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热点话题“文化自信”素材积累整理[2020年最新]
关于文化自信的素材摘抄

关于文化自信的素材摘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以下是一些关于文化自信的素材: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诗词、书法、绘画、戏曲、中医药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春节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节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庆祝春节;中国的电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在国际上受到欢迎。
这表明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有信心将其推向世界。
3. 文化创新与发展: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中国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中国的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元素而发展起来的。
4. 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人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5. 个体与文化自信: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对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要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
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
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
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丰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2020热点时文选粹----中国文化自信主题时评,附精彩点评!【刘希国】

2020热点时文选粹----中国文化自信主题时评,附精彩点评!1、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观点明确,凸显人的重要性。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开篇论述了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②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
(引用新时代领路人的言论,强调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③靠有担当的文化人。
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
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担当的文化人。
)④靠有绝技的手艺人。
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
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
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绝活的手艺人。
2020热点时文选粹文化主题

2020热点时文选粹 | 中国文化自信主题时评!1、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观点明确,凸显人的重要性。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开篇论述了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②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
(引用新时代领路人的言论,强调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③靠有担当的文化人。
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
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担当的文化人。
)④靠有绝技的手艺人。
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
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
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绝活的手艺人。
)⑤靠有情怀的开拓者。
2020高考主题作文素材:文化自信、文化传承

【导语】成功的路上没有撒满鲜花和阳光,相反却总是要经历坎坷与磨难。
只有沿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想要作文写的好,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主题作文素材》供您查阅。
【篇一】2020高考主题作文素材:文化自信、文化传承01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成就世界瞩目,故事精彩纷呈,引来了世界的热切赞许。
然而,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难免会遇到一些误解甚至有意的曲解。
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变得更加重要。
相信,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也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02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而应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机遇,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巨变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辉煌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03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让世界认识更多“杜甫”,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消融那些因无知产生的隔膜成见,人类文明将拥抱更多可能。
04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
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
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
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05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
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
06“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高考作文素材:“文化自信”(金句、热点素材、必背语段)

高考作文素材:“文化自信”(金句、热点素材、必背语段)考情链接高考作文命题肩负“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国家认同”也关涉“文化自信”,这就使得“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主题之一。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从德、才、识、量多方面引导品德修养的提高,典型地彰显出文化自信的内涵。
2019年高考北京卷大作文题①“文明的韧性”,直击中华文明,旗帜鲜明地要求考生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等角度谈认识;上海卷作文题“寻找中国味”,以倾听和接触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为切入点,引导考生寻找、品味“中国味”,感受中华优秀文化之美,增强考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器”,也在有意引导考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
由此来看,“文化自信”仍将是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主题。
01金句1.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2.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5.“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 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8.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签,丢失了它,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丧失了精神家园。
9.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文化是灵魂。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2020年最新]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2020年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52145848fc4ffe473368abd2.png)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
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力,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
状看, 横向和纵向的研究都很重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一波接一波的地域文化研究热潮,
2020年最新
2020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
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文化形态足够强大,往往过分相信自己文化的至臻至美,因而导致一种丧失进取心的文
化封闭意识——这是文化自大的心理效应。如近代,当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备的时候,物
理学家们普遍产生了一种自满心理,认为,在如此完备的理论体系面前,今后的物理学
家们只能应用现成的物理学理论,而没有创新的空间了,“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
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
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
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
A .敦煌文化完全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
B.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是封闭的,但敦煌文化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 地域性。 C.敦煌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最重要和最独特 的。 D .“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的精神一定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精选“文化自信”素材

“文化自信”素材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吐纳八面来风,自信而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交流,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敦煌文化,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拓进取的文化自信。
2.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中国人形成了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比如,中华民族保持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倡导不同文明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等等。
这些思想体系和精神追求,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一言以蔽之,文艺是绝佳的精神食粮,触及人的灵魂,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
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 300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学人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用智慧、汗水和家国情怀破译了神秘甲骨文中的“文明密码”,让汉字散发出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民族向心力,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今天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硬磐石。
6.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这样的形势倒逼着我们,必须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一句话,就是用更有力的传承发展,让中国文化软实力更硬、更强、更精彩,不断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热点话题“文化自信”素材积累整理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化自信是追梦路上最美的阳光(标题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深厚文脉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语言有分量。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都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更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
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的凝聚与感召、传承与创新。
(开篇多角度论述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认可。
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都需要文化自信的力量作为支撑,不自信,就难以兴业立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自信始终把56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文化自信是追梦路上最美的阳光。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运用事理分析法论证了文化兴盛与国家繁荣之间的关系。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理论名词,而是具体的、实在的。
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现代杂文诗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民族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怀,到时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传承,到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美德传颂,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文化自强的优势所在,是追梦路上最充沛的养分所在、最强大的力量所在。
(本段语言优美,短句精彩有力,多诵读积累。
)(紧扣论点,阐述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它潜滋暗长、悄悄流淌在爱国情怀、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中。
)文化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回溯来处,发掘精神的河床,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更好地创新,向更广阔的未来奔涌而去。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有气势。
)前不久,沿河酉走廊考察调研,1000多公里行程中,访敦煌、登长城、瞻仰烈士公墓、考察文化工作,一路前行、一路嘱托,中华文明始终是鲜明的主题词,文化自信始终是响亮的最强音。
(运用比喻论证、例证法,论述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访古探幽的目的,就是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更是为了明白我们又将到哪里去,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之际,给国家图书馆8位老专家回信,希望国家图书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这一切都意味着,要让文化自信的阳光洒满追梦之路,就必须让文化薪火相传,让创造生生不息,(语言生动形象。
)使中华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放射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石,为追梦提供更持久更强大的思想保证、道德滋养和精神动力,让文化自信真正成为追梦路上最美的阳光。
(以给国家图书馆8位老专家回信作结,既是勉励也是寄予厚望。
)谈文化自信[一]谈文化自信★全党要坚定4个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同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
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
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
——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
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
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5年11月3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二]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2014年6月6日,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14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讲清楚中华文化阐释好中国特色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三]谈革命文化★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