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如病毒病、真菌病和细菌病等。
这些病害不仅会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导致耕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水稻的病害防治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1. 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它主要在春、秋季发生,多数发生在水稻生长初期。
病株外观呈现叶片黄化、枯萎、卷缩,叶鞘以及秆部裂伤褐变的病状。
其防治措施包括在种子上进行磨菌和盆土消毒,使用对纹枯病抗性强的品种,早灌水、早淹田、早抽穗等。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连续种植水稻或不良耕作条件下。
病株的外观表现为叶片针状或羽状状黄化,之后变成黄褐色,叶片轻轻一拂即易脱落,使叶鞘变成黑褐色。
其防治措施包括进行耕作松土,病堆地的远离,使用抗稻瘟病的品种,使用化学防治剂等。
水稻条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小圆点,呈现银灰色或黄色,形成线条状,最终形成黑色线样。
病程中叶片会变得脆弱、干瘪。
为防治此病,可以在休闲期进行田间清理,采用早插、早育秧等措施,使用抗药品种,及时用药喷洒,使用较低浓度药液。
水稻病毒病由各种病毒引起,主要会影响叶片的生长。
在植株生长后期到抽穗期间,病害易发生。
病害表现为叶片出现斑点或黄化,并出现裂口、变形。
其防治措施包括对接种、操作、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管控,使用抗病毒品种,平衡肥水,并注重田间管理。
综上所述,水稻苗期常见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条锈病、病毒病等。
在农民们种植水稻时,应按照农业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及时预防和治疗病害,从而达到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有:细菌性割叶病、褐条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赤尾病、红娘病等。
1. 细菌性割叶病:
症状:叶片先是出现黄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变成黄白色圆斑,斑内有中空的黄白色脓袋,逐渐蔓延整片叶,在割掉脓袋的地方可见黄白色栅栏状切缘。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采取轮作栽培、适时深翻、清除杂草等措施。
2. 褐条病:
症状:叶片出现长条状、畸形性黄褐色病斑,从叶尖、叶缘沿叶脉向下蔓延,病斑中心逐渐变为离碟状焦褐色,叶片逐渐枯死。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避免氮过多,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疏苗,避免密植。
5. 赤尾病:
症状:叶片上出现红色或红棕色斑点,病斑融合后叶片变为红色,最后枯死。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残体,适时疏苗,增加通风透光。
综合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适应本地生态环境、对病害具有较高抗性的水稻品种,可以减少发病率。
2. 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特别是氮肥,以免诱发病害的发生。
3. 清理病残体: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4. 适时疏苗:保持适宜的苗密度,避免过密造成通风不良,增加病害的发生。
5.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干燥,增加通风透光,避免积水和湿度过高的情况。
6. 轮作栽培:合理采用轮作栽培,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扩散。
7. 化学防治:严重感染病害时,可选择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喷药时机,遵守安全使用规定。
水稻三虫三病防治时间表

水稻三虫三病防治时间表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虫害和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为了保障水稻的生长,合理的防治虫害和病害非常重要。
以下是水稻三虫三病防治时间表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防治时间表一般情况下,水稻三虫三病的防治时间主要分为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三个阶段。
具体的防治时间可参考以下内容:1.1苗期:苗期是水稻生长的初期,也是水稻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的时期。
