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几何练习题
初二数学几何图形练习题

初二数学几何图形练习题1. 设△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BAC = 90°,∠ABC =∠ACB。
已知 AB = 5cm。
(a) 求 BC 的长度。
(b) 求△ABC 的面积。
2. 在△ABC 中,AD 是边 BC 的中线,且 AB = 3cm,BC = 4cm。
连接 BD,BD 的延长线交 AC 于 E 点。
(a) 求 BD 和 DE 的长度。
(b) 求△ADE 的面积。
3. 在△ABC 中,D、E 两点分别在边 AB、AC 上。
若DE ║ BC,则证明:AD/BD + AE/CE = 1。
4. 已知△ABC 中,∠BAC = 40°,∠ABC = 70°,点 D 在边 BC 上,且满足 BD = AC。
(a) 求∠BDC 的度数。
(b) 求∠ADB 的度数。
5. 在△ABC 中,D、F 分别是边 AB、AC 上的两个点,连接 BF、CD。
已知 AF = 6cm,BF = 4cm,CF = 3cm,FD = 1.5cm。
(a) 求△BFD 的面积。
(b) 求△ABC 的面积。
6. △ABC 的三个内角分别为 60°、75°、45°。
(a) 将△ABC 分别绕着顶点 A,边 BC,边 AC 旋转 90°,分别得到△A'B'C'、△AB'C'、△A'BC。
求△A'B'C'、△AB'C'、△A'BC 的内角。
(b) 证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
7.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3, 4)、B(-1, -2)、C(-2, 6) 是顶点坐标。
连接 AB、AC,垂直平分 AC 的线段交 AB 的延长线于点 D。
求点 D 的坐标。
8. 已知△ABC 中,点 D、E 分别是边 AB、BC 上的两个点,且 DE ║ AC。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F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2、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3、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4、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B5、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 上的任一点,PF ⊥AP ,CF 平分∠DCE .求证:PA =PF .6、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与CF 相交于P ,且 AE =CF .求证:∠DPA =∠DPC .7如图,△ABC 中,∠C 为直角,∠A=30°,分别以AB 、AC 为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ABE 与正△ACD ,DE 与AB 交于F 。
求证:EF=FD 。
8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EC 和DF 相交于G ,连接AG ,求证:AG=AD 。
9、已知在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的一点,且BE=AC,延长BE 交AC 与F,求证AF=EFD FEP CB AFPDE CBA,九年级数学【答案】1.如下图连接AC 并取其中点Q ,连接QN 和QM ,所以可得∠QMF=∠F ,∠QNM=∠DEN 和∠QMN=∠QNM ,从而得出∠DEN =∠F 。
2.过E,C,F 点分别作AB 所在直线的高EG ,CI ,FH 。
可得PQ=2EGFH。
由△EGA ≌△AIC ,可得EG=AI ,由△BFH ≌△CBI ,可得FH=BI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综合复习练习题(有答案)

几何练习题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中,BC=8,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点D、E,△BCE的周长为18,则AC 的长等于()A.12B.10C.8D.62.下列图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线段B.等腰三角形C.平行四边形D.等边三角形3.已知A(a,1)与B(5,b)关于原点对称,则a b的值为()A.B.C.﹣5D.54.如图,在△ABC中,∠ACB=90°,D是BC的中点,DE⊥BC,CE∥AD,若AC=2,∠ADC=30°,①四边形ACED是平行四边形;②△BCE是等腰三角形;③四边形ACEB的周长是10+2;④四边形ACEB的面积是16.则以上结论正确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5.如图,在△ABC中,D是AB上一点,AD=AC,AE⊥CD,垂足为点E,F是BC的中点,若BD=16,则EF的长为()A.32B.16C.8D.46.若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45°,则该正多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为()A.4B.5C.6D.8二.填空题7.如图在△ABC中,BF、CF是角平分线,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DE经过点F.结论:①△BDF和△CEF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③△ADE的周长=AB+AC;④BF=CF.其中正确的是(填序号)8.如图,等腰△ABC中,AB=AC=10,∠B=15°,则S△ABC=.9.如图,已知动点P可在射线OB上运动,∠AOB=40°,当∠A=°时,△AOP为直角三角形.10.如图,AB=AC,AC的垂直平分线MN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若AE=5,△BCD的周长为17,则△ABC的周长为.11.如图,Rt△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CD=4,AB=16,则△ABD的面积等于.12.在正方形、长方形、线段、等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图形中,是旋转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13.如图,▱ABCD中,EF过对角线的交点O如果AB=4cm,AD=3cm,OF=1cm,则四边形BCEF的周长为.14.如图,分别以Rt△ABC的斜边AB、直角边AC为边向外作等边△ABD和△ACE,F为AB的中点,DE,AB相交于点G,若∠BAC=30°,下列结论:①EF⊥AC;②四边形ADFE为平行四边形;③AD=4AG;④△DBF≌△EF A.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15.在Rt△ABC中,∠C=90°,AC=3,BC=4,点D、E、F是三边的中点,则△DEF的周长是.16.如图,已知在等边△ABC中,沿图中虚线剪去∠C,则∠1+∠2=.三.解答题17.已知:如图,∠ACD是△ABC的一个外角,CE、CF分别平分∠ACB、∠ACD,EH∥BC,分别交AC、CF于点G、H.求证:GE=GH.18.如图,已知D为BC的中点,DE⊥AB,DF⊥AC,点E,F为垂足,且BE=CF,∠BDE=3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19.如图,△ABC中,AB=AC,∠C=30°,DA⊥BA于A,BC=6cm,求AD的长.20.如图,在△ABC中,AB=AC,作AB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BC于M,交AB于点N.(1)如图(1),若∠A=40°,则∠NMB=度;(2)如图(2),若∠A=70°,则∠NMB=度;(3)如图(3),若∠A=120,则∠NMB=度;(4)由(1)(2)(3)问,你能发现∠NMB与∠A有什么关系?写出猜想,并证明.21.如图:已知OA和OB两条公路,以及C、D两个村庄,建立一个车站P,使车站到两个村庄距离相等即PC=PD,且P到OA,OB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22.如图,点B,C分别在∠A的两边上,点D是∠A内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且AB=AC,DE=DF.求证:BD=CD.2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BP旋转后能与△CBP′重合.(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2)旋转角度是多少度?(3)连结PP′后,△BPP′是什么三角形?简单说明理由.24.