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花的学校》课文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2 花的学校 精华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2 花的学校 精华版教案

2.花的学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课文的想象丰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

语言运用:重视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思维能力:关注第一至六自然段中有新鲜感的词语,想象画面。

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审美创造: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本课是一篇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但又没有分行和押韵。

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

本课重点一是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进而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依恋母亲的思想感情。

二是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关注结构:全文共9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先描写了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接着想象关了门做功课的花朵们,雨一来就放假了;然后想象他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冲了出来;最后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

画面与画面之间衔接紧密,浑然一体。

关注描写:文章语言生动,作者想象丰富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

如描写花朵时,运用一连串动词,把花想象成“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共赴一场花的宴会。

【教学目标】1.认识“荒、笛”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荒、笛”等13个字,会写“阵雨、荒原”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重点)3.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荒、笛”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荒、笛”等13个字,会写“阵雨、荒原”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圈画词语感知课文描写的情景,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3.朗读第1、2自然段,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读好课题,了解作者1.(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板书:花的学校)学生齐读课题。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2024新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2024新版

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缺点
•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提高了学生的 参与度和积极性。
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缺点
01
缺点
02
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采取更有效的
03
措施加以引导。
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问题原因
01
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不足,对课文内容 不够熟悉。
03
阶段性测验
定期进行阶段性测验,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 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改进,鼓励进步
01
02
03
及时反馈
在批改作业或阶段性测验 后,及时向学生反馈成绩 和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 进行改进。
个性化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提 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点和学习方法。
观察自然界中的花,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这种花卉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和 启发。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卉,仔细观察它的形态、颜色 和气味等特点。
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形成一篇简短的观察 日记或心得体会。
分享阅读成果,与同学交流心得和体会
在课堂上分享自己阅读的与花卉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介绍其中的主要内 容和自己的观点。
3
安排适当的练习和作业,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知识 点的理解和掌握。
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及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和互动性。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 需求,积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花的学校》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花的学校》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二、我会认: 裳shang(衣裳、青裳)
三、多音字 地dì(地下)de(高兴地) 假jiǎ(真假)jià(假期) 四、近义词: 轰响——轰鸣 湿润——潮湿 碰触——碰撞 急急忙忙——匆匆忙忙 五、反义词: 湿润——干燥 狂喜——沉痛 急急忙忙——从从容容
六、我会写:
落luò(落下、掉落、落落大方) 荒huāng(荒凉、饥荒、荒野) 笛dí(笛子、长笛、笛声) 舞wǔ(跳舞、舞蹈、歌舞) 狂kuáng(疯狂、狂风、狂喜) 罚fá(罚款、处罚、惩罚) 假jià(假日、暑假、假期) 互hù(互相、互补、互助) 所suǒ(所以、住所、所有) 够gòu(不够、能够、足够) 猜cāi(猜想、猜测、猜中) 扬yáng(飞扬、飘扬、扬起) 臂bì(双臂、臂力、手臂)
1.边读文边思考问题并交流 2.整体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学生自由谈谈读课文的感受。 4、画一画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花的学校》板书
泰戈尔 落荒 笛 狂舞
互 所够
罚假 猜 扬臂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四)、再读质疑,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指导学生整体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读了课文,谈谈你读懂了什么?画一画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自主提问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对诗歌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六、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如果不信,那 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本教案是针对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读懂课文、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前置知识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延伸。

前置知识准备本课教学目标1.了解花卉生长的变化过程;2.掌握本篇课文所使用的词语,如“泥土”、“萌发”、“它们”等;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课前预习1.带着学生去校园中的花坛,观察花卉的生长变化过程;2.学生阅读课前阅读任务,自主总结相关知识点;3.学生同桌之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1.掌握花卉生长的变化过程;2.掌握本篇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如“泥土”、“萌发”、“它们”等;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课堂实施课堂活动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现场观察图片,学生阐述花卉的生长变化过程;2.阅读教材: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阅读教材,然后进行小组探讨;3.语言学习:选取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讲解和练习;4.集体回答:学生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答题和发表见解;5.课文写作:要求学生针对本篇课文写出一篇700字以上的读后感。

