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子及其作用讲解

合集下载

03海洋非生物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03海洋非生物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a.低盐表层水 b.入侵的中纬高盐水
c.北极深层水
a.表层混合层 b.永久温跃层
c.深冷层
a.永久温跃层 b.季节温跃层
图3图-132.5 深海温度分布图(引自 Tait 1981)
二、海洋生物对温度的耐受限度 及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
(一)海洋生物对温度的耐受限度(广温性与狭温性) 温度的三基点:上限、下限及适宜范围 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外温动物与内温动物 低温致死原因: (1)冰晶使原生质破裂 (2)细胞形成冰晶时,胞内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 渗透压变化,蛋白质变性 (3)脱水使蛋白质沉淀 (4)代谢失调
(二)温度与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1.生殖区与不育区: 2.有效积温法则: K = N(T - C) K=热常数(thermal constant):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 总热量 C =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发育起点温度 N = 发育历期,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天数 T = 发育期的平均温度 应用:在适温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促进性腺发育、繁 殖、生长。
三、温度对新陈代谢和发育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与新陈代谢速率的关系 温度系数:
Q10

体温T ℃时的代谢速率 体温(T-10℃)时的代谢速率
Q10 = (R2/R1)10/(t1- t2) Q10一般介于2~3之间 如一种虾5 ℃时心率每分钟100,25 ℃时400,则: Q10 = (400/100)10/(25-5)= 2
(三)其他海洋动物的趋光行为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日照长度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性变化, 所以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植物: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 植物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酸性土壤含有较多的铝、铁等元素,而碱性土壤则含有较多 的钙、镁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有重要 影响。
土壤养分因子
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如氮、磷、钾等。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分布对 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例如,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缺乏氮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 黄化等;而磷则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乏磷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分枝减少等。
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
直接影响
01
某些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生
理活动。
间接影响
02
某些生态因子如食物、天敌等通过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间接
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
阶段性影响
03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求和敏感性不同,如
鸟类在繁殖期对巢穴和食物的需求较高。
02 气候因子及其作用
地形朝向因子
向阳坡与背阳坡
向阳坡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适合喜阳植物生长;背阳坡则相 反。
迎风坡与背风坡
迎风坡容易受到风的影响,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较强;背风坡则 相反。
东南坡与西北坡
不同朝向的山坡在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影响 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方式。
04 土壤因子及其作用
土壤类型因子
03 地形因子及其作用
地形类型因子
平原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种 植和城市发展。
丘陵
丘陵地区地势较为平缓,适合发展林业和畜 牧业。
山地
山地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茂盛,是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区域。
高原
高原地区地势高亢,气候寒冷,适合发展特 色农业和旅游业。
地形高度因子

生态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和它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如土壤、水、空气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时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生物等,它们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四个方面探讨生态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一、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是指大气中各种物质的种类、组成、状态以及变化等。

大气环境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变化会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对动物的生存以及食物资源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例如冰川消融使得北极熊失去了独特的栖息地。

在生物保护中,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因素。

例如,大气中的污染物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有一定的危害,特别是醛类、苯类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作用。

因此,在进行植物种植或者城市建设等工作时,应该避免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空气环境。

二、水环境水环境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也有着重大影响。

例如,自然界中的水体中含有多种溶解性物质,这些物质对植物的吸收和养分的转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动物而言,水体的清洁度也是保证它们健康生存的关键。

水污染会导致鱼类死亡、水生生物遭受伤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在生物保护中,水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水质污染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处理污水、管控化工企业等方式减轻水环境对生物体的危害。

三、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是指土壤中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

对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营养、水分和风化产物等物质都是必要的。

在动物方面,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营养微量元素对其健康和生长发育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无疑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作物的营养问题、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从而威胁人类的健康。

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

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

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体发展和生长的外部环境要素。

它们可以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别。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生态因子的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生物因子
•种类优势:生态系统中某些物种的数量较多,它们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存活和繁衍,建立种内和种间的联系。

•适应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弱不同,适应力强的物种更容易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食性:生物体的食性不同会影响其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和传递的能量量。

•竞争能力:生物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

非生物因子
•光照:光照是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同强度和时间的光照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温度:温度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降低或提高温度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湿度:湿度与水分的分配有着密切联系,湿度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生物体的水分代谢。

