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历史辩论

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主持人:大家好!在课前我们已对辛亥革命成败问题进行了分组合作探究,大家的观点不一,所谓理越辨越明,今天我们选出了八名代表组成两个正方和反方两个代表队,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
请代表入场。
(掌声鼓励一下)正方一辨: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丰碑,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反方一辨: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因为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方二辨:我们认为衡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否取得成功,有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否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看看辛亥革命吧。
他推翻了帝制,等于砍掉封建制的头,使整个封建统治群龙无首。
不仅如此,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中华民国,破除了很多陈规陋习。
如:等级制度、官场礼仪、尊卑身份以及缠脚、蓄辫、服饰。
所以他沉重的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反方二辨:我方一辨已经声明:衡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标准是要看:是否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落入了袁世凯手里,袁世凯何许人也,他是大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的集体代理人。
我们并不否认辛亥革命多少触动了旧的体制和观念,但绝对谈不上完成了这个任务。
南京临时政府号称“民国”,实际情形怎么样呢?这是个真实的事情,描述的清朝江苏巡抚、民国都督程德全的革命经过,民国政府内部充斥着旧官僚、立宪派,他们伺机而动,“民国”仅仅是块招牌而已,革命潜伏着危机。
正方三辨:我方辨友已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我方的观点。
下面,我从事实方面近一步论证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一:对方辨友声称“民国“是招牌,请问:既然民国是招牌,为什么袁世凯当上临时统之后不立刻扯下这块招牌,而要小心翼翼的等到四年之后才敢称帝呢?二、大量的事实说明,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他们号召人们剪掉辫子,放开小脚,废除跪礼,不再称呼“老爷”、“大人”。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场革命究竟是成还是败,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
辛亥革命胜利的方面有:(1)在政治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在经济方面,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3)在思想文化方面,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4)革命领袖列宁论述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的历史任务的话:“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根据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原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革了封建帝制的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从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5)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10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分为二地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既指出其在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又指出了“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同时,辛亥革命也有它失败的方面:(1)辛亥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
只有完成了这一使命,革命才能算成功。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
辩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辩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主持人:大家好!在课前我们已对辛亥革命成败问题进行了分组合作探究,大家的观点不一,所谓理越辨越明,今天我们选出了八名代表组成两个正方和反方两个代表队,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
请代表入场。
(掌声鼓励一下)正方一辨: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丰碑,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反方一辨: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因为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方二辨:我们认为衡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否取得成功,有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否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看看辛亥革命吧。
他推翻了帝制,等于砍掉封建制的头,使整个封建统治群龙无首。
不仅如此,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中华民国,破除了很多陈规陋习。
如:等级制度、官场礼仪、尊卑身份以及缠脚、蓄辫、服饰。
所以他沉重的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反方二辨:我方一辨已经声明:衡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标准是要看:是否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落入了袁世凯手里,袁世凯何许人也,他是大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的集体代理人。
我们并不否认辛亥革命多少触动了旧的体制和观念,但绝对谈不上完成了这个任务。
南京临时政府号称“民国”,实际情形怎么样呢?请看:“清朝巡抚”:一学生(大腹便便)胸前别着白纸。
一小卒来报:大人,革命军来了。
(惊慌失措,气喘吁吁)巡抚:急什么?天塌下来了,真没出息,怕什么,不就是革命吗?拿竹竿来。
(不慌不忙)小卒:竹竿送到巡抚手上。
(充满疑惑)巡抚:,革命不就是破坏吗?革命过了。
(从房顶挑下几片瓦)革命军:竖起大拇指,拿出“民国都督”的纸片别在胸前。
巡抚:哈哈哈哈下台这是个真实的事情,描述的清朝江苏巡抚、民国都督程德全的革命经过,民国政府内部充斥着旧官僚、立宪派,他们伺机而动,“民国”仅仅是块招牌而已,革命潜伏着危机。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3100101749 69毛冠雄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另一条道路的探索。