课堂教学安排时间活动安排8:00-8:10 导入活动8:10-8:20 学生小组讨论8:20-8:40 教材解读和语言学习8:40-8:50 集体回答8:50-9:00 书写读后感课后延伸个人延伸1.学生可以自主观察、比较观察的花卉变化,记录在笔记本中;2.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花卉的文章,表达自己对花卉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集体延伸1.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外的园林公园或植物园进行实地观察;2.小组展示自己观察、摄影的作品,进行讨论和分享。

以上就是本次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更深刻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进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花的学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花的学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

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掌握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课文《花的学校》的教材。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生字新词的展示、花的图片和视频。

板书用具,如粉笔、黑板擦等。

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花的头饰、服装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展示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花的美丽形态和生长过程。

提问:“你们喜欢花吗?你们觉得花美在哪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花的课文——《花的学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注意语速和语调。

整体感知: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三、学习生字新词(15分钟)展示生字: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指导书写: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跟写,注意笔画顺序和字形。

理解词义:通过举例或造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游戏互动:进行“我来拼字”游戏,教师说出一个字的读音,学生快速拼出该字。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20分钟)逐段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每段的意思。

提问讨论: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它们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

2《花的学校》(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2《花的学校》(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花的学校》(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花的学校》是一首描绘大自然中花朵盛开的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花朵的美丽和生命力。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分为四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描绘了不同种类的花朵,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花朵的特点和美丽。

3. 诗歌语言: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讲解,使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图片、音频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花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花朵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花朵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3. 理解课文: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4. 感悟诗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深入体验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花的学校》2. 诗歌结构:四个小节,分别描绘不同种类的花朵。

3. 诗歌语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诗歌主题: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力。

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幅花朵的图画。

3. �搜集中外有关花朵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5篇

1.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荒、笛”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在菱形十字格中写好“落、荒”等13个生字,会写“阵雨、荒野”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认读识字,运用菱形十字格写字。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情况提出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学校生活,引入课文话题。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自己对“花的学校”的认识或想象,引入下一阶段的预习。

过渡:有谁能说说,“花的学校”在哪儿?花儿们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放假?你觉得他们在学校里都学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嗯,说得真好!看来你们认真读了课文,想象力真丰富啊!《花的学校》这篇课文的作者发挥了神奇的想象力,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

他可真厉害!现在,有谁帮老师介绍一下作者? 二、初读课文,布置任务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按步骤完成学习任务。

自读要求: (1)第一关:汉字大本营。

自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认读,能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评选“写字小明星”) (2)第二关:阅读展示台。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 ”画出精彩的语句。

(评选“优秀小主播”) (3)第三关:大脑。

尝试读懂课文内容,用“?”在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评选“大脑”) 三、再读课文,解决任务 1.第一关:汉字大本营。

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指导归类识字。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书写规律,在菱形十字格中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臂]上边部分写得舒展些,略扁。

花的学校第二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花的学校第二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花的学校第二课时(教案)课时内容•课文:《花的学校》•知识点:字词、句子的理解;课文的大意与结构•教学目标:1.能熟练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结构;2.能正确理解生词、短语;3.能提取课文中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4.能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小组精神。

教学步骤1.教师出示课文《花的学校》,让学生自读一遍,并逐字(词)解释生词。

2.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一遍,重点理解每个段落的大意,围绕课文重点导图。

3.小组讨论,把自己当成小花,在课堂上向同学介绍自己所在的花种,选择一位学生负责汇总各组的演讲内容并展示。

4.教师对比不同组演讲内容,让学生分析不同花种的特点,信息量再度领会。

5.辅助阅读课文,找出生词、短语并分类学习。

6.整体尝试再读一遍课文,再学习下级标点符号的运用,表达钮钴禄兴趣之情。

7.完成笔录,把学习内容总结下来,并表达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重点1.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和大意,加强理解短语。

2.搜集群体意识,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小组精神。

教学难点1.确认生词、短语的意义。

2.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

3.搜集群体意识。

课后作业1.反复阅读课文,记忆生词及短语。

2.课后背诵本节课的语句和课文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3.在班级内录制小花的班级介绍合集,发到QQ群中分享。

教学思路:本次教学主要以小组讨论为核心,以讨论引入活跃氛围,通过老师引领、小组互助,学生分析并提出各组意见,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花的学校》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花的学校》课文原文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住的地方。

