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治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ketosis)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高产奶牛的哺乳初期,尤其是产后2-6周的高峰期。
以下是关于奶牛酮病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详细介绍。
原因:1. 营养不良:奶牛在产后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乳汁的合成和生产,如果摄取的饲料中能量不足,就容易发生酮病。
2. 糖利用不良:产后哺乳期由于能量需要的急剧增加,奶牛体内葡萄糖供给不足,导致肝脏解合成脂肪的速度大于其氧化消耗,从而产生大量乙酰CoA。
3. 体内饲料转化异常:产后奶牛饲料转化率下降,导致体重减轻,脂肪和蛋白质不能储备到产奶高峰期,乳汁产量下降。
临床表现:1. 食欲不振:患牛食欲下降,饮水量减少,不爱咀嚼。
2. 体重减轻:产后奶牛因摄食和能量代谢的不均衡,体重下降明显。
3. 乳量下降:奶牛酮病患牛在产后发病的几个星期内,乳量下降明显。
4. 呼吸困难:酮病牛由于能量不足,导致肝脏产生大量的酮体,酮体在呼出气中挥发,导致患牛出现乙醇呼吸的现象。
5. 长毛、贫血:奶牛酮病时,患牛毛发变长、呈干枯无光泽,皮肤弹性变差,贫血现象明显。
诊断:1. 临床症状:根据患牛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
2. 尿液测试:通过尿液测试检测酮体含量,高于正常范围可以确认酮病。
3. 血液测试:通过血液测试检测血液中的酮体含量和糖含量,判断是否存在酮病。
防治:1. 饲料管理:给予充足而均衡的饲料,提供多种营养物质,特别是能量和矿物质,以满足产后奶牛的需要。
2. 补充营养剂:通过补充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剂,提高奶牛体内的能量水平。
3. 运动管理:合理安排奶牛的运动和活动,促进能量的消耗和代谢。
4. 环境管理:保持奶牛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压力和恶劣条件,有利于减少酮病的发生。
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高产奶牛的哺乳初期。
其原因主要是营养不良、糖利用不良和体内饲料转化异常。
临床表现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乳量下降、呼吸困难、长毛和贫血。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年第9期 吉林畜牧兽医81·草食动物·CaoShi DongWu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曲 静辽宁省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朝阳 122000奶牛的酮病主要是由于奶牛产后日粮中能量饲料供应不足,导致奶牛自身脂肪大量动员,产生的酮体过多蓄积而引起的一种代谢疾病,以酮血、酮尿、酮乳为主要特征,伴随着血糖降低、泌乳减少以及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继发营养不良与屡配不孕等。
1 酮病分类奶牛酮病根据发病时间、体况及血糖含量等可分为三类:I 型、II 型及富丁酸青贮型。
1.1 I 型酮病I 型酮病主要发生在奶牛产后1~1.5个月,大多由于奶牛产后能量摄入不足引起,跟I 型糖尿病相类似,都显示出患病动物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很低。
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前者是由于低血糖,而后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
患I 型酮病的奶牛,虽然通过动用体脂功能,血液中的酮体浓度会呈现急剧增高的趋势,但是肝脏机能正常,可以将酮体转运出肝脏,这种情况比较容易治疗,及时补糖即可恢复正常。
1.2 II 型酮病II 型酮病与II 型糖尿病相类似,患病动物体内胰岛素浓度、葡萄糖浓度都很高,区别在于II 型酮病高浓度的葡萄糖可能只是暂时的。