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并且其中一个内角比它相邻的外角大10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2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F,G,H分别是AB,CD,AC,EF的中点,求证:GH⊥EF.26.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AE=CF,顺次连接B、E、D,F.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27.已知:如图是某城市部分街道示意图,AF∥BC,且AF⊥CE,AB=DC,AB∥DE,BD∥AE.甲、乙两人同时从B站乘车到F站,甲乘1路车,路线是B→A→E→F,乙乘2路车,路线是B→D→C→F,假设两车速度相同,途中耽误时间相同,那么谁先到达F站?说明理由.28.如图,已知B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E、F分别在边AB、BC上,ED∥BC,BE=CF.(1)求证:四边形DEFC是平行四边形;(2)若∠ABC=60°,BD=4,求四边形DEFC的面积.29.如图,已知在等边△ABC中,AD,CF分别为边CB,BA上的中线,以AD为边作等边△ADE.求证:(1)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2)EF平分∠AED.30.如图,在△ABC中,D,E,F分别为边BC,AB,AC上的点,ED∥AF且ED=AF,延长FD到点G,使DG=FD,求证:ED,AG互相平分.答案一.选择题1.B.2.A.3.B.4.C.5.C.6.B.二.填空题7.①②③.8.25.9.50°或90°.10.27.11.32.12.等边三角形.13.9cm.14.①②③④.15.6.16.240°.三.解答题7.解:∵EH∥BC,∴∠BCE=∠GEC,∠GHC=∠DCH,∵∠GCE=∠BCE,∠GCH=∠DCH,∴∠GEC=∠GCE,∠GCH=∠GHC,∴EG=GC=GH,∴GE=GH.18.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DE⊥AB,DF⊥AC,∴△BED和△CFD都是直角三角形,在△BED和△CFD中,,∴△BED≌△CFD(HL),∴∠B=∠C,∴AB=AC(等角对等边).∵∠BDE=30°,DE⊥AB,∴∠B=60°,∴△ABC是等边三角形.19.解:∵AB=AC,∴∠B=∠C=30°,∴∠BAC=180°﹣2×30°=120°,∵DA⊥BA,∴∠BAD=90°,∴∠CAD=120°﹣90°=30°,∴∠CAD=∠C,∴AD=CD,在Rt△ABD中,∵∠B=30°,∠BAD=90°,∴BD=2AD,∴BC=BD+CD=2AD+AD=3AD,∵BC=6cm,∴AD=2cm.20.解:(1)如图1中,∵AB=AC,∴∠B=∠ACB=(180°﹣40°)=70°,∵MN⊥AB,∴∠MNB=90°,∴∠NMB=20°,故答案为20.(2)如图2中,∵AB=AC,∴∠B=∠ACB=(180°﹣70°)=55°,∵MN⊥AB,∴∠MNB=90°,∴∠NMB=35°,故答案为35.(3)如图3中,如图1中,∵AB=AC,∴∠B=∠ACB=(180°﹣120°)=30°,∵MN⊥AB,∴∠MNB=90°,∴∠NMB=60°,故答案为60.(4)结论:∠NMB=∠A.理由:如图1中,∵AB=AC,∴∠B=∠ACB=(180°﹣∠A)∵MN⊥AB,∴∠MNB=90°,∴∠NMB=90°﹣(90°﹣∠A)=∠A.21.解:如图,点P为所作.22.证明:连接AD,∵DE⊥AB,DF⊥AC,DE=DF,∴∠BAD=∠CAD,在△ABD和△ACD中,∴△ABD≌△ACD,(SAS),∴BD=CD.23.解:(1)∵△ABP旋转后能与△P'BC重合,点B是对应点,没有改变,∴点B是旋转中心;(2)AB与BC是旋转前后对应边,旋转角=∠ABC,∵△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旋转角是60°;(3)连结PP′后,△BPP′是等边三角形,理由:∵旋转角是60°,∴∠PBP′=60°,又∵BP=BP′,∴△BPP′是等边三角形.24.解:设每个内角度数为x度,则与它相邻的外角度数为180°﹣x°,根据题意可得x﹣(180﹣x)=100,解得x=140.所以每个外角为40°,所以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360÷40=9.答: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9.25.证明:∵E,F,G分别是AB,CD,AC的中点,∴FG=AD,EG=BC,∵AD=BC,∴FG=GE,∵H是EF的中点,∴GH⊥EF.26.证明:连接BD,交AC于点O,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OB=OD,∵AE=CF,∴OA﹣AE=OC﹣CF,即OE=OF,∴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27.解:同时到达,理由如下:连接AC,如图,∵AF∥BC,AB=CD,∴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AC=BD,∵AB∥DE,BD∥AE,∴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AE=BD=AC,AB=DE,∵AF⊥CE,∴AF为线段CE的垂直平分线,∴CF=EF,∴甲乘1路车,路程=BA+AE+EF=CD+BD+CF,乙乘2路车,路程=BD+DC+CF,∴两人同时到达.28.解:(1)∵ED∥BC,∴∠BDE=∠DBC.∵BD是△ABC的角平分线,∴∠ABD=∠DBC,∴∠BDE=∠ABD,∴BE=DE.∵BE=CF,∴DE=CF.又∵ED∥BC,∴四边形DEFC是平行四边形;(2)如图所示:过点B作BG⊥DE,垂足为G.由(1)可知∠EDB=∠ABC.∵∠ABC=60°.∴∠EDB=30°.又∵∠G=90°.∴BG=BD=2.∵ED∥FC,∴∠AED=∠ABC=60°.∴∠GEB=60°.∴ED=BE=BG÷=.∴平行四边形EDCF的面积=ED•BG=.29.证明:(1)∵△ABC是等边三角形,AD,CF分别为边CB,BA上的中线,∴AD=CF,AD⊥BC,∠BCF=30°,∵△ADE是等边三角形,∴DE=AD,∠ADE=60°,∴∠BDE=90°﹣60°=30°=∠BCF,∴DE=CF,DE∥CF,∴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2)∵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EF∥CD,∴∠FED=∠BCF=30°,∵△ADE是等边三角形,∴∠AED=60°,∴∠AEF=30°=∠DEF,∴EF平分∠AED.30.证明:连接EG、AD,如图所示:∵ED∥AF,且ED=AF,∴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AE=DF,又DG=DF,∴AE=DG,∴四边形AEGD是平行四边形,∴ED,AG互相平分.。
初二数学 几何证明初步经典练习题 含答案

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推理过程:○1 作CM ∥AB ,则∠A= ,∠B= ,∵∠ACB +∠1+∠2=1800( ,∴∠A+∠B+∠ACB=1800. ○2 作MN ∥BC ,则∠2= ,∠3= ,∵∠1+∠2+∠3=1800,∴∠BAC+∠B+∠C=1800. 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3、.如图,在△ABC 中,∠C >∠B,求证:AB >AC 。
4. 已知,如图,AE5. 已知:如图,EF ∥AD ,∠1 =∠2. 求证:∠AGD +∠BAC = 180°.反证法经典例题6.求证: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7.如图,在平面内,AB 是L 的斜线,CD 是L 的垂线。
求证:AB 与CD 必定相交。
