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怎么治

合集下载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问题
现有的防治方法存在着很多缺陷,例如无法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缺乏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 以及缺乏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水稻的防治策略等。此外,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也导致了病 原菌产生抗药性,进一步增加了防治难度。
研究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对立枯病的致病菌 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同时加强寻找更 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和药剂。此外,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水稻的防治策 略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症状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包括植株矮小、新叶扭曲、茎基部变褐腐烂,甚至出现死 苗的情况。在严重的情况下,发病田块会成片枯死,造成严重的损失。
病因和病原
病因
水稻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包括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 、立枯丝核菌等。这些病原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通过侵染水稻根部和茎基部, 导致病害的发生。
VS
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研究将更加 注重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例如利用生物 技术进行抗病育种、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 喷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为水稻立枯 病的防治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解 决方案。
研究前景展望
• 成果展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更 加全面地了解水稻立枯病的致病菌和发病机制,从而为防治 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将为防治 工作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解决方案,有效控制水稻 立枯病的发生和扩散。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 和治疗技术
2023-11-04
目 录
• 水稻立枯病的基本信息 • 预防措施 • 治疗措施 • 防治技术应用 •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案例分析 • 研究展望
01
水稻立枯病的基本信息
定义和症状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04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育抗病品种
选择对水稻立枯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提 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适时早播
适当提前水稻的播种时间,以避免立枯病 的发病高峰期。
科学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以改善水稻的 生长环境,减轻立枯病的危害。
健身栽培
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如增加通风、增加 光照等,来提高水稻的抵抗力。
病原菌主要通过侵染水稻根系和茎基部,造成植株生长停滞 、枯萎甚至死亡。
水稻立枯病的分类
根据致病病原菌的不同,水稻 立枯病可分为两大类:生理性
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
生理性立枯病主要由环境条件 不适宜引起,如低温、干旱等 ,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抗病能 力下降,从而感染病原菌。
病理性立枯病主要由特定的真 菌病原菌引起,如镰刀菌、丝
湿度
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 水稻的生长和抗病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光照
光照不足会导致水稻光合 作用减弱,从而降低其抗 病能力。
品种因素
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立枯病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
品种适应性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也存在差异。
栽培管理因素
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过高会导致水稻植株 之间竞争激烈,容易引发立枯
枯病的发生。
调查发病率
在田间调查水稻立枯病的发病 率,观察病株周围的水稻苗是 否有类似症状,判断病情是否
严重。
实验室诊断
显微镜检
取患病水稻的根、茎、叶样本,用显微镜观察细 胞和组织的病变情况,判断是否为水稻立枯病。
病原菌分离
通过培养基培养和水稻组织分离,获得病原菌并 进行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1.水稻立枯病: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是水稻旱育秧田常见的病害之一。

包括镰刀菌、腐霉菌、丝核。

以腐霉菌致病性最强,以核菌致病力最弱,镰刀菌居中。

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

每平方米苗床用50%立枯净1.2克兑水3公斤喷洒,或每平方米用42%立枯一次净1—1.5克兑水3公斤喷洒,或每平方米用75%恶霉灵1克兑水3公斤喷洒,或50%立枯净100克兑水250公斤喷洒100平方米。

水稻苗1叶1心时可再浇灌1次,效果更佳。

(2)喷洒生根粉。

选用6号ABT生根粉,每0.2克兑水30公斤喷40平方米苗床,促进秧苗根系生长。

(3)移栽前搞好通风炼苗,提高秧苗抗性。

2.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

通常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合成大片,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色或黄白色。

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而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

早期发病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只在剑叶或叶鞘上有褪绿斑,但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实。

病株分蘖一般减少。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切断病毒的传播源。

一是把传毒媒介灰飞虱消灭于传病之前。

二是要远离麦田、蔬菜田、草荒田等虫源田,及时清除秧田及大田周边杂草,减少灰飞虱寄生。

③加强肥水管理。

基肥要施好,不施分蘖肥,重施穗肥,水稻生育期注意使用锌、硼、锰等微肥或水稻敏感的元素,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

