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的三种功夫

合集下载

孙禄堂先生道破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本质

孙禄堂先生道破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本质

孙禄堂先生道破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本质
孙禄堂先生乃清末民初武术大家、一代宗师,精形意、通八卦、善太极,集大成,融三拳为一体,创独具特色的孙式太极拳。

孙先生不仅武功高超,武学造诣也是登峰造极,而且武德也堪称武林界的楷模。

能将毕生绝学公之于世,足见其胸怀之博大。

在孙式武学体系中,有一部熠熠发光的经典著作叫《拳意述真》,在短短几百言的自序中,浓缩、升华出了孙禄堂先生拳道合一的至高境界,对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本质进行了精辟的概述。

“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破了拳之根本,人类机体之根本。

“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于万物之中”。

孙先生在自序中指出,道在拳术叫内劲,形意、八卦、太极只是内劲的不同表现形式,还虚归道则归一。

偏阴、偏阳不仅人之本体有恙,习拳也有悖于道,所以要“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

“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

进一步说明了三拳形式不同,而拳理相同、相通的道理;技击用法不同,而控制、战胜对手的目标和道理是一致的。

序中指出:“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

“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法守一也”。

“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为始,以虚无而终”,“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

讲的都是本源相同,虽然三派理解和表现形式各异,但终极仍然是殊途同归!
读懂、悟通孙先生这篇自序,不仅有助于学拳者全面正确理解《拳意述真》的高深拳理,更有助于悟懂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高深武学思想的至高境界!。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大师们: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同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孙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禄堂孙禄堂(1861―1932),名福全,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今属望都县)。

生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

其蒙武禹襄传人郝为真传授太极拳学。

孙禄堂在总结比较各派拳术,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本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经改善可互补完备,构成所有拳术的技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三者的特点,形成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

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

1918年,孙禄堂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禄堂先生的话讲,就是“一气之伸缩”。

也就是说,因为孙式太极拳从运动形式和心意状态而言,已经具备了太极文化的这种特征,故此名之为太极拳。

并于1918年前后,出版了《太极拳学》,使孙式太极拳有了统一详尽的理论体系。

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基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均能传其父业,有力的推动了孙式太极拳的发展。

孙式太极拳自创立以来,颇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现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国内、外推广。

孙存周孙存周(1893-1963),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的次子,号二可,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今属望都县)人。

他自幼秉承家教,又敏而好学,深得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之精髓,文武兼修,尤以武术击技闻名于世。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成立武当太极拳社,聘请孙存周为顾问。

明劲、暗劲和化劲

明劲、暗劲和化劲

明劲、暗劲和化劲《和美太极》中国太极微刊劲:有所谓「明劲、暗劲、化劲」,最早将这三种劲视为「三种练法」的,是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里,托形意拳家郭云深先生之口而倡导。

其实「内劲」,才是古代内家的说法,从前并没有「三种练法」的说法。

内家只有在各种招式里,以及在各种攻防技击里都能运用自如的「内劲」,没有现代人经常挂在嘴里的掤劲、捋劲、挤劲、采劲、挒劲、鞭劲、枪劲、棍劲、炸劲、翻浪劲、凌空劲.........等,这些现代人用千百种动作来命名的千百种劲名。

内家过去只谈「内劲」练得好不好,能不能练到最高层次的「神明、神化」的「化劲」境界,并不强调「劲」有三种练法的学理。

因为内家一贯是主张一开始就舍弃低层「明劲」,透过中层「暗劲」,当下往最高层「化劲」的层级去练,因此内家是不练「明劲」的。

内家只把「明劲」视为修行刚起步,最低层的「见山是山」,这一层是要彻底修掉,不能停留的;内家把「暗劲」视为修行第二层的「见山不是山」,这一层是要再度升华,不能停止的;内家最后是要修到行最高层「化劲」的重新「见山是山」,才算真正进入内家之门的。

内家到达最高层「化劲」的「见山是山」,是和最低层「明劲」的「见山是山」,虽然同为「见山是山」,内涵却是完全不同的。

最高层「化劲」的「见山是山」,是透过第二层的「见山不是山」的焠炼修行而成的,「化劲」修成之后,外人看起来虽然看似和「明劲」没有差别,同样柔和舒缓而极柔软,或同样虎虎生风而极坚刚,内在却已经完全不同了。

