度控制在14℃以下。

2 适时浇水
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和苗情适时浇水。

浇水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可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

浇水后马上关闭棚室,将温度提高到32℃,在此温度下维持1h,然后放风排湿。

3 改善栽培条件
大棚应尽量选用无滴膜。

无滴膜透光性好,可避免棚膜结露,提高棚内的温度,降低棚内的湿度。

也可在棚室后墙上张挂反光幕,增强棚内的光照,提高棚内的温度。

此外,还可在行间铺撒干草,以避免土壤水分蒸发,降低棚内的湿度。

4 高温闷棚
进入4月后,如果发现病株,可选晴天上午密闭棚室,将温度升到45℃并保持2h,以杀灭棚内的病菌。

为了防止霜霉病的发生,每周可闷棚1次,闷棚后适当放风,放风量先小后大。

需要注意的是,闷棚前的一天必须浇水。

5 营养防治
黄瓜进入生长中后期后长势明显减弱,植株体内汁液中的氮糖含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植株最易发生霜霉病,此时,可叶面喷施氮糖液,以补充营养。

氮糖液可用白糖、尿素、水按1∶0.5∶100的比例配制,每隔5天喷1次,连喷5次。

6 培育壮苗
最好采用野生的南瓜嫁接育苗。

用这种南瓜苗嫁接的黄瓜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不易发生霜霉病。

除了选择以上措施预防霜霉病外,每天早上还应在田间仔细查看,发现病叶后立即摘除并采取防治措施,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7 化学防治
发现病害有蔓延趋势,马上采取化学药剂防治,目前对霜霉病防治较好的农药有:72%杜邦克露,72.2%普力克水剂、60%氟马·锰锌可湿性粉剂、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66.8%霉克多可湿性粉剂、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68.75%银法利悬浮剂、50%氟啶胺悬浮剂等。

温室黄瓜霜霉病绿色防控技术
时永刚1,张作果2
(1.辽宁省建平县农村经济合作管理局,辽宁建平 122400;
2.辽宁省建平县榆树林子镇农业站服务站,辽宁建平 122400)
·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