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旗帜的领导下,孙中山及各同盟会成员领导了包括黄花岗起义等众多起义,并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进行,随后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从革命之后的种种表现看来革命并未完全成功。
辛亥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其成功之处也有很多。
其一,在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其二,在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给群众带来了一次思想解放。
其三,在经济上,辛亥革命促使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然,除此之外,成功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临时政府宣扬以剪辫放足为代表的新风尚,扫荡旧风气。
而如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辛亥革命的功劳。
列宁更是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摘自《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辛亥革命的成功有着各方面的原因。
首先,多次起义和变法的失败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陷入了短暂的“群龙无首”的局面,因此时代的任务落到了当时还是较为弱小的资产阶级的身上。
其次,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促进政策,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得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
再次,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由此形成。
最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同盟会首先发动的。
有了中国同盟会的领导政党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中国民主革命如虎添翼。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若在高中,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它是失败的,而现在我认为其失败与成功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从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任务角度分析辛亥革命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其根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但最终,辛亥革命只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并未真正的将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去除,也未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
连革命最终的果实也未袁世凯说夺取,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人民涂炭,山河破碎,因此可以说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其根本的任务,从根本意义上没有成功。
这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
二、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来说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五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同时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也深入人心,为日后资产阶级在中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从袁世凯称帝近3个月后就狼狈下台,到张勋复辟失败,都无一例外。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即使并未完全驱除,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也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从溥仪到汪精卫,从伪满洲国到汪伪南京政府。
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同时也催生了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清末状元张謇便实业救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为日后的抵制日货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各地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作文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抗争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强烈地激动过一代国人的心灵。
这场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想谈谈我的认识。
辛亥革命究竟是成是败?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有他成功的一面,但是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实现。
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在历史终极意义上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谓终极意义,是指最后的结果和影响;所谓历史终极意义,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最后的结果和影响。
我们必须从历史终极意义的角度来定性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史、抗争史上的地位。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攫取,孙中山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华民国仅挂了一个空招牌。
近现代史纲要——论辛亥革命成败之理性分析

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理性分析刘子君一、内容摘要: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面前,仍以失败而告终。
二、关键字: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正文: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次革命的产物是中华民国,在维新变法之后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促使更多人走向追求自由与民主的革命道路。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曲折和复杂的转变过程。