不知内在者,如果看到内家武术最高层的表现,常会因为外表的「见山是山」而以为内家在「化劲」层级所用的劲法,仍然只是低层的「明劲」,而觉得大家还不是一样在用「明劲」,于是就一辈子在「明劲」中轮回,而不得解脱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自称内家者,都不愿舍弃「明劲」的原因了。

孙禄堂先生是我程派八卦掌门内前辈,承传同源,关于内劲的心法应不致差异大太,所以孙禄堂先生所谓「明劲、暗劲、化劲」的「三种练法」,应该是如我所述的,要求摆脱最低层「明劲」,透过第二层「暗劲」,提升修行至「神明、神化」的「化劲」的最高层境界才对。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

孙禄堂论形意桩功三体式孙禄堂先生早年三体式图孙禄堂先生晚年三体式图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

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

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

【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

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

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

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

【两眼看左手食指梢】。

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

【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

【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

【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

】此之谓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

】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

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

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

【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

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

实则内外相合。

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

惟需注意的是,【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

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

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

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

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形意拳之一式: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

体会撑劲。

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

站三体式,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

【宗师传艺】孙禄堂讲形意——钻拳

【宗师传艺】孙禄堂讲形意——钻拳

【宗师传艺】孙禄堂讲形意——钻拳点击上方“武谈”可订阅哦!在学武的人群里,越是那高声吵闹、挑衅斗殴的,越是小喽罗;那能虚怀若谷、隐没江湖的,却往往技艺超群。

在《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老人提到,练成钻拳后,人的性格都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因之改善,声音悦耳,心思缜密,所谓水处卑下。

此言合乎孙禄堂“钻拳属水”的五行理论。

钻拳者,属水,是一气之曲曲流形,无微不至也。

钻上如水在地中忽然突出,亦如泉水之上翻似闪。

在腹内则属肾,在拳中即为钻。

所谓钻拳似闪属水者是也。

其气和则肾足,其气乖则肾虚,肾虚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矣。

其拳不顺,真劲即不能长,而拙劲亦不能化矣。

学者当知之。

钻拳起点式起点时,两手握拳,先将前足如劈拳式,往前垫步,远近亦相同。

出手时,前手心朝下,后手心朝上,左手往回拉至心口下脐上,大指里根紧靠腹。

右手出时,从左手背上出去,钻出之手高不过眉,手心仍朝里对自己眼睛,手离眼尺余停住。

右足进步,与右手同时齐去极力前进,两足相离远近,亦与拳劈步譹訛相同。

手足起落仍要齐,两肩两胯抽劲,仍与前三体式同。

腰塌劲亦然,惟眼上翻看食指中节。

钻拳换手式再起,右拳手腕往外扭劲,手心朝下。

左拳手腕往里扭劲,手心朝上。

右足垫步。

两手两足,起落进步,仍与左式相同,勿差分毫。

手数多寡,仍看地形远近自便。

然勿论远近,亦总须出去左手时再回身。

钻拳回身式回式时,左足回逢足往里勾,足后根极力往外扭劲为要,左手同时将拳扣回至口处,手心朝下,手腕往外扭劲停住。

右拳手腕往里扭劲,扭至手心朝上,如劈拳钻出。

两手仍如前法起落,右足同时与右手齐起齐落,仍如左右阴阳相摩之形式。

钻拳收式收式时,走到原起点处,左手左足在前停住。

回身手足起落与右式相同,头顶塌腰之劲亦然。

收时左足极力进步,与前无异。

惟右足紧跟在后,亦如劈拳收式跟步相同,稳住片时休息如前。

——孙禄堂《形意拳学》,上海志盛印刷所,民国廿四年版习武者说:钻拳的练法和打法不太一样,肘不离肋练起来非常别扭,但是为了强调一种意识,就是对于两肋及胸部的保护,这个一定要坚持。

关于明劲、暗劲、化劲

关于明劲、暗劲、化劲

关于明劲、暗劲、化劲明劲、暗劲、化劲混元气直腿坐松腰法,有明劲练法和暗劲练法,化劲练法尚缺。

感觉化劲高深莫测,属于高级功夫,有明劲暗劲先打打基础,将来再研究化劲。

孰不知,不知化劲,就无法真正知道明劲暗劲之旨趣,犹如不知日心说就无法真正研究行星运动。

知道了什么是化劲,回去再研究暗劲明劲则势如破竹矣。

化劲,《拳意述真》(孙禄堂)中的解释如下:“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

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

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详细解释如下:“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