II 型酮病又称奶牛肥胖综合症,由于奶牛产前管理不当,奶牛产前体脂动员过度,导致肝脏脂肪浸润,形成奶牛脂肪肝,这是II 型酮病的主要病因[1]。
II 型酮病的患病奶牛血清中的酮体浓度没有I 型的高,但是逆转脂肪肝,恢复肝功能治疗周期长,预后不佳。
1.3 富丁酸青贮型酮病此类型的酮病发病是由于奶牛采食了富含丁酸的饲料引起的。
在制作青贮料的时候,如果饲料水分较高导致梭菌大量生长,梭菌会将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丁酸,饲喂奶牛后会引发酮病。
富丁酸青贮型酮病的特点是群发,当饲养环节发现酮病发病激增,就应该先检查青贮料的丁酸含量,一旦确认饲料有问题,应立即停喂。
2 临床症状轻症的奶牛呼出气体、乳汁和尿液有酮体的气味,并无其他明显的临床特征。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多发生在高产期奶牛身上。
下面将介绍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1. 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生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营养不良:奶牛高产期对能量的需求较高,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能量供给不足,容易引发酮病。
- 过胖:高产期奶牛容易出现能量摄入过多,导致脂肪过多堆积在肝脏和体内,阻碍葡萄糖生成。
- 过度挤奶:过度挤乳会导致奶牛的能量消耗过大,进而引发酮病。
- 压力:包括转舍、环境改变、运输、疫苗接种等,都可能引起奶牛的压力增加,进而诱发酮病。
2. 临床表现:奶牛酮病常以以下症状表现:- 食欲减退:患病奶牛通常食欲下降,不愿进食。
- 乳量减少:奶牛酮病会导致乳量明显减少,有时甚至不产奶。
- 体重下降:患病奶牛体重会明显减轻。
- 异常精神状态:奶牛酮病患者在行动和反应方面会表现出异常。
- 尿液异常:尿液呈甜味,酮体含量增高。
- 其他症状:发腾、毛色暗淡、肌肉发质差等。
3. 诊断与防治:-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来确诊。
- 防治:治疗的目标是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纠正代谢障碍。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提供高能量饲料:如玉米、麦麸等,增加奶牛的能量摄入。
- 适量补充葡萄糖:可以通过输液或口服给予。
- 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预防酮病的发生。
- 预防压力:避免奶牛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提供稳定的饲养环境。
奶牛酮病的发生与营养不良、过胖、过度挤奶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食欲减退、乳量减少、体重下降等症状。
诊断主要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来确诊。
预防与治疗的关键在于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纠正代谢障碍,并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减轻奶牛压力来预防酮病的发生。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第227期 NO.227 十一月 November 202052中国乳业 China Dairy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文/王炳杰(吉林省梅河口市牛心顶镇畜牧兽医站)摘要:奶牛酮病是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营养代谢病,高产奶牛或分娩3~6 胎的奶牛患酮病的几率更高。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牧场会通过多种手段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而奶牛酮病不仅造成产奶量和消化机能下降,还容易引发奶牛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