8.2一.角平分线--轴对称9、已知在ΔABC 中,E为BC的中点,AD 平分BAC ∠,BD ⊥AD 于D .AB =9,AC=13求DE的长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 =DF .又BE =EC ,即D E为ΔBCF 的中位线.∴DE=12FC=12(AC-AB)=2. 10、已知在ΔABC 中,108A ∠=,AB =AC ,BD 平分ABC ∠.求证:BC =AB +CD .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18ABD DBE ∠=∠=,108A BED ∠=∠=,36C ABC ∠=∠=.∴72DEC EDC ∠=∠=,∴CD=CE ,∴BC =AB +CD .11、如图,ΔABC 中,E是BC 边上的中点,DE ⊥BC 于E ,交BAC ∠的平分线AD 于D ,过D 作DM ⊥AB 于M,作DN ⊥AC 于N .求证:BM =CN .分析:连接DB 与DC .∵DE 垂直平分BC ,∴DB =DC .易证ΔAMD ≌ΔAND .∴有DM =DN .∴ΔBMD ≌ΔCND (HL).∴BM =CN .二、旋转12、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E在BC 上,F在DC 上,BE +DF=EF .求证:45EAF ∠=. C B ADE F D A B C B A E D NM B D A C分析:将ΔADF 绕A顺时针旋转90得ABG .∴GAB FAD ∠=∠.易证ΔAGE ≌ΔAFE .∴ 1452FAE GAE FAG ∠=∠=∠= 13、如图,点E 在ΔABC 外部,D 在边BC 上,DE 交AC 于F .若123∠=∠=∠,AC=AE.求证:ΔABC ≌ΔADE .分析:若ΔABC ≌ΔADE ,则ΔADE 可视为ΔABC 绕A逆时针旋转1∠所得.则有B ADE ∠=∠.∵12B ADE ∠+∠=∠+∠,且12∠=∠.∴B ADE ∠=∠.又∵13∠=∠.∴BAC DAE ∠=∠.再∵AC=AE.∴ΔABC ≌ΔADE .14、如图,点E为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点F为CB的延长线上的一点,且EA⊥AF.求证:DE=BF.分析:将ΔABF 视为ΔADE 绕A顺时针旋转90即可.∵90FAB BAE EAD BAE ∠+∠=∠+∠=.∴FBA EDA ∠=∠. 又∵90FBA EDA ∠=∠=,AB=AD.∴ΔABF ≌ΔADE .(ASA)∴DE=DF. 平移第14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第17题图三、平移15、如图,在梯形ABCD 中,BD ⊥AC ,AC =8,BD =15.求梯形ABCD 的中位线长. 分析:延长DC到E使得CE=AB.连接BE.可得ACEB .可视为将AC平移到BE.AB平移到CE.由勾股定理可得DE=17.∴梯形ABCD中位线长为8.5.16、已知在ΔABC 中,AB =AC ,D 为AB 上一点,E为AC 延长线一点,且BD =CE .求证:DM =EM 分析:作DF∥AC交BC于F.易证DF=BD=CE.则DF可视为CE平移所得.∴四边形DCEF为DCEF .∴DM=EM.线段中点的常见技巧 --倍长四、倍长17、已知,AD为ABC 的中线.求证:AB+AC>2AD.分析:延长AD到E使得AE=2AD.连接BE易证ΔBDE ≌ΔCDA .∴BE=AC.∴AB+AC>2AD.18、如图,AD 为ΔABC 的角平分线且BD =CD .求证:AB =AC . 分析:延长AD到E使得AD=ED.易证ΔABD ≌ΔECD .∴EC=AB. ∵BAD CAD ∠=∠.∴E CAD ∠=∠.∴AC=EC=AB. 19、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和E分别为BC与AC上的点,且AE=CD.连接AD与BE交于点P,作BQ⊥AD于Q.求证:BP=2PQ.分析:延长PD到F使得FQ=PQ.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BC=AC,60ABD C ∠=∠=.又∵AE=CD,∴BD=CE.∴ΔABD ≌ΔBCE .∴CBE BAD ∠=∠.∴60BPQ PBA PAB PBA DBP ∠=∠+∠=∠+∠=.易证ΔBPQ ≌ΔBFQ .得BP=BF,又60BPD ∠=.∴ΔBPF 为等边三角形.∴BP=2PQ.中位线五、中位线、中线:20、已知在梯形ABCD 中,AD ∥BC ,E和F分别为BD 与AC 的中点, 求证:1()2EF BC AD =-. 分析:取DC中点G,连接EG与FG.则EG为ΔBCD 中位线,FG为ΔACD 的中位线. ∴EG∥=12BC ,FG ∥=12AD .∵AD ∥BC .∴过一点G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BC,即E、F、G共线.∴1()2EF BC AD =-.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1、已知,在ABCD 中BD AB 21=.E为OA的中点,F为OD中点,G为BC中点. 求证:EF=EG.分析:连接BE .∵BD AB 21=,AE=O E.∴BE⊥CE,∵BG=CG. ∴BD EG 21=.又EF为ΔAOD 的中位线.∴AD EF 21=.∴EF=EG. 22、在ΔABC 中,AD是高,CE是中线,DC=BE,DG⊥CE于G.求证:(1)CG=EG.(2)2B BCE ∠=∠.分析:(1)连接DE.则有DE=BE=DC.∴Rt ΔCDG ≌Rt ΔEDG (HL).∴EG=CG.∵DE=BE.∴B BDE DEC BCE ∠=∠=∠+∠.∵DE=CD.∴DEC BCE ∠=∠.∴2B BCE ∠=∠.几何证明初步测验题(1)一、选择题(每空3 分,共36 分)1、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 、一组锐角对应相等B 、两组锐角分别对应相等C 、一组直角边对应相等D 、两组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2、如图,已知AB ∥CD ,∠A =50°,∠C =∠E .则∠C =( )A .20°B .25°C .30°D .40°第2题图 第4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应先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A .有两个角是直角B .有两个角是钝角C .有两个角是锐角D .一个角是钝角,一个角是直角4、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BOE=90°,OF 平分∠AOE ,∠1=15°30’,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D B E F OC B E F ED G AA.∠2=45° B.∠1=∠3 C.∠AOD+∠1=180° D.∠EOD=75°30’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①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且都相交于一点②三角形的中线都是过三角形的某一个顶点,且平分对边的直线③在△ABC中,若∠A=12∠B=13∠C,则△ABC是直角三角形④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8和10,那么它的最短边的取值范围是2<b<18A.1个 B.2个 C.3个 D.4个6、如图,在AB=AC的△ABC中,D是BC边上任意一点,DF⊥AC于F,E在AB边上,使ED⊥BC于D,∠AED=155°,则∠EDF等于()A、50°B、65°C、70°D、75°7、如图,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D是∠ABC的平分线,DE⊥BC于E,若BC=10cm,则△DEC的周长为()A.8cm B.10cm C.12cm D.14cm8、如图,已知△ABC中,∠ABC=45°,AC=4,H是高AD和BE的交点,则线段BH的长度为()A. B.9、如图,正方形ABCD内有两条相交线段MN、EF,M、N、E、F分别在边AB、CD、AD、BC上.小明认为:若MN = EF,则MN⊥EF;小亮认为: 若MN⊥EF,则MN = EF.你认为()A.仅小明对 B.仅小亮对 C.两人都对 D.两人都对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第12题图10、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Q=PQ,PR=PS,PR⊥AB于R,PS⊥AC于S,•则四个结论正确的是().①点P在∠A的平分线上; ②AS=AR; ③QP∥AR; ④△BRP≌△QSP.A.全部正确; B.仅①和②正确; C.仅②③正确; D.仅①和③正确11、如图,△ABC中,CD⊥AB于D,一定能确定△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个数是()①∠1=∠②③∠+∠2=90°④=3:4:5 ⑤A.1 B.2 C.3 D.412、如图,过边长为1的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P,作PE⊥AC于E,Q为BC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时,连PQ交AC边于D,则DE的长为()A.13B.12C.23D.不能确定二、填空题(每空3 分,共15 分)13、命题“对顶角相等”中的题设是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 。