④药剂防治。

药剂浸种,提前预防;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稼药”;发现整田发病率在3%以下即要防治。

药剂选择:可用10%吡虫啉可湿粉500~1 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800~1 000倍液浸种,或5%锐劲特种衣剂拌种;“送嫁药”可用10%吡虫啉300 g/hm2+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 g/hm2防治;大田用10%吡虫啉450~750 g/hm2+3.95%病毒必克675 g/hm2对水750 kg/hm2进行普防。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二、 病 理性立枯病
发病原 因 : 一是 本 田地平做床 , 返浆期床 土湿度大 、 温 度低 、 透气性差 、 不发苗 , 长势弱 ; 二是床 面不平 , 易形成积
水、 积药、 积肥 , 弱苗处易感病 ; 三是土壤 消毒不彻底 , 播种
理性立枯病 ) ,轻者点 片发 生 ,重者全床 秧苗枯死 ,造成 缺苗现象 ,增 加了种稻成本 。所 以做 好水 稻立 枯病 防治工
致使晴天棚 内温度超过 2 5  ̄ C 。 造成秧苗徒长 , 通风后青枯病
就开始发病 。 症状 : 秧 苗从 心叶开始呈青 绿针状 , 随后全株叶片紧缩
吐水 珠 、 中午 叶片打卷 、 床土干裂等 情况时浇水 , 否则不 浇 水; 二叶一心 到插秧前 , 要加强水 分管理 , 防治干旱 , 此时 易 发生立枯病 , 防治 方法 除以上所述药剂防治外 , 如果发病严
纵卷青枯 , 初期 暗绿色 , 继而萎蔫 而死 , 茎基部横 断面呈浅 黄至褐色 , 根部表皮 易脱落 , 根 毛极 少 , 叶尖吐水少 到不吐
重要灌大水或抓紧移栽 。 五是播种密度和温度管理 , 方法 同
生理性立枯病的防治方 法中的播种密度和温度管理 。六是
水。该病因未受到病菌侵害 , 死苗后茎基部不腐烂 , 根毛稀
发病原因 :一是 由于不 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
不 当, 使幼苗在 2 . 5叶前茎 叶徒 长 , 根 系生 长弱 、 少, 通风练 苗后水分生理失调 ,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叶片的蒸腾 需水 , 使叶片严重失水 , 造成叶片萎蔫而死。二是 白天晴朗 干燥 , 晚上气温骤降 , 早晨 常有霜冻出现 , 天气干冷 , 昼夜温
1 - 1 . 5毫升 , 兑水 2 - 3公斤 喷雾 ; 用2 0 %移栽 灵水剂 , 每平 方米 1 - 1 . 5毫升 , 兑水 2 - 3 公斤喷雾 。 以上三种药剂用哪种

水稻立枯病的综合治理技巧

水稻立枯病的综合治理技巧

水稻立枯病的综合治理技巧
水稻立枯病的综合治理技巧:
一,农业防治:选择避风向阳、地势高平、肥沃疏松地块作苗床,播种前种子要晾晒,播种量不能过大,科学施肥、管水,适时早通风炼苗。

二,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秧苗1―2叶期喷施生根剂,每2克兑水30公斤喷40平方米苗床以促进秧苗早发根及健壮生长。

三,药物防治:播种前用药剂处理种子和对秧板进行消毒。

稻种在消毒处理前一般要先晒种和选种,然后消毒;苗期刚发病时即应施药防治,秧田期一看到发病株或发病中心即应喷药防治。

(一)首选移栽灵育秧和防病:育秧时每平方米用移栽灵1―2毫升兑水3―5公斤,使用时可把底肥一起溶在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将药剂均匀浇在床土上,播上种子并盖土;在秧苗1―2叶期或发病初期再用一次均匀喷雾即可。