对奶牛酮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进行概述,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奶牛酮病;临床症状;诊断;防治奶牛酮病是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危害较大的营养代谢病,常见于分泌后第10~60天的高产奶牛,发病率高达34.0%;分娩第3~6胎的奶牛也易患该病,主要表现为酮乳、酮血、酮尿,因此,该病又称为奶牛“酮尿病”或“酮血症”。
奶牛酮病不仅会造成奶牛机体功能失调,使得奶牛产奶量低、血糖低、消化机能差,还会引发奶牛抗病力弱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导致牧场不得不淘汰患病奶牛,直接损害了牧场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重视奶牛酮病的防治。
1 病因分析1.1 日常饲养管理不当长时间饲喂乙酸、丁酸含量过高的饲料,饲料质量过差,突然更换日粮配方等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容易打乱奶牛自身健康的消化功能,使得瘤胃和体内血液中酮体物质堆积,无法正常代谢,最终引发奶牛酮病。
1.2 营养失衡日粮结构不合理,如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过高,而缺乏碘、钴、磷等矿物质,失衡的营养结构会诱发奶牛机体进行大量的体脂代谢,从而产生大量的酮体而使奶牛患病。
1.3 过于肥胖一方面,奶牛由于缺乏适量的运动而过于肥胖,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干扰了胰岛素的正常分泌,不利于体脂的代谢;另一方面,奶牛在干奶期食用了大量的高能量饲料,使得体内脂肪含量蓄积而造成肥胖,体内糖代谢过程紊乱而诱发酮病的产生[1]。
1.4 其他疾病饲料中毒、真胃变位、创作性网胃炎和脂肪肝都会引发机体消化系统代谢机能减退,从而加剧了奶牛血液内酮体的含量,继而诱发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ketosis)是奶牛产后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生原因复杂,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牛的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对于维持奶牛健康、提高产奶量至关重要。
一、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1. 能量不足:奶牛在产后会出现大量泌乳,而且常常因剧烈的产后应激而食欲减退,导致摄食不足。
奶牛的体内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导致脂肪组织分解产生过多酮体而引发酮病。
2. 营养不均衡:奶牛产后需要大量的优质饲料和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来维持身体功能和泌乳,如果饲料配方不合理或者采食不足,可能导致奶牛出现饮食失调,进而引发酮病。
3. 水分不足:奶牛在产后,由于泌乳量大、食欲减退等原因,常常导致饮水不足,体内水分紧张,血液黏稠度增加,阻碍正常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酮病的发生。
二、奶牛酮病的临床表现1. 食欲减退: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常常表现为食欲减退,不愿意进食。
2. 体重减轻:因为能量供应不足,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体重会迅速减轻。
3. 行为异常: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可能表现出行为异常,如焦躁不安、低头垂耳、无精打采、走动困难等症状。
4. 乳产量下降: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可能会出现乳产量下降、奶脂与乳糖含量下降等症状。
5. 尿味异臭: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尿液可能会呈现异味,通常为一种刺鼻的水果味。