这个时期所发生的一切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变化,可以说,是为这次革命的导火索。
因为这个时期侵入中国的是来自外国的资本主义势力,大部分“开眼”人士认为中国必需经过必要的社会体制改革且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使自己资本主义化,才能救亡图存,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中国的资产阶级是一个新兴的阶级。
它的出现大约是明末苏杭一带的纺织主,成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到了二十世纪初叶,逐步形成形成一个阶级。
同时也为辛亥革命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在1900—1910这11年间中,资产阶级虽然有了一定发展。
但是靠轻工业起家的中国资本主义的还处于一种起步状态。
此时的中国,赎回路权、矿权的民意运动在中国大地上燃烧着。
处于对满清政府的严重失望,资产阶级对政治改革的渴望也更为迫切,他们选择了更加直接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以推动中国沿海的各色武装起义。
作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南洋华侨,他们多为工人出身,早年下南洋闯荡,和国内封建统治联系较少,在接触到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同时受到外国人的种族歧视,鸦片战争以来各色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他们十分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产生强烈的革命情绪。
浅谈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浅谈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000字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社会政治变革,它是以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的革命运动。
虽然辛亥革命中出现过一些成功的地方,但它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就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作一些浅谈。
一、辛亥革命的成功1.更新思想观念首先,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于它更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革命先驱梁启超等人先后创办了《新民丛报》等一批思想启蒙的刊物,呼吁民众走向民主自由的前进道路。
同时,梁启超等一些学者也积极推进史学研究的进程,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重新认识的机会。
2. 开始民主改革其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改革。
辛亥革命中正式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被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了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新政治文化开始在中国发展。
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和大众的政治参与。
3. 促进国家现代化最后,辛亥革命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始向现代化迈进,不仅在教育、科学技术、经济等领域得到发展,还有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等领域的进步。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1. 缺乏组织首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高效有序的组织。
虽然失去了组织和领导方向,但革命却意外得以顺利的成功。
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无象制度和社会结构对于革命的困境。
2. 国内外列强势力其次,辛亥革命的失败还受到外部列强势力的干涉。
当时的列强国家(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五国。
)对于中国的弱势状态非常清楚,他们利用中国内部的动乱局势,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境。
3. 官僚主义普遍盛行再者,辛亥革命的失败也与当时中国官僚主义普遍盛行有关。
官僚主义制度的存在,让许多腐败政治人物占据了权力,致使革命运动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和实施。
此外,中国还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思想、落后的生产方式、文化习惯等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问题,使中国社会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
总结:综上所述,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及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就足够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广州的海面,炮声震天,几艘巨舰对着几十艘木帆船轮番开炮,不断有人跳入海中,木板、帆布碎片漫天飞舞。
时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
英国轰开的不只是清朝的舰船,还有封闭了四百多年的华夏国门。
从此,充满血泪与耻辱的近代史开始了。
从1840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从一个封建强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任由列强宰割。
而此时的志士仁人也没有坐看国家衰弱下去,纷纷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态,用各自的方式拯救这个腐朽的大帝国。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已经将国外的政体都尝试了一遍,很可惜,这些尝试都失败了。
而唯有一种方式还未被采用,它就是资产阶级革命。
当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封建朝廷已经无法再扶起,必须用一个新的政府来取代它时,一场革命已经无法避免地在中华大地上酝酿着。
正如《海燕》中所描述的“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
当历史的车轮滚入1911辛亥年时,中国大地上空的乌云正越压越低。
1月3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文学社;2月16日,俄要求扩大在华权益;4月27日,同盟会骨干发动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再一次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5月9日,清廷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激起全国怒潮;6月17日,为抵制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9月7日,成都总督赵尔丰大开杀戒,激起民愤,各路同志军猛扑成都,后清政府调湖北兵力镇压,湖北防守空虚……终于,在看到时机成熟、无数兄弟同志被害后,湖北新军工程营第二营在吴兆麟、熊秉坤的带领下,打响了武昌革命的第一枪。