(二),育秧时每平方米用50%敌克松2克加水3-5公斤在播种前浇泼秧床,在秧苗1-2叶期或发病初期再用一次灌兜,具有防病壮苗双重作用。

虎林市水稻苗床青枯、立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虎林市水稻苗床青枯、立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2016年由于早春气温低,阴雨天气连绵不断,光照不足,造成全市水稻青枯、立枯病陆续发生。

青枯、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苗床上常见多发的病害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生严重的甚至使秧苗失去使用价值。

能够引发立枯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受气候、苗床管理、播种量、苗床ph值、壮秧剂质量及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等因素的影响,必须一切因素综合考虑,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才能水稻秧苗生长健壮,减少青枯立枯病的发生。

一、青枯、立枯病病因分析: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

(1)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毒乘虚侵入,导致秧苗发病。

(2)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是由于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不当,使幼苗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通风炼苗后水分生理失调,根系吸水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求,使叶片严重失水,所造成的生理性病害。

秧苗发生立枯病的表现:水稻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发病表现为幼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水稻2叶期以后发病症状表现为黄枯、青枯,苗床多以此时此症状发生居多,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

在边续阴雨后气温骤然升高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

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

后期呈“牛毛状”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二、诱发因素:1、气候影响。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水稻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低温的影响最大。

如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温度骤然升高,昼夜温差大,加之通风练苗不及时秧苗素质差,苗床湿度过大,造成水稻秧苗弱,根系发育不良,吸水能力差,而高温使得水分蒸发迅速,幼苗吸收水分和叶片蒸腾比例失调,常引起水稻幼苗发生生理性?i枯,严重的致使秧苗枯死。

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好

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好

$number {01}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好2023-12-02汇报人:目录•水稻立枯病概述•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评估•水稻立枯病防治实例•水稻立枯病防治建议与展望01水稻立枯病概述水稻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期。

典型症状包括幼苗基部腐烂、叶片枯黄、根系受损等。

水稻立枯病主要由真菌侵染引起,其中以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为主。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表皮侵入。

水稻立枯病的症状与原因原因症状123水稻立枯病的危害防治难度大水稻立枯病一旦发生,防治效果不佳,因此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产量损失水稻立枯病会导致苗期死亡,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死苗现象,严重影响产量。

品质下降水稻立枯病会导致稻谷品质下降,如垩白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等。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意义提高产量有效的防治水稻立枯病可以提高产量,减少损失。

保证品质防止水稻立枯病的发生有助于提高稻谷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02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合理施肥培育壮秧精选种子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从源头上预防病害的发生。

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采用科学育秧技术,加强秧苗管理,提高秧苗的抗病能力。

浸种消毒喷洒农药合理混配农药使用浸种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混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针对性的农药,控制病害的蔓延。

使用生物农药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等,具有环保、安全的特点。

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防治技术,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赤眼蜂等,控制病害的繁殖。

