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简答题: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

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

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

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

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

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是田地的形式。

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中国古代史重要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重要论述题

重要问题1、隋的经过统一中国的经过在隋朝建立之前,北周已经灭了北齐,这时除了已经成为附庸、仅领有江陵沿江三百里之地的后梁之外也只有南朝陈政权偏安一隅,南北统一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开皇七年(587),后梁主萧琮入朝于隋,至大兴,隋文帝留其不回,共历三主、享国三十三年的后梁亡。

开皇八年十月,文帝令次子晋王杨广、再次子秦王杨俊、信州总管杨素三人为行军大元帅,出总管九十,甲兵计五十一万八千,由杨广承总节度,分别出六合、襄阳、信州等地伐陈。

而后陈仅有甲兵十万,且分布在东至巫峡、西至沧海的漫长战线上,强弱对比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伐陈之役进行的很是顺利。

到开皇九年正月陈后主被俘,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灭陈,在273年的分裂以后,南北复归于统一。

2、隋朝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公元581年二月,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元开皇。

在此后的几年里,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迅速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而隋文帝能够统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北周建立在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之上。

在隋建之前,北魏太武帝扫荡了十六国的残余,北周武帝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这就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民族融合的彻底完成。

自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和中华民族的主干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这样,自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使中国的南北很容易的统一起来。

最后,北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继续发展。

由于北朝时期的均田制得以继续推广,自耕农大量增加,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在此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制,也因为兵源相对稳定,府兵的经济比较稳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战斗力比较强。

所以,正是有上述有利条件,在杨坚等人的正确领导之下,自永嘉末年西晋王朝崩溃起,长达二百三十七年的分裂局面,至此南北复归于统一。

3、简述隋朝前期发展经济的措施隋前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①颁布均田令,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受到一些贵族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所以均田制不可能彻底实行,农民少田缺地的情况必然存在,但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摘要: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I.引言- 介绍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的背景和意义II.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的出题规律和考查重点- 出题规律: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成果等方面出发,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掌握程度- 考查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文化成果等III.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的解题技巧- 理解题目: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明确考查的重点- 分析题目:分析题目的背景和出题意图,理清思路- 答题技巧: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语言简练IV.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的备考策略- 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熟悉历年真题,了解出题规律和考查重点- 加强写作训练,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V.结论- 总结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的特点和重要性,提出建议和展望正文: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是考研历史科目中的一种重要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分析、综合、表达等能力。

对于这种题型,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备考策略,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首先,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的出题规律和考查重点。

一般来说,出题人会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成果等方面出发,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掌握程度。

考查的重点包括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文化成果等。

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的解题技巧。

对于这种题型,学生需要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明确考查的重点。

在分析题目时,学生需要分析题目的背景和出题意图,理清思路。

在答题时,学生需要注意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语言简练等。

再次,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的备考策略。

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熟悉历年真题,了解出题规律和考查重点。

同时,学生需要加强写作训练,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

总之,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是一种重要的题型,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备考策略,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一)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一)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一)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一、中国古代社会与政治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

•评价封建社会的优点和缺点。

•论述封建君主制度的特点及其变迁。

•阐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比较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分权制度的利弊。

二、中国古代经济与农业发展•描述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

•论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评价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论述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及其作用。

•描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论述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进步•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论述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制度的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哲学的发展。

•传统医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与影响。

•论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和对社会的影响。

•描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四、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军事•中国古代的外交思想和政策有哪些?•描述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及其特点。

•评价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方式。

•论述中国古代对外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传统军事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演变与影响。

•解释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对战争的影响。

五、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历史评价•描述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规律。

•评价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评价观点有哪些?•论述中国古代历史观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

•评价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的整理,供您参考。

通过论述这些问题,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祝您学习顺利!。

中国古代史期末论述题参考

中国古代史期末论述题参考

1、先秦时期的国家制度社会文化风俗与与秦汉时期的区别国家制度方面的区别:(1)先秦时期普遍施行宗法分封制,国家最高领导人为“王”即天子,天子身份有嫡长子继承。

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但受天子号令,归天子调遣,向天子朝贡。

代表为周。

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宗法分封制度,确立皇帝制度,秦汉皆沿袭这个制度。

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确立明显的中央集权制度。

(2)先秦时期如周朝施行分封制,天子将国土分封给宗族姻亲和功臣,各个诸侯国在自己封地内进行进一步分封。

每一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大宗”继承最大权力和财富。

贵族身份世袭。

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

另外,商朝等为代表的朝代,地方为独立的国,归顺于商王,形成邦国。

秦朝建立之后,废分封制度,立郡县制度,地方官员不再世袭,有皇帝亲自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全天下由地方的郡县乡里层层向上,直至中央,形成拱卫皇权的地方官僚制度。