•土壤:土壤的组成和质地对植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会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状况。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多种多样,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了解和研究生态因子的类型及作用特点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律。

1. 相互依赖关系: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例如,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但是植物的生长也受到温度、水分等其他因子的影响。

2. 限制性因子: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某些因子可能会对生物群落的分布和数量产生更大的影响。

这些被称为限制性因子。

例如,在沙漠地区,水分是一个限制性因子,能够限制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

3. 多因子交互作用:生态因子之间的作用通常是复杂的,多个因子的组合会对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土壤的pH值、氮含量和湿度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生长。

4. 梯度分布: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形成环境的梯度分布,从而导致生物群落的分布也呈现出梯度分布。

例如,高山环境中温度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增加,导致不同高程上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不同。

5. 适应性变化:生物群落可以通过进化和适应来适应环境因子的变化。

如果生态因子发生改变,生物群落可能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总之,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而多样的,对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生态系统。

《生态因子》 讲义

《生态因子》 讲义

《生态因子》讲义一、什么是生态因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每一个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和分布都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我们就称之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就像是生物生存的“密码”,它们决定了生物能否在特定的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从阳光、温度、水分、土壤,到大气、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都是生态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说,阳光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没有足够的阳光,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和制造养分。

温度则影响着生物的新陈代谢速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导致生物无法适应而死亡。

水分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绝大多数生物都无法生存。

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种类繁多,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它们,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一)非生物因子1、气候因子气候因子包括温度、光照、降水、风等。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决定了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也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和繁殖周期。

光照不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对动物的行为和生理节律产生调节作用。

降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生物的水分供应,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特征有很大的差异。

风可以传播花粉、种子,影响生物的分布和传播。

2、土壤因子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的质地、结构、酸碱度、肥力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也与植物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3、地形因子地形包括山地、平原、河谷、湖泊等。

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会影响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的分布,从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存。

(二)生物因子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共生等关系。

比如,在一个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会为了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竞争。

而有些生物会通过合作来共同获取资源或抵御外敌。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多样,常见的有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

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

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非生物因素。

它们对生物的分布、数量和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水分、土壤和气候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介绍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首先是温度。

温度是生态因子中最基本的一个因素,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生物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强,而有的则对高温更适应。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生物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死亡。

温度的变化还会影响生物的生态地位和种群结构。

其次是湿度。

湿度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湿度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湿度过高会导致水分蒸发困难,影响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和呼吸作用。

而湿度过低则容易导致水分蒸发过快,使生物失去水分而死亡。

不同生物对湿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有的生物对干旱环境更适应,而有的则对湿润环境更适应。

光照是生态因子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生物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光照不足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会影响动物的代谢和行为。

光照过强则容易导致植物叶片灼伤和动物视觉受损。

不同生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的生物对强光适应能力较强,而有的则对阴暗环境更适应。

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分的供应和分布对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具有重要影响。

水分过多会导致植物根系缺氧,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而水分不足则会导致植物脱水和死亡。

不同生物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有的生物对水分需求较高,而有的则对干旱环境更适应。

土壤是生态因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肥力、质地和酸碱度等特性都会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同,有的植物对肥沃的土壤更适应,而有的则对贫瘠的土壤更适应。

