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五年级上册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整理五年级上册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整理五年级上册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LY/T*****-****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compiled a forest management plan

(征求意见稿)

****-**-**发布 ****-**-**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目录

前言 (1)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则 (3)

5 编案补充调查 (5)

6 森林资源分析评价 (7)

7 森林经营管理评价 (8)

8 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8)

9 经营区划与布局 (9)

10 森林培育 (12)

11 森林采伐 (16)

12 非木资源经营 (18)

13 风景林保育与森林游憩 (19)

14 森林保护与森林健康 (19)

15 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1)

16 营林设施建设与维护 (22)

17 森林经营投资与效益分析 (23)

18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成果 (25)

附录A 森林资源现状统计表 (27)

附录B 森林经营规划表 (31)

附录C 森林经营投入及其经济分析表 (36)

前言

本标准依据《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1-2009》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森林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0)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小平、翁国庆、孔庆云、欧阳君祥、程小玲、王红春、李云、孟庆华。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原则、依据、任务、深度、内容、方法以及成果等技术性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有林森林经营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包括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采育场、伐木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其它较大型的集体林、非公有制森林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162 飞播造林技术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6621 母树林营建技术

LY/T 1646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 1560-1999 低产用材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 1690-2007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1723 农田防护林采访作业规程

LY/T1724 工业原料用材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 1557—2000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LYJ 5104-1998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发[2003]61号

《森林资源档案建立与更新技术规程》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

《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森林经营 forest management

从形成森林、培育森林到采伐更新整个过程的各种森林培育措施和管护措施的总称。

第2页共40

3.2

森林经营单位 forest management unit

有明确边界和单位法人资质,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生产资料,长期进行森林经营和管护的单位。

3.3

编案单位 unit to implement forest management plan

可以作为独立总体编制与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森林经营单位。

3.4

经营规划设计单元 unit of plan and design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的最小单位,同一单元设计的经营目标、经营周期、经营措施、投入产出等基本一致。

4 总则

4.1 经理期

a) 经理期一般为10年,商品林为主或经营水平较高的国有林场可为5年;

b) 每个经理期应编制一次森林经营方案,中期可进行调整,因特殊需要可以提前修订或编制。

4.2 编案原则

a) 按照可持续经营要求,实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科学培育、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相结合;

b) 森林经营方案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宏观规划相协调;

c) 实行森林多目标经营、多资源利用,提高森林经营综合效益,维护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d) 科学配置森林资源,优化林业生产工艺,规范经营管理措施,提高林业生产效率。

4.3 编案依据

a) 《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b) 国家和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国家与区域森林经营规划、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等;

c) 编案前2年内完成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分类区划调查成果,或虽在两年以上但按《森林资源档案建立与更新技术规程》要求更新的森林资源数据;

d) 近期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水土保持、土壤、立地、林业有害生物、林火等专项调查

第3页共40

成果;

e) 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估等资料;

f) 相关的国家、行业与地方标准,以及林业数表、造价与核算指标等。

4.4 编案任务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完成:

a) 上经理期森林经营管理评价;

b) 森林经营环境需求和经营条件评估(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环境对森林经营的需求分析、产品市场分析);

c) 明确经理期的森林经营方针;

d) 确定经营目标与主要森林经营指标;

e) 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区划与森林经营布局;

f) 组织和设计森林经营类型、森林经营管理类型;

g) 森林培育规划与作业时空安排;

h) 森林采伐规划,采伐作业时空安排;

i) 森林多资源利用规划与时空安排;

j) 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森林健康维护规划;

k) 培育、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有关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规划;

l) 森林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和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m) 森林经营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影响评估与效益分析;

n) 规模较小或森林经营目标单一的编案单位可以根据经营目标和生产条件确定编案任务。

4.5 编案深度

森林经营方案深度可根据编案单位类型、生产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具体确定,一般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以森林经营类型为基本的规划设计单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科学实验场(圃)等单位可按功能区或二级林种区作为基本规划设计单元;

b) 立地类型、森林经营类型和经营措施类型明确到小班;

c) 造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采伐更新等规划任务分解到年度,前期(一般1~3年)应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小班,并分别措施类型进行作业时间排序;

d) 国家级公益林单独进行培育、采伐更新和管护规划,管护责任落实到区段和责任人;

e) 森林健康维护、多资源经营、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内容一般只进行宏观规划,任务分解到前、后期;

第4页共40

f) 分别年度进行经济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

g) 商品林为主的森林经营单位应进行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

h) 森林经营水平较高和具有特殊经营目的的经营单位,或经营范围小而经营活动单纯的经营单位可采用小班经营法,以经营小班(一个小班或某些林学特征相似的几个相邻小班)为基本的规划设计单元。

5 编案补充调查

5.1 森林资源补充调查

5.1.1 资源档案检验

调查时效超过5年的森林资源档案数据不应用于编案。编案前3-5年完成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用于编案时,应进行精度检验。在编案单位内,随机抽取不少于小班总数5%以上小班到现地检验变档情况,90%以上小班的地类、林种,以及面积、蓄积量、树种组成、年龄等主要指标符合《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精度要求时才能使用。

5.1.2 补充调查内容

森林资源补充调查重点包括:

a) 上次调查后进行造林、抚育、采伐更新作业的小班森林资源现状;

b) 上次调查后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其他灾害及人为破坏小班的森林资源受灾情况;

c) 需要调整森林类别、林种的小班资源状况;

d) 本经理期需要采伐更新、改造的小班资源状况。

5.2 非木资源调查

5.2.1 经济林调查

重点补充调查近年来的结实率、产量、成熟期、品质、规格、保鲜与加工贮藏技术、市场需求、当地加工能力等。

5.2.2 薪炭林调查

重点补充调查主要薪炭树种的生物量、燃烧值、纤维结构、生长量、萌芽能力、适应性,以及当地对薪炭林资源的需求量、需求结构、需求时段等。

5.2.3 种质资源调查

重点补充调查主要优良树种的数量、分布,以及近年来的结实状况、种子质量、销售或利用状况。

5.2.4 林下资源调查

重点调查经理期内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食用、工业用等林下生物资源,包括:资源种类、分布、数量、培育和利用状况、市场需求、经济价值、开发条件等。