汉朝建国初期虽郡国并行,但未脱离秦制,汉武帝之后亦是普遍行郡县。

(3)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中央官僚多为贵族担当,爵位世袭。

秦汉之后的中央管制,由秦开始,秦始皇确立三公九卿制度,互相制衡,服务皇帝捍卫皇权,由皇帝任命官制,非世袭。

汉大体沿袭。

社会文化风俗方面的区别:(1)先秦时期思想方面属于群英荟萃、百家争鸣,尤其体现在春秋战国期间。

商朝时期巫术占卜思想风行,到了周朝尤其是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多元、开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百家争鸣,众彩纷呈。

各个学说纷纷周游游说,影响着时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秦汉时期则是相比于先秦,思想单一而专断,受到秦汉大一统的中央主流观点影响。

秦奉行法家,汉先奉行黄老道家,后来行儒家,亦或外儒内法。

具体表现为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先秦时期长期战乱,民风民俗上尚武、好战立功的情绪较为普遍。

秦汉统一,渴望安定以及尚文的苗头开始展露。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一、简答题
1. 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划分为哪几个时期?请简要说明每个时期的
特点。

2. 请列举并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的五大发明。

3. 请简要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的重要改革和建设。

4. 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5. 请简要介绍唐朝的盛世和开元盛世的特点。

二、论述题
1. 描述一下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结构,并解释各层次的人物在社会
中的地位和职责。

2. 唐宋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请以唐代的长安和
宋代的汴京为例,分别论述其对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方面的贡献。

3. 请对比分析元朝和明朝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解释元
朝的迅速兴衰和明朝的长久稳定。

4. 学习和使用古代汉字对于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请以
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使用为例,说明其对现代汉字和汉语文化的重要性。

5. 请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明朝时达到了顶峰,但此后却几乎停滞不前,为什么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等一系列技术进步的机遇。

三、文化赏析题
1. 请选取你喜欢的一幅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解读其中的寓意和艺术特点。

2. 请选取你喜欢的一首中国古代诗词,分析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并解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3. 请选取你喜欢的一段中国古代故事或传说,讲述其中的主要情节并分析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思想。

这些问题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祝你顺利完成复习,取得优秀的成绩!。

历史学考研各朝代论述题

历史学考研各朝代论述题

历史学考研各朝代论述题
以下是历史学考研中常见的各朝代论述题的举例:
1. 论述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统一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论述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原因和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3. 论述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

4. 论述宋朝的政治改革、经济状况和科技进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论述元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政策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6. 论述明朝的政治格局、海外扩张和文化交流。

7. 论述清朝的政治统治、经济特点和西方影响。

在回答这些论述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说明,避免泛泛而谈。

2. 针对问题进行逐个论述,尽量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展开。

3. 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4. 需要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尽量用事实和论据加以支持。

5. 对于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当然,在备考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参考书籍和教材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内容:一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二颁布均田令。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迁都洛阳。

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四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之,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2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和作用?3北魏的均田制的内容及其实行情况?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

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20亩。

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受日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

4论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秦朝统一的原因1 客观原因:①经济文化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②民族融合的结果周边民族内迁,形成“血缘旋涡”,内迁与扩散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③各国人民要求结束分裂状态,实现全国统一2 主观原因:秦国之所以能统一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商鞅变法较为彻底,成为七雄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

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

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

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

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

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是田地的形式。

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当时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5简述刘秀的用人政策及其目的。

刘秀实行了“退功臣而进文吏”的用人政策。

东汉初年,刘秀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马出身,不熟悉封建的典章制度,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可是他们往往又自恃功高,不听命令,或不遵守法纪。

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勋,刘秀封其中功劳最大的360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

刘秀很重视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

他认为这些人既熟悉封建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与时浮沉。

所以就多方访求,重礼征聘。

刘秀实行这一政策,其目的是为了能“总揽权纲”,加强中央集权。

6简述《史记》的内容及其意义。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全书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万字。

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简述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是东汉最著名的医学家,为救治病人,他“勤求吉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此二书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张仲景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

