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合集下载

环境因子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生物的适应性是指其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和适应程度。

而环境因子是指影响生物适应性的各种外界条件和因素。

环境因子的改变可以对生物的适应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因子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制。

1. 温度温度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子,对生物适应性具有显著影响。

生物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体温来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

例如,冷血动物可以通过暴露在阳光下吸收热量来提高体温,而温血动物则可以通过调节新陈代谢来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

此外,一些生物还通过进化来适应极端温度环境,例如在极地或沙漠地带生活的生物具有耐寒或耐热的特征。

2. 湿度湿度是另一个对生物适应性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

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水分平衡。

一些生物可以通过调节体表的蒸发来适应不同的湿度环境,如植物的气孔可以调节水分的散失。

同时,一些生物也通过生理机制来适应干旱或潮湿环境,如储存水分或减少水分的损失。

3. 光照光照是生物适应性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光照的强度、周期和波长都可以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产生影响。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进行自身生长和发育。

而光照的变化也会对动物的生物钟、觅食行为等产生影响。

一些海洋生物甚至可以通过光线的控制来进行迁徙。

4. 氧气浓度氧气浓度是对生物适应性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之一。

氧气是生物呼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氧气浓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呼吸效率和生理功能。

一些高山植物和高海拔动物通过进化发展出更高的细胞氧气利用效率来适应低氧环境。

5. 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是支持生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对生物适应性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种类的生物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的供应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一些生物可以通过进化来适应特定的营养物质条件,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特殊的代谢途径来从有机废料中提取营养。

综上所述,环境因子对生物适应性具有重要影响。

生物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和行为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生态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和它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如土壤、水、空气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时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生物等,它们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四个方面探讨生态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一、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是指大气中各种物质的种类、组成、状态以及变化等。

大气环境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变化会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对动物的生存以及食物资源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例如冰川消融使得北极熊失去了独特的栖息地。

在生物保护中,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因素。

例如,大气中的污染物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有一定的危害,特别是醛类、苯类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作用。

因此,在进行植物种植或者城市建设等工作时,应该避免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空气环境。

二、水环境水环境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也有着重大影响。

例如,自然界中的水体中含有多种溶解性物质,这些物质对植物的吸收和养分的转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动物而言,水体的清洁度也是保证它们健康生存的关键。

水污染会导致鱼类死亡、水生生物遭受伤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在生物保护中,水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水质污染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处理污水、管控化工企业等方式减轻水环境对生物体的危害。

三、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是指土壤中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

对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营养、水分和风化产物等物质都是必要的。

在动物方面,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营养微量元素对其健康和生长发育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无疑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作物的营养问题、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从而威胁人类的健康。

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包括生物种类、基因型和基因组等方面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稳定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粮食、源泉、气候调节、文化遗产等。

环境因素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我们将探讨环境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温度、湿度和降水量对不同物种的适应程度和繁殖率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植物、动物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例如,在极地地区,环境寒冷、干燥,植物的生存条件十分苛刻。

如果气候变暖,则会导致多年冻土融化,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减少。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一些植物、动物无法在原先的分布范围内生存,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土壤因素土壤环境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土壤质量、结构、pH值等都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和生存环境起到影响。

例如,某些植物只能在酸性土壤中生长,而对于一些禾本科植物来说,富含氮、磷等养分的土壤是理想的生存环境。

如果土地过度开垦、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就会破坏土壤的生态环境,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减少。

三、水体因素水体环境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淡水湖泊、河流、海洋等都是广大物种的天然栖息地。

水体的水流、水温、盐度等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例如,对于淡水鱼来说,水温的升高会导致钩虾和藻类的增加,导致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另外,水质和水体污染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保护水源,保持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四、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人类活动,如过度的开垦、过度的捕猎、过度的污染等,都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对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研究

环境因子对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研究

环境因子对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研究环境因素是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群落的变化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高于其他生物层次,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1.气候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气候是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气候因子对生物个体数量、生长速率和分布范围等方面的影响,会改变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地形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地形因素是另外一个主要的影响生物群落的环境因素。

地形因素包括山脉、河流、湖泊以及其他地理因素等。

这些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多个层面。

例如、山脉和平原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和地形环境,而不同的生物栖息范围也是不同的。

3.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人类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

例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使得大量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和改变。

另外,农业行业和畜牧业产生的污染也影响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二、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恢复1.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维持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维持非常关键。

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需要环境因素的平衡和协调。

例如、适当的水质和水量使得湖泊的生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生物群落能够维持相对的平衡。

2.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环境因素对恢复非常重要。

正确的环境因素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重建和复原。

例如、新植被和适宜的养生条件为生物在线性地系统内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合适的环境,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的管理与保护生物群落的管理和保护需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保护和提供适当的栖息条件。