第5页共40

5.2.5 景观资源调查

重点调查经理期内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森林景观、林区景点的分布、范围、开发条件、保护状况及当地森林游憩的市场需求、利用方式、配套条件等。

5.2.6 “三剩资源”调查

“三剩资源”(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与废弃木材)的数量、收集率、现有利用程度和开发利用方向。

5.3 生态状况调查

5.3.1 生物多样性调查

重点调查具有全国、区域保护价值或当地特有的植被、野生植物及原生地、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的范围、数量、分布状况、生长状况、保护条件、干扰因素、受威胁程度等。

5.3.2 水与湿地资源

a) 不同森林汇水区的面积、水量与水质变化;

b) 饮用水源地位置、面积、植被状况、保护状况等;

c) 经营区域内的湿地类型、面积、分布、保护状况、受威胁因素与状况、开发利用程度等。

5.3.3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调查

a) 补充调查经营区域水土流失的成因、面积、程度、分布状况、植被状况,以及前期生态治理成效;

b) 补充调查经营区域塌方、泥石流、滑坡等山洪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点、程度,以及前期治理成效。

5.4 森林经营管理调查

5.4.1 经营条件调查

重点调查和了解经营区域或经营影响区域的自然、社会与经济条件,包括:降水、气温、气象灾害;土地资源与利用现状;人口、劳动力情况;木材与林产品加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税收等。

5.4.2 经营情况调查

重点调查和了解编案单位在上经理期的造林更新、抚育间伐、林分改造和森林采伐等森林经营活动的技术、措施、任务完成情况和效果;森林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区多资源利用等多目标经营效果;林产品与加工产品种类、产量、产值、生产成本、税费和市场销售情况;以及林业生产建设投资情况等。

5.4.3 森林保护调查

重点调查和了解经营区域或周边影响区域近年来林火、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物役源疫病等发生、发展状况;成灾原因,受灾面积、分布与程度;灾害治理措施与成效;森林保护能力

第6页共40

等。

5.4.4 经营需求调查

调查和了解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编案区域森林经营的要求,对林产品和森林公益性服务功能的要求,以及相关利益者的经营、就业等要求。

5.4.5 经营能力调查

调查编案单位的职工队伍状况,包括数量、技能和文化素质状况;调查了解与森林经营、保护和利用等有关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与设备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使用情况等。

5.5 数表准备

编案前应广泛收集或编制适用于编案单位、经营规划设计需要的林业基础数表和森林经营数表,一般包括:

a) 立地类型表、立地指数表或其他立地质量评价表;

b) 材积表(原条、原木、立木)、生长率表、材种出材率表(林分、原木);

c) 林分生长过程表(林分收获表);

d) 造林类型设计表、森林经营类型设计表、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设计表。

6 森林资源分析评价

6.1 资源现状分析

重点分析评价以下内容:

a) 林地资源:林地类型及利用现状、林地保护等级及保护状况,以及不同质量林地状况、分布、结构和地力维持状况等特征;

b) 森林资源数量:不同森林类型的面积、蓄积、分布等特征;

c) 森林资源质量:森林单位面积的蓄积量、生长率,以及平均郁闭度、胸径、株数及分布状况等;

d) 森林资源结构:森林资源的类别、林种、树种、年龄、权属等结构特征。

6.2 动态变化

分别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等特征指标分析编案单位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变化特征、趋势及影响因素。

6.3 功能评价

a) 评价森林提供木材与非木林产品的能力;

b) 评价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增加碳汇等生态服务功能;

c) 评价森林增加游憩服务、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等社会服务功能。

第7页共40

7 森林经营管理评价

7.1 经营环境分析

对经营单位所处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找出影响森林经营的有利因子、潜力因子和障碍因子,以及经营环境对森林经营的影响程度。

7.2 上经理期森林经营评价

分析评价上一个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包括:

a) 经营目标和主要造林经营任务完成情况;

b) 森林经营的成功做法、主要经验与教训;

c) 森林经营的主要成效,以及生态、经济社会影响;

d) 森林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哪些是本经理期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7.3 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评价编案单位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和加强长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经营单位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机制,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是否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

8 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8.1 经营方针

a) 经营方针是森林经营单位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期行动指南,可以根据每个经理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b) 经营方针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现有森林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森林经营特点与基础条件等;

c) 经营方针应有针对性、方向性,简明扼要;

e) 经营方针应有利于统筹好本经理期与长远发展、局部与整体、经营主体与社区利益、生态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关系。

8.2 森林经营长远目标

森林经营长远目标是森林经营单位所有森林资源通过经营调整达到的一种理想结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较好地维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综合平衡森林资源的多目标利用需求,同时满足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增加碳汇和加强森林长期的社会效益等要求。一般选用森林资源结构性指标作为长远经营目标,主要有林地利用结构、林种结构、树种结构、以及景观层次的年龄结构与斑块分布状况等。

第8页共40

8.3 经理期经营目标

经理期目标是导向长远森林资源结构理想状态的阶段性目标。应在森林资源评价、森林经营状况评价的基础上,从森林资源发展、保护、利用、保障等不同方面确定本经理期可以达到的森林经营目标,一般选用可以综合反映森林经营效益,代表性强、灵敏度高、可测度好的指标,参见表1:

9 经营区划与布局

9.1 森林功能区划

9.1.1 森林功能区

国有林业局、较大型的国有林场或经营目标多样的森林经营单位可以实行划区经营,将经营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功能与经营方向的功能区或林种区。功能区一般为在地域上相连,主体功能一致,可以围绕主体功能从整体上采取系列经营措施的经营管理区域,下列功能区域应优先区划:

