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工程强夯法地基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
强夯法的施工工艺

强夯法的施工工艺
强夯法是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其施工工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现场准备:在施工前需要对现场进行勘测、测量和清理,确定夯击点位和夯击深度,并保证施工区域的安全。
2. 夯击机架设:将夯击机搭设在施工现场,并进行调试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夯击:将夯锤通过起重机吊起,然后放置在夯击点位上,通过起重机的升降控制夯锤的高度,使其自由落下,对地基进行夯击。
4. 监测:在夯击过程中需要对夯击点位和周围地面进行监测,以确保夯击效果和施工安全。
5. 填充:在夯击完成后,需要对夯击点位进行填充和压实,以缩小地基沉降。
6. 验收:完成施工后,需要进行验收和记录,以备后期查阅和管理。
以上是强夯法的施工工艺的主要步骤,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应规定

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处理砂性土、碎石土、湿陷性黄土和人工堆集土等地基可采用强夯法。
2 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的荷载,必要时可铺砂石垫层。
有防渗要求的地基,夯实后应清除砂石垫层。
3 强夯加固地基应控制地下水位。
当地下水位较高,不利于施工或表层为饱和土时,可填O.5~2.Om厚的中粗砂、砂砾或片石等材料进行夯击。
4 夯锤重不宜小于80kN,落距不宜小于6m,锤重和落距可按式(3.4.3)估算式中:H——有效加固深度;w——锤的重力,kN;h——锤的落距,m;a——折减系数(由现场试验确定,砂性土可取0.7)。
5 施工前应进行试夯,求得单点夯击次数。
最优夯击次数应使夯击有效影响深度内土体竖向压缩最大,侧向位移最小,基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隆起,宜为3~10击。
6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宜为2~5遍。
最后,以低锤满夯一遍,并整平。
对地下水位低、透水性好的土层可连续夯击。
7 夯点应按设计布置。
夯点间距应根据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夯坑的形状及泵房基础结构特点确定,宜为5~9m。
8 施工前应做好施工标志及观测仪器的埋没。
施工中应做好现场观测和记录。
主要观测项目应包括孔隙水压力、夯坑下陷量和坑周隆起量等。
9 强夯效果的检验,可在最后一遍夯击完成1~4周后进行。
检验方法如下:1) 比较夯前和夯后场地的平均高程变化和地基变形量。
2) 取样进行室内试验,了解夯前和夯后场地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变化。
3) 通过标准贯入、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手段了解场地土夯前夯后的强度变化。
10 强夯法施工应预防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夯击点应离建筑物15m以外,必要时可采取防震措施。
特殊土地基处理1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与施工程序。
2 自重湿陷性黄土层上的泵站地基,宜采用浸水预沉法或灰土挤密桩进行处理。
3 浸水预沉法必须具备足够的水源,施工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湿陷量等。
强夯工程施工规范

强夯工程施工规范一、总则1.1 为了规范强夯工程施工过程,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控制,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 50202-2018)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强夯施工。
1.3 强夯工程施工应遵循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和本规范的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控制。
二、施工准备2.1 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和相关规范,编制强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安全施工措施,经审核批准后执行。
2.2 施工单位应组织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2.3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需要,配备足够的施工机械设备、材料和劳动力。
2.4 施工单位应与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密切配合,共同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三、施工工艺3.1 强夯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平整,确保施工场地符合要求。
3.2 强夯施工应按照预定的夯点布置图进行,夯点位置、间距、深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3.3 强夯施工应采用合适的起重机械和夯锤,确保夯锤质量、落距和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3.4 强夯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夯击效果和设计要求,适时调整夯击参数。
3.5 强夯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四、施工质量控制4.1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4.2 施工单位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位进行质量检查。
4.3 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可靠。
4.4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记录,及时反馈施工中的问题,为工程验收和后期维护提供依据。