增强植物免疫力通过增强植物免疫力来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如使用免疫诱抗剂等。

综合防治综合运用农业、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治方法,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03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评估选择品种、生长环境等条件相同的水稻进行试验,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观察记录立枯病的发病情况和防治效果。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o y p ru x s oim S h lh(尖 孢 镰 孢 菌 )、F sr m c ec t uai u
扩大 危害 。腐 霉菌 以菌丝 、 卵孢子在土壤 中越 冬 , 条件 适 宜 时 形 成 游 动 孢 子 囊 , 萌 发 产 生 游 动 孢 子 , 水 流 再 借 传播侵染秧苗 , 不断产生游 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 4 发病 与环境条 件 ①温 度与发病 关系 。温度是立 枯病发生 的主导因 素。寒地 稻作区水稻育苗期 间气温很低 , 有时最低温度 达0 以下, ℃ 虽然采用薄膜保温 , 遇到持续低温 , 出苗 晚,
t - 1℃ , 差 小 于 l℃ )要 比温 差 大 、 常 忽 冷 忽 热 68 2 温 0 , 常 ( 高 3 ~4o , 低 一2  ̄ , 差 2 -4  ̄ 的 气 候 条 最 8 0 最 C ~O 温 C 5 0 C) 件下发病严重得 多。水稻二三叶期抗 寒力最弱 , 遇到低 温, 尤其 是寒 潮过 后 1 天 , 枯 、黄枯 发 生较重 。 ~4 青 ; ②土壤 水分 与发病关 系 。立枯病 原菌腐霉 菌除要
1 病原与症状 水稻立枯病 可分为 生理性立 枯病和病理 性立枯病 两种 。生理性立枯病是在不 良环境条件下 , 由于秧苗体 内水分蒸腾与吸水 失调 引起 ( 种密 度过 大或者通风不 播 及 时 , 成根 系 吸 收 的 水 分 少 , 风 时 蒸 发 量 大 ) 造 通 。心 叶 卷筒状 , 随后下叶很快失水萎蔫呈筒卷状 。全株 呈污绿 色枯 死 。生理性 立枯病 , 因为未受 到病菌危害 , 死苗后 茎 基 部 不 腐 烂 , 毛 稀 少 。根 系 色 泽 变 暗 , 往 一 簇 一 根 往 簇 地死苗 , 并迅 速蔓延 , 用手拔 秧苗 , 连根拔起 不折 可 断 。严重 时成 片枯死 。但在发病 点周 围仍有健 、 株交 病 错现 象 。病理性 立枯病 , 受到病菌 危害 , 在茎基部 多产 生水 浸 状 褐 点 , 后 扩 大 腐 烂 , 在 秧 苗 基 部 和 周 围 土 以 并 壤 上 长 出 粉红 色 或 白 色 的霉 层 。秧 苗 枯 黄 卷 缩 , 苗 时 拔 易从 基 部折 断 , 般 是 局 部 或 整 个 苗 床 发 病 。水 稻 立 枯 一 病原 菌种类很多 , 广泛存在于土壤 中。据吉林省通化地 区农业科 学研 究所研究 , 主要 由镰刀菌 、 核菌 、 丝 腐霉菌 等弱性寄 生菌所 引起的 。 2 病原鉴定 水 稻 立 枯 病 是 由 多 种 病 原 菌侵 染 而 引起 的 。主 要 有 半 知 菌 亚 门 瘤 座 菌 目 镰 孢 届 的 F srt u ai m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食粮作物,但是目前在全国各稻区生产中普遍存在秧苗品质差的难题,主要表现为病秧、弱秧。

尤其是近年来旱育秧立枯病成为旱育稀植技巧的最大障碍,正常条件发病率15%左右,因为气候、管理等方面的起因,毁灭性发病也履见不鲜。

该病害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环境的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兹核菌和稻蠕泡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

秧苗在2~3叶期时胚乳将近耗尽,抗寒力最差,日平均气温低于12~15℃则生育受阻,抗病性显著削弱,病菌易侵入,此时若遇低温阴雨最易发生立枯病。

所以,旱育秧苗2~3叶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时期。

芽腐多在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

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

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黄枯、青枯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

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

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

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

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

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
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

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恶霉灵就能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

恶霉灵又称土菌消,产品为浅黄色晶体,化学名称为3-羟基-5-甲基异恶唑。

1970年由日本三井公司提出作为农药使用,是一种新型内吸性土壤真菌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该产品在世界之所以被公认属无公害农药,是因为它的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完全符合环保要求,用它生产出来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完全可以达到绿色食品的相关标准。

噁霉灵是农业植保专家最新研制出的噁霉灵更新换代产品,属于内吸性高效农药杀菌剂、土壤消毒剂、同时也是一种植物的生长调节剂。

它药效作用独特,具有高效、低毒、无公害等特点。

噁霉灵(恶霉灵)属于绿色环保高科技精品农药,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死病菌,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

在使用过程中噁霉灵的渗透率极高,两个小时就能移动到植株茎部,20个小时就能移动至植物全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