第9页共40

a)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

b) 自然与文化遗产地;

c) 国防及国防设施防护区;

d) 饮用水源地管理区;

e) 种质资源保存、种子林或母树林经营区;

f) 科学实验林区;

g) 森林文化(宗教)保护区;

h) 风景林保护与森林游憩区;

i)环境保护林区。

9.1.2 区划方法

功能区的划分应综合考虑林业区划、土壤区划、经济区划等区划成果,森林资源分布状况,以及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以小流域、山系或林班等为单位进行区划。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地保护区等区划应与相应的批建规划设计文件保持一致。高保护价值森林集中分布区域应优先区划,高保护价值森林评价标准执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规范”。

9.2 森林分类区划调整

9.2.1 分类区划界定

没有进行森林分类区划或未落实森林分类区划调查的编案单位,应依据国家、地方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办法进行区划调查,将公益林、商品林落实到小班。

9.2.2 分类区划调整

已进行区划界定的编案单位,在经理期内确需调整森林类别时,可以在编案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据国家、地方公益林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适当调整,调整结果落实到小班。9.3 森林管理类型区划

9.3.1 管理类型区划

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分类方法,根据编案单位生态区位重要性、生态脆弱性与资源特点,从经济社会要求和森林经营管理的主导方向出发,将森林划分为下列4类经营管理类型:

a) 严格保护类: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特有自然景观等为主要目的,主要包括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或生态非常脆弱区域的森林。

b) 重点保护类:以确保生态安全,防止自然灾害,改善现有的脆弱生态环境同时通过人工与半人工植被途径,使农田、草场、河库、道路等免受灾害性生态因子的侵害与胁迫为主要目的,主要包括生态区位较为重要、生态非常脆弱区域的森林。

c) 保护经营类:以生态和经济兼顾,在有一定生态防护功能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经济功

第10页共40

能或经济目标进行合理经营利用,主要包括生态区位相对重要或生态相对脆弱、但可采用经营措施适度控制生态影响区域的森林。

d) 集约经营类:以经营利用,可持续生产木材及林产品为主要目的,主要包括生态区位不太重要、生态系统较稳定区域的森林。

9.3.2 经营管理策略

不同管理类型应选择不同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措施,按严格保护、重点保护、保护经营和集约经营4个类组实施由强到弱的管理措施和由弱到强的经营措施,主要策略见表2。

9.4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9.4.1 森林经营类型设计

依据功能区划、森林分类区划和管理类型区划成果,以及当地森林经营条件和编案单位森林资源特点等进行森林经营类型设计,编案地区已有的森林经营类型表等成果可以直接引用。每个森林经营类型应明确:

a) 培育目标:一般设计到二级林种,用材林宜设计到材种;

b) 主要树种:天然林设计到森林类型或主要建群种,人工林宜设计到树种(组),经济林、工业原料用材林宜设计到优良品种;

c) 经营周期:明确达到培育目标需要的最低年限,宜选择年龄、龄级等指标;

d) 林地选择:明确对立地条件或林地质量的要求,宜选择立地类型、立地指数级等指标表示;

e) 造林措施:明确适宜的造林方式和模型,公益林一般以封山育林等自然修复方式为主,商品林一般以人工造林为主。造林模型应明确种苗要求、整地、配置、密度、栽植、水肥管理等内容;

f) 培育措施:明确适宜的定株、整枝、抚育间伐等措施,包括作业起始时间、间隔期、方式、强度、主要产出,以及不同阶段生长指标要求等内容;

g) 采伐更新:明确适宜的采伐利用、更新造林措施,包括作业方式、强度、时间、主要产

第11页共40

出指标等内容。

9.4.2 森林经营类型规划与调整

a) 经营范围内的林地,应以小班为单元明确一个适宜的森林经营类型;

b) 经理期内符合主伐、更新采伐条件的小班,以及预备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的小班,应明确下一经营周期的森林经营类型,一般没有改变森林类别、林种、树种、起源、经营目的、经营水平等要素的更新小班可保持原森林经营类型不变;

c) 确定每个小班的经营类型时,应按照功能区、森林类别、林种、二级林种、管理类型的优先顺序逐步界定,同时重点考虑小班的立地条件和现有植被状况;

d) 森林经营类型确定后,应按树种(组)、林种、森林类别等逐级汇总,见表3。所有森林经营类型的规模、布局应符合经营目标提出的森林类别、林种、树种等结构性指标要求,当与经营目标不一致时,应进行调整。

10 森林培育

10.1 造林

10.1.1 造林对象

一般分别下列三种地类进行造林规划设计:

1.宜林地,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

2.规划用于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退耕地、退牧地和其他退出土地;

3.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边际土地。

10.1.2 造林方式与措施

第12页共40

一般分别下列三种造林方式进行造林规划与技术措施设计:

a) 人工造林,一般用于发展用材林、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以及需要采取人工措施建设的生态公益林等,按照GB/T 15776的技术规定结合相关森林经营类型设计,进行系列造林技术措施。

b) 封山育林,一般用于发展防护林、特用林等生态公益林,按照GB/T 15163的技术规定结合相应的森林经营类型设计,进行不同森林经营类型的措施设计,重点是封育类型、成林年限、封禁措施、人工促进措施等。

c) 飞播造林,主要用于风沙区、偏远山区、水土流失成片分布地区,需要造林地相对集中,对植被或成林质量要求较简单的地段,应按照GB/T15162等规定按播区进行规划设计。

10.1.2 造林任务

规划本经理期造林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a) 依据森林资源调查、造林补充调查等成果,选择适宜造林的小班,明确小班的地类、现有植被状况、立地条件等,“四旁”等边际土地可以按带、块调查、编号;

b) 每个造林小班依据相关技术规程配置适宜的森林经营类型,明确发展的林种、主要树种、造林方式、密度、幼抚措施等技术要点;

c) 按照森林类别—功能区(林种区)—经营类型—造林地类—造林方式—造林模型的规划层次统计造林任务,林种、树种结构等与经理期经营目标差异较大时,应对每个小班设计的森林经营类型进行适当调整;

d)根据编案单位经济状况、经营能力,以及经理期内国家、地方各项生态工程规划,确定本经理期的总造林任务,以及不同地类、不同方式的造林任务。

10.1.3 造林组织与年度安排

造林规划任务的生产组织与年度任务安排要求:

a) 所有造林小班按一定规模相对集中地组织为不同的造林作业区,同一个造林作业区一般安排在一个年度作业;

b) 根据生态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造林作业准备情况,以作业区为单位进行作业顺序安排;

c) 依据本经理期总体经营目标和森林资源状况、经济状况、经营能力等,将造林任务分解到前期、后期和各年度,前期各年度应明确具体的造林作业区。

10.2 抚育

10.2.1 抚育类型及实施对象

森林抚育措施可分为定株、透光、间伐、修枝、水肥管理、卫生清理等主要措施类型,每类抚育措施的实施对象或实施条件差异较大,参照GB/T 15781 、LY/T 1646等确定,一般:

第13页共40

a) 定株抚育:主要适用于飞播造林、封山育林、萌芽更新林和初值密度大的人工林,在初期郁闭成不林时,每个造林穴(株)保留一株壮苗或幼树,其他辅助树木视对保留幼树的影响程度一次或分批砍除,不同树种或森林类型的保留密度按相关技术规程确定,结合森林经营类型表设计。

b) 透光抚育:适用于所有郁闭度大于0.8以上的幼龄林。在森林即将进入树高高速生长前、营养空间开始竞争、林木开始分化时进行,应分别森林经营类型按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措施设计,重点明确作业年龄、抚育方式、抚育强度、保留密度等指标。

c) 生长抚育:生长抚育主要采取定期间伐、疏伐的方式,适用于所有郁闭度大于0.7以上的森林,在林木分化加剧、胸径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时进行,一般到成熟封育前实施多次抚育间伐。应分别森林经营类型按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措施设计,重点明确起始间伐龄、间隔期、间伐方式、间伐强度、保留密度等指标。

d) 修枝抚育:主要适用于培育经济林、自然整枝困难的中大径用材林,通过修枝人为的“助、减、缓”等技术措施调节、控制通风与透光,给树木生长发育创造适宜条件。修枝可以与抚育间伐同时设计、同时实施,重点明确修枝方法、修枝季节、修枝强度等指标。

e) 卫生清理:一般在遭受轻度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倒、风折等自然灾害的林分中进行,伐除已被危害、丧失培育前途的林木。

f) 水肥管理:一般适用于工业原料用材林、速生丰产林、竹林、经济林等培育,通过浇水、施肥、松土等措施,改善林地地力状况,增加林木生长潜力。应分别森林经营类型按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措施设计,重点明确作业时间、施肥类型、施肥量等指标。

10.2.2 抚育任务规划

规划本经理期森林抚育任务主要按以下程序:

a) 依据森林资源调查等资料,对所有森林小班进行抚育条件分析与评价,选择经理期内需要抚育作业的小班;

b) 明确每个抚育作业小班适宜的抚育措施,以及主要抚育技术指标;

c) 按照森林类别—功能区(林种区)—经营类型—抚育措施的规划层次统计经理期内的抚育任务,以及不同抚育措施的任务;

d)根据编案单位经济状况、经营能力、抚育紧迫性,以及经理期内国家、地方各项生态工程规划,确定本经理期的森林抚育任务,以及不同抚育措施的经营任务。

10.2.3 抚育组织与年度安排

森林抚育作业组织与年度任务安排要求:

a) 所有需要抚育作业的小班按一定规模组织为不同的抚育作业区,一般在山区按沟系组织作业区,在丘陵和平原区按道路系统组织作业区,同一个作业区一般安排在一个年度或季度作

第14页共40

业;

b) 根据生态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抚育紧迫性、作业准备情况,以作业区或小班为单位进行作业顺序安排;

c) 依据本经理期总体经营目标和森林资源状况、经济状况、经营能力等,将抚育任务分解到前期、后期和各年度,前期各年度应明确具体的作业区或作业小班。

10.3 改造(退化森林修复)

10.3.1 改造措施及实施对象

10.3.1.1 低产林改造

主要针对用材林中的退化森林,一般采取皆伐改造、择伐改造、补植改造和综合改造等措施,其改造对象和具体技术措施参照LY/T 1560-1999等技术规程进行设计。

10.3.1.2 低效林改造

主要针对防护林、特用林等公益林中的退化森林,一般采取择伐改造、补植改造、效应带改造等措施,其改造对象和具体改造措施参照GB/T 18337.3、LY/T 1690-2007等技术规程进行设计。

10.3.1.3 疏林地改造

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疏林地应作为主要改造对象优先安排改造。一般不适地适树形成的疏林地以皆伐改造和综合改造为主,其他原因形成的疏林地一般以补植改造为主。

10.3.2 改造任务规划

规划本经理期退化森林改造任务主要按以下程序:

a) 依据森林资源调查等资料,参照相关技术规程,对所有森林小班进行质量评价,筛选出符合低产、低效林条件的小班;

b) 明确每个改造作业小班适宜的技术措施,以及主要技术指标;

c) 按照森林类别—功能区(林种区)—经营类型—改造措施的规划层次统计经理期内的改造任务,以及不同改造措施的任务量;

d)根据编案单位经济状况、经营能力,以及经理期内国家、地方各项生态工程规划,确定本经理期的退化森林改造任务,以及不同改造措施的任务量。

10.3.3 改造组织与年度安排

退化森林改造作业组织与年度任务安排要求:

a) 所有需要改造作业的小班按一定规模组织为不同的改造作业区,一般在山区按沟系组织作业区,在丘陵和平原区按道路系统组织作业区,同一个作业区一般安排在一个年度或季度作业;

b) 根据生态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改造紧迫性、作业准备情况,以作业区或小班

第15页共40

为单位进行作业顺序安排,一般优先安排疏林地改造;

c) 依据本经理期总体经营目标和森林资源状况、经济状况、经营能力等,将改造任务分解到前期、后期和各年度,前期各年度应明确具体的作业区或作业小班。

11 森林采伐

11.1 确定合理年伐量

11.1.1 测算范围

森林合理年采伐量的测算应包括编案单位内所有胸高直径大于5cm林木的采伐,分别公益林、商品林两大森林类别进行测算:

a) 公益林中应将国家级公益林、防护林带(农田、牧场、沟渠等)的采伐量单列;

b) 商品林中应将工业原料用材林、竹林、薪炭林的采伐量单列;

c) 国家、地方森林采伐限额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单列的其他采伐应单独测算。

11.1.2 采伐类型

森林合理年采伐量的测算分为以下采伐类型进行测算:

a) 主伐:主要指用材成熟林的采伐利用,包括择伐、渐伐、皆伐等不同采伐方式;

b) 抚育采伐;主要是对中幼龄林的经营性间伐、疏伐、卫生伐等;

c) 低产低效林改造采伐:主要是对退化中幼龄林进行的皆伐、择伐性改造、修复性采伐等;

d) 更新采伐:主要是对生态公益成熟功能处于下降状态的公益林进行的更新性质的采伐;

e) 其它采伐:对经济林、薪炭林、疏林地、散生木等进行的采伐。

11.1.3 测算指标

森林合理年采伐量的测算一般分别森林经营类型确定主要测算技术经济指标,在森林经营类型设计时应同时提出系列指标,包括:

a) 采伐年龄:主要针对同龄林经营,分别执行GB/T 18337.3、LY/T1646、LY/T1723、LY/T1724等标准的技术规定;

b) 龄级与龄组:根据主林层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执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相关规定;

c) 生长率:使用适用于当地的森林生长率表、生长过程表或森林资源档案变更允许使用的生长率;

d) 出材率:使用适用于当地的立木出材率表、收获表,或分别树种、采伐类型根据近5年实际出材水平综合确定;

e) 间伐起始年、间隔期与间伐强度:依据森林经营类型表确定;

f) 回归年、择伐周期与采伐强度:主要针对异龄林经营,依据森林经营类型表确定。

第16页共40

11.1.4 测算原则

森林合理采伐量的测算应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a) 用材林年采伐消耗量应低于年生长量;

b)经理期末林分单位蓄积量应高于经理期开始时的林分单位蓄积量;

c)回归年或择伐周期不应少于1个龄级期;

d) 不提前主伐未成熟森林;

e) 年采伐量保持适当稳定,使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f) 将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11.1.5 测算方法

合理年伐量分别林种、森林经营类型、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测算论证:

a) 编案单位面积较小或经营类型单一时,可分别林种、采伐类型采用成熟度公式、轮伐期公式、第一林龄公式、、第二林龄公式等不同公式测算;

b) 一般采用数学规划、运筹学、信息技术等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多目标、多资源的森林经营决策分析;

c) 采伐量测算时,应综合考虑森林经营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影响,注重森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性;

d) 合理年采伐量测算一般应采用多发案对比分析,评价每个采伐方案的投入、产出与中长期影响。

11.1.6 合理年伐量确定

编案单位测算的各种年采伐量之和是确定合理年采伐量的基础,通过对测算的合理年采伐量与生长量、上期采伐量比较,以及不同采伐类型之间比较,结合国家、地方的林业产业政策、企业经济状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市场需求、环境承受力等各种制约因素,根据经营单位的经营能力、后备资源等方面实际,选择不同的决策优化方法确定森林合理年采伐量。合理年采伐量应按规划前期、后期分别森林采伐类型分解。

11.1.7 竹林采伐量

竹林采用龄级择伐方式,常用总体测算法计算其年采伐量,主要测算参数有总株数、可采率、成熟龄等。

11.2 伐区生产规划

11.2.1 选择采伐小班

依据森林资源调查与补充调查成果,筛选适宜采伐的森林小班,分别经营区按森林类别—林种—森林经营类型和采伐类型进行采伐小班筛选与组织。

11.2.2 伐区配置

第17页共40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三班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与全体老师一道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 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学科质量意识,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为总结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现将本 期的教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内探究. 教材中的每一课几乎都有观察、实践、讨论部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年幼的儿童需要教师进行 更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教师要有意识地放 手让学生自己去从事包括活动的设计、执行、交流和评价的全过程. (1)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 判断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 提出了多少问题及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创设问题和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能力.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这一点,有时板书 课题后,让学生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课堂教学结束前,

会再次让学生提出学习后的感想或还有什么疑问之处.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他们亲身去探究,这本身就是探究的一种方式. (2)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来预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几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动,激发兴趣.有时,利用外部的刺激有一定的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结论. 二、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学生是很喜欢上实验操作课的,除了氛围的新颖外,主要是看到那些新奇的仪器而产生兴奋,急切一试的情绪.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实验计划顺利实验: (1)开学初制订好实验计划.课文中有许多实验内容,但并不一定都要在实验室完成,我们有重点的选择一部分分组实验组织实施.在开学初即将要进行实验教学的内容告之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承诺. (2)注意各项资料的撰写、积累,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三、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落实. 如何让文中的探究活动落实到行动上,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活动不是由教师提出怎样进行,而是让学生说如何做到,既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让探究活动的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集锦

1.《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 《食物到哪里去了》是青岛科学课本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它通过学生探讨和研究食物的消化过程,了解到人体的奇妙,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更好的培养合作精神,以及动手实验的能力。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生一学期甚至一生对科学的兴趣与探讨,所以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做一下课后总结。成功之处:一、目标完成度高:绝大部分学生能用比较标准的科学语言口述食物的消化过程,能较高质量的完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很好的合作精神及浓厚的科研兴趣,比较自觉地用科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实验结果。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强:过年时你吃的好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就交给了他们:识图认识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研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探究实验步骤,组织器材和材料,分组实验,讨论实验得失,写实验报告),讨论如何保护消化器官。他们俨然课堂的小主人,兴奋而又有条不紊的做着这些。不足地方:一、准备不足、组织不力:学生分组时缺乏指导,导致个别小组里学生程度相差太多,造成有些同学畏缩不前,有些同学专权跋扈,没能发挥出良好的合作能力,幸亏发现得早,及时做了调整,这都是备课不充分,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谨之慎之。 2.《我们的呼吸》教学反思: 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受很多。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学习过程中感觉他们长大了,能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人合作的方式。其次,由于本节内容多为理性知识,感性认识较少,探究呼吸过程中吸进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的变化是本课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不可能都会提出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陈辛欣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冷水和热水丨冀教版