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的妈妈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译者郑振铎,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花的学校》教案1教学要求: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

掌握“假”这个多音字。

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

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裳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段。

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3.指导学习第三段。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C.学生自由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篇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花的学校》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 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1.认读5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 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关了门做功课”“地下的学校”“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等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

2.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链接诗人,激趣导入(一)谈话引入(屏显)“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假如你变成了金色花,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二)链接诗人1.出示泰戈尔散文诗《金色花》,读句子。

(屏显)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2.交流读后感受:把人当作花来写,想象奇特。

3. 揭题引入如果把花当作人来写,又会是怎样有趣的事情呢?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花怎么会有学校?花的学校是怎么样的呢?(二)检查朗读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字音字义读准多音字“假”:让学生联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放假”的意思是暂时离开工作、学习场所的时间,读第四声,如“假期”“假日”“度假”;表示不真实,读第三声,如“真假、假话”。

读准轻声词:“衣裳”读音“shang”,拟声词:“簌簌”读音“sù”。

2.指导读好长句子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读好短语先指导学生读好“无人知道的地方”“一群一群的花”“突然跑出来”等短语。

(2)指导把短语连成句子读。

(三)了解大意1.读文后,引导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示范圈划词语:跳舞狂欢3.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说画面,圈划词语:关门做功课、放假了、扬起手臂。

4.自主概括,串说大意,连起来说说花的学校是怎样的。

三、情境朗读,想象画面(一)情境创设,想象“狂欢”花孩子们是怎样跳舞狂欢的呢?找出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一: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1.识字:舞甲骨文:一个人两手舞动花枝,后来加双足,强调双足配合双手,和着乐曲,有节奏地踢踏跳跃。

书写指导:四竖要均匀,第二个长横要舒展。

2.根据“舞”字的意思,交流:花孩子们会怎样跳舞呢?(摆动身体、摇晃手臂)花儿们会从哪里跑出来?周围环境如何?3.雨中“Party”:儿歌律动抬起头,向上看,对着天空招招手;低下头,地上看,对着草地抖抖手;抬起头,向前看,对着蝴蝶点点头;转过身,向后看,对着蜜蜂握握手。

4.想象画面情境创设:小朋友们,我是一只爱睡懒觉的小蜜蜂,刚才没赶上舞会,谁能向我介绍一下刚才花宝宝们开舞会的情景啊?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描述看到的画面。

5.朗读品味。

朗读重音指导:突然、跳舞、狂欢。

预设二: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从哪里感受到花孩子们在“狂欢”?(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借助图片理解:白色的是谁?紫色的是谁?黄色的是谁?从哪里冲出来?出示梨花、薰衣草、紫云英、紫藤、迎春花、油菜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开在树丛里、草地上、墙上、田野里的花朵。

2.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画面。

3.朗读品味。

读出“快乐兴奋”的心情,朗读重音指导:冲了出来。

(二)引导发现,关注表达1.再读句子,联系生活,思考:作者写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现象?(植物生长,花开了。

)2.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的呢?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把花当作人来写的表达特点,感受这样的表达特别地有意思,特别有新鲜感。

3.尝试仿写。

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清风一来,他们……蝴蝶一来,他们……蜜蜂一来,他们…………,他们……你能学着诗人的样子,写一写花孩子们的表现。

学生练习,交流小结。

四、学写生字,积累词句。

1.“荒”“笛”书写指导根据形声字特点识记,如“荒”字声旁是“亡”,所以没有一点;“笛”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

2.积累语句。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 huāng()野,在竹林中吹着口dí()。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 wú()狂欢。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积累运用回忆雨中“Party”的情景,用文中的词句填一填。

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来参加舞会了。

花孩子们(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来参加舞会了。

设疑:还有谁也来参加舞会了呢?二、想象品味,关注表达(一)想象品味,体会把万物当作人的写法。

1. 划出描写“雷云、树枝、东风、绿叶”的句子,读一读。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2. 划出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联系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吹着口笛”“互相碰触着”“拍着大手”的意思。

3. 情境朗读,想象雷云、树枝的动作,读出轻松快乐的心情。

4. 思考:这样写为什么让人觉得特别有意思呢?5. 交流:把自然万物当作人来写。

(二)联系生活,体会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1. 质疑问难,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 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