例如、自然保护区通常会定期进行山火、草原维护等活动,以维护垂直方向上的生物群落,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光照、水分、土壤、气体成分等多个方面,它们对生物的生理、行为、生态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一些相关领域的问题。

1. 气候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气象状况的统计特征。

气候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湿度、降水和气体成分等方面。

首先,温度是生物体内部代谢的重要因素,不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

例如,极地地区的生物适应了极低的温度,而热带地区的生物则适应了高温的环境。

其次,湿度和降水对生物的分布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湿度越高,生物的蒸散作用越强,适应湿环境的生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衍。

而降水量的多少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饮水。

最后,气候中的气体成分对生物也有影响。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积极影响,而臭氧层的破坏则对生物的DNA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2.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指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光线。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与光的强度、光的颜色和光周期等因素有关。

首先,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来源,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光的强度和光质的要求也不同。

其次,光的周期对一些生物的生活节奏和行为有影响。

例如,昼夜变化对动物的觅食和休息行为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此外,光对动物的视觉和色彩感知也有影响。

一些动物对光强度和颜色的感知能力非常敏锐,它们对光照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 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命体存在和繁衍的基本需求,对维持生物体内的水平衡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陆生生物来说,水分的供给与消耗是它们生存的关键。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并通过叶片蒸腾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

对于动物来说,水分的摄取和排泄也是维持体内正常功能的必需。

而对于水生生物来说,水是它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1、温度因子与生物生长2、温度因子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有着重要联系。

如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如果过不了这关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温度与生物发育有一个普遍规律——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是从变温动物开始研究总结出来的规律。

K=N(T-T0)主要应用于植物和变温动物。

温度是一个变化较大的生态因子,因此生物要适应温度的变化,必须自行改变。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我们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1、变温的生物适应1.1生物的地理分布决定某种生物地理分布区的因子,绝不仅仅是温度因子的作用,但是温度因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温度制约着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能够生存在某一区域的生物就是能适应该环境的具有该区域气候特点的生物。

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是影响分布的重要指标。

因此一般介绍一个地域的气候状况,就会测试这几个指标。

例如哈尔滨(年平均气温3.5℃、1月平均气温约-22℃、7月的平均气温约21℃),三亚(年均气温23.8℃,月最高气温25℃-36℃,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上),从这个指标我们大概能推断他们各自处于哪个地域。

人们就是通过这三个指标来划分植被的气候类型。

如热带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季风林、稀树草原、红树林。

亚热带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下形成,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植被类型:夏绿阔叶林(一年有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节,3-4个月的冬季)影响生物分布的指标很重要,但是极端温度是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条件。

如椰子、橡胶、可可、罂粟只能分布在热带,这是受到低温的限制;而苹果和某些品种的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这是受到高温的限制。

动物也不例外,大象不会分布到寒冷的地方,因为它受到低温的限制,并且皮肤上没有长毛,没有御寒能力;而北极熊也不会分布到热带去,因为它受到高温的限制,北极熊长有很多毛,有保暖作用,并且汗腺也不发达,如果贸然把北极熊移到热带生活,必然会导致它无法散热而热死。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生物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环境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下面将探讨几个常见的环境因子,以及它们对生物的影响。

一、温度温度是环境因子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例如,极地动物生活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能适应极低温度。

相反,热带地区的生物对高温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但是,当温度超出生物的适应范围时,会对其生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有很多方面。

首先,温度直接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低温会降低生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影响其生长和反应能力;高温则会加速新陈代谢,可能导致生物过热和器官损伤。

此外,温度还影响生物的运动活动和行为。

温度过高或过低会使生物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发生变化。

因此,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对生物的影响同样重要。

不同的生物对湿度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例如,沙漠中的植物和动物能够适应较低的湿度,它们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与干燥的环境相适应。

相反,水生生物需要相对较高的湿度来维持其生活活动。

湿度对生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的生态类型。

对于许多陆地生物来说,适当的湿度有助于水分的保持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在高湿度的环境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减慢,可以避免水分的过度流失。

然而,在过于潮湿的环境中,也可能导致病菌滋生和生物腐败。

因此,湿度对生物的影响需要在适当的范围内保持平衡。

三、光照光照是指环境中的光强度和光周期。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光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

对于植物来说,光照是其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

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不同类型的植物对光照有不同的需求,例如某些植物对阳光的需求更高,而草本植物对阴暗环境更适应。

环境因子对生物群落演化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群落演化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生物群落演化的影响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区内,由多种生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物组合体系。