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

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

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

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

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

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

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

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

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

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

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

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

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

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

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

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

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

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

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

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

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

形意拳之三体式

形意拳之三体式

形意拳之三体式形意拳三体式桩是形意拳宗师李老能由心意拳“蹬毛猴”改创而来,并把其视为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定为形意拳的基本功。

孙禄堂先生称“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总机关。

他在教授徒弟时,要求“百日站桩”,并说“数月可得整劲”。

由此可见,三体式桩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

三体式姿势:两脚趾抓地,两腿屈膝,前膝不超过前足尖,前脚跟与后脚尖距离两脚,合裆。

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重心偏于后腿,前三后七,后足外展,左足指向正前方,两足呈45度角。

两脚跟内侧在一条直线上。

形意拳一般要求扣膝,但扣膝往内拧不能充分伸展大腿肌前群的肌腱,只有在做动作时,双膝才往内拧扣,像做膝跳反射一样牵拉股四头肌腱。

躯干要领:三体式要求躯干向前手一侧旋转,须身像一张弓,不可前俯后仰。

躯干向前手一侧旋转是为了充分伸展躯干肌,略前倾是为了加强躯干肌的肌肉紧张反射。

上肢要领:三体式要求前手弯曲,往前伸,立掌,五指分开,略弯,虎口圆,掌心向前,与前足尖垂直。

后手则紧贴肋骨或置于腹前,拇指根节紧贴肚脐眼。

三体式前手对鼻尖,肘部微曲下坠,肩部放松。

这个角度刚好使手臂大筋、腋下大筋及背部大筋相对拉。

头部上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涵胸、拔背、扣胯、提肛、项竖等锻炼,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再加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前手与后手对拉,形成前后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也将拉起。

三体式功法,即七字二十一法:三顶:头往上顶,舌尖顶上腭,手掌往外顶。

三扣:膀尖、手背、脚面往下扣。

三圆:脊背、胸脯、虎口要圆。

三抱:丹田(下腹)要抱气为根,心中要抱身为主(心正身正),胳膊要抱四梢停(四梢,指四肢末端。

停,指稳定着力)。

三垂:气垂丹田(腹式自然吸),膀尖下垂和肘尖下垂。

三月(月芽):胳膊似弓要月芽,手腕外顶要月芽,腿膝连弯要月芽。

三停:脖颈要停有登相,身法要停分四面,腿膝下停如树根。

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与孙氏三拳

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与孙氏三拳

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与孙氏三拳老汉六旬兮元阳冲天兮所谓孙氏三拳指孙禄堂先生出于对中国武术进行整体性、体系性建构所创立的三元武学结构,即他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

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与此前的各派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皆不同,其最根本性的不同就是,孙禄堂先生为自己的孙氏三拳构建了统一的技理基础,这个技理基础是孙禄堂先生的鼎革立新之作。

相关论述参见笔者新浪博客《何谓孙氏武学》一文。

所谓技理基础,是指技击制胜的技术、技能与理论基础。

孙禄堂先生的五部拳著,即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及《八卦剑学》,这五部拳著中的任何一部拳著所论述的技理,其对象皆涉及孙氏三拳全体,而非仅仅是孙氏三拳的某一拳。

如,今人在研修孙氏形意拳时,不能只研读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拳意述真》,还要研读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及《八卦剑学》。

比如有关内劲修为的三害、九要等规矩、先后天相合之理以及顺逆互寓之道,孙禄堂先生将其放在《八卦拳学》一书中,其相关论述不仅是研修孙氏八卦拳的理论基础,也是研修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反之,也是一样,今人研修孙氏太极拳时,不仅要研读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学》,也要研读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及《拳意述真》。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将这三拳合为一拳,将这五部拳著合为一部拳著?答:关于为何不将这三拳合为一拳?参见笔者新浪博客《何谓孙氏武学》一文。

关于为何不将这五部拳著合为一部拳著?因为虽然孙氏三拳具有统一的技理基础,但同时又各有各的体用特性,如同数理化三门学科,虽然具有统一的逻辑基础,但针对的对象又各有不同。

所以还是需要分别论述。

但是在研读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时,要知道哪些内容属于三拳共同的技理技法,哪些内容针对的是孙氏三拳各自的体用特性。

下面就此作一简要提示:一、孙氏三拳共同的理论基础1、《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四部拳著中的无极学、虚无含一气学、太极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禄堂的三种功夫近代著名武术家孙禄堂的高深功夫,向来为世人称道。

