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复习提纲: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制度发展史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知识回顾】一、中央官制:1、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制,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分管政务、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三公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4、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中期,中央设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权利上升。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利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制约。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二、地方官制1、分封制:西周实行,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
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在中国古代史上,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展, 并逐渐成熟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主要的中央行政制度是皇帝制度、宰相制度、秦汉时期确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度。
1.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 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从此, 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从秦始皇起, 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
明代, 皇帝废除宰相制度, 直接统管政府, 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 实行专制特务统治, 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明末清初,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1912年,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 中华民国的建立,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1)2、宰相(丞相)制度的发展变革:秦在中央设三公制, 丞相为首,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 实行中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 形成“虽置王台, 事归台阁”的局面;隋唐设三省六部制, 把相权一分为三, 互相牵制体现皇权的加强;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使分割军权, 设三司使分割财权, 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 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 置右、左丞相, 行宰相职权, 为最高行政机关;明朝废丞相, 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 实行“票拟”;清朝设军机处, 丞相制残余荡然无存, 这一巨变反映皇权已达到顶峰。
从变化之中看到, 皇帝对相权的分割、削弱, 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 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推行。
3、郡国并行制:汉初 4、行省制度:元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不同点: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这就说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必然会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产生 非常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稳定性
•高度集中性
•调整发展性
中央集权制对历代王朝产生的正面积极 作用:
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民 族融合、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文化等
三、监察制的发展
1、秦: 御史大夫 2、汉: 刺史 3、唐: 观察使 4、明: 按察使
小结
材料提示: “如何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进步作用主要表现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 统一;(2)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3)推动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如北宋政府推广占城稻。 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 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3)思想上,专制统治 使读书人只知埋头皓首穷经,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 学,严重阻碍科学发展,文化专制更是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 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由此可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 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 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碍作用。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复习内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复习内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时期,正式建立于秦,巩固于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新发展于元,空前强化于明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即秦朝以前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时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2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①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
郡县制的实行有效的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④行省制:元朝创立,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⑵中央机构的发展变化
①三公九卿制;秦朝建立,汉承秦制。
这种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内外朝制度:汉武帝时创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隋朝时建立,唐朝时完善。
这种制度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
步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二府三司制:北宋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与财权。
⑤一省制: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⑥内阁制: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确立为内阁制,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⑦军机处:清雍正帝时设立,是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 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主 要 朝 代 秦 朝 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 全国政事)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 这就是三公。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 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 隋 唐 的职权。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 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主管官吏的 考核和任免)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 、兵部(主管军政) 、刑部(主 管刑法) 、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北 宋 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 设枢密使管理军 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 便有皇帝总揽大权。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为 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 理西藏地区。 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 定,皇权受到限制 清 朝 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相互牵制,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 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 首脑实际上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期撤销。军机处的设置,标志 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皇 权 逐 渐 加 强 相 权 日 益 削 弱 主要行政制度及其职权划分 变 化 趋 势
极简历史系列——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极简历史系列——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先秦时期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大秦帝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大汉王朝1.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2.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
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3.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
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
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
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隋唐时期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
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复习提纲本单元主要记叙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中主要的是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演变的历程。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秦朝开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从汉至元历代王朝都围绕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运行机制逐渐合理成熟。
但是,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其弊端也日趋明显,极大的妨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课程标准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约前公元2070年,第一个国家政权。
依据: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内外服制度: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占卜是商王每日都要做的事。
特点:A、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B、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3、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定都镐京,建立西周。
为了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进行分封。
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目的:巩固统治。
(3)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4)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16.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制度发展史
一.中央制度发展
1)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设“九卿”。
2)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3)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4)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5)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6)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地位高于六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
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2)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3)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4)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
5)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
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6)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7)清朝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2)作用: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
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