冷水和热水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4、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5、能按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6、能用曲线图整理数据,并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在热水和冷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7、能细致地观测实验结果。 8、能把自己探究的结果实事求是地与同学交流。 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每班学生中部分好动、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科学课程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薄,学习习惯有待于改进,家庭条件和环境不够,给科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重点、难点:测量水温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同学们我今天有一件事让我很烦恼,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今天中午我有一个邻居带着孩子到我家去了,我看到有孩子来了,于是就急忙拿出了冰激凌和雪糕让孩子吃,孩子还没说什么,大人很不高兴,有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为什么大人不高兴了?(因为现在的天气本来就很冷了,再吃这些东西,就更冷了。)那么有谁能说说在什么时候请同学们吃这些东西,大人和孩子都会很高兴呢?对了,当然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一学怎样科学地描述冷与热。(板书课题:冷水和热水) 二、我看今天来的同学们都很讲卫生,你们每天早上用什么洗脸呀?用冷水还是用热水?(热水)你所说的热水是刚刚烧开的水吗?(不是)你的洗脸水是自己准备的吗?你是怎么准备洗脸水的呢?(先放上冷水,后一点一点的添加热水,直到手的感觉合适为止。)刚才有同学说到:手的感觉,手指的感觉一定是准确的吗?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选择:1、手的感觉是准确的。2、手的感觉不是准确的。 三、我们现在以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我们所选择的观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金属》教学反思

《金属》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结构上遵循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让学生猜测金属的性质,提出如何 证实自己的想法,讨论探究方法,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逐一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特征,即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可变性(具有延展性) ,最后,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我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以拓展的方式在补充常见金属性价比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水平。知道金属不是天然的材料,而是人工合成材料,能再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后,通过小练笔巩固所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其他的研究办法。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金属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及合作能力。

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在讲授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学生打磨金属的方法不太正确; 2、所使用的酒精灯火太小、热水不够热导致实验误差,本节课的材料分别是塑料筷、金属筷、木筷要把这三种材料放入热水中,目的为了感受金属良好的导热性能,但是这次使用的酒精灯火焰较小,热水不够热,导致加热时间长,效果不明显,浪费了时间,实验结果就有误差; 3、看表格了解金属的性质,学会利用金属的特性为生活服务,这一知识点个别同学还是不会分析。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 好评与关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物体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教学反思 本课就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得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得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得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得兴趣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得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与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得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与科学素养得宗旨。我设计 得本课三个主要活动就是这样得: 1、观察更多得物体就是沉还就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得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得预测与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得过程中进行自己得初步判断:物体得沉浮与它得大小、轻重有关,大得物体会怎样,重得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得沉浮与它得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得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得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得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得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得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得容易浮,小得容易沉。大小一样得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得容易浮,重得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得安排上来瞧,第三个活动就是第二活动得发展,第二个活动又就是第一个活动得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瞧所开展得活动就是按学生得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得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与思维得发展,这个活动得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得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得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得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与物体本身大小、轻重得关系。培养了学生得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就是得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得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得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得目得。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得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得遗憾。比如语言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罗天均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 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

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 改为 “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 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 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 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 行“预测”、“理”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 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看月亮_苏教版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看月亮苏教版这次教学交流活动中,我准备了一节科学课《看月亮》,这节课是五年级第一单元第四课。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兴趣。 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认识月相及画月相。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对月亮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月亮的样子,说说自己所画的月亮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将头脑中比较零散的影象进行整理,从而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对于“相”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加以解释,让学生知道“相”指的是各种不同的形状。 初步推测月相变化。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己画月相,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老师的讲解,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么样的,知道像那种弯过头的月相是实际中所不存在的。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在画月相时就不容易出错误,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用逻辑推理的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将自己画的月相贴在初一到十五中的某一天。到底是哪天的月相,到底对不对?也就很自然的引出了后面的模拟实验,我们需要实验来验证,来观察,来发现。 模拟月相变化的现象。将一篮球模拟为月球,学生当作地球,当老师手持“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月相变化的特点。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并播放月相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如何正确画月相?月相变化有哪些规律?整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月相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精神。 第1页/共1页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光与影_教科版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光与影教科版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结合各听课教师的评价对教材、学生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在执教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的《光与影》这一节课后,进行了评课,各教师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指出了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人深省。自己在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后,结合各老师的点评,有了以下几方面的拙见。 一、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组织、落实的。而在本节课中,教学目标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光与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光和影的实验,培养自身仔细观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的良好习惯,了解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让学生来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这一点与教学目标相悖。大大降低了科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起了消极的影响。 二、忽视了小学科学的探究性。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简单的学科探究的技能。本节课中却过于强调科学知识。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不够关注,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的特点。过于强调知识点的落实,用固定的答案来局限了学生的创造性,没有给学生思维碰撞的机会,失去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兴

趣的良好机会。 三、学生实验的准备不足。 这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实验要求、指导不够明确。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文字及图片的理解能力不足,教师在介绍实验方法时做好用实物进行介绍讲解,需要图片辅助的,图片也应选择简洁明了的。还有,学生进行实验时可能会出现教师预料之外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在考虑实验所用仪器和实验步骤的时候应该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实验方法简单易懂,实验步骤简洁方便。在实验前还可以找个别学生来尝试一下,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思考实验的改进方案。 其二,实验时最好将存在的实验要求量化。比如,在本课的活动二中,原设计是:光源与屏的距离一定、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改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以准确的理解,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就更难遵照此要求了。若将此实验的要求用具体数值量化,规定光源与屏的距离为30cm,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3次分别为15cm、20cm、25cm,这样学生在理解和操作上就会有非常直观的要求,指向性更明确。 其三,实验时,小组分工不明确。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实验素养和的小组合作精神的黄金时期。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课堂中就可以有意识得介绍实验中该遵守规范督促学生遵守,锻炼学生的实验技巧。给小组中的各个同学进行分工,即有利于实验时各学生有事可做,避免了学生实验成了个别学生的实验,又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此外,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习小组更加团结也有明显的效果。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沸腾》教学反思