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一线三等角)(精选精练)(专项练习)(教师版) 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专题12.12三角形全等几何模型(一线三等角)(精选精练)(专项练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22-23七年级下·辽宁朝阳·期末)王强同学用10块高度都是2cm 的相同长方体小木块,垒了两堵与地面垂直的木墙,木墙之间刚好可以放进一个等腰直角三角板(AC BC =,90ACB ∠=︒),点C 在DE 上,点A 和B 分别与木墙的顶端重合.则两堵木墙之间的距离DE 是()A .10cmB .15cmC .20cmD .25cm2.如图所示,,,B C E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C CD =,90B E ∠=∠=︒,AC CD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 .A ∠与D ∠互余B .2A ∠=∠C .ABC CED △≌△D .12∠=∠3.如下图所示,在△ABC 中,∠ACB=90°,AC=BC ,BE ⊥CE 于点E ,AD ⊥CE 于点D .DE=6cm ,AD=9cm ,则BE 的长是()A .6cmB .1.5cmC .3cmD .4.5cm4.(23-24八年级上·重庆开州·阶段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AC BC ∠=︒=.点()0,1B -,点()1,1C .则点A 坐标为()A .()1,3-B .()3,1-C .()2,1-D .()1,2-5.(22-23七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小丽与爸妈在公园里荡秋千.如图,小丽坐在秋千的起始位置A 处,OA 与地面垂直,两脚在地面上用力一蹬,妈妈在距地面1m 高的B 处接住她后用力一推,爸爸在C 处接住她.若妈妈与爸爸到OA 的水平距离BD 、CE 分别为1.4m 和1.8m ,90BOC ∠=︒.爸爸在C 处接住小丽时,小丽距离地面的高度是()A .1mB .1.6mC .1.8mD .1.4m6.(22-23八年级上·山东青岛·单元测试)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中的图案如图,其中的四边形ABCD 和EFGH 都是正方形,则ABF DAE ≌的理由是().A .SSSB .AASC .SASD .HL7.(23-24八年级上·河北唐山·期中)如图,在ABC 和CDE 中,点B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B E ACD ∠∠∠==,AC CD =,若2AB =,6BE =,则DE 的长为()A .8B .6C .4D .28.(2024·山西吕梁·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0,2A 处有一激光发射器,激光照射到点()1,0B 处倾斜的平面镜上发生反射,使得反射光线照射到点C 处的接收器上,若入射角45α=︒,AB BC =,则点C 处的接收器到y 轴的距离为()A .1B .2C .3D .49.(17-18八年级上·河南郑州·期中)如图中,AE ⊥AB 且AE =AB ,BC ⊥CD 且BC =CD ,若点E 、B 、D 到直线AC 的距离分别为6、3、2,则图中实线所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S 是()A .50B .44C .38D .3210.(22-23八年级下·新疆乌鲁木齐·期末)如图,AB CD ⊥,且AB CD =,E ,F 是AD 上两点,CE AD ⊥,BF AD ⊥.若4CE =,3BF =,2EF =,则AD 的长为()A .3B .5C .6D .7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21-22八年级上·山西吕梁·期中)如图,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物件斜靠在墙角处(∠O =90°),若OA =50cm ,OB =28cm ,则点C 离地面的距离是cm .12.(20-21八年级上·黑龙江·期中)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OA ⊥OC ,OA=OC ,若点A 的坐标为(4,1),则点C 的坐标为13.(2022·四川成都·二模)如图所示,ABC 中,,90AB AC BAC =∠=︒.直线l 经过点A ,过点B 作BE l ⊥于点E ,过点C 作CF l ⊥于点F .若2,5==BE CF ,则EF =.14.(19-20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如图,△ABC 中,∠C =90°,点D 为AC 上一点,∠ABD =2∠BAC =45°,若AD =12,则△ABD 的面积为.15.(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如图,两根旗杆间相距12米,某人从点B 沿BA 走向点A ,一段时间后他到达点M ,此时他仰望旗杆的顶点C 和D ,两次视线的夹角为90︒,且CM DM =.已知旗杆BD 的高为9米,该人的运动速度为1米/秒,则这个人运动到点M 所用时间是秒.16.(23-24八年级上·辽宁大连·期末)如图,在ABC 中,90ACB ∠= ,CD 为AB 边上的高,3BC =,6AC =,点E 从点B 出发,在直线BC 上以每秒2cm 的速度移动,过点E 作BC 的垂线交直线CD 于点F ,当点E 运动s 时,AB CF =.17.(19-20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阶段练习)如图,线段AB =8cm ,射线AN ⊥AB ,垂足为点A ,点C 是射线上一动点,分别以AC ,BC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得△ACD 与△BCE ,连接DE 交射线AN 于点M ,则CM 的长为.18.(22-23七年级下·四川成都·期末)在ABC 中,AB AC =,90BAC ∠<︒,点D 在边BC 上,2CD BD =,点E ,F 在线段AD 上,BED CFD BAC ∠=∠=∠.若ABC 的面积为9,则ABE CDF S S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8分)19.(8分)如图,在ABC 中,90ACB ∠=︒,AC BC =,BE CE ⊥,于点E AD CE ⊥,于点D .BEC 与CDA 全等吗?请说明理由.20.(8分)如图,90ABC ∠=︒,FA AB ⊥于点A ,D 是线段AB 上的点,AD BC =,AF BD =.(1)判断DF 与DC 的数量关系为,位置关系为.(2)如图2,若点D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点F 在点A 的左侧,其他条件不变,试说明(1)中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21.(10分)如图,在ABC 中,AB BC =.(1)如图1,直线NM 过点B ,AM MN ⊥于点M ,⊥CN MN 于点N ,且90ABC ∠=︒,求证:MN AM CN =+.(2)如图2,直线NM 过点B ,AM 交NM 于点M ,CN 交NM 于点N ,且AMB ABC BNC ∠=∠=∠,则MN AM CN =+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22.(10分)如图,在ABC 中,2AB AC ==,40B C ∠=∠=︒,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D 不与B 、C 重合),连接AD ,作40ADE ∠=︒,DE 交线段AC 于E .(1)当115BDA ∠=︒时,EDC ∠=°,DEC ∠=°;点D 从B 向C 运动时,BDA ∠逐渐变(填“大”或“小”);(2)当DC 等于多少时,ABD DCE △△≌,请说明理由;(3)在点D 的运动过程中,ADE V 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BDA ∠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23.(10分)(23-24八年级上·重庆江津·期末)通过对下面数学模型的研究学习,解决下列问题:【模型呈现】(1)如图,90ACE ∠=︒,AC CE =,过点A 作AB BC ⊥于点B ,过点E 作ED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D .由90ACB DCE DCE E ∠+∠=∠+∠=︒,得CAB E ∠=∠.又90ABC CDE ∠=∠=︒,AC CE =,可以推理得到ABC CDE △△≌,进而得到AB =______,BC =______.(请完成填空)我们把这个数学模型称为“K 字”模型或“一线三等角”模型.【模型应用】(2)①如图,90ACE BCD ∠=∠=︒,AC CE =,BC CD =,连接AB 、DE ,且DE CG ⊥于点G ,AB 与直线CG 交于点F ,求证:点F 是AB 的中点;②如图,若点M 为x 轴上一动点,点N 为y 轴上一动点,点P 的坐标为()51,,是否存在以M 、N 、P 为顶点且以PM 为斜边的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4.(12分)(22-23八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已知,在ABC 中,AB 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且9DE cm BDA AEC BAC =∠=∠=∠,.(1)如图①,若AB AC ⊥,则BD 与AE 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CE 与AD 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2)如图②,判断并说明线段BD ,CE 与DE 的数量关系;(3)如图③,若只保持7BDA AEC BD EF cm ∠=∠==,,点A 在线段DE 上以2cm/s 的速度由点D 向点E 运动,同时,点C 在线段EF 上以cm /s x 的速度由点E 向点F 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s t ().