主要虫害有蚜虫、稻鼠等,常见病害有纹枯病、褐飞虱、矮缩病等。
针对不同虫害和病害,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蚜虫:可喷洒敌百虫、氧化乐果等农药,用于防治蚜虫的侵袭。
- 稻鼠:可采用捕鼠夹、化学药剂等方式进行防治。
- 纹枯病:可喷洒苯嘧啶等农药进行防治。
1.2分蘖期:分蘖期是指水稻长出分蘖的生长阶段,此时水稻的抗病能力增强,但仍容易受到褐飞虱、纵卷叶螟等虫害的侵袭,以及纹枯病、稻瘟病、红褐飞虱病等病害的侵袭。
针对不同虫害和病害,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褐飞虱:可喷洒咪鲜胺、氧化乐果等农药,用于防治褐飞虱的侵袭。
- 纵卷叶螟:可喷洒氧化乐果、灭百虫等农药进行防治。
- 稻瘟病:可使用穿透式药剂进行喷洒,如三唑酮、多菌灵等。
- 红褐飞虱病:可喷洒苯氧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
1.3抽穗期:抽穗期是指水稻开始抽穗成熟的生长阶段,水稻抗病能力增强,但仍容易受到纹风病、白叶枯病等虫害和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影响。
针对不同虫害和病害,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纹风病:可喷洒咪鲜胺、苯醚菜等农药进行防治。
- 白叶枯病:可使用波尔多液进行喷洒。
- 稻瘟病:可喷洒三唑酮、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
- 纹枯病:可喷洒苯嘧啶等农药进行防治。
2. 防治措施除了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来增强水稻的抗虫害和病害能力,如:- 合理选择优良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
- 加强水稻的土壤管理,改善土壤环境。
- 确保适宜的灌溉和排水条件,防止水稻过湿和积水。
十种水稻常见病虫害及科学防治方法

十种水稻常见病虫害及科学防治方法病虫害是农业生产进程中的重要危害之一,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水稻作为国人赖以生存的主食,其生上进程中也遭到病虫害的庞大影响。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十种水稻常见病虫害以及科学防治方法。
一、稻黑色菌核秆腐病症状: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全部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
防治方法:以加强肥水管理为主,结合治虫防病,辅以适时喷药。
二、稻白叶枯病症状: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育危害。
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
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
在感染品种上多显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
防治方法: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三、稻矮缩病症状: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水稻生育期均可染病,苗期和分蘖期为感病敏锐期,发病越早,缺失越大。
如在苗期发病,病株明显不分蘖,严重矮化;在分蘖期感病,分蘖增多,显现丛生状,病株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在苗期和分蘖期发病,绝大部分不能抽穗,虽有部分主茎尚能抽穗,但大多显现包穗,而且结实率着落。
防治方法:防治传毒介体昆虫是防病的关键。
四、稻恶苗病症状: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
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辨认。
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
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五、稻纹枯病症状:属于真菌类病害,多显现在水稻分蘖后期至抽穗期,该病害感染部位从最初的水稻茎秆底部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最严重的会扩大到水稻的稻穗部位。
当水稻根茎部位显现暗绿色水渍状的病斑,且病斑出现由小到大的变化、显现水稻叶片枯死现象时,可以判定是感染了稻纹枯病,要及时针对病害采取措施。
水稻苗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水稻苗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水稻苗期的主要病虫害是很多的,这个时期也是水稻病虫的防治重点时间。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水稻苗期和生长营养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供朋友们参考。