最后是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气候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数量,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 4.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 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 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 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 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 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 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从总体上说生 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
第三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 四、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 1.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中对 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 2.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 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 根据因子的变化对生物数量的影响状况分为: 1) 密度制约因素:因子的变化程度不同,生物数 量也发生变化。 2)非密度制约因素::因子的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 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无调节作用,这类因子主要 是非生物因子,如温度、降水等。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 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
生物的耐性限度会因发育时期、季节、环 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当一个种生长旺盛 时,会提高对一些因子的耐性限度;相反, 当遇到不利因子影响它的生长发育时,也 会降低对其他因子的耐性限度。
在自然界生物的耐性限度的实际范围几乎都比 潜在范围狭窄。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 ①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提高了对基础代谢率的 生理调节所付出的代价; ②生态环境中的辅助因子降低了代谢强度的上 限或下限水平。
❖ 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之不随外部 环境发生变化的相对稳定的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 生物的生存条件。
森林生态因子 对森林产生各种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环境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境(habitat) 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11
树种特性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树种在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外界环境有一定要求的 特性以及其生长发育的特性。
树种的生态学特性:
生物学特性中将树种对外界环境的要求的特性称为生态学 特性。 有时将生物学特性狭义地理解为:树种形态、解剖、生理 和生长发育(如结实、生长速度、寿命)的特性,而与生态 学特性并列。
树种的林学特性:
指与林业生产实践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例如:乔木树种的繁殖特性、生长特性、生产力、对生态 条件的要求以及对各种不良条件的抵抗能力等。
7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更多情况下,生物更容易受到其所在的小环境的影响。 森林植物在其下面可提供一个荫凉场所; 植物的落叶及其所形成的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而起着绝 热层的作用; 挖掘地道穴居的动物往往无意中为其它动物创造着可利 用的新环境; 动物排出的粪堆也能影响局部土壤条件,粪堆本身也为 食粪动物创造了一个新的小环境。 生态学工作中应当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非生物因 子进行研究。
终年恒定不变的因子,如地磁、地心引力和太阳 辐射常数等,这些稳定生态因子的作用主要是决 定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
周期变动因子: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等; 非周期变动因子:如地震、虫害暴发、异常天气 等,这些因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
一般生物对稳定因子的适应性较大,生物在 其生活早期就有所适应。
17
稳定因子与 变动因子 稳定因子
第二章之一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 Liebig最小因子法则 Shelford耐性定律
1
本节导读
识记: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主 导因子等概念;Shelford’s耐性定律; Liebig’s最小因子法则 领会:生态因子的类型,生态因子的作 用特点,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综合应用: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在问题 分析中的应用
12
2.2生态因子类型
2.2.1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 生物因子
指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 互惠共生等; 另一分类:除人以外的生物;人为的条件
非生物因子
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 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 生长和分布有显著影响。
8
1.2.2按环境的性质分类
自然环境
自然的没有人为干预的环境。 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岩石圈 (lithosphere) 、土壤圈(ped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
人工环境
广义的人工环境包括所有的栽培植物、引种驯化以及 所有农作物需要的环境。 狭义的人工环境指的是人工控制下的植物环境。
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表面30~40 km厚的地壳
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 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生境(habitat)、生态位(niche) 小
环 境
微环境(microhabitat)
指生物生长具体地段的生态因子的综源自合指接近生物个体表面,或个体表面不 同部位的环境
体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
生物体内环境(组织或细胞间)
6
大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群系(biome)-生物群落带
指具有相似群落的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类型, 它把具有相似非生物环境和相似生态结构 的区域连成一个大区。 如热带森林、温带森林、苔原等 根据生物种类的一定组合特征(即生物群落) 可以区分各个不同的气候区,如热带、温 带、寒带等。
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
大 地球环境 环 (global 境 environment)
大气圈(atmosphere)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
水圈(hrdroosphere)
地球表面的海洋、内陆淡水水域及地 下水
土壤圈(pedosphere) 岩石圈表面风化壳上发育的土壤
社会环境
人类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宗教等
9
2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
2.1生态因子的概念 2.2生态因子类型 2.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0
2.1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具有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因子)。 例:温度、湿度、CO2、土壤等。
周期性变动因子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18
?
杭州市区积雪达到30厘 米 创近30年来最高记录 (中国新闻网2008-02-02)
河南1天内3发“暴雪 预警” 深山积雪齐腰 深(大河网2008-01-21)
武汉东湖
19
2.2.4依据对种群数量调节的作用
13
生物因子与 非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
14
2.2.2依据生态因子的作用
直接生态因子:对生物起直接作用 如:光、温度、水分等; 间接生态因子:通过影响直接生态 因子间接影响生物 如:地形因子。
15
直接因子与 间接因子
间接因子
直接因子
16
2.2.3依据生态因子的变化(孟恰茨基分类法)
稳定因子
4
森林环境
Forest environment
森林生活空间(包括林木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和 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对林木而言,他们彼此 之间也互为环境。 环境影响森林,森林也反过来影响着环境变化 林学上又称森林的生境为立地条件或立地。
5
1.2环境的类型
1.2.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
宇宙环境(space environment)
2
1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1.1环境的概念 1.2环境的类型
3
1.1环境(Environment)的概念
通俗定义:
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且围绕主体, 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 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 由此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
生态学定义:
指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存在的空间及维持其 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