是否存在x ,使得ABD △与EAC 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C【分析】由题意易得90ADC CEB ∠=∠=︒,则有BCE DAC ∠=∠,进而可证ADC CEB ∆∆≌,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详解】解:∵AC BC =,90ACB ∠=︒,AD DE ⊥,BE DE ⊥,∴90ADC CEB ∠=∠=︒,∴90ACD BCE ∠+∠=︒,90ACD DAC ∠+∠=︒,∴BCE DAC ∠=∠,∵在ADC ∆和CEB ∆中,ADC CEB DAC BCE AC BC ∠=∠⎧⎪∠=∠⎨⎪=⎩∴ADC CEB ∆∆≌;∴6cm EC AD ==,14cm DC BE ==,∴20(cm)DE DC CE =+=,故选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是解题的关键.2.D【分析】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2A ∠=∠,再利用“角角边”证明ABC 和CED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即可解答.【详解】∵90B E ∠=∠=︒,∴190A ∠+∠=︒,290D ∠+∠=︒,∵AC CD ⊥,∴1290∠+∠=︒,故D 错误;∴2A ∠=∠,故B 正确;∴90A D ∠+∠=︒,故A 正确;在ABC 和CED 中,2A B E AC CD ∠=∠⎧⎪∠=∠⎨⎪=⎩,∴()AAS ABC CED ≅ ,故C 正确;故选: D .【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确定出全等的条件2A ∠=∠是解题的关键.3.C【分析】本题可通过全等三角形来求BE 的长.△BEC 和△CDA 中,已知了一组直角,∠CBE 和∠ACD 同为∠BCE 的余角,AC=BC ,可据此判定两三角形全等;那么可得出的条件为CE=AD ,BE=CD ,因此只需求出CD 的长即可.而CD 的长可根据CE 即AD 的长和DE 的长得出,由此可得解.【详解】解:∵∠ACB=90°,BE ⊥CE ,∴∠BCE+∠ACD=90°,∠BCE+∠CBE=90°;∴∠ACD=∠CBE ,又AC=BC ,∴△ACD ≌△CBE ;∴EC=AD ,BE=DC ;∵DE=6cm ,AD=9cm ,则BE 的长是3cm .故选C .【点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考的热点,一般以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4.D【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过C 作直线l y ∥轴,过B 作BE l ⊥于E ,过A 作AD l ⊥于D ,于是得到90ADC ACB BEC ∠=∠=∠=︒,得到CAD BC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 CE CD BE ==,根据点()0,1B -,点()1,1C ,得到1,112BE CD AD CE ====+=,于是得到结论.【详解】解:过C 作直线l y ∥轴,过B 作BE l ⊥于E ,过A 作AD l ⊥于D ,∴90ADC ACB BEC ∠=∠=∠=︒,∴90DAC ACD ACD BCE ∠+∠=∠+∠=︒,∴CAD BCE ∠=∠,在ACD 与CBE △中,CAD BCE ADC CEB AC BC ∠=∠⎧⎪∠=∠⎨⎪=⎩,∴()AAS ACD CBE ≌,∴,AD CE CD BE ==,∵点()0,1B -,点()1,1C ,∴1,112BE CD AD CE ====+=,∴()1,2A -.故选:D .5.D【分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AAS ,证得OBD 与COE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可求出OE 和OD 的值,进而求出OA 的值,最后根据OA OE AE -=,即可求出问题答案.【详解】解:90BOC ∠=︒ ,90BOD COE ∴∠+∠=︒,90BDO ∠=︒ ,90CEO ∠=︒,90BOD OBD ∴∠+∠=︒,90COE OCE ∠+∠=︒,COE OBD ∴∠=∠,BOD OCE ∠=∠,又OB CO = ,()OBD COE AAS ∴≅ ,1.4m OE BD ∴==, 1.8m OD CE ==,1.8m 1m 1.4m 1.4m AE OA OE OD DA OE ∴=-=+-=+-=.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问题,理解题意及熟知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关键.6.B【分析】由正方形的性质知,AB DA =,由同角的余角相等知,BAF ADE ∠=∠,又有90AFB DEA ∠=∠=︒,故根据AAS 证得ABF DAE ≌.【详解】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90AB DA BAF DAE =∠+∠=︒,,∵90ADE DAE ∠+∠=︒,∵BAF ADE ∠=∠,在ABF △与DAE 中,BAF ADE AFB AED AB AD ∠=∠⎧⎪∠=∠⎨⎪=⎩,∴()AAS ABF DAE ≌△△.故选:B .【点拨】本题利用了正方形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学生要以常用的几种判定方法掌握并灵活运用.7.C【分析】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AAS ABC CED ≌ ,由DE BC BE AB ==-即可求出结果.【详解】解:180B ACB BAC ∠+∠+∠=︒ ,B E ACD ∠∠∠==,180ACD ACB BAC ∴∠+∠+∠=︒,180ACD ACB DCE ∠+∠+∠=︒,BAC DCE ∴∠=∠,在ABC 和CED △中,BAC DCE B E AC CD ∠=∠⎧⎪∠=∠⎨⎪=⎩,∴()AAS ABC CED ≌ ,,BC DE AB CE ∴==,2AB =,6BE =,∴624DE BC BE CE BE AB ==-=-=-=,故选:C .8.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坐标与图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过点C 作CM x ⊥轴于点M ,证明ABO BCM ≌V V 得出2BM OA ==,进一步得出3OM =即可【详解】解:过点C 作CM x ⊥轴于点M ,如图,则90,CBM BCM ∠+∠=︒根据题意得90,ABC ∠=︒∴90,ABO CBM ∠+∠=︒∴,ABO BCM ∠=∠又,90,AB BC AOB BMC =∠=∠=︒∴,AOB BMC ≌V V ∴2,BVM AB ==∴123,OM OB BM =+=+=即点C 处的接收器到y 轴的距离为3,故选:C9.D【分析】由已知和图形根据“K ”字形全等,用AAS 可证△FEA ≌△MAB ,△DHC ≌△CMB ,推出AM =EF =6,AF =BM =3,CM =DH =2,BM =CH =3,从而得出FH =14,根据阴影部分的面积=S 梯形EFHD -S △EF A -S △ABC -S △DHC 和面积公式代入求出即可.【详解】∵AE ⊥AB ,EF ⊥AF ,BM ⊥AM,∴∠F =∠AMB =∠EAB =90°,∴∠FEA +∠EAF =90°,∠EAF +∠BAM =90°,∴∠FEA =∠BAM ,在△FEA 和△MAB 中F BMA FEA BAM AE AB ∠∠⎧⎪∠∠⎨⎪⎩===,∴△FEA ≌△MAB (AAS ),∴AM =EF =6,AF =BM =3,同理CM =DH =2,BM =CH =3,∴FH =3+6+2+3=14,∴梯形EFHD 的面积=12EF DH FH + ()=126241⨯+⨯()=56,∴阴影部分的面积=S 梯形EFHD -S △EF A -S △ABC -S △DHC =11566322183322-⨯⨯-⨯⨯-⨯⨯=32.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关键是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成规则图形的面积.10.B【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掌握相关性质内容是解题的关键.由AB CD ⊥可得90A D ∠+∠=︒,由CE AD ⊥,BF AD ⊥可得90CED AFB ∠=∠=︒,A B ∠∠=︒+90,从而B D ∠=∠,进而证得()AAS ABF CDE ≌,可得4AF CE ==,3BF DE ==,推出()AD AF DF AF DE EF =+=+-,代入数据即可解答.【详解】∵AB CD ⊥,∴90A D ∠+∠=︒,∵CE AD ⊥,BF AD ⊥,∴90CED AFB ∠=∠=︒,∴1801809090A B AFB ∠+∠=︒-∠=︒-︒=︒,∴B D ∠=∠,∵AB CD =,∴()AAS ABF CDE ≌,∴4AF CE ==,3BF DE ==,∴()()4325AD AF DF AF DE EF =+=+-=+-=.