6. 酮体检测:通过尿液或血液中酮体的检测,可以明确诊断是否患有酮病。
三、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1. 诊断方法:奶牛酮病可以通过体检、生产状况观察、尿液或血液中酮体的检测来进行诊断。
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以免病情加重。
2. 预防措施: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奶牛酮病的关键。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该注重合理的饲料配方,保证奶牛能够摄取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
要保证奶牛的饮水量充足,确保水的质量卫生,防止水质受到污染。
对产后奶牛进行认真的护理和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就诊治疗。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采食少量干草 ,最后拒食 。反刍减少 、停止 ,粪便初期干燥 ,覆 盖黏 液 ,后 排 软粪 。精神 沉郁 ,迅 速消 瘦 ,产 奶量 下 降 ,奶 汁易 形成 泡 沫 ,类 似初 乳 。病 情 严重 的呼 出 的气 体 、排 出的 尿液 和产 出 的乳 有 酮体 气 味 ,加 热更 加 明显 。通 常 体温 、呼 吸 、心跳 等表 现 正常 ,瘤 胃蠕 动减 弱 。有 的 有时 出现 神 经症 状 ,表 现 为兴 奋 、 高度 紧 张 ,狂 躁 ,转 圈 ,摇 摆 ,大 量流 涎 ,磨 牙 ,空 嚼 ,全 身肌 肉紧 张 , 四肢 叉 开 或 相 互 交 叉 ,震 颤 、吼 叫 ,走 路不 ,感 觉
0 7 1 7 0 0 )
度 从 0~1 O O mg / L 升高到 1 O 0~l O 0 0 mg / L,尿 中酮 体 可 达 到 8 0 0 3 0 0 0 m g / L ,乳 中酮体 浓度 从 3 0 m g / L 升高  ̄ . 1 1 4 0 0 m g / L ,血浆 游 离 脂 肪酸 水 平升 高 ,血 钙水 平稍 降 ,白细胞 酸 性 细胞 增多 ,淋 巴 细胞增 多 ,中性 粒细 胞减少 。有 的病 牛肝 脏可 出现脂 肪性 病变 。 根 据 临 床表 现 的产犊 后 几天 到 几周 ,消化 机 能紊 乱 ,体重 减 1 病 因 轻 ,产奶 下 降 间有 神经 症状 ,乳 汁 、尿液 及 呼 出的气 体有 酮体 气 ( 1 )日粮中营养不平衡 ,营养供给不足 ,饲料单一 ,蛋 白 质和脂肪饲料过多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不足;机体生糖物质缺乏 , 味可 以做 出初步 诊断 。 引起 能量 负 平衡 ,产生 大 量酮 体 ;青 贮 饲喂 量 过高 ,青 贮 富含 的 结 合 实验 室 检查 ,临床 上 常用 快速 简 易定 性法 检 测血 液 、尿 丁酸 是一 种生 酮先 质 ,也可 能导 致机 体酮病 的发 生 。 ( 2) 奶 牛高 液 和乳 汁 中有 无 酮 体 存在 。方 法 :亚 硝 基铁 氯 化 钠 1 份 ,硫 酸钱 产 、产 前过 度 肥胖 、运 动 不 足 ,前 胃机 能紊 乱 、减 退 ,大 量乳 糖 2 O 份 ,无 水碳 酸 钠2 O 份 混 合研 细 ,取 其 粉末 0 . 2 g 放 在 载玻 片 上 , 3 滴 ,观察颜 色 变化 ( 立 即 出现 紫 红色 ),也 可用 消耗 ,促使酮病发生。高产奶牛在产犊后4~ 6 周达到泌乳高峰, 待加 检样 品2 而食 欲和 采食 量 的高峰恢 复 在产 后8 ~1 0 周 ,能量 和 葡萄糖 来 源本 人 医用检 测 尿酮 的酮体 试 纸 。必要 时 根据 实验 室 检测 的血 液 、尿 就不 够泌 乳消 耗 ,过多 的产奶 量 ,会 加剧 这种 不平衡 。 ( 3 )酮病 液 、乳汁 酮体含 量检 测结 果进行 判 定 。 注意 与创 伤l 胜网 胃炎 、真 胃变 位 、生产瘫 痪 等鉴别 诊断 。 的发 生 与创 伤 性 网 胃炎 、子 宫 内膜 炎 、生产 瘫 痪 、肝脏 疾 病 以及 矿物质 ( 钴 、碘 、磷 ) 缺 乏等 有关 。 5 治疗 治疗 原 则 :加强 饲 养管 理 ,补 糖 和生 糖物 质 ,促 进糖 异 生 。 2 发病机理 解除 酸 中毒 ,调整 胃肠 机能 , 恢 复 食欲 。 糖 生 成 不 足 引 起 的 各 种 机 能 紊 乱 。