一、水稻苗期的主要病虫害水稻苗期的主要病虫害有恶苗病、立枯病、干尖线虫病、条纹叶枯病、潜叶蝇、稻水象甲。
1、恶苗病防治方法主要是进行种子消毒,就是采取药剂浸种,可选用20%多.森铵悬浮剂(恶苗灵)3500-4000倍或25%咪鲜胺(施保克)3000-5000倍,浸种4-6天。
2、立枯病防治方法主要是酸化床土可有效抑制病毒活动,目前普遍应用壮秧剂育苗辅助在秧苗一叶一心期喷酒1000倍液敌克松等药液进行预防。
关键要采取旱育稀植培育壮秧技术。
3、条纹叶枯病主要以水稻苗期由灰飞虱作为传毒媒介而传播的一种病毒病。
防治方法:一是化学药剂浸种。
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或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800-1000倍液浸种48小时。
二是化学药剂拌种。
选用70%锐胜(噻虫嗪)可分散剂,每100克拌种100千克,或5%丁烯氟虫腈50ml拌种25千克,晾干后可直接播种。
三是在秧苗放风初期和揭布期各打一边药。
药剂可选用35%毒敌、10%吡虫啉、25%噻嗪酮、5%氟虫腈、25%阿克泰或25%吡蚜酮喷雾。
4、水稻潜叶蝇潜叶蝇的为害时期主要在苗期和插秧返青期。
防治方法主要采用化学防治。
一是在水稻插秧前,对秧田进行打药处理。
二是播后一周对本田进行打药处理。
选用药剂:48%毒死蜱乳油、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等喷雾。
另外,对受害的田块可采取排水晾田或浅水灌溉的办法。
5、稻水象甲对水稻的为害时期和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可参照水稻潜叶蝇的防治。
二、水稻营养生长期的病虫害主要病虫害有二化螟、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1、二化螟。
对一代二化螟的防治时期主要在6月下旬到7月初。
对二代二化螟的防治时期主要在7月末到8月上旬。
当田间枯鞘穴率达到5-8%时,即可防治。
防治药剂:18%杀虫双水剂或杀虫双撒滴剂喷雾和直接甩施。
水稻苗期病害及稻瘟病

水稻苗期病害
〓防治方法
2.药剂防治
(1)防治立枯病可选用5.5%浸种灵II号5000倍液浸 种;播种覆土后,选用30%土菌消水剂在播前浇透 水后喷雾。
(2)防治绵腐病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0.2%硫酸铜 液,喷药时应保持浅水层;或在进水口处用纱布袋 装硫酸铜100~200 g,随着水的流动溶入秧田。
稻瘟病
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 穗轴和枝梗向上下扩展呈灰黑色,形 成白穗。潮湿时产生灰绿色霉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稻瘟病
★ 症状
穗 颈 瘟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稻瘟病
★ 症状
谷粒瘟 发生在稻壳和护颖上。病斑
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椭圆形。后 可蔓延至整个谷粒,呈暗灰色秕粒, 严重时,米粒变黑。
瘟 规则形,针头至绿豆大小,后逐渐发展为
纺锤形,在叶片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
层。遇干燥天气或经药剂防治后,急性型
病斑转化为慢性型病斑。
稻瘟病
★ 症状
叶 慢性型 典型的稻瘟病病斑,病斑
呈梭形或纺锤型,病斑两端有向外
瘟 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
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死 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 毒部,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 绿色霉层。
2.镰刀菌 以菌丝、厚壁孢子在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
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在病苗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 染。
3.丝核菌 以菌丝、菌核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以菌丝蔓延传播和
菌核随流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水稻苗期病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适期播种,加强肥水管理,避免用冷 水直接灌溉,掌握“前控后促”和“低氮高磷钾” 的施肥原则。
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 附图