五、施工安全5.1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5.2 施工单位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防护,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地基工程 强夯法施工

地基工程强夯法施工1.1加固原理及适用范围强夯法是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属于夯实地基。
强大的夯击能给地基一个冲击力,并在地基中产生冲击波,在冲击力作用下,夯锤对上部土体进行冲切,土体结构破坏,形成夯坑,并对周围士进行动力挤压。
根据地基土的类别和强夯施工工艺的不同,强夯法加固地基有两种不同的加固机理动力密实和动力固结。
1.2动力密实机理强夯加固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是基于动力密实机理,即强大的冲击能强制压密地基,使土中气相体积大幅度减小。
13动力固结机理强夯加固细粒饱和土是基于动力固结机理,即强大的冲击能,在土中产生很大的应力波,破坏土的结构,使土体局部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作为孔隙的排水通道,加速土体固结土体发生触变,强度逐步恢复。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2.阿强夯法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⑴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是反映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
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很多,除了和锤重和落距有关外,还与地基土的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置JII页序、地下水位以及其他强夯的设计参数等都与有效加固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
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1预估。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m)表1单击夯击能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湿陷(kN∙m)等粗颗粒土性黄土等细颗粒土IOOO 4.0-5.0 3.0〜4.02000 5.0-6.0 4.β~5.03000 6.φ-7.05∙0~6.040007.β~8.06,0s7.050008.0-8.57.0-'7.560008.5-9.07.5~8.080009.0-9.58.0~9.0100009.5-10.510.071O1200011,5S12.511.0-12.01400012.5S13.512.0SI3.01500013.5〜14.013QS13.51600014.074,513.574.01800014.575.5—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
3.强夯法

三、施工要点
⑴为减少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应采取 防振措施; ⑵按规定起锤高度、锤击数的控制指标施工, 或按试夯后的沉降量控制; ⑶注意含水量对强夯效果的影响; ⑷注意夯锤上部排气孔的畅通 ; ⑸注意施工安全,防止石块伤人; ⑹雨季施工注意排水。
作业题2
1.重锤夯实法和强夯法有什么不同?
2.夯击点间距
夯击点间距一般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加固深度 确定。 第一遍一般可取5~9m,对于处理深度较深 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夯击点间距应适当增大。 3.夯击点布置范围 由于基础应力扩散作用,夯击点范围应大于建 筑物基础范围。对于一般建筑物,每边超出基础外 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加固深度的1/2~1/3,并不小于 3m。
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
等综合考虑并通过试夯确定。
3.最佳夯击能(最佳夯击次数)
⑴最佳夯击能: 由动力固结理论,使地基中产生的孔隙水压力达 到土的覆盖压力时的夯击能称为最佳夯击能。 ⑵最佳夯击次数: 当单击夯击能一定时,与最佳夯击能相对应的夯 击次数称为最佳夯击数。
⑶最佳夯击能(最佳夯击次数)的确定
①由孔隙水压力确定 a.对于粘性土地基,可根 据有效影响深度孔隙水压力的 叠加值来确定最佳夯击能。 b.对砂性土地基,可根据 最大孔隙水压力增量与夯击次 数的关系曲线来确定最佳夯击 次数。
②由夯沉量与夯击次数关系曲线确 定
a.确定原则:夯坑的压缩量最大,而夯坑的隆 起最小。 b.确定方法:当△S-N趋向趋于稳定,接近常 数,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取相应夯击次数为 最佳夯击次数。
①锤重与落距
对于某一单击夯击能,夯锤在接触土体瞬间 冲量的大小是影响土体压缩变形的关键因素,冲 量越大,加固效果越好。 夯锤着地时的冲量
强夯地基施工技术标准

夯击点间距取决于基础布置、加固土层厚度和土质条件。通常夯击点间距取 夯锤直径的 3 倍,一般第一遍夯击点间距为 5~9m,以便夯击能向深部传递,以 后各遍夯击点间距
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在规定的范围内,可采取: (1) 适当将夯击能量降低; (2) 将夯沉量差适当加大; (3) 填土采取将原土上的淤泥清除,挖纵横盲沟,以排除土内的水分,同时在
原土上铺 500mm 的砂石混合料,以保证强夯时土内的水分排除,在夯坑内回填块 石、碎石或矿渣等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等措施。通过强夯将坑底软土向四 周挤出,使在夯点下形成块(碎)石墩,并与四周软土构成复合地基,一般可取 得明显的加固效果。
系,钢丝绳与地面的夹角不大于 30°。推土机还可用于夯完后的表土推平、压实等
辅助工作。
5 经纬仪、水准仪等。
4.6.2.4 作业条件
1 施工技术参数已确定,已对操作人员进行了技术交底;
2 现场道路已修筑完毕,机械设备已进场并经试夯后满足施工要求;
3 施工场地已平整,并作好排水沟;
4 距建(构)筑物、地下管线较近时,做好隔振或其他措施;
7 雨期填土区强夯,应在场地四周设排水沟、截洪沟,防止雨水流入场内; 填土应使中间稍高;土料含水率应符合要求;认真分层回填,分层推平、碾压, 并使表面保持 1%~2%的排水坡度;当班填土当班推平压实;雨后抓紧排除积水, 推掉表面稀泥和软土,再碾压;夯后夯坑立即推平、压实,使高于四周。