血 糖 浓 度 下 降 是 发 生 酮 ( 1 ) 加强护理 ,调整饲料,限制高能高蛋 白饲料 ,增加优质 病 的 中心 环节 。血 糖 浓度 长 时 间保 持较 低水 平 时造 成 脂肪 、蛋 白 易消 富含糖 和 维生 素的 饲料 ,增加 优质 青干 草 。 质 、糖 代谢 异 常 ,酮 体生 成增 多 ,超 过 了肝 外 组织 对 酮体 的利 用 ( 2)补 糖 ,缓 解 酸 中毒 ,调 整 胃 肠 机 能 。输 液 :5 0 %葡 能力 ,造成体内酮体大量蓄积,继而引起一系列全身病理反应 。 萄 糖 5 0 0 m l ,1 O %维 生 素 C 5 0 ml ,2 5 %葡 萄 糖 1 0 0 0 ml , A T P 3 临床症状 2 0 0 m g ,C O A 5 0 0~1 0 0 0 单 位 ,5 %碳 酸 氢 钠 5 0 0 m l ,复合 维 生 素 产 犊 后 几 天 至 几 周 出现 食 欲 减 退 ,不 愿 食 精 料 和 青 贮 ,只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养殖与饲料2023年第6期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奶牛养殖已经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但当前奶牛酮病仍然频发,导致泌乳量显著降低,同时还可能继发多种疾病,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奶牛酮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症,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
该病的发生主要与血液以及机体内葡萄糖的缺乏有关,以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乳产量下降,食欲下降,体重减轻,间断性地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该病多发生于产后第1个泌乳月内,各胎次的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夏两季多于春秋,高产牛多于低产牛。
通过深入了解奶牛酮病的诱发因素,根据患病牛只的临床表现,进行疾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等,对降低奶牛酮病带来的危害,推动奶牛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奶牛酮病的诱发原因1.1奶牛高产母牛产犊后4~6周出现泌乳高峰,但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在8~10周,在这期间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不能够满足泌乳消耗所需,奶牛产乳量高,体内糖消耗过快、过多,造成糖的供应与消耗不平衡,使血糖降低,引发奶牛酮病。
1.2饲养管理不当在养殖过程中,若饲养管理不当则非常容易引发奶牛酮病,如青贮饲料中所含的乙酸过多、饲料质量较差以及频繁地更换饲料等,均可能导致奶牛发生应激反应,影响其正常的消化机能,进而导致奶牛机体内的酮体数量大幅度增多,最终诱发奶牛酮病[1]。
此外,如果奶牛饲料中的营养搭配不合理,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当饲料中含有的蛋白质或者脂肪过多时,或者饲喂高蛋白、高脂肪饲料时间过长,会导致奶牛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不均衡,奶牛体内的脂肪积累过多,脂代谢发生异常,导致体内的酮体含量增多,诱发酮病。
1.3奶牛过度肥胖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会使机体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的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如果干奶期的奶牛营养过剩,则收稿日期:2023-02-02作者简介:李祥,男,1986年生,兽医师。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出现在哺乳期奶牛中。
她是由于慢性负能量平衡、高脂尿和乳酸酸中毒等因素导致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