故选:B11.28【分析】作CD ⊥OB 于点D ,依据AAS 证明D AOB B C ∆≅∆,GMF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过点C 作CD ⊥OB 于点D,如图,∴90CDB AOB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CB ,90ABC ∠=︒∴90ABO CBD ∠+∠=︒又90CBD BCD ∠+∠=︒∴ABO BCD∠=∠在ABO ∆和BCD ∆中,AOB BDC ABO BCD AB CB ∠=∠⎧⎪∠=∠⎨⎪=⎩∴()ABO BCD AAS ∆≅∆∴28cmCD BO ==故答案为:28.【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1,4)【分析】过点A 和点C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D ,E ,证明△COE ≌△OAD ,得到OE=AD ,CE=OD ,再根据点A 的坐标可得结果.【详解】解:过点A 和点C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D ,E ,∵∠AOC=90°,∴∠COE+∠AOD=90°,又∠CEO=90°,则∠COE+∠OCE=90°,∴∠OCE=∠AOD ,在△COE 与△OAD 中,OCE AOD CEO ODA OC OA ∠=∠⎧⎪∠=∠⎨⎪=⎩,∴△COE ≌△OAD (AAS ),∴OE=AD ,CE=OD ,∵点A 的坐标为(4,1),∴OD=4,AD=1,∴CE=OD=4,OE=AD=1,∴点C 的坐标为(-1,4),故答案为:(-1,4).【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条件,作出辅助线,证明全等.13.7【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来实现相等线段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BE ⊥l ,CF ⊥l ,∴∠AEB =∠CFA =90°.∴∠EAB +∠EBA =90°.又∵∠BAC =90°,∴∠EAB +∠CAF =90°.∴∠EBA =∠CAF .在△AEB 和△CFA 中∵∠AEB =∠CFA ,∠EBA =∠CAF ,AB =AC ,∴△AEB ≌△CFA .∴AE =CF ,BE =AF .∴AE +AF =BE +CF .∴EF =BE +CF .∵2,5==BE CF ,∴257EF =+=;故答案为:7.【点拨】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余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证明三角形全等.14.36.【分析】作DE ⊥DB 交AB 于E ,EF 垂直AC 于F ,则∠DEB =90°-∠ABD =45°,证出AE =DE =DB ,通过证明△AEF ≌△BCD ,得出BC ==AF=12AD=6,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答案.【详解】作DE ⊥DB 交AB 于E ,EF 垂直AC 于F ,如图所示:则∠DEB =90°-∠ABD =45°,∴△B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B =DE ,∵∠ABD =2∠BAC =45°,∴∠BAC =22.5°,∴∠ADE =∠DEB -∠BAC =22.5°=∠BAC ,∴AE =DE =DB ,∵∠AFE=90°,∴F 是AD 中点,AF=FD ,又∵∠C=90°,∴∠CBD=90°-45°-22.5°=22.5°,在Rt △AEF 和Rt △BCD 中A CBD AFE BCD AE BD =⎧⎪=⎨⎪=⎩∠∠∠∠∴Rt △AEF ≌Rt △BCD (AAS ),∴AF=BC=12AD=6,∴△ABD 的面积S=12AD ×BC =12×12×6=36;故答案为:36.【点拨】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的计算,熟记特殊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是解题关键.15.3【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互余关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对应角相等,并巧妙地借助两个三角形全等,寻找所求线段与已知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本题的关键是求得ACM BMD ≌.【详解】解:∵90CMD ∠=︒,∴90CMA DMB +=︒∠∠,又∵90CAM ∠=︒,∴90CMA C ︒∠+∠=,∴C DMB ∠=∠,在ACM 和BMD 中,A B C DMB CM MD ∠=∠⎧⎪∠=∠⎨⎪=⎩,∴()AAS ACM BMD ≌,∴9BD AM ==米,1293BM =-=(米),∵该人的运动速度1米/秒,他到达点M 时,运动时间为313÷=(秒).故答案为:3.16.1.5或4.5【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分①当点E 在射线BC 上移动时,639BE CE BC ''=+=+=,②当点E 在射线CB 上移动时,()633cm BE AC BC =-=-=,熟练正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EF BC ⊥,∴90CEF ACB ∠=︒=∠,在CEF △和ACB △中,ECF A CEF ACB CF AB ∠=∠⎧⎪∠=∠⎨⎪=⎩,∴()AAS CEF ACB ≌,∴6CE AC ==,如图,①当点E 在射线BC 上移动时,639BE CE BC ''=+=+=,∵点E 从点B 出发,在直线BC 上以2cm 的速度移动,∴E 移动了:()92 4.5s ÷=;②当点E 在射线CB 上移动时,()633cm BE AC BC =-=-=,∵点E 从点B 出发,在直线BC 上以2cm 的速度移动,∴E 移动了:()32 1.5s ÷=;综上所述,当点E 在射线CB 上移动4.5s 或1.5s 时,CF AB =,故答案为:1.5或4.5.17.4cm.【分析】过点E 作EF ⊥AN 于F ,先利用AAS 证出△ABC ≌△FCE ,从而得出AB=FC=8cm ,AC=FE ,然后利用AAS 证出△DCM ≌△EFM,从而求出CM 的长.【详解】解:过点E 作EF ⊥AN 于F ,如图所示∵AN ⊥AB ,△BCE 和△A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BCE=∠ACD=∠CFE =90°,BC=CE ,AC=CD∴∠ABC+∠ACB=90°,∠FCE+∠ACB =90°,∴∠ABC =∠FCE ,在△ABC 和△FCE 中BAC CFE ABC FCE BC CE ∠=∠⎧⎪∠=∠⎨⎪=⎩∴△ABC ≌△FCE∴AB=FC=8cm ,AC=FE∴CD=FE在△DCM 和△EFM 中90DMC EMF DCM EFM CD FE ∠=∠⎧⎪∠=∠=︒⎨⎪=⎩∴△DCM ≌△EFM∴CM=FM=12FC=4cm.故答案为:4cm.【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掌握用AAS 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8.6【分析】本题属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ABE ≌CAF V ,推出ABE 与CAF V 面积相等,可得结论.【详解】解: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2CD BD =,ABD ∴ 与ADC △等高,底边比值为1:2,ABD ∴ 与ADC △的面积比为1:2.ABC 的面积为9,ABD ∴ 与ADC △的面积分别为3和6,BED CFD ∠=∠ ,AEB AFC ∴∠=∠.BED ABE BAE ∠=∠+∠ ,BAE CAF BAC ∠+∠=∠,BED BAC ∠=∠,BAC ABE BAE ∴∠=∠+∠,CAF ABE ∴∠=∠.在ABE 和CAF V 中,AEB AFC ABE CAF AB AC ∠=∠⎧⎪∠=∠⎨⎪=⎩,()AAS ABE CAF ∴ ≌,ABE ∴ 与CAF V 面积相等,ABE ∴ 与CDF 的面积之和为ADC △的面积,ABE ∴ 与CDF 的面积之和为6.故答案为:6.19.全等,理由见解析【分析】首先证明CAD BCE ∠=∠,即可证明CDA BEC ≌V V ,即可解题.【详解】全等,理由如下:BE CE ⊥,E AD CE ⊥,,90ACB ∠=︒∴90BCE DCA ∠+∠=︒,90DAC DCA ∠+∠=︒.∴CAD BCE ∠=∠;在BEC 和DAC △中,90BCE DAC BEC CDA BC AC ∠=∠⎧⎪∠=∠=︒⎨⎪=⎩∴()AAS BEC DAC ≌V V .【点拨】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0.