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入门与欣赏论文

摄影艺术入门与欣赏论文
摄影艺术入门与欣赏论文

摄影艺术入门与欣赏论文

摄影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多的运用,但真正懂得摄影与欣赏的专业却比较低。

摄影画面中形象展现的方法与手段,有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画家用的是画布与笔,雕刻家用的是刀,文学家用的是纸与笔。而摄影者运用的则是感光材料(录像磁带)、光学镜头,经过光线的特殊作用,记录再现生活中的种种形象。也就是说,摄影画面因其独特的记录生活、反映现实的技术、艺术处理过程与表现形式,形成了摄影画面的若干特点。

纪时性是摄影画面的本性,它要求镜头前的一切物体必须是真实的:真人、真事、实景、实物。摄影画面创作必须在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正是摄影画面创作的这一重要特点,使之成为一门独立艺术。人们之所以对摄影画面感到可信、可亲,首先由于它是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可视形象作为信息载体来表达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含义,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因而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

摄影镜头同人们的眼睛—样,有一定的视角范围,凡是在这个视角范围内的一切:人、事、景、物,都能被真实地摄入画面。换言之,镜头视角之内的一切事物,必须是存在于真实的空间之中,创作也必须在这样真实的空间中进行。离开了这一点,就不能够获得摄影画面形象的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摄影艺术的个性特征。

影画面的可视形象,直观,生动,通俗易懂,便于同观众相互交流,便于观众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主题思想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并给观众以一种“临场感”。

摄影画面是用可视的形象有选择性地反映生活。画面的形象并不是纯客观地“临摹”生活,而是渗透着作者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的。摄影画面形象是作者在拍摄现场通过其独特表现手段,诸如:角度方位的变化、画框的合理裁剪、光线的描绘处理、线条影调的选择配置、不同焦距镜头的运用等等,从而把作者对生活的审美态度和情感溶灌于画面之中,使之内容鲜明,富于感染力,给观众以某种美的享受。

摄影画面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富于典型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单幅的、静止的摄影画面,在内容的表达、形象塑造、形式的运用上,都要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使画面形象成为“凝练的诗句”,富有哲理和说服力。对于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来讲,从拍摄静止的单幅画面人手,了解、掌握“画面语言”的特点,是一项基本功,掌握了它,是大有益处的

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而社会生活又是艺术的源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9页)摄影画面同其它艺术相比,对于再现生活来讲,可谓是最形象、最直接、最真实的了。

画面创作的前提是摄影者对于生活的观察、体验、认识、思考和评价。在创作过程中,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运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探其实质,都是摄影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理解的反映。

在一切艺术的创作活动中,认识生活都是表现生活的基础。对于摄影创作来说,虽然也需要想象,但因它受到空间和时间的真实性的严格限制,不具有画家、音乐家、文学家那种虚构的自由。大干世界,亿万民众,社会百态,浩瀚自然,经过摄影创作最终表现在画面上的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瞥、广阔空间中的一个

“点”。若要从这“一瞥”、“一点”中透视出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某一侧面,以及某些诗情、哲理,是很不容易的。

摄影画面的创作,由于是面对被摄对象在“真实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因而要对生活进行直接的观察和选择,要注意形象表现的典型性。生活中的每一个场面、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点”、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瞬间,不一定都具有典型意义。摄影者要“在生活的立体空间中”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各个“点”去理解生活,从生活的“千姿百态”中寻找出具有审美价值、代表生活本质的典型的瞬间来。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在人们生活的周围,蕴藏并闪现着许多“闪光”的东西,摄影者应具备其独特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捕捉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断地认识、观察、积累、理解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艺术门类的不同,对于生活的再现和表现具有不同的物质手段和表达方式。画家注重于色彩、线条、形体、透视比例的观察;雕塑家注重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音乐家注重对生活中的自然音响及节奏变化进行研究……摄影家则侧重对生活典型瞬间形象的选择与提炼。有人称摄影画面是“瞬间的、凝固的”艺术,这种瞬间的、凝固的艺术所再现的生活瞬间必须是典型的、具有审美鉴赏价值的。

三、摄影艺术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任何一门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它们之间又始终不断地在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利用摄影工具把变化中的人物、景物、事物、事件以及镜头前客观存在的一切实体拍摄在胶片(或磁带)上,获得静止的画面或连续运动的屏幕形象,形成再现生活的画面,这就是摄影。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艺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艺术有很密切的联系。在与这些艺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过程中,摄影艺术逐渐成熟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使摄影这门艺术日趋完善、成熟,我们除了熟练地掌握这门艺术的表现技巧与形式而外,还要研究摄影理论、规律、特点,丰富自己的艺术“功底”。同时又必须研究和探讨其它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方法,从中悟出其它艺术在构思上、表现形式上与摄影艺术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把其它艺术的精髓和血液注入自己的肌体内加以吸收,丰富摄影艺术的表现力;着重突出本门艺术的局限性,拓展摄影画面创作的新天地。