以下是奶牛酮病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的详细信息。
一、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管理不当:营养不良、低能量饲料的摄入量过高、蛋白质质量不佳、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缺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奶牛酮病的发生。
2. 奶牛胰岛素分泌异常:代谢结束后,奶牛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水平降低,导致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地利用,使葡萄糖的利用减少。
3. 奶牛代谢活性降低:可能由于某些细胞酶的缺失或活性降低,导致一些急性酸中毒、炎症等病情的出现,进而引发奶牛酮病。
二、临床表现奶牛酮病患者有以下表现:1. 有香味的呼吸:由于酮体排泄引起的状况。
2. 饲料摄入量减少:3. 全身疲惫:奶牛表现出全身无力和活动减少的症状。
4. 目光呆滞:奶牛可以表现出凝视定格、反应迟钝等状况。
5. 体重下降:奶牛因食欲不振、饥饿或腹泻等原因体重显著降低。
6. 乳流量降低:奶牛的乳流量下降,并降低蛋白质、脂肪和乳糖含量。
三、诊断1. 临床症状: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述的全身疲惫、饮食量减少、体重下降、目光呆滞和香味呼吸等。
2. 在使用药物时,到了尿液颜色发黑的常常。
3. 实验室检查:在奶牛血液中进行β羟基酪酸(BHBA)检查,血液中β羟基酪酸水平在1.2~2.0mmol/L之间,可视为奶牛酮病前期。
如果在这个水平以上,基本可以确定是奶牛酮病。
四、预防和治疗1.提供合适的饮食:根据奶牛的生理需求,提供适当的饲料,包括高质量的青草、饲料和矿物质等。
饲喂量应逐渐递增,以避免突然饲喂过多而引起过多的酮体积累的情况。
2.运动:增加奶牛的日常活动量,能够加强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葡萄糖在体内的利用。
3.补钙:补充钙质量以帮助补充代谢中的钙质。
4.药物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奶牛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药物,如酮病患者、增强胰岛素分泌,从而对症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实验 室诊 断
血液酮体 简称血酮 , 指血液 中丙酮 、 乙酰 乙酸 和 1一羟 丁 3 酸 ( HB 之和 , 目前为止 , B A) 到 学术 界有 以血 酮为诊断奶牛酮
病指标 的 , 也有 以 B一羟 丁酸为诊 断指标的 。业 已公认 , 奶牛
赖 氨酸和蛋氨酸是合成 L _肉碱的前体 , 此外还需要足量 的维生素 B、 烟酸 、 维生素 C和 叶酸。 每天给小鼠添加 L -肉碱 09 .5摩尔能 明显 升高血浆 和组织的 肉碱 ,降低 血浆的 B B HA
和肝 中甘油三脂 。
的卵磷脂胆 固醇酰基转移酶 和游 离胆固醇 ,胆 甾醇酯 活性下
奶 牛酮病 是高产奶 牛由于产后体 内碳水化合 物及挥发性 脂肪 酸代谢紊乱所引起全身性功能失 调的营养 代谢性疾病 。
2 防治
用 4 0克 / 0 升葡 萄糖溶 液 6 0毫升 有治疗 酮病 作用 ; 0 同 时 ,0 5 0克 / 葡萄糖溶 液 5 0毫 升和 2 0单位胰 岛素可用 于 升 0 0 治疗奶牛酮病 。木糖醇 可以治疗 酮病 , 降低 N F E A。按 01 . 4国 际单 位 / 千克剂量胰岛素有预防肝脂肪沉积及酮病 ; 重组牛生 长激 素能 降低奶牛酮病发病率 。
2 . %钙 、.5 %锌 、 . 3 】6 3 015 00 %铜 ) .】 5 01 千克 ,其粗精 比产前为
5 4, 6:4 产后为 4 : , 45 结果能降低 血清中游离脂肪酸 。 6 但也有
研究 指 出在 围产 期 内饲 喂能量 添加 剂 ( 5 4 %甜菜浆 、2 2 %糖 蜜 、7 1 %丙 二醇及丙 酸钙 ) 能提高产奶 量 , 而对奶 牛的采 食量 和奶牛酮病的发生率没有影响。产前饲喂低能量 ( 按需要的 7% ) 1 5 和 . 5千克 , 天油菜籽能增加 产后采食量 。泌乳早期 I : 1 服丙酸钙预防亚临床低 钙血症及亚 临床酮病 的效果不明显。 丙二醇是生糖先质 , 给予丙二醇能提高 血糖 水平 , 减少血