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附图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附图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附图)水稻主要病害辨识与预防(附图)一、真菌性病害叶瘟大田症状,稻瘟病祸害导致的白穗苗叶瘟慢性型叶枕瘟苗叶瘟病斑连片枝梗瘟穗颈瘟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上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温和的沿江、沿海地区为重。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叶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
以4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抓好两头,巧治中间”的预防措施。
即为抓好苗叶辟邪和穗瘟,巧治叶辟邪。
采用抗病品种就是预防稻瘟病的最为有效率的方法。
水稻生长前期推行浅水诚灌,尽早适当烤田,后期和暖交错,推动稻叶老健;2、孕穗破口期(即有5%左右穗出现时,一般2—3天)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当苗期或分蘖期,稻叶出现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或周围田块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田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或在孕穗末期叶病率在2%以上、剑叶发病率的1%以上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喷药。
常发区应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喷药预防苗瘟。
穗颈瘟的防治适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3、药剂可以采用75%三环唑。
叶瘟掌控在初发病期用药,预防穗颈瘟,一定必须在破口初期杀灭。
纹枯病枯孕穗纹枯病包鞘叶鞘上不规则病斑纹枯病轻微祸害状纹枯病后期蜂窝状菌核纹枯病是水稻常发且为害重的病害,具有发生面广,大发生率高,为害重,损失大的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菌核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源。
早稻中后期和晚稻中前期是纹枯病发生发展的盛期,尤以水稻抽穗前后最烈,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也是多肥茂盛嫩绿型病害。
水稻施肥多,生长茂盛嫩绿,天气多雨时,往往发生严重。
长期灌深水,偏施迟施氮肥,造成水稻嫩绿徒长,田间郁闭、湿度增高,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展蔓延。
1、实行“在育苗前歼灭菌源,育苗后强化肥水管理,并融合发作初期预防,保证水稻好像三叶较完整”的预防策略;2、每季耙田后要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水稻的栽培和生长受自然条件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在水稻苗期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导致水稻秧苗发育缓慢,极大地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针对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了解水稻苗期所存在的病害,以及具体的发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此来避免水稻的减产。
一、生理性病害1、生理性烂秧生理性烂秧是水稻苗期常见的病害问题,具体可以分为烂种、烂芽以及烂苗,烂种主要发生在播种之后,水稻种子没有发芽就直接腐烂,极大地影响了水稻的出芽率。
烂芽主要在水稻秧苗生长前期,水稻秧苗下田后,根系不够稳定,秧苗没有转青就开始腐烂,发病初始阶段秧芽开始卷曲变形,水稻秧苗开始逐步枯黄,最后直接停止生长。
发病严重的会使水稻秧苗的根系发生腐烂,发病较轻会随着天气的变暖,自然条件的良好作用,幼芽的根部开始重新长出新芽,并且长出新叶。
烂苗主要是受天气突然变冷所影响,导致秧苗的嫩叶开始枯黄。
生理性烂秧发病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在低温缺氧的天气下或是由冷转晴使得温差增大,很容易发生生理性烂秧病。
2、生理性烂秧的防治方法为了降低自然天气对水稻秧苗的影响,在种植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例如:软盘育苗或旱育苗代替水育苗,以此来提高水稻秧苗的适应性,同时要充分做好水稻田间的管理,科学培训幼小秧苗,提升水稻秧苗的抗病性。
除此之外,在水稻播种之前要做好水稻的科学选种工作,积极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在播种之前进行药物拌种和浸种。
同时,要积极做好田间地水肥管理,充分保证田间水分的湿润度,对于雨季也要积极做好排水工作。