(1)CD DF =,CD DF⊥(2)成立,见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直接证明AFD BDC ≌ ,即可得出结论;(2)仿照(1)的证明过程推出ADF BCD ≌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解:由题意,90A B ∠=∠=︒,在AFD △与BDC 中,AF BD A B AD BC =⎧⎪∠=∠⎨⎪=⎩∴()SAS AFD BDC ≌ ,∴DF DC =,ADF BCD ∠=∠,在Rt BDC 中,90BDC BCD ∠+∠=︒,∴90BDC ADF ∠+∠=︒,∴90FDC ∠=︒,∴CD DF ⊥,综上可知CD DF =,CD DF ⊥;(2)解:成立,理由如下:AF AB ⊥,∴90DAF ∠=︒,在ADF △和BCD △中,AF DB DAF CBD AD BC =⎧⎪∠=∠⎨⎪=⎩,∴()SAS ADF BCD ≌ ,∴DF DC =,ADF BCD ∠=∠,90BCD CDB ∠+∠=︒,∴90ADF CDB ∠+∠=︒,即90CDF ∠=︒,∴CD DF ⊥;∴(1)中结论仍然成立.【点拨】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等,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21.(1)见解析(2)成立,理由见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综合,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导角,可推导CBN BAM ∠=∠,最后证明(AAS)≌AMB BNC ,直接可证.(2)利用AMB ABC ∠=∠及ABN ∠是ABM 的外角,可以推出MAB CBN ∠=∠,再利用AAS 可以判定(AAS)≌AMB BNC ,再利用全等的性质导边即可证明.【详解】(1)证明:∵AM MN ⊥于点M ,⊥CN MN 于点N ;∴90AMB BNC ∠=∠=︒;∴90MAB ABM ∠+∠=︒;∵90ABC ∠=︒,∴90ABM NBC ∠+∠=︒;∴MAB NBC ∠=∠;在ABM 和BCN △中,AMB BNC MAB NBC AB BC ∠=∠⎧⎪∠=∠⎨⎪=⎩∴()AAS ABM BCN ≌;∴AM BN =,BM CN =;∴MN BN BM AM CN =+=+.(2)MN AM CN =+成立.理由如下:设AMB ABC BNC α∠=∠=∠=;∴180ABM BAM ABM CBN α∠+∠=∠+∠=︒-;∴BAM CBN ∠=∠;在ABM 和BCN △中;BAM CBN AMB BNC AB BC ∠=∠⎧⎪∠=∠⎨⎪=⎩∴()AAS ABM BCN ≌;∴AM BN =,BM CN =;∴MN BN BM AM CN =+=+;故MN AM CN =+成立.22.(1)25;115;小(2)当2DC =时,ABD DCE≌△△(3)可以;BDA ∠的度数为110︒或80︒【分析】(1)由已知平角的性质可得180EDC ADB ADE ∠=︒-∠-∠,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而求得DEC ∠,即可判断点D 从B 向C 运动过程中,BDA ∠逐渐变小;(2)当2DC =时,由已知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140DEC EDC ∠+∠=︒,140ADB EDC ∠+∠=︒,等量代换得ADB DEC ∠=∠,又由2AB AC ==,可得()AAS ABD DCE ≌△△;(3)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详解】(1)解:1801801154025EDC ADB ADE ∠=︒-∠-∠=︒-︒-︒=︒,1801802540115DEC EDC C ∠=︒-∠-∠=︒-︒-︒=︒,点D 从B 向C 运动时,BDA ∠逐渐变小,故答案为:25;115;小.(2)解:当2DC =时,ABD DCE ≌△△,理由:40C ∠=︒ ,140DEC EDC ∴∠+∠=︒,又40ADE ∠=︒ ,∴140ADB EDC ∠+∠=︒,ADB DEC ∴∠=∠,又 B C ∠=∠,2AB DC ==,∴()AAS ABD DCE ≌△△;(3)解:当BDA ∠的度数为110︒或80︒时,ADE V 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理由:110BDA ∠=︒ 时,70704030ADC EDC ∴∠=︒∠=︒-︒=︒,,40C ∠=︒ ,70DAC ∴∠=︒,304070AED C EDC ∠=∠+∠=︒+︒=︒,DAC AED ∴∠=∠,∴ADE V 是等腰三角形;80BDA ∠=︒ 时,100ADC ∴∠=︒,40C ∠=︒ ,40DAC ∴∠=︒,DAC ADE ∴∠=∠,∴ADE V 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点拨】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23.(1)CD ,DE ;(2)见解析;(3)存在,()4,0-或()6,0-【分析】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1)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答案;(2)过点A 作AM FG ⊥交FG 于点M ,过点B 作BN FG ⊥交FG 于点N ,证明(AAS)ACM CEG ≌,得出AM CG =;同理可得:BCN CDG ≌.得出BN CG =,证明(AAS)AMF BNF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F BF =;(3)分两种情况,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答案.【详解】(1)解:由题意可知ABC CDE △≌△,AB CD ∴=,BC DE =,故答案为:CD ,DE ;(2)证明:如图1,过点A 作AM FG ⊥交FG 于点M ,过点B 作BN FG ⊥交FG 于点N,ED CG ⊥ ,90ACE ∠=︒,90ACF ECG ECG E ∴∠+∠=∠+∠=︒,ACF E ∴∠=∠,在ACM △和CEG 中,ACM E AMC CGE AC CE ∠=∠⎧⎪∠=∠⎨⎪=⎩,(AAS)ACM CEG ∴ ≌,AM CG ∴=;同理可得:BCN CDG ≌.BN CG ∴=,AM BN ∴=,在AMF 和BNF 中,AFM BFN AMF BNF AM BN ∠=∠⎧⎪∠=∠⎨⎪=⎩,(AAS)AMF BNF ∴ ≌,AF BF ∴=,∴点F 是AB 的中点.(3)解:如图,当点N 在x 轴正半轴上时,由【模型呈现】可知MEN NDP ≌,5EM DN ∴==,DP EN =,514DP ∴=-=,4EN ∴=,(4,0)M ∴-;当点N 在x 轴负半轴上时,同理可得(6,0)M -.综上所述,点M 的坐标为(4,0)-或(6,0)-.24.(1)BD AE CE AD==,(2)DE BD CE=+(3)12t x ==,或928,49t x ==【分析】(1)利用平角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CAE ABD ∠=∠,再利用AAS 证明ABD CAE ≌, 得BD AE CE AD =,=;(2)由(1)同理可得ABD CAE △△≌,得BD AE CE AD ==,,可得答案;(3)分DAB ECA ≌ 或DAB EAC ≌△△两种情形,分别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解决问题.【详解】(1)解:∵BDA AEC BAC ∠=∠=∠,∴BAD CAE BAD ABD ∠+∠=∠+∠,∴CAE ABD ∠=∠,∵BDA AEC BA CA ∠=∠=,,∴ABD CAE AAS ≌() ,∴BD AE CE AD ==,,故答案为:BD AE CE AD ==,;(2)DE BD CE =+,由(1)同理可得ABD CAE AAS ≌() ,∴BD AE CE AD ==,,∴DE BD CE =+;(3)存在,当DAB ECA ≌ 时,∴2,7AD CE cm BD AE cm ====,∴1t =,此时2x =;当DAB EAC ≌△△时,∴ 4.5,7,AD AE cm DB EC cm ====∴924AD t ==,928749x =÷=,综上:12t x ==,或928,49t x ==.【点拨】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一线三等角基本模型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2024年数学八年级几何证明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

2024年数学八年级几何证明专项练习题1(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在三角形ABC中,若∠A = 90°,AB = 6cm,BC = 8cm,则AC 的长度为()。
A. 2cmB. 10cmC. 4cmD. 5cm2. 下列哪个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A. SASB. ASAC. AASD. AAA3.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