8 冬期施工应清除地表的冻土层再强夯,夯击次数要适当增加,如有硬壳层, 要适当增加夯次或提高夯击动能。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强夯地基施⼯⼯艺标准!强夯地基施⼯⼯艺标准1 施⼯准备1.1 主要施⼯机具1.1.1 夯锤强夯锤锤重可取10~150t,底⾯形式宜采⽤圆形或多边形。
夯锤的材质最好为铸钢,如条件所限,则可⽤钢板壳内填混凝⼟。
夯锤底⾯宜对称设置若⼲个φ250~300mm与顶⾯贯通的排⽓孔,以利于夯锤着地时坑底空⽓迅速排出和起锤时减⼩坑底的吸⼒。
锤底⾯积宜按⼟的性质确定,对于砂质⼟和碎⽯填⼟,采⽤底⾯积为2~4m2较为合适;对于⼀般第四纪粘性⼟建议⽤3~4m2;对于淤泥质⼟建议采⽤4~6m2为宜。
锤底静接地压⼒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锤底静接地压⼒宜取较⼩值。
1.1.2 起重机具宜选⽤1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的起重设备。
当起重机吨位不够时,亦可采取加钢⽀腿的⽅法,起重能⼒应⼤于夯锤重量的1.5倍。
采⽤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其他安全措施,防⽌落锤时机架倾覆。
1.1.3 脱钩器:要求有⾜够强度,起吊时不产⽣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同时挂钩⽅便、迅速。
1.1.4 推⼟机:⽤120-320型,⽤作回填、整平夯坑。
1.1.5 检测设备:有标准贯⼊、静载荷试验、静⼒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常规试验仪器。
1.2 作业条件1.2.1 应有岩⼟⼯程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1.2.2 强夯范围内的所有地上、地下障碍物已经拆除或拆迁,对不能拆除的已采取防护措施。
1.2.3 场地已整平,并修筑了机械设备进出道路,表⾯松散⼟层已经预压。
⾬期施⼯周边已挖好排⽔沟,防⽌场地表⾯积⽔。
1.2.4 已选定检验区做强夯试验,通过试夯和测试,确定强夯施⼯的各项技术参数,制定强夯施⼯⽅案。
1.2.5 当强夯所产⽣的振动对周围邻近建(构)筑物有影响时,应在靠建(构)筑物⼀侧挖减振沟或采取适当加固防振措施,并设观测点。
1.2.6 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钉⽊桩或点⽩灰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的处所,设置若⼲个⽔准基点。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强夯处理地基得施工要求、方法与质量控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与度得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
不适用于饱与及高含水量得黏性土与黄土地基。
nZlDk。
1、2 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得条款通过本标准得引用而成为本标准得条款。
凡就是注日期得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得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得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就是不注日期得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Puch。
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02—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24-9-90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规程JGJ7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3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4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1、3 术语与符号1、3、1 地基处理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或消除地基土得不良工程性质(如黄土得湿陷性、膨胀土得胀缩性、松散砂土得液化性质等),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得人工处理地基得方法。
eCRIt。
1、3、2 强夯法反复将夯锤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与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得地基处理方法。
1、3、3 符号fak——承载力特征值;Es——压缩模量;Eo——变形模量;H——有效加固深度。
1、4 施工准备1、4、1 技术准备1、4、1、1 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为正确领会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设计内容,应在开工前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并组织工程得主要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发现疑问及时与设计方取得联系。
Z962m。
1、4、1、2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工程得施工进行总体策划,明确工程得质量目标及施工要点,施工质量受控措施,做好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合理调度计划,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与工程特点及进度要求,制定针对性强,并切实可行得施工组织设计,包括质量通病得预防措施。
n4HD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锤重C与落距h的乘积称为夯击能E,一般取600~3000kN.m;一般对砂质土取1000~1500kN.m,对粘性土取1500~3000kN.m。夯击能过小,加固效果差,夯击能过大,对于饱和粘土,会破坏土体形成橡皮土(需另行采取措施处理),降低强度
3
夯击点布置及间距
夯击点布置对大面积地基,一般采用梅花形或正方形网格排列;对条形基础,夯点可成行布置;对工业厂房独立柱基础,可按柱网设置单点夯击,夯点间距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一般为5-9m,一般第一遍夯点的间距宜大,以便夯击能向深部传递.