起义士兵炮轰湖广总督府,总督瑞澄连夜逃走。
次日,强推黎元洪担任湖北军政府总督,并发电公告全国。
随后,各省纷纷掀起革命浪潮,南方各省均宣布独立,至此,辛亥革命取得初步成功。
一场伟大的革命自然需要一位(群)伟大的领袖来领导,而这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是分不开的,他就是被国共两党都尊称为“国父”的孙中山。
下面,就让我通过孙中山几人的事迹来阐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逸仙。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
国民党的创始人,首创“三民主义”。
1866年的一个冬天,一个小孩诞生在广东香山县的一户孙姓人家里,小孩诞生时并没有如古代帝王般又是紫气东来,又是惊雷滚滚还是满屋金光什么的,但他却是未来改变中国命运的领袖。
由于家境殷实,且身处广州这个通商口岸,孙文从小就接收了系统的西方民主教育,思想开放,并且热爱祖国,这才有了未来那个为中国革命奔走疾呼的总理。
1894年11月,孙文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在海外举起反清革命的大旗,吸引大批爱国志士、华人华侨参加、捐款。
第二年10月,密谋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文被迫流亡海外,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流亡生涯。
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文激动万分,但他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先行去了欧洲,成功阻止四国银行团对清政府的贷款,稳固了革命成果。
回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积极推动南北议和,最终促成清帝退位,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也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并为随后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国内的思想基础。
可以说,没有孙中山,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就不可能这么快的摆脱封建君主专制。
再说下一位,也是久仰大名,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
与孙中山并称“孙黄”,以黄克强闻名当时。
黄兴与孙中山不同,他并不是从小就接受先进西方思想,而是青年时代投笔从戎,从这一点上,我觉得黄兴的革命倾向更为强烈。
两人在东京会面后,一拍即合,大有马克思与恩格斯会面之意味。
随后的数次起义,基本都是他冲在了第一线而非孙中山,尽管都失败了,但其革命信念从未动摇过,并最终前往领导武昌保卫战,以及做出正确的选择,率军攻下南京,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这位孙先生的左膀右臂一直坚定地支持着革命事业,为人还特谦虚。
即使被推举为大元帅也拒绝出任,可见其个人品质修养之高。
正是在这两位主要领导人的带领下,辛亥革命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他的不说,单就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和让“敢以帝制自为者,天下人共诛之”的思想遍及华夏,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无数的革命党人、华人华侨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对于这场伟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同样如此。
它还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首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党方面认为未完成三民主义
的革命),革命后的中国仍然是存有大量封建残余,国家的财政、矿山铁路、海关关税等仍控制在帝国主义手里,英法美德俄日在华权益依旧存在,未受影响。
其次,辛亥革命的成果即中华民国及临时大总统职务被袁世凯摘得(关于是否窃取随后论述),革命党人遭遇重创。
酿成革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当然是未发动广大群众,只是一部分精英人士的努力,得不到基层、中国最广大农民的支持。
这一点从《建党伟业》中民众对于民主共和的疑问就可以看出,多数人压根不知其深意为何,只知道皇帝没了,以后没有人能再当皇帝了,仅此而已。
当然,我在这里不想深究如何发动广大群众,而是从另外几个方面来揭示这次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第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偶然性,并且与帝国主义有间接联系,为其后续进程埋下了隐患。
武昌首义之时,正值清廷调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
同时,国际上英法美德四国银行正与清政府就贷款一事商议,若不是孙中山及时赶到,凭借高超的演说水平打动了那帮银行家,贷款一旦兑现,武昌的局势可就危险了。
还有,此时的清政府已经衰朽至极,所差的就是最后一根稻草,这个稻草随时都可能落下来。
因此,即使没有辛亥革命也会有壬子革命、癸丑革命等。
第二,就是之前所说袁世凯是否窃取革命果实的问题,其实就当时来说,用窃取是非常不恰当的,尽管老袁是为一己之私,毫无“民主共和”观念,更没有孙中山那般天下为公的无私精神,但他作为实际逼迫溥仪退位并且手握重兵、掌握着北方的大军阀,其威望已如日中天,完全不是当时思维混乱、党内内斗严重的革命党人所能比的。
因此袁世凯出任大总统一职,可以说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况且孙中山在宣誓时就宣称谁能让清帝退位,就选谁做大总统。
因此,袁世凯不能算是窃取。
至于他后来为何名声如此差,主要是他之后的倒行逆施,干的那些事连他手下人都反对,冯国璋、黎元洪等都坚决反对,最后在全国的骂声中死去。
原本力主改革、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袁项城,因权力达到巅峰而痴醉其中无法自拔,最终为权势所伤。
曰:“锋芒太露!”
第三,这其中的失败也有孙中山自身的原因。
其还算正确的世界观却没有指导他选中正确的方法论来行事,中山先生太过急躁,自以为是了。
在之前的数次革命中,他并没有充分吸取失败的教训,而是一味的冲锋,导致大量精英付之一炬;在国旗问题上与黄兴发生巨大分歧,差点决裂,后被调解劝止,但仍坚持己见;
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陶成章、章太炎的批评,他忍无可忍,命蒋介石刺杀陶成章;来到日本组建中华革命会时,要求入会者必须效忠于他,引起黄兴愤然出走,革命党元气大伤;更为夸张的是,据史料记载,孙中山为求得护国运动成功,写密信向日本首相求援,并提出比“二十一条”还要苛刻的条件,被指责有卖国之嫌……由此可见,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软弱与妥协,再外加互相推诿、扯皮,耗费了大量精力,新生的革命才很快夭折。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意见,有不正之处尽请指正。
最后,我还要向那些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革命中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名的无名的,他们都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历史的车轮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才得以前进。
历史往往给大人物太多笔墨,殊不知这些抛头颅、洒热血之人皆是平民百姓,他们才是历史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