遗憾的是,现在其传人走上了神化孙禄堂的邪路,编造了诸如踏雪无痕、御气飞行、缩地成寸、剑气杀人等荒诞故事。

是以,根据各种史料,综合并解析,以研究孙禄堂的真实功夫境界变得殊为重要。

纵观孙禄堂的各种表演,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贴壁抬腿、墙上挂画、上墙三步这三种。

而有趣的是,这三种功夫居然还是同一场合表演的,而且其中还颇有些内在联系,因此也就一并讨论。

其中,《武林奇侠传》和《武林名宗孙禄堂》虽是小说,但书中的某些故事也是来自真实的轶事,一旦有其它史料佐证,我们不妨将这些故事当成史料看待。

《孙禄堂轻身充墙画》是1993年出版的《彩图中国侠义英雄》中的一篇文章。

《孙禄堂绝艺惊众》是1999年出版的《中外侠客大王》中的一篇文章。

两文都注明是取材于《北京武术资料精选》,而后者所载内容更多。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确实有《北京武术资料精选》这本书。

一、贴壁抬腿《孙禄堂轻身充墙画》、《孙禄堂绝艺惊众》和《武林奇侠传》都有孙禄堂在奉天总督府表演贴壁抬腿的内容。

此事,应该是可信的。

其表演过程为:“孙禄堂走到墙边,左侧身子从脚到肩紧贴壁上,随即把右腿轻轻抬起,停了好一阵,才放了下来”。

其原理为:“这是个身体重心之理,本人多年研练武术,全身无处不是重心,所以才能勉强一立。

”所以,贴壁抬腿的关键是身体重心能移动到一侧的支撑脚上。

这当然算是一种绝技。

童旭东所著《孙氏武学研究》书中有一篇《孙剑云回忆孙禄堂先生》,其中提到孙禄堂曾在上海一次武术名家聚会上表演贴壁抬腿,并说其他武术名家都做不到。

我个人判断这是童旭东编造的故事。

孙禄堂1907年在奉天总督府表演贴壁抬腿是真,1929年后在上海的武术名家聚会上表演贴壁抬腿是假。

之所以如此编造,乃是为了方便贬低其他武术名家。

童旭东后来为了证明孙禄堂会轻功,又把贴壁抬腿的原理说成是意识克服了一条腿的重力,并说此动作是检验轻功是否入门的标准。

这当然是个笑话。

二、墙上挂画关于墙上挂画,孙禄堂弟子刘如桐说的最为具体:“孙氏有一绝技,能将双手双足贴挂於壁上,面向外,体空悬,历半小时不坠。

”取材于《北京武术资料精选》的两篇文章,也有形容:“整个身子骤然间凌空一旋,犹如大鹏展翅,把个后背紧紧贴伏在墙壁上。

”从“大鹏展翅”一词可以得知孙禄堂两臂大大张开。

所以,此“墙上挂画”的动作关键是双手双足贴于墙面上,脸朝向外,如果双手双足的力量足够,可以体悬空,否则就要后背贴紧墙壁。

其原理是:手指足跟可以在不平的墙面上借力。

《北京武术资料精选》记载孙禄堂在奉天总督府墙上表演此功,“后背紧紧贴伏在墙壁上”,坚持了十来秒。

而刘如桐的文章说孙禄堂“体空悬,历半小时不坠”。

其中的区别应该是墙壁有所不同所致。

其实,孙禄堂的这种“墙上挂画”,与形意拳中“狸猫上树”的表演本质相同。

孙禄堂《拳意述真》记载:“宋世荣先生……又练狸猫上树(此系拳中一着之名目),身子往上一跃,手足平贴于墙,能粘一二分钟时。

”杨明漪《近今北方健者传》记载:“先是孙之弟子某,盛道孙设教某县某寺时,以狸猫上树势,手足贴墙上,身离墙外,如弓形,可一时许。

”宋世荣手足平贴于墙可以粘一二分钟,孙禄堂同样动作可以粘一小时。

孙禄堂后又将“狸猫上树”的背向外改成背靠墙,就成了所谓的“墙上挂画”,但其本质相同,都是手足在不平的墙面上借力。

另外,少林功夫中确有“墙上挂画”,指利用墙壁的小支撑点而挂在墙上。

孙禄堂的“墙上挂画”与少林功夫不谋而合,可见天下功夫是相通的。

何必妄分什么内家外家?三、上墙三步除了贴壁抬腿和墙上挂画,孙禄堂在总督府的表演还有一种功夫是非常不错的,甚至比前两种功夫显得更加高明。