A. (2,3)B. (2,3)C. (2,3)D. (3,2)4. 下列哪个比例式是正确的?()A. 若a∥b,则∠1 = ∠2B. 若a∥b,则∠1 + ∠2 = 180°C. 若a⊥b,则∠1 = 90°D. 若a⊥b,则∠1 + ∠2 = 180°5.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若AB = AC,∠B = 70°,则∠C的度数为()。
A. 70°B. 40°C. 55°D. 110°6. 下列哪个条件可以判定两个角相等?()A. 对顶角B. 邻补角C. 内错角D. 同位角7.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若AD = 8cm,AB = 6cm,则对角线AC 的长度()。
A. 10cmB. 14cmC. 12cmD. 15cm8. 下列哪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A. 等腰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矩形D. 梯形9. 在三角形ABC中,若a = 8cm,b = 10cm,c = 12cm,则三角形ABC是()。
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10. 下列哪个条件不能判定两个直线平行?()A. 内错角相等B. 同位角相等C. 同旁内角互补D. 两直线垂直二、判断题:1. 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 在等腰三角形中,底角相等。
()3. 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4. 若两个角的和为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docx

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 AD= BC, M、 N 分别是 AB、 CD的中点, AD、 BC的延长线交MN于 E、 F.F 求证:∠ DEN=∠ F.EN CDA BM2、如图,分别以△ABC的 AC 和 BC 为一边,在△ABC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和正方形 CBFG,点P是 EF 的中点.D求证:点 P 到边 AB的距离等于 AB的一半.GECPFA QB3、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DE∥ AC, AE= AC, AE与 CD相交于 F.求证: CE=CF.ADF EB C.4、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DE∥ AC,且 CE= CA,直线 EC交 DA延长线于F.求证: AE=AF.A DFB CE5、设 P 是正方形ABCD一边 BC上的任一点,PF⊥ AP, CF平分∠ DCE.A求证: PA=PF.D FBP C E 6、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 E、F 分别是 BC、 AB 上的一点, AE 与 CF 相交于 P,且AE= CF.求证:∠ DPA=∠ DPC.A DFPB E C7 如图,△ ABC中,∠ C为直角,∠ A=30°,分别以AB、AC为边在△ ABC的外侧作正△ ABE与正△ACD, DE与 AB交于 F。
求证: EF=FD。
8 如图,正方形 ABCD中,E、F 分别为 AB、BC的中点, EC和 DF 相交于 G,连接 AG,求证: AG=AD。
9、已知在三角形ABC中 ,AD 是 BC边上的中线 ,E 是 AD上的一点 , 且 BE=AC,延长 BE交 AC与 F, 求证AF=EF,九年级数学【答案】1. 如下图连接 AC并取其中点 Q,连接 QN和 QM,所以可得∠QMF=∠F,∠QNM=∠DEN和∠QMN=∠ QNM,从而得出∠DEN=∠ F。
2. 过 E,C,F 点分别作 AB 所在直线的高 EG ,CI ,FH 。
(word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练习题1、已知:在⊿ABC中,∠A=90,AB=AC,在BC上任取一点P,作PQ∥AB交AC于Q,作PR∥CA交BA于R,D是BC的中点,求证:⊿RD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已知:在⊿ABC中,∠A=90,AB=AC,D是AC的中点,AE⊥BD,AE延长线交BC于F,求证:∠ADB=∠FDC。
B3、已知:在⊿ABC中BD、CE是高,在BD、CE或其延长线上分别截取BM=AC、CN=AB,求证:MA⊥NA。
C4、已知:如图,在△ABC中,BP、CP分别平分∠ABC 和∠ACB,DE过点P交AB于D,交AC于E,且DE∥BC.求证:DE-DB=EC. APE DBC图⑴5、在Rt△ABC中,AB=AC,∠BAC=90°,O为BC的中点。
写出点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的大小关系;如果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AN=BM,请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A M B6、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AE=BD,连结EC、ED,求证:CE=DE7、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90°,BD平分∠ABC,DE⊥BC且BC=10,求△DCE的周长。
几何证明习题答案1. 连接AD,由△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AD垂直AC,且AD=BD,∠DAQ=∠DBR=45度, 又由平行关系得,四边形RPQA为矩形,所以AQ=RP, △BRP也是等腰直角三角行,即BR=PR,所以AQ=BR由边角边,△BRD全等于△AQD,所以∠BDR=∠ADQ,DR=DQ, ∠RDQ=∠RDA+∠ADQ=∠RDA+∠BDR=90度, 所以△RDQ是等腰RT△。
2. 作AG平分∠BAC交BD于G ∵∠BAC=90° ∴∠CAG= ∠BAG=45° ∵∠BAC=90° AC=AB ∴∠C=∠ABC=45°∴∠C=∠BAG ∵AE⊥BD ∴∠ABE+∠BAE=90°∵∠CAF+∠BAE=90° ∴∠CAF=∠ABE ∵ AC=AB ∴△ACF ≌△BAG ∴CF=AG ∵∠C=∠DAG =45°CD=AD ∴△CDF ≌△ADG ∴∠CDF=∠ADB3. 易证△ABM≌△NAC.∠NAM=∠NAE+∠BAM=∠NAE+ANE=90°4. 略5.因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点是三角形的外心,所以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距离相等;△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几何练习题
第一部分、背诵: 1.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 2.等腰三角形判定; 3.角平分线的判定; 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二部分:练习
1.如图,∠A=∠B ,CE ∥DA ,CE 交AB 于E 。
求证:CE=CB 。
2.如图∠1=∠2,∠B=∠D 。
求证:△ABC ≌ADC
3.如图,∠BDA=∠CEA ,AE=AD 。
求证:AB=AC
A
B C
D
E
A B C D
1
2
A
B
C
D E
4.如图,∠BAC=90°,AB=AC ,BD ⊥DE ,CE ⊥DE 。
证明:DE=BD+CE
5.如图,在△ABC 中,∠C=90°,∠A=36°, DE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D , 交AC 于E ,求证:∠EBC=18°。
6.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E 、F 为对角线AC 上的三等分点,
求证: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
A
B
C
D
E
A
B
C
D
E
F
A
B
C
D
E
7.已知四边形ABCD 中,∠B=∠D=90°,AB=CD ,求证四边形ABCD 是矩形。
8.如图,O 是菱形ABCD 的对角线的交点,DE ∥AC ,CE ∥BD 。
求证:四边形OCED 是矩形。
9.已知:在△ABC 中,∠C=90°,四边形ABCD 、AGFC 都是正方形,求证:BG=EC
A B C
D
A
B
C
D
E
O
A
B
C
D
E
F
G
10.(1)如图,过点P 作∠O 两边的垂线
(2)如图,C 、D 是∠AOB 内两点,求作一点P ,使P 到OA 、OB 的距离相等,并且PC=PD 。
11.如图,在△ABC 中,∠ACB=90°,∠BAC=60°,DE 垂直平分BC ,垂足为D ,交AB 于点E ,点F 在DE 的延长线上,且AF=CE 。
求证:四边形ECAF 是菱形。
•
• O
A
B
C D O
P
· A
B
C D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