沸腾教学反思 一、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烧开水”的经验学生并不陌生,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多少温度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就以这种简单的生活小事为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就会产生“这种简单的事情竟然说不出具体答案,给水加热究竟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的问题,从而产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这样,“烧开水”这一件生活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思维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学生会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预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做出准确的预测,而是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不论预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探究的快乐,预测还有利于学生找准探究的方向。 本节课,我注重先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你们认为水烧开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然后将学生的预测写在黑板上,既便于掌握学生的预测情况,又尊重事实证据,更能促使学生养成科学预测的好习惯,使预测发挥更大的意义。 三、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对每一个点滴发现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促使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科学素养。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近20分时间都投入“给水加热,观察现象”的课堂探究实验之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发现:水温上升的趋势是由快及慢;发现水的沸点;发现水到达沸点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继续上升;同时也发现了水中冒出的气泡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大小、多少也是不一样的;还发现在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在烧杯口外冒出了“白气”;等等。探究学习中的发现为学生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时,大量的发现也会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四、交流是探究学习的积累出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科教版五年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一学期科学课上完,真的惊叹于自己的成长,同时也感动于 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说自信、虚心、务实、反思是我前进的根本动力,那么前辈们、同事们的无私、热情则是让我坚定、勇敢走到今天的定心之石。又经历了一学期的锤炼,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教学思想上,我结合《新课程标准》,将在大学校园中学习到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新课程中上的教育理念相对比和相结合,取其先进的,创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的用这些理念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大脑,以求自己以更新,更丰富的教育思想投身到工作中去。同时在通读教材的过程当中,我对教材的各单元各课之间的构架、联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方便了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教学工作中,我认真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虚心听取教研室有经验的老师们给我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努力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通过我的课堂在带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再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我爱孩子们,想给他们每个人最好的教育。在日常教学当中,我尽量去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也是这样,通过对某些孩子“特殊”的教育,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兴趣反过来就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慢慢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组织教学方面,一直是我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我经常虚心向学校里有经验的老师们、班主任们请教管理学生的好方法,同时结合自己

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评价体制,并且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对一些调皮的学生,及时的了解情况,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向班主任请教,共同管理好班级。 另外小组建设方面。这是科学组沿袭的传统,但是却是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由于之前对小组建设了解的很少,所以就没有太多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之后才发现,是我的失误了。忽视了小组建设,使我缺少了一个有效教学的制胜法宝。我想这将是我下学期的工作重点之一。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是完成的比较好,孩子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都还不错。但是通过反思,我还是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都是有待我下学期甚至以后的教学生活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希望我的教学之路走得越来越平坦。 梓棉小学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凸透镜》教学反思

5.凸透镜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探究活动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是探究学习的主要动力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本课教材的: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先让学生从“玩放大镜与望远镜“入手,在充分的探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想研究其中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观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在《凸透镜》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从观察放大镜入手,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玩放大镜,让学生在玩中观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并且发现。因此实验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3.动手操作中,自悟学习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很好。并在活动经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在科学探究凸透镜作用的过程中,仅有动手做是不够的,动手做后的表达与交流,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提