且看其描述:“孙禄堂脱下青布长袍,走到墙壁前,略一凝神,丹田提气,运用内功,猛然间,以猛虎下岗之势直冲向陡直的墙壁。

‘唰!唰!唰!’一连三步,雪白的墙上顿时出现三个脚印。

众人抬脸看他,早已窜上一丈余高。

”这就是很少见的跑墙术,也称跑板功夫。

其原理是:不是练习腾跃,而是锻炼仅凭两脚尖的功夫,粘住墙面,直升而上的能力。

此功关键全在善于借力、奔跑迅速两点,如稍一迟滞,则立刻下降。

少林七十二艺中关于跑板功夫的歌诀:“跑板功法非等闲,上下跑跳数十年,练之跑上两三丈,上下轻灵应实战。

”孙禄堂的“墙上挂画”已与少林功夫不谋而合,此处的跑墙术又与少林功夫如出一辙。

不过孙禄堂的跑墙术并未大成,其猛然助跑之下只能上墙三步窜一丈余高,既不及“两三丈”,更看不出“上下轻灵”。

于此,亦可见跑墙术之高深,以孙禄堂的功力尚只能小成。

跑墙术虽然高深,但比之真正的轻功还远不是一个档次的。

杜心五先生言,飞檐走壁是两种不同的功夫,走壁乃跑板(跑墙)功夫,飞檐才是轻身功夫。

古代房屋墙面不平、墙头不高,走壁的效果与飞檐相差无几,因此被混为一谈。

若是如今光滑的墙面和高耸的屋顶,走壁已无可能,跑墙术无用武之地矣!四、总结孙禄堂的贴壁抬腿、墙上挂画、上墙三步都是很了不得的功夫,但也反证出孙禄堂未能练成轻功。

比如,孙禄堂的上墙三步的动作,就是猛烈有余,轻灵不足,更谈不上提气轻身。

相比练成了内家轻功的程庭华、梁振蒲、万籁声、李丽久而言,孙禄堂功夫的火候还差很多。

本文所据史料附录如后。

1,孙禄堂轻身充墙画清朝光绪年间,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在奉天总督府举行他的五十寿庆。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武林奇侠”孙禄堂在寿宴上表演了惊人武功绝技——“墙上挂画”。

这次寿宴上,徐世昌第一次见到孙禄堂,徐是声名显赫的权贵,但对布衣身份的孙禄堂十分器重,邀孙与自己同桌而坐。

席间,有人请孙禄堂演技,孙禄堂为了让外界了解刚创始的孙氏太极拳的武威,欣然同意。

孙禄堂走到墙边,左侧身子从脚到肩紧贴壁上,随即把右腿轻轻抬起,停了好一阵,才放了下来。

众人见了不觉什么,孙禄堂让他们去试试。

包括徐世昌在内的几个会武术的人一试,个个不行,徐世昌还差点跌跤,这才知道此乃一绝。

孙禄堂把刚才的动作又做了一遍,解释道:“这是个身体重心之理,本人多年研练武术,全身无处不是重心,所以才能勉强一立。

”徐世昌问:“照孙先生这个道理说来,您还能以身体其他部位着壁悬体?”孙禄堂笑笑:“也可以,我给大伙儿试试‘墙上挂画’吧。

”众人一听这个名称,皆觉奇怪,窃窃私语,互相探问。

孙禄堂脱下青布长袍,走到墙壁前,略一凝神,丹田提气,运用内功,猛然间,以猛虎下岗之势直冲向陡直的墙壁。

“唰!唰!唰!”一连三步,雪白的墙上顿时出现三个脚印。

众人抬脸看他,早已窜上一丈余高。

正不知他要作何动作时,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孙禄堂在三步腾空的一瞬间,整个身子骤然间凌空一旋,犹如大鹏展翅,把个后背紧紧贴伏在墙壁上。

霎时间,偌大个宴会厅内,寂然无声,仿佛空气都凝结住了。

几百个宾客,个个目张发竖,惊得呆若木鸡。

孙禄堂丹田抱气,凝不外散,如同一张巨画挂在墙上。

底下有人回过神来,开始高声数道:“1、2、3、4、……”一直数到“12”时,孙禄堂才飘然落下。

宴会厅内,顿时掌声雷动。

(东方明)取材于《北京武术资料精选》***********《彩图中国侠义英雄》(曹正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5)*********** 2,孙禄堂绝艺惊众过了一年,孙禄堂去了东北奉天府。

