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

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

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以其丰富的内涵、多样的表达形式,以及精妙的语言特点,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

从古至今,批评家就大量使用了一些术语和表达形式来描述和评价文学作品,从而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依据和丰富的理论资料,不仅活跃了文艺理论的发展思潮,也逐渐形成多种文学理论流派,进而影响和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史。

一、文学理论批评的定义文学理论批评是从批判性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出发,按照文学理论的原则和准则,以结构分析、比较微观分析、文体分析以及考古价值等方式研究、评价和解释文学作品的一种批评活动。

也可以将文学理论批评理解为是以文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对作品的客观分析为基础,利用批判思维进行文学批评的一种研究和评论活动。

二、文学理论批评术语1.中:恰中,从字面上翻译来看,就是“恰当”、“中间”之意。

这类词语源于先秦《礼记》,“行以恰中,便以合度”,意思是言语举止以适度为最好,不可过分,也不可不足。

恰中之道,就是把握好比例,使文章处于合理的平衡状态,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铺直叙:平铺直叙,又叫“一事一记”。

它的特点是“不落窠臼,不走冤枉路”,把一件事直接叙述,不加任何渲染和修饰,同时保持简洁、可贵的效果。

平铺直叙的写作风格,对于写出淡然而有力的语言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

3.心独具:匠心独具,又称“七步诗”,是指文艺作品创作出来时,诗人或者作家特有的创作考虑和表达方式,它不同于正规的作品形式,是作家采用自己特有的技艺创作出来的,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4.实富有神韵:“平实富有神韵”,是指文字写出来具有流畅的语言,无需复杂的文学手法,就能体现出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韵味。

这类似自然之美、生动自然的文字,会使读者有意想不到的意境,赋予文字以动态的底蕴,令人耳目一新。

三、结语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源于古至今,一直以来都是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丰富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便于文学作品的客观分析和丰富的文学理论资料的形成,并且有助于影响和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文学批评理论是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评论,它后于文学创作,但又对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它是在文学的基础上,提升为一种理论形态,它蕴含了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的体会,对文学的审美评价、价值评价等等主观情识,因而它也必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宗教、哲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批评”一词,源于英文“Literary Criticism”,Criticism的原意乃指裁判,冠上“Literary”,意为“文学的裁判”,因其为“裁判”,便扩充到文学裁判的理论以及文学本身的理论。

“文学裁判的理论”,即裁判者所依凭的理论依据,即批评原理,批评理论;另一方面,对文学作批评,必然要涉及文学理论,所以,罗根泽先生以为:“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判之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

”▪陈钟凡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辨析西方“批评”一词的涵义,以为有五,即:“指正,一也;赞美,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

”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比,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就批评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侧重于文学理论的阐发,不侧重于文学的裁判。

即通过某一理论的阐发,对某一文学现象、作家创作情况的诠释,来表达自己对文学诸问题的看法,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未来文学。

其目的,主要不在于裁判他人的作品。

—就批评的内容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问题上,诸如文学观、创作论、言志论、载道论、缘情论、音符论、对偶论、神韵论、性灵论等等;而对于批评理论的建设,与西方相比,则暗淡得多。

西方批判理论极为丰富,所谓“主观批评,客观批评、鉴赏批评、科学批评、演绎批评、归纳批评、性格批评、形式批评、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等。

—就批评形式而言,西方多是理论形态的东西,而中国则多是感悟似的东西,理论思辩形式不很突出。

眉批、旁批,点评等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形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22、通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S226;通变》。通变说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通”即会通、通常,即“设文之体有常”。变即指具体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9、大声希音,大象无形
本是老子对“道”的特点的描述,但也是老子对“合于天然”的文艺的描述。认为最美的声音是无声,最美的形象是无象,有声只能是声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因此也只能是美的一部分,而非全美。全美的“大声”只能用“无声”去想象,全美的“大象”也只能用“无形”去想象,只有“无声”、“大象”才是真正的“道”的境界。
2、“思无邪”。
原出《诗经&S226;鲁颂&S226;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
孔子在《论语&S226;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所谓“随物宛转”,从文学创作来说,是强调作家在创作中以描写客观现实来体现自己主观思想感情时,不能因主观愿望而改变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只有在艺术表现中充分尊重客观事物的内在之势,才能恰到好处地符合于描写对象之特点,从而使内心与外境相适应,防止创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批评史名词解释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

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

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

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3.《论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