华佗与张仲景同时,精医道、方药和针灸等术,尤精于外科手术。

用“麻沸散”麻醉患者,能打开腹部,为肠胃等内脏做手术。

华佗所编“五禽之戏”是一套健身操,常练有祛病延年之效。

8简述“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分封制。

晋武帝为了维护和巩固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大封宗室为王,允许王国置军,取消州、郡武备。

随着诸王势力发展和西晋中央政治制度的腐败,发生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八王之乱”。

长达十六年的战乱,造成了严重后果,给北方地区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诸王间的互相残杀,削弱了西晋王朝的力量,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9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南北方各民族融合,民族隔阂消弱,成为促进统一的重要因素;南北方经济的发展,要求迅速结束政治上的对峙局面,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门阀大族势力逐渐衰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出现;北周和隋朝的改革,使北方力量上涨,造成了隋灭陈的趋势。

(2)意义: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巩固和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为唐朝昌盛奠定了基础。

10简述武则天的功与过。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处于庶族地主上升、士族地主接近灭亡的时代,严厉镇压反对派,杀掉唐宗室几百人,大臣几百家,剌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打击了士族势力;修订《姓氏录》,武氏列为第一,其余皆以官品高下为准,提高庶族官员地位;破格用人,发展科举,为庶族地主广开仕途,客观上符合历史潮流。

她用人虽滥,但发现不称职或废黜或诛杀,又创殿试以示慎重,提拔了狄仁杰等一批实才真贤。

她重视生产,根据生产好坏奖惩地方官吏,使耕地、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2)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极大消极面的人物。

她用酷吏滥杀,不少好人被害;放手招官,致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大肆佞佛,浪费无度;新发展起来的庶族地主与士族一样大量兼并土地,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11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户。

唐肃宗以后,天下百姓“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两税法,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3)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6)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

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扩大了纳税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特权,根据资产、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周世宗改革有哪些措施?(1)在经济上,均定赋税,下令招垦荒田,组织人民修治黄河与运河,限制佛教发展,打击寺院经济势力,废寺院,僧尼还俗;(2)在军事上,申明军纪,整编禁军;(3)在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较严明。

13简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14略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理政务,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变成了常设机构。

这些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我国省区的规模。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5《梦溪笔谈》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一部不朽名著。

这部笔记形式的作品,广泛涉及到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共计609条。

其中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化学、药物的部分。

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此书还记录了许多平民发明家的事迹。

如毕升、喻皓、高超、王朴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沈括的记载,才得以流传后世。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沈括“是中国整个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16简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措施。

(1)废行省,设三司,改革地方机构;(2)废丞相,以六部治国,加强皇权;(3)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制定卫所制度,加强对军队控制;(4)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对百官的监察;(5)设置锦衣卫和东西厂,加强特务统治;(6)杀戮功臣,提高皇权。

通过以上措施,明太祖提高了皇权,促成了明代集权政治的建立。

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但是,因为明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已到晚期,专制主义的强化,必然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部分:1、试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战国时华夏族与其他各族,已形成民族大融合。

秦统一后,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218年秦派大将军蒙恬率军北征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置34个县,迁中原人口,到此垦殖,并修直道通咸阳,加强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先后置闽中、会稽、桂林等郡,又迁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加速了民族融合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统一西南夷,修五尺道,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往来,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从此,秦建立了“东到大海,西到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2、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

唐朝主要依靠他的谋略和武功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封建治世的模范,因其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这治的主要内容:(1)以隋亡为戒,对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有所节制,赋役较轻,人民稍得喘息之机;(2)任人唯贤,官得其人,不因政敌而舍贤才,从各阶层各方面搜罗了许多文武奇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房有谋略,杜能断事,被誉为“房谋杜断”;(3)善于纳谏,魏征改于直言上谏受到赞赏和信任,魏征以外还有一批重臣经常向太宗诤谏,太宗欣然接受;(4)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5)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庶族参政。

“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与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和努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

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促进唐太宗居安思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

贞观时期,农民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所受压迫仍然很重,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地主阶级的永远富贵。

3、试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原因:北宋中期“积贫积弱”,“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北宋王朝的统治,必须“富国强兵”,变法改革。

内容:主要有10个方面: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意义:王安石主持变法从1069年开始至1085年宋神宗死,新法被废止。

这场变法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如因为推行青苗法、免役法等收到了大批钱粮;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了1万多处水利工程,溉田36万余顷;军事上曾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取得熙河之役的胜利等等。

4、如何评价成吉思汗。

(1)成吉思汗统一了长期分裂混战的蒙古各部,使蒙古族摆脱了被压迫的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