可以有效 降低 血中 B一羟丁酸水平。
F 、 固醇 浓度及两者 比例大小作为是否发生脂肪肝指标。 A胆
产后乳 中丙酮超过 0 0摩尔 / . 4 升子宫 内膜 炎的发病率是 正常 的 32倍 ; . 产后 1 星期血浆 中低血糖 、 血清高 B A、 中 HB 乳 高丙酮是预测酮病 和子 宫内膜 炎的指标 。在发生 酮病和乳热 之前可检测到卵磷脂胆 固醇 酰基 转移酶活性下 降。产前奶牛
曰 兽 医 临 床
奶 牛 酮 病 的 实 验 室 诊 断 及 防 治
孙景林 ’ 徐 长利 2
( . 江省绥 化 市北林 区双河镇 农牧 业技 术综合 服 务 中心 120 , 1黑龙 50 0 2黑龙 江省绥 化 市北林 区东富 乡农牧 业技 术综合服 务 中心 120 . 500)
且丙酮 与体细胞数 正相关 ,所 以在泌乳任何 阶段 乳中 的丙酮
都不能超过 05 .摩尔 , 。 升 尿酮正常 为 3 3 ~ O毫克 / ,在 3 升 0毫克 , 以上为异 常 , 升
在 10毫克 / O 升以上 为亚临床症状 ; 也认为健康 黑 白花奶牛尿 酮平均为 2 . 58毫克 / 。 升 检测乳中 B B H A半定量 dpt kt t isc s能诊断临床型奶牛酮 i e
生物 素每天 2毫克能改善酮体 的代谢 ;在奶牛 的 日粮 中
每头每天添加 2 毫克的生物素可 以改善蹄 的健 康 , 高产奶 0 提 量; 在青年母牛每 天每头添加 1— 0毫克 的生物素 , 以预 防 02 可
和减少产犊后各种蹄病 的发病率 。 烟酸是抗 脂类 分解和抗生酮 的物 质 , 具有降低体脂 分解 , 降低血液 B一羟丁酸、 中酮体和游离脂肪酸的能力 。 血 烟酸能 抗脂肪分解 , 能治疗早期泌乳牛 的酮血症 。哺乳初期每头奶牛 每1 3从饲料 中补充 6克烟酸 ,会增加奶 牛产奶 量 ,使血糖增
肝脏 的脂肪含量 。此外 烟酸可增加瘤 胃微生物 蛋白产量和瘤
胃原 虫 的 数 量 。
为代表 总脂蛋 白含 量高低 , 围产期浓度是降低 的, 在 因此 N — E
尼克酸可 以影 响瘤 胃的代谢 并增加丙酸盐水平 ,增加菌 体蛋 白产 量 , 同时显 著提 高产 奶量 , 日添加 3 6 尼克酸 , 每  ̄克
养殖技术顾 问 2 1. 00 5
血糖含量在 50毫克 / 以下 , 0 升 血酮升高 到 2 0毫 克 / 以上 0 升 及 出现临床症状可诊断为 临床型奶 牛酮病 ;血 酮在 10 2 0 0 ~ 0 毫克 / 升为亚 临床 酮病 ,0 10毫克 , 为可 疑酮 病 ; HB 6—0 升 B A 正常值为小于 1 . 0摩尔 / , 升 当其在 1 — . . 25摩尔 , 0 升为亚临床 型酮病。酮病奶牛血浆的 B一羟丁酸 : 乙酰 乙酸与丙酮的 比例
加, 酮体减少 , 但在 分娩前开始补烟酸并不 能降低奶 牛分娩后
病及监测 高产奶 牛的能量水平 。据报道 , 呼出气体 中的丙酮升
高 ;检测奶牛呼 出丙酮气体 的气体 收集器 诊断奶牛 酮病 的准
确率 为 8 %。 9 临床上 以酮粉法诊断奶牛酮病较为方便 , 但敏感
性不 高。 血清 N F E A水 平作为评 估能量平衡 的指标 ,可评 价前 3 个泌乳周奶 牛能量负平衡 ; 胆固醇是血清脂蛋 白成分 之一 , 作
眸 勿 思 J 屙 炳 则 午 酮耨 一
莫 能霉素可以降低血酮 ; 能霉素使瘤 胃丙 酸浓度增 加 , 莫 乙酸 和丁酸浓度下降 。在饲料 中添加 离子载体如莫 能霉 素和 拉 沙里菌 素 , 以改变瘤 胃的新 陈代谢 , 可 降低 乙酸的生成 , 增
加丙酸产量 。
瘦、 乳脂下 降及增 加淘汰率 ; ; 发生真胃变位及胎衣不下 的
为 1: , 康奶 牛正常值为 7:  ̄ 1 血浆丙酮为 0 1 0摩 1健 1 8: ; 0
尔 , , HB 升 B A为 0 9 — 0摩尔 , ,乙酰乙酸为 0 1 摩尔 , ; 升 ~1 升 奶牛血 清 中的 B A在 09摩 尔 / 以下 为正 常 ,.~ . HB . 升 0 1 9 7摩 尔, 升为轻微酮血症 , 大于 1 . 7摩尔 / 升为严重酮血症 。 隐性酮病奶牛乳酮在 10 克 / 以上 ; 中丙酮与泌乳 0毫 升 乳
浆 中游离 脂肪 酸和酮体 , 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代谢 的。 奶牛在
产后 6 8星期 内每天每头饲喂丙二醇 2 0 50克 ;但丙 二醇 ~ 5—0
不宜用在 泌乳 中期 , 只适用于治疗 相关 , 与乳脂 、 乳非 蛋 白尿 成正相关 ,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