供了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善于记录、总结分析,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在进行探究性动手操作中,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极有兴趣,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在实验的操作和观察上,从而会有大量的发现,学生基本上是看得多,记得少,发现得多,总结的少,分析得少,因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让他们把点滴发现记录下来,及时总结分析,在研究中为孩子们提供第一手资料,提供事实依据。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教学反思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教学反思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中的最后一课,综合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光的色散现象是教者要重点考虑的。本课由阳光的色散、单色光的合成、光与色彩的关系三部分内容组成。光与色彩的关系要用到玻璃纸,跑了许多地方也没买到,只好将这一部分内容另做安排。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会提许多问题,但提到点子上的问题很少,科学研究本来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提问题是科学课训练的内容之一,本节课中,我试图以多种方式来产生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去研究。 二是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分析教材时我发现教材中并没有出现三棱镜的图案,编者为什么没有安排呢?我想编者的意图是强调科学知识就在生活之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备课时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实验材料的准备、课后的延伸等方面都我努力贯彻这一思想,便于学生课后自己寻找材料做近一步研究。 三是注意实验设计的层次。一节科学课的实验往往不止一个,怎样做到各有侧重,主次分明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考虑的。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实验。吹泡泡一是为了活跃气氛,二是便于学生直观想像空中的小水滴。喷水造彩虹是重现生活中彩虹,让学生知道自己会造彩虹,水中的镜子造彩虹是较长时间的观察彩虹,用三棱镜看是便于学生更仔细地研究。单色光的两个合成实验一个是验证牛顿的发现,一个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实验的目的不同。 四是注意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如何更生动直观的呈现实验结果,也是值得科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在马达底座和转盘的设计上我都做了精心考虑,受《变色花》一课教师自制试纸的启发,我在光的合成实验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在空白圆片上涂色自由旋转,然后贴在实验记录上这一环节。 这段时间一直是阴雨天,我在备课时做了两手准备,预备了许多实验材料。在上课时光色散实验本来是二选一的,考虑到那么大的水槽都放好了,不用有点说不过去,就把实验都做了,导致后面的时间不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够深入,教师对实验的指导不够仔细。科学教师要把一学期的每一节实验课都认真准备可能有难度,但每一学期把一两节课精雕细琢还是不难做到的,感谢何老师给了这个机会促使自己去努力这样做。如果每一位教师这样去做了,并把教学设计和教具材料放到全区的平台上共享,我想在何老师精心领导下我区的科学教育一定是走在全市前列的。 附送: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七色光》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 《物体在水中时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整个单元教学的一个基础.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除了特殊的悬浮状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大致能够清楚判断.但是.根 据生活经验所得.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而这一表述过于简单化.生活中 不难找出与这类说法相悖的例子.如何从这一矛盾点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于是.活动一开始.我从简单的物品入手.出示一块小石块与一片树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沉浮现象.随后.出示教科书中所举例的七件物品.让学生纷纷预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对于个别物品.如萝卜、回形针、蜡烛.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大家的探究欲望升级.接下来.各小 组就可以利用手头准备的材料.大家分工协作.一一将七种物品放入水中.判断其真实的沉浮状态.真对这个活动.探究同学们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物体的沉浮状态不同.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大小、轻重、是 否空心、材料……一系列的猜测一一从学生的头脑冒出.为了顺利进入今天探究的主题.我简单引导主要研究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状态真的和体积、质量有关吗?很多同学都脱口而出告诉我是的.接着.按照教科书中提供的切割以及连接的方式.用实验去检验真理.冲击学生头脑里原有的错误认识.得出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体积(质量).它的沉浮状态不发生改变的结论. 问题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由于实验材料选择的不同及考虑的欠缺.导致产生了一些小的分歧.例如.在探究回形针的沉浮时.有一个小组产生了回形针浮着的现象. 胡萝卜沉浮的判断.出现不同沉浮现象. 教学重建: 由于回形针很小.而由水的表面张力将之托起.为了避免此类情况产生.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沉浮的 目的除了让学生明确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也规定了操作的方法应该是: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实验材料的选择要科学.由于事先.我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准备实验素材.因此.学生带来了白萝卜还有胡萝卜.且每个萝卜的新鲜程度也是不一的.因此.学生在 实验的时候出现了浮、沉.甚至悬浮的现象.学生们都很困惑.为什么同样是萝卜在水中会有这么多不同的 状态形式存在.这时.教师就要随机简单提及一下悬浮这个状态.并告诉学生这与我们所准备萝卜的新鲜度.内含水分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关系.从而解除学生头脑中的困惑. 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同的班级.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处理形式.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科学活动价值的提升.学生才能有发展.科学课才是名符其名.让我们多多关注并提升探究活动的价值吧. 2013.3.4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自我评价: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沉浮的部分规律.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利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为 材料.改变形状使其漂浮于水面.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 面上. 一开始.我让同学们猜测.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它的沉浮状态如何呢.将它制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沉浮状态会改变吗?通过预测与实验探究对比.目的明确.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很浓厚.对于实心橡皮泥只改 变其形状.他们的质量并不改变.这一点上同学们都有共识.但是.当我提问:他们的体积是否发生改变呢?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6篇 篇一: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又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环节。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教材,我是积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杂志,更新观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的各种各种能力。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为工作指明方向。 有人觉得教学计划是花架子,是让学校领导看的,我还是不太同意。如果随随便便写一个计划,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是悉心制定的计划,价值就太多了。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己对全册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对重、难点比较清楚,对学生上学期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在教学中能把握先机,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在每次单元考试或作业中,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

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尽量降低教学目标。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深入浅出地分析,力求100%的学生理解,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科学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平时科学试题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在后续的教学中药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学科质量意识,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篇二: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我担任五年级两个班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与全体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5课《我们的呼吸》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5课《我们的呼吸》教学反思 一节教学能手评选课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受很多。《我们的呼吸》这个教学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极具吸引力的,在本课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让学生比较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不同,从而认识人体呼吸的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讨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在碰撞交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到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在于,改进了第二个实验,利用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个实验。传统的做法是用玻璃弯管直接向石灰水吹气,此实验的缺点是很难把握吹气的量,少了现象不明显,多了浑浊后又变回澄清,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经过课前的多次尝试,改为把一杯澄清的石灰水各倒一半在吸进和呼出的气体里,观察现象。由于是对比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明显,学生更容易得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的结论,也从而深切感受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不同。 亮点之二,利用课件出示一张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比较图,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分析,得出更具有科学性的结论:呼出比吸进的含的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或吸进比呼出的氧气多,二氧化碳少。

亮点之三,别出心裁的利用空花生油桶,自制了简易肺活量计。在学生自测肺活量的同时,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环节安排上不够紧凑,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没处理好等。今后还需努力,争取在课堂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一 在光学这单元,很多的实验都需要到操场上进行,比如测量影子的长短,测量温度,用不同颜色的纸测量吸热的程度,也需要到操场上进行。但是由于现在的季节没办法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所以感觉到这类型的课程不实际测量缺乏了一些自主体验的感受。发现的问题或许也只是被动的。 新教材的光单元,没有关于光的折射的内容,但是在后面进行的《怎样吸收更多的光和热》就需要孩子们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光组成的。而我在课堂把这部分教学加入其中,自己感觉对孩子们的认识的帮助更有梯度,学生们更容易认识到问题所在。 谈到为什么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时,很多学生说这个物体就是这样的颜色,或者是被染成的。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提高认识,是告诉还是帮助分析是一种好的办法。 脏雪融化的快还是干净的雪融化的快等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们的认识一点点的提高。认识到颜色与吸收热量本领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颜色深的吸收的热量的快。但反光能力弱,这样的结论。要引导学生们分析,不要生硬的给出答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二 我校每学期都要进行研究课活动,本学期我执教科学《光与热》一课。教后收获很多。 作为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课下准备资料、知识、小组设计活动等需做充分、全面的考虑。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在教学《光与热》这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热光源、冷光源)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 给我们带来了温度。接着,大家猜想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 有着什么样的密切联系。 为了证明这个理论,需要做一个“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实验: 把学生分成8人一组,让一个学生靠墙背对阳光拿着温度计,先记录好温度计上的原始温度。然后,让一个学生拿着一面小镜子反 射太阳的光,把光照到温度计上,几分钟后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升 温了多少;接着,再添一面镜子照射,几分钟后再记录升温多少;最 后3面镜子一起照射、聚光使温度计的温度上升。 需要几面镜子,我从三班学生那里借来。温度计从科学实验室借来。记录表的打印,尤其天气需要阳光明媚呢! 课堂上,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 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既 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 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 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 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 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 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 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不仅使学生有了 成功的体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 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 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 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