适逢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在奉天总督府举行他的五十寿庆,孙禄堂应邀赴宴,在寿宴上表演了独一无二的惊人武功绝技——“墙上挂画”。

这次寿宴上,徐世昌第一次见到孙禄堂,徐是声名显赫的权贵,但对布衣身分的孙禄堂十分器重,邀孙与自己同桌而坐。

席间,有人请孙禄堂演技,孙禄堂为了让外界了解刚创始的孙氏太极拳的武威,欣然同意。

孙禄堂走到墙边,左侧身子从脚到肩紧贴壁上,随即把右腿轻轻抬起,停了好一阵,才放下来。

众人见了不觉什么,孙禄堂让他们去试试。

包括徐世昌在内的几个会武术的人一试,个个不行,徐世昌还差点跌跤,这才知道此乃一绝。

孙禄堂把刚才的动作又做了一遍,解释道:“这是个身体重心之理,本人多年研练武术,全身无处不是重心,所以才能勉强一立。

”徐世昌问:“照孙先生这个道理说来,您还能以身体其他部位着壁悬体?”孙禄堂笑笑:“也可以,我给大伙儿试试‘墙上挂画’吧。

”众人一听这个名称,皆觉奇怪,窃窃私语,互相探问。

孙禄堂脱下青布长袍,走到墙壁前,略一凝神,丹田提气,运用内功,猛然间,以猛虎下岗之势直冲向陡直的墙壁。

“唰!唰!唰!”一连三步,雪白的墙上顿时出现三个脚印。

众人抬脸看他,早已窜上一丈余高。

正不知他要作何动作时,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孙禄堂在三步腾空的一瞬间,整个身子骤然间凌空一旋,犹如大鹏展翅,把个后背紧紧贴伏在墙壁上。

霎时间,偌大个宴会厅内,寂然无声,仿佛空气都凝结住了。

几百个宾客,个个目张发竖,惊得呆若木鸡。

孙禄堂丹田抱气,凝不外散,如同一张巨画挂在墙上。

底下有人回过神来,开始高声数道:“1、2、3、4、……”一直数到“12”时,孙禄堂才飘然落下。

宴会厅内,顿时掌声雷动。

孙沉改编自《北京武术资料精选》***********《中外侠客大王》(耳文主编,1999年)*********** 3,张永安《武林奇侠传》宴会上,早有人提出要孙禄堂、李文彪二人当场献技,以助雅兴。

徐世昌也早欲观看二人的武技,便要孙禄堂二人演练一番。

孙禄堂心中喜悦,欣然同意。

只见他站起身,走到大厅墙壁下,把左侧身子从脚到肩紧贴壁上,随即把右腿轻轻抬在空中,停了好一阵,才轻轻放下,回到了桌前。

徐世昌问道:“为何不见你献技?”孙禄堂笑道:“在下不是已经练过了吗?”众人惑然不解,说道:“这靠壁一站,哪个不能,请先生献一绝技。

”孙禄堂摇头道:“此技虽小,却堪称一绝,诸位不信可一试。

”王楠、郭文也是多年习武,早已走到墙壁下。

二人把一侧身子紧贴墙壁后,另一条腿却只能一抬即落,一刻也不能停住。

众人越发不解,纷纷走到墙壁下去试,哪里能有一人把腿抬起。

徐世昌也深感蹊跷,便也兴致勃勃走过一试。

不料,他这一试几乎摔倒,根本无法站立住。

他大笑说:“看似简单,却是一绝,不知是何道理?”孙禄堂再做一遍,说道:“这是个身体重心之理,在下多年研练武术,全身无处不是重心,所以才能勉强一立。

”众人这才明白其中奥妙,交口称绝。

李文彪年轻好胜,便对徐世昌说:“这等小技对于俺师兄是不足挂齿的,大人可命他演练‘墙上挂画’的绝技。

”徐世昌不解其意,李文彪如此这般把那“墙上挂画”叙说一遍,徐世昌更觉新奇,便一再要孙禄堂演练一番。

孙禄堂便脱去青布长袍,走到墙壁前,他丹田提气,运用内功,猛然间,冲向那陡直的墙壁若猛虎归山,一连三步,雪白的墙壁上顿时出现三颗脚印,他早已窜上一丈余高……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孙禄堂在三步腾空的一瞬间,整个身子骤然间倏地凌空一旋,犹如大鹏展翅,把个后背紧紧贴伏在墙壁上,霎时间,整个宴会厅内,寂然无声,放佛空气都凝结住了,一百余人,个个目张发竖,惊得呆若木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