公开课笔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

公开课笔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

公开课笔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郑州大学·徐正英一、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文批史)---古人对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评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文论)---文学的理论原则;科学叫法: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1.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评价;2.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学说的讲解和阐释;3.对重要文学观念演进轨迹的勾勒;如文学观念的演变:孔子--兴观群怨说,屈原--诗可以怨(离,别也,骚,愁也);荀子--天下不治,请陈佹诗;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韩愈--不平则鸣4.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批评篇章和专著的导读;5.介绍古人对古代重要作家作品及文体的评介情况。

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作用:1.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能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及理论从来不讲形象,中国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讲究的是声色之美,抒情写景)2.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文学史(如《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家兼理论家·宋代是产生文化巨人的时代: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奖、散文家、词人、诗人、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湖州竹派的创立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在理论指导之下完成的,搞清了他的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他的文学创作。

如韩愈的文学理论:文从从字顺各识职;唯陈言之勿去,导致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3.有助于我们阅读鉴赏古代文学的作品(古代的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文学理论)·如钟嵘《诗品》对曹植作品的评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苏轼的文学理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瞧,此批评标准就就是提倡一种“中与”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就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她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就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瞧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就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这就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就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就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就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1、“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6、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名词解释1、“诗言志”《尚书&S226;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S226;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S226;鲁颂&S226;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S226;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S226;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6、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出自《孟子&S226;万章上》。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7、知人论世出自《孟子&S226;万章下》。

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8、“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

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9、大声希音,大象无形本是老子对“道”的特点的描述,但也是老子对“合于天然”的文艺的描述。

认为最美的声音是无声,最美的形象是无象,有声只能是声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因此也只能是美的一部分,而非全美。

全美的“大声”只能用“无声”去想象,全美的“大象”也只能用“无形”去想象,只有“无声”、“大象”才是真正的“道”的境界。

10、言不尽意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11、发愤著书“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

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

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

12、《毛诗大序》“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13、“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

14、“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15、“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扬雄在《法言&S226;吾子》中提出:诗人的赋华丽而符合原则,辞人的赋华丽而过分铺张。

“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16、四声八病沈约的主要理论就是“四声八病”之说,也称为永明声病说。

声即四声,浮声和切响,即平声和仄声(上、去、入),用以定韵;病即八病,用以求和。

他要求五言诗一联之中,前后句平仄声调应该错开;一句之中,除了双声叠韵词之外,不能出现同声或同韵的字,如有不合,即称为“病”。

沈约的声律理论,既有正面的立说,又有反面的破说,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结合了相关的创作实践,是唐代近体诗的先声。

17、四声说据《梁书&S226;沈约传》记载: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发现了汉语四声。

沈约是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并撰有《四声谱》。

沈约把四声分为两类:浮声和切响,即平声和仄声(上、去、入),这是唐代近体诗的先声。

18、曹丕“文气”说曹丕的《典论&S226;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

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19、“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20、随物宛转所谓“随物宛转”,从文学创作来说,是强调作家在创作中以描写客观现实来体现自己主观思想感情时,不能因主观愿望而改变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只有在艺术表现中充分尊重客观事物的内在之势,才能恰到好处地符合于描写对象之特点,从而使内心与外境相适应,防止创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与心徘徊所谓“与心徘徊”是指创作过程中客体的描写必须符合于表达主体的情意的需要,也就是说,要从心去驾驭客观事物,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物”乃是经过了作家主观的心的改造的,但是,这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改造,而是在“随物宛转”前提下的改造,所以客体虽是服从于主体的,却又并不丧失其自然本性,当文学创作进入物化阶段,主体与客观是完全融合为一了。

神思指作家在想象力活跃时或处在灵感状态下进行的创作构思。

“神”指变化迅疾莫测,“思”指心思、想象。

“神思”作为一个词组,是以“神”形容心思、想象的特点。

首先标出“神思”,将思维的这一特点引入艺术理论并设立篇目对之进行了专门论述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S226;神思》篇。

刘勰《文心雕龙&S226;神思》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跨越时空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来自作者的秉性才识,虚静的心境,深邃的思索和高度自由的内心状态。

21、刘勰“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

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一般以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

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通变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S226;通变》。

通变说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

“通”即会通、通常,即“设文之体有常”。

变即指具体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

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23、隐秀隐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所谓隐,不是要使文学作品晦涩难明,而是要使读者味之无尽,能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

所谓秀,不是要作家堆砌辞藻,而是要逼真自然,使读者言如亲临其境一般。

可见,隐秀即意象的有机交融,也即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24、“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在《诗品序》中提出“自然英旨”说,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根本主张是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强调感情真挚。

“直寻”说与“自然英旨”说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内涵是一致的。

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论,对后代诗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

26、“滋味”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

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钟嵘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

27、“兴寄”和“风骨”说这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要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