摄影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摄影构图的目的是运用画面的形象生动有力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把生活中一般的、个别的、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艺术整体,传达某种思想和感情。这就是摄影构图艺术的基本任务。使观众通过画面这一“窗口”,了解时代、社会与生活,从而得到某种启迪。

鲁迅先生说得好,从事写作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摄影是靠画面来“达意”的,摄影画面要采取哪些形式和哪些方法才能达意?这就是摄影者要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对于画面,总的说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对于画面怎样“经营”,国内外摄影家进行过细致、全面的探讨,逐渐形成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及章法准则。在反复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摄影画面“达意”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和准则。摄影者了解、熟悉、掌握它们,就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组织和构成画面形象的各种“语言”,最终实现“达意”的目的。

本书着重从画面表现形式方面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摄影画面的结构、章法、布局;拍摄角度及方位的选择与确定;画向的空间感、立体感、透视感、物体表面结构质感的处理与再现;光线的综合分析与造型作用;线条的认识、选择和提炼;影调的配置;两极焦距镜头的认识与实际运用等。书中结合摄影画面、图例以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实际,来探索画面表现方法领域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对于摄影画面的研究探讨,不能只注重于形式表现,而忽视画面的主题内容。摄影画面的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在任何艺术中,作品的内容总是起主导作用的。然而,有了好的内容,还必须寻求一种适合于主题内容表现的、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没有恰如其分的表现形式,再好的内容也不能较完美地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会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果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唯奇为上,唯怪为好,将会使作品变为单纯满足感官刺激的东西,而失去艺术价值。从鉴赏角度来讲,当人们感受一幅画面时,往往是先从画面形象、布局、题材着眼,进而探求作品的主题内容和作者的意图。“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正是这一鉴赏过程的生动概括。所以,当表现形式与内容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时,形式就有了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主体在画面中出现,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两个或更多的人,这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思想和具体拍摄对象而定。《觅食》(图2)也是采取井字构图法将主体放在右下角的“点”上。主体小白鼠的动势又把观众视线送到了它的对角“点”上,两点相互配合、呼应,使画面构图形式感较强,画面整体感效果较好。《在更衣间等待着》(图3)将静态主体人物构置在偏离画面中间左边的位置上,画面处理静中寓动,使即将出场的主体人物有呼之欲出之感,人物静的姿态、富有变化的构图,较好地调动了观众视线的运动,画面右边空而不空,自然而然地与画面左边形成了呼应。

如果拍摄以表现气氛、气势和规模为主的大场面时,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在结构上起支点作用的、统帅全局的一个点或某一件物体,让它在画面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使画面主次分明、前后照应,组成一个整体。这样就避免了画面结构松散、形象零碎、缺乏说服力的不足。《激浪高歌同心曲》(图4)中指挥群舟竞渡、挥臂呐喊的人,在画面中起了统帅全局的作用,形成了画面结构的支点。虽然他在主题思想表达方面不比其它东西及人物更重要,但在构成一幅画面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他有机地把画面组织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人虽然算不上画面唯一的主体,但却成了画面的结构中心,如果在画面中失去了这一点,整个画面就显得平淡,没有生气,主题思想也就得不到比较完美的表达。

我们也常常看到,在拍摄大场面时,人们经常选用一些富有地方特点的古寺、古塔、亭阁、拱桥或生活中常见的又比较醒目的建筑、树木、山丘、帆船来结构画面,有时这些物体在画面中并不是主要表现对象,也不是画画的主体,但它们的确在画面构图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支点作用,如《秋水如画》(图5)中,有近处景物有远处景物,有廓柱围栏,有树木秋水,有游船远山,景物很多,虽然有画框把它们同构一图,如果画面中没有远山上小塔的出现,画面就难以成立。在构图中,小塔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把画面组织起来了,使画面变成了一个整体;二是有效地把观众的视线组织起来了,画面虽然景物很多,但有主有次,“通俗易懂”。

在电视节目拍摄中,拍摄者通常很注意画面的结构配置。如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展示了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沙海中缓缓而行的骆驼队和戈壁滩洁白晶莹的盐碱滩;电视艺术片《啊,草原》中,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群星散落般

的牧民“房毡”,“走敖特”的车队、山坡上“晚归”的牛群、羊群中“七月”的牧羊人、草场上缓缓行进的割草机、远近错落像一座座小房子似的草垛;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中,平缓航行在江面上的轮渡和搏击狂涛险浪的船工;纪录片《在孔雀升起的地方——阿原版纳行》中藏蕤优姿的风尾竹和芭焦丛中的傣楼;专题片《绍兴的桥》中造型各异、历史悠久的拱门桥、叶桥和石孔桥;纪录片《望长城》中起伏连绵的长城遗迹、长城边上的农舍等。无论是固定的静止画面,还是电视中的活动画面,这些景物出现在画面中,常常起着结构中心的作用。不管在一个镜头中有多少景物,它们总是形成趣味中心和结构焦点,把众多景物组织收揽到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