生物群落的形成是由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

环境因子对生物群落演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光照是影响生物群落演化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植物是生物群落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光照水平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光照条件不同,植物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植物繁殖的过程中,大部分植物需要适当的光照条件,如果光照条件太弱,植物就会逐渐减少繁殖量,生长缓慢,群落的结构也会相应的改变。

温度是影响生物群落演化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生物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结构都会因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的生物种类对于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生物物种可能喜欢温暖的环境,有些生物物种可能喜欢寒冷的环境,群落的结构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

水分是影响生物群落演化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不同,一些植物物种可能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另一些植物物种可能喜欢干燥的环境中生长。

因此,适宜的水分条件是促使生物群落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土壤是影响生物群落演化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是生物群落中物种相互作用和共生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量对于不同的生物物种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合适的土壤环境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环境因子对于生物群落演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能力,最终影响整个生物群落的演化过程。

因此,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维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12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1、温度因子与生物生长2、温度因子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有着重要联系。

如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如果过不了这关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温度与生物发育有一个普遍规律——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是从变温动物开始研究总结出来的规律。

K=N(T-T0)主要应用于植物和变温动物。

温度是一个变化较大的生态因子,因此生物要适应温度的变化,必须自行改变。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我们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1、变温的生物适应1.1生物的地理分布决定某种生物地理分布区的因子,绝不仅仅是温度因子的作用,但是温度因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温度制约着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能够生存在某一区域的生物就是能适应该环境的具有该区域气候特点的生物。

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是影响分布的重要指标。

因此一般介绍一个地域的气候状况,就会测试这几个指标。

例如哈尔滨(年平均气温3.5℃、1月平均气温约-22℃、7月的平均气温约21℃),三亚(年均气温23.8℃,月最高气温25℃-36℃,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上),从这个指标我们大概能推断他们各自处于哪个地域。

人们就是通过这三个指标来划分植被的气候类型。

如热带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季风林、稀树草原、红树林。

亚热带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下形成,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植被类型:夏绿阔叶林(一年有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节,3-4个月的冬季)影响生物分布的指标很重要,但是极端温度是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条件。

如椰子、橡胶、可可、罂粟只能分布在热带,这是受到低温的限制;而苹果和某些品种的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这是受到高温的限制。

动物也不例外,大象不会分布到寒冷的地方,因为它受到低温的限制,并且皮肤上没有长毛,没有御寒能力;而北极熊也不会分布到热带去,因为它受到高温的限制,北极熊长有很多毛,有保暖作用,并且汗腺也不发达,如果贸然把北极熊移到热带生活,必然会导致它无法散热而热死。

规律:一般来说,温暖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寒冷的地区生物种类较少。

1.2气候节律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的变化,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

如大多数植物在春天到来时开始发芽,随着温度上升,开花,枝叶茂盛,秋天结果,冬天落叶休眠。

动物也不例外,由于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等的适应,导致动物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呈周期性变化,如活动与休眠、定居与迁移、繁殖期与性腺静止期。

2 极端温度的生物适应2.1休眠休眠是生物潜伏、蛰(zhe)伏或不活动状态,是地域不理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能够忍受比起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

(植物、动物)2.1.1植物休眠主要指种子的休眠。

不同植物种子的休眠机制各不相同,有的植物种子脱离木母体时,需要有一个后熟的过程,如人参和银杏等。

银杏树繁殖是靠种子——白果繁殖,银杏寿命长,我国有3000年以上的古树。

适于生长在水热条件比较优越的亚热带季风区。

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

银杏是一种孑遗植物。

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

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

银杏树的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四川,河北,湖北,河南等地。

全国最大的银杏培育基地是山东省郯城县。

又有的植物种子脱离母体时,虽然胚已经成熟,但是由于果实或者种子外有个十分坚实的外壳,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腐烂分解才能繁殖生长,如椰子。

椰子外壳厚,纤维质,内果皮硬,骨质,内充满胚乳(由椰肉和椰汁组成),所以我们所喝的椰汁营养丰富啊~。

而有的植物种子成熟后,内存有抑制其发芽的物质,在该物质分解消除后,种子方能发芽,如番茄。

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所有植物的种子成熟后能立即萌发,那么每年的秋季种子全部开始发芽,那么萌发的幼苗绝大多数都会在寒冷的冬季死亡。

由此可以看出植物休眠的重要性。

动物的休眠分为:冬眠和夏眠(夏蛰)。

冬眠:休眠状态过冬。

寒带和温带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和变温动物都有冬眠现象。

如昆虫、蜘蛛以卵过冬。

少数恒温动物也有冬眠现象。

夏眠:处于昏睡状态度过高温缺水的夏天。

请同学们举两个动物冬眠和夏眠的例子。

例如,蛇冬眠。

我们都知道蛇常在夏季出没,而冬季却不见踪影,小时候我们可能以为是冬季蛇都被冻死了,可是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冬季蛇全部被冻死了,那夏季的蛇又是从哪来的呢?所以这样的想法显然是不对的,这是由于蛇进行了冬眠,躲在土洞里休眠度过不利的环境,等到温度升高再苏醒出来活动。