三、适用范围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含有良好透水性夹层的饱和细粒土地基应通过试验后应采用。
四、准备工作
强夯地基施工前至少应完成下列工作:
4.1调查强夯场地及毗邻区域内的地下和地上管线、建(构)筑物及障碍物,清除地下管线、树根等障碍物;
5
两遍之间的间隔时间
通常待土层内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地基稳定后再夯下一遍,一般时间间隔1~2周。对粘土或冲积土常为3周,若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在5m以下,含水量较少的碎石类填土或透水性强的砂性土,可采取间隔1~2周,或采用连续夯击而不需要间歇
6
强夯加固范围
对于重要工程应比设计地基长(L)、宽(B)各大出一定加固宽度,有设计要求的则按设计,对于一般建筑物,则加宽3一5m
4.5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6强夯设计图纸会审并形成图纸会审纪要;
4.7 《强夯地基专项施工监理实施细则》、《施工组织设计》或《强夯地基专项施工方案》得到总监理工程师的批准;《监理规划》(可根据项目进展进行补充完善)得到监理公司技术负责人的批准。
五、强夯施工艺工流程示意图
六、施工工艺、质量标准
6.1施工技术参数的选取
6.1.3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参考表6-1和表6-2参数。
表6-1 强夯施工技术参数的选择
项次
项目
施工技术参数
1
锤重和落距
锤重C与落距h是影响夯击能和加固深度的重要因素,锤重一般不宜小于8t,常用的为10、15、20t。落距一般不小于10m,多采用10、13、15、18、20、25m不等几种
2
二、概述
强夯法又称动力加固法,它是利用起重机械将重锤(一般10T--60T)从高处(一般落距6M--40M)自由落下,给地基强大的冲击力和振动力,从而达到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降低其压缩性目的。它具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广、施工方便、缩短工期、节省费用等优点,在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仓库、机场跑道、铁路和高速公路路基等工程已得到迅速、广泛的应用。
2.夯坑周围底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6.1.2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点夯2--4遍,最后再以低能量(为前几遍能量的1/5--1/4,锤击数为2--4击)满夯1--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对于参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地基工程强夯法地基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
一、编制说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二、概述----------------------------------------------3
三、适用范围------------------------------------------3
7
加固影响深度
加固影响深度H(m)与强夯工艺有密切关系,一般按修正的梅那氏(法)公式估算:
H=K√c.h/10
式中 C—夯锤重力(KN); h—落距(锤底至起夯面距离)(m);
K—折减系数,一般粘性土取0.5,砂性土取0.7;黄土取0.35~0.4
表6-2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m)
单击夯击能(KN.M)
四、准备工作------------------------------------------3
五、强夯施工艺工流程----------------------------------4
六、施工工艺、质量标准--------------------------------5
6.1施工技术参数的选取---------------------------------5
碎石土、砂土等粗颗粒土
4
夯击遍数与击数
一般为2-3遍,前2遍为“点夯”,最后一遍以低能量(为前几遍能量的1/5-1/4或按设计要求)进行“满夯”(即锤印彼此搭接),以加固前几遍夯点间隙之间的粘土和被振松的表土层。每夯击点的夯击数以使土体竖向压缩量最大而侧向移动最小,最后两击沉降量之差小于规范要求或试夯确定的数值为准,一般软土控制瞬时沉降量为5cm,废渣填石地基控制的最后两击下沉量之差≤5cm。每夯击点之夯击数一般为6~9击,点夯击数宜多些,多遍点夯击数逐渐减小,满夯只夯2~3击
6.1.1单点夯击击(次)数每遍每夯点的夯击击数可通过试验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3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3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为6000--10000KN.M时为200mm;当单击夯击能为10000--15000KN.M时为25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15000KN.M时为300mm;
4.2对可能受强夯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特别是老、旧居民房),应由有资质的鉴定单位对其作出鉴定,做好记录(拍照或录相);
4.3当强夯所产生的震动对周围邻近建(构)筑物有影响时,应在靠建(构)筑物一侧挖减振沟或采取适当加固防振措施,并设观测点;
4.4对振动、噪音以及粉尘有特殊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6.2施工质量控制要点-----------------------------------6
6.3 质量检验标准 -------------------------------------7
七、 质量检测和验收-----------------------------------7
一、编制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