拍摄以人物为主的大场面,除了介绍其环境、规模、气氛以外,还要注意突出重点,即注意揭示事件的本质及气氛节奏的高潮爆发点。如集会中的演讲者,庆祝胜利时被高高抬起的人;足球激战中飞身跃起用头球射门的瞬间等。这幅多次获奖、人们十分熟悉的画面《欢送中国志愿军归国》(图6)再现了朝鲜人民军热烈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的盛大集会场面;那两位被高高抬起的志愿军战士,形成了画面的视觉焦点。照片着力通过点来反映全局,这幅作品在环境复杂、人物繁多的场面中,抓住了重点,对于事件的表现不流于表面,有一定的深度。画面中被抬起的两个人,使这个隆重热烈的场面达到了高潮,画面语言及画面形象在表达上避免了平铺直叙,显得有主有次、简练清晰。

陪体能帮助主体说明内容,烘托陪衬主体,让观众正确理解主题思想,防止画面产生歧义。《修脚女工》(图11)赞颂的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女修脚工。画面陪体是顾客的一只脚,主体与陪体构成了画面情节。主体的身姿、手势、专心致志的神情,都表达了修脚工的美好心灵和作者对修脚工的热情歌颂。如果没有陪体出现,固然画面光线、人物神情动作很完美,也会产生歧义,使人猜测:这是科研人员、医生还是化验员?另一幅作品《腾越》(图12),主体是画面上方分腿腾越的体操运动员,陪体是她下方的高低杠,陪伴同主体构成画面情节,陪体有力地烘托了主体。运动员技艺的高超通过陪体的作用,使观众得到强烈的视觉印象。如果处理不当或陪体没有出现在画面上,那么照片将大为逊色,观众也不能正确理解画面,有时会产生误会。因为腾越这一动作在运动项目中常常可以看到,如武术、自由体操、跳马等。所以在这样的画面中陪体深化了主题、丰富了内涵,并成为画面视觉语言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趣的故事》(图13)的作者要表现的是一位老人给小学生讲故事这样一个情节,主体是讲话的人,陪体是靠近主体的那个小女孩和周围的孩子们,陪体和主体成为表现主题思想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讲话者有声有色、神态感人,听者如醉如痴,完全进入了讲话者的故事情节当中去了。陪体逼真的神态反应,形成了令人信服的可视的形象语言,对主体的表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陪衬和烘托作用。

在间接地处理陪体时,为了使观众在有限的画面时间内展开想象并达到作者的预期目的,在画面上往往需要“媒介物”,通过媒介物的作用来启示想象中陪体的具体意境,打开观众艺术联想的闸门。所谓媒介物指在画面中起提示、引导作用或起暗示作用的某种物体。如《放风筝的孩子们》(图14),画面中主体是孩子们,他们玩的很高兴。那么他们在玩什么呢?通过孩子们的身姿、动作,手中拿的线轴,和牵动的一根根线,在观众的心目中就出现了陪体的具体形象——多姿多彩、形状各异的风筝了。孩子们手中的线轴和线,在画面中起到了媒介物的作用,启发着人们的联想,并限定了观众想象的范围。如果孩子们手中拿的是无线电遥控机,那么观众又会想到什么呢?《瞧新娘>(图15),也是采用间

接处理陪体的方法,画面主体是窗外的孩子们,他们正在透过窗子往屋里看,看什么?画面中起媒介作用的窗花和大红喜字诱发了人们的联想,哦,是在看新娘!而这个新娘究竟什么样,只能留给观众去想象了。

艺术,贵在调动人们的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摄影画面来讲,画框中原有物体的表现是有限的,但艺术的联想是无限的,精华在画面之中,品味却在画面之外,做到“象外有象”,“使之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自能得气趣于画外矣”。(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布置》,上海人民出版社)摄影画面创作的最后完成应在观众的联想之中。德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和剧作家莱辛在《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中说:“诗人啊,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描绘出来,那你就已船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我国古代文学也很重视作品的联想作用,例子很多,也很值得摄影艺术学习借鉴。如古乐府《陌上桑》中,精彩地描写了一位美丽女子,诗的开头是: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被摄对象背景范围大、透视明显、景深清晰。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则相反,画面中所有部分都被等量地放大了,背景靠近了被摄体,透视与空间被压缩了,被摄体的背景范围明显变小了。概括起来,这种画面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透视效果;二是背景范围与视觉信息量;三是景深范围;四是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

王浩

旅游管理专业

学号:2011321012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