两栖类的蛙和蟾蜍在水底或者洞穴中冬眠等。

夏眠的动物多见于无脊椎动物,以蜗牛最为常见。

蜗牛休眠会在树根下的洞穴作为休眠场所,用一层混有石灰的黏膜把贝壳的口封住,防止水分散失,也防止外来物的入侵。

又如南美肺鱼,在干旱季节,由以鳃呼吸变为以鳔呼吸,鳔就类似于它的肺,因此称它为肺鱼,进入夏眠的肺鱼代谢降低,行动迟缓,若整年雨水充足则不会进入夏眠。

恒温动物的休眠分为两种类型:A冬眠恒温动物。

最大限度是减少能量消耗,代谢速率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大大减少,热产生降低,体温下降,平均体温约高于外界温度1℃,外界温度一直下降,它们的体温也会跟着下降,成为变温动物,但当体温下降到接近冰点时,就会激醒,以免冻死,如黄鼠和蝙蝠等。

B冬天深睡形式进行冬眠,体温变化不大,与平常相比只是下降1℃左右,又称“假冬眠”,如熊、貉等。

休眠现象是对温度的适应,也是对食物短缺的适应。

2.2形态变化2.2.1植物对低温的适应表现: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植物器官的表面盖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表现:有些植物体表具有密的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大部分光线,使植物体温不至增加太高太快;有些树干根茎附近有很厚的木栓层,有隔热保护作用;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或在高温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线直射面积,避免植物体遭受伤害。

温度影响动物生长速率和动物形态。

影响大小:同类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区的比生长在温热地区的个体要大,个体大脂肪厚有利于保温,个体小有利于散热——贝格曼定律。

例如,我国东北虎比华南虎大,北方野猪比南方野猪大。

分布在南半球的企鹅也有类似的情况,纬度越高,温度越低,企鹅个体越大。

这或许就是南北方个体大小身高差异的原因之一。

欧美地区人比亚洲人要个头大。

影响器官发育:恒温动物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外耳和尾巴等,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适应,而在高温环境中有变大变粗的趋势。

如北极狐、赤狐和非洲大耳狐。

2.3生理行为方面的变化植物:植物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汁浓度提高;细胞液内淀粉水解,糖类逐渐累积。

同时由于气温降低,代谢速率降低、生长减慢、糖类物质消耗减少,使细胞液的渗透压提高,减少细胞向细胞间隙脱水。

细胞内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的增加,能降低植物的冰点,防止原生质萎缩和蛋白质的变形凝固。

在高温环境,植物一方面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另一方面通过旺盛的蒸腾作用散发热量,避免植物体过热受害,另外有些植物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也是避免高温受伤的适应。

动物对高温环境的生理行为适应:夏眠、穴居、白天躲入洞中夜晚出来活动等。

在高温情况动物会暂时吸收并储存热量使体温升高,而后躲在阴凉处时或环境改善时再把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体温随之下降。

(变温动物)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1、水因子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A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B水是很好的溶剂,许多元素都需要在水溶液中被生物吸收和运转。

C水是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

D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生命现象的基础。

E水有较大的比热容,当环境温度剧烈变化时,它可以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F水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高、最适和最低三个基点。

低于最低点,植物因缺水而萎蔫、停止生长;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

种子萌发时,需要较多的水分,因为水能软化种皮,增强透性,使呼吸加强。

同时水能使种子内原生质从凝胶状态变为溶胶状态,增强生理活性,使种子萌发。

同学们会有这样的印象,以黄豆为例,切开新鲜的黄豆,用手触摸切面,会感觉粘粘的一层物质,而对于干黄豆种子,切开这样粘稠的物质就很少。

水分还会影响其他生理活动:在子狐物语萎蔫前,蒸腾量减少到正常水平的65%时,同化产物减少到正常的55%,相反,呼吸却增加到正常水平的62%,导致生长停止。

水分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水分不足时会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例如一些水生昆虫,雨季密度很高,雨季一过就进入滞育期,等到雨季再次到来时,又开始繁殖。

动物周期性繁殖也与降水季节密切相关。

如澳洲鹦鹉遇到干旱就停止繁殖。

3、水与动植物分布和数量根据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各地降水也不均匀。

根据雨量不同讲我国分为3个雨量区: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

同一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也不同。

生物适应:4、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根据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沉水植物、中生植物、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5、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