二、营养障碍性发病1、营养障碍性发病的特点营养障碍性发病主要是由于水稻秧苗生长期营养的缺失所导致的,秧苗缺锌会导致苗期心叶基部失绿褪色,叶片中间出现棕色的小斑点,甚至发病严重的叶片还会呈现黄白色,极大地影响了水稻秧苗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缺钾也会导致水稻秧苗矮小,降低水稻秧苗的抗病性,甚至水稻秧苗的叶片会出现淡紫色,叶片逐步发生枯死,这会大大影响水稻苗期的稳定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
摘要:文章论述了水稻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水稻;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73-1
1 水稻苗立枯病
水稻苗立枯病是吉林省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
随着水稻湿润育苗、旱育苗的普遍推广,使立枯病逐年加重。
尤其在塑料薄膜温室育苗受害更为严重,常常引起毁苗,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1 症状
1.1.1 幼芽腐死稻苗刚出土未出土以前就腐死,芽或根变褐、扭曲、腐烂。
1.1.2 立针茎腐稻苗出土立针至二叶期,叶不展开,呈锥子状,稻苗变黄枯死;茎部软化发褐,用手拔苗易断,并与种子脱离。
1.1.3 卷叶黄枯多发生于三叶期前后,病苗叶卷曲变黄枯死;根发育不好,变褐、根毛少或无根毛(生理性病害)。
1.1.4 打绺青枯在稻苗三叶期前后,叶片打绺、凋萎枯死。
叶心或最上部叶片卷成柳叶状;根变褐、根毛少或无根毛,严重时造成全床稻苗死亡。
1.2 病原发病
水稻苗立枯病原有镰刀菌、蠕孢菌、丝核菌,腐霉菌等,均在土壤中存活,也是多种作物苗立枯病、根腐病的菌源。
土壤粘重,通
气不良,覆土过厚,苗床酸碱度过高,遇低温、寒流等使幼苗发育缓慢,抵抗力减弱,有利于病菌侵染,引起病害。
1.3 防治方法
1.3.1 采取农业保健措施土壤要求肥沃疏松,含有机质多,偏酸性。
不可施用偏碱性人粪尿和草木灰等。
播种量适当均匀,覆土不宜过厚,出苗后注意苗床温度,创造促进幼苗健壮生长的良好条件,抵制病菌侵入,减轻危害。
1.3.2 酸化土壤土壤酸碱度偏低,有利于稻苗生长,不利病菌侵染,酸碱度偏高的床土,采用酸化剂(硫酸等)将酸碱度ph调至4.5~5为宜。
1.3.3 药剂防治播种前,床土用60%敌可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平方米床面均匀喷浇3公斤药液进行土壤消毒。
稻苗未发病前,于一叶一心期,用60%敌可松湿粉剂1000倍液,每平方米2~3公斤,用喷壶均匀浇洒一次,可防止发病;发病初期用这种方法也可控制发病。
但床土过干,药液湿润土层过浅,可适当加水,使药液渗到苗根附近,发挥作用。
出苗80%至一叶一心期喷洒15%立枯灵(恶霉灵)500倍液,每平方米2~3公斤。
已发病苗床,可用250倍液,如果施用两次,间隔10~12天,有促进稻苗生长发育,增强抵抗低温的作用。
稻苗3~4叶期,可用1000~1500倍液(60%敌克松可湿粉剂)。
每平方米2~3公斤浇洒一遍,有一定防效。
需注意,施用敌可松超过两次,或施用浓度过大,都会发生药害。
2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在吉林省各稻区普遍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对生产影响很大,必须注意防治。
2.1 症状
恶苗病是全株性病害,病苗徒长,颜色淡黄。
一般苗高5-6寸时显病症,根毛少,根部发育不良,病苗黄瘦、细长,比正常苗高一半以上,最后枯死。
在枯死的苗上常生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
本田从水稻分蘖开始显现症状和苗期相似。
病苗细高,叶淡黄,向下垂,节长弯曲不能矗立,茎基部变褐色,根发育不正常。
另外特征是在下部节上,向上、向下生有不定根。
多数病株在出穗前后枯死,少数轻的能抽穗,但籽粒不饱满。
有的虽能抽穗但不结实,故称“公稻子”。
2.2 病原传播
恶苗病病原为藤仓赤霉菌,其无性阶段称串珠镰孢菌。
恶苗病由种子传播,带菌种子播种后病菌随种子发芽鞘侵入幼苗,进行扩展,产生毒素,最后显症状,枯死病缺株节部产生粉红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开花的穗上,侵入稻粒中或在表面上,随种子越冬,为下年的侵染来源。
2.3 防治方法
因是种子带菌要把好种子消毒关,是防治恶菌病的经济的效措施。
2.3.1 20%溴硝醇可湿性粉剂对水250倍,在室内常温下浸种,种子与药液之比为1:1.2。
每天搅动一次,一浸到底,直接催芽播
种。
2.3.2 35%恶苗灵胶悬剂对水250倍,浸种5~7天,一浸到底,方法同上。
2.3.3 45%901可湿粉剂对水500倍,搅匀后浸种(1:500:400即100克药加水50公斤,浸稻种40公斤),在室内常温下浸种5~7天,方法同上。
2.3.4 福尔马林(甲醛)浸种或焖种水稻种子先用清水浸泡1~2天后,放在50倍福尔马林中浸泡3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洗净,按常规浸种催芽。
药液可连续使用3~4次,由于消毒时消耗药液,下次消毒时,要加25倍药液补足原有的数量。
浸种时温度超过15℃以上,可以用焖种消毒。
方法是将泡过1~2天的种子放在塑料布上,用喷壶洒50倍液福尔马林(用福尔马林原液125克,浸种50公斤稻种),尔后拌匀堆在一起,用塑料布或草袋子盖上,焖3小时,再按常规浸种催芽(福尔马林贮藏中沉淀,沉淀物不可以使用,防止产生药害)。
作者简介:冯久伟(1963-),男,吉林德惠人,就职于吉林省德惠市五台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