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角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角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角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角的初步认识

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校园

生活情境,图中可以找到很多角。如球

门上的角、三角板上的角、剪刀上的角、

钟面上指针形成的角等。由此引出角的

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

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生活进行

观察的能力。

(2)由于主题图存在透视问题,为了

不干扰学生的认知,教材没有在其中用

红线标示出角,只在后面例题的情境图中进行了标示。主题图中的角,涵盖了锐角、钝角和直角,其中以直角最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二是它是认识锐角、钝角的基础。另外,图中的角有的是固定的、静态的,如球门上的角等;有的是动态形成的。如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剪刀上的角等。从而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并初步渗透角的大小的知识。

教学建议

在观察主题图、找生活中的角时,注意用角的标示图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角。

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物体上“尖尖的部分”称作角,如牛角、羊角等,这与数学上的角的意义并不相同。教学时,应将这种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加以区分。如,要提供恰当的、精心选择内容的主题图;也可以用色线标示出学生从主题图

中找出的角,并呈现出整体,以利于学生感知。另外,找角活动结束后,应让学生对比观察找出来的这些角,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感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用课件隐去实物,只留下一些角的图形,

从而引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角,建

立角的正确表象。

编写意图

(1)例1呈现了主题图中的3种实

物图,并用色线标出了实物中的角,进

而展现了从3种实物图中抽象出的角

(锐角、钝角、直角),让学生感受从

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2)抽象出的3个角,类别、开口方

向、所画的角两边的长短都有不同,这

些不同更能突出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角。

(3)做活动角、折角的活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同时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叠合法,并体会到角的大小与所折的角的边的长短无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越大。

(4)例2以两幅动态的图展示了画角的步骤与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5)“做一做”第1题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第2题巩固角的画法。

教学建议

(1)在活动中突出角的构成特点。

教材通过指角、找角、做活动角、折角、画角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角,尽管这些活动方式各异,要求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明确角的构成特点。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点,突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如在折角前要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折出一个什么样的角,这个角的顶点、两条边分别在哪儿,其他活动也应如此。

(2)帮助学生动态地理解角。

教材中呈现了静态的角,也呈现了动态的角,如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例1中的活动角等。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动态的角帮助学生理解角的特征及角的大小变化,形成对角全面而系统、正确的认识。

编写意图

(1)例3认识直角。通过让学生

观察国旗、椅子、双杠上的角,使

学生体会到这些角的大小是一定

的。由此引出直角的概念,进而抽

象出直角的图形(包括直角的标

志)。同时,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

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

法,并为画直角、学习锐角和钝角

作好铺垫。最后结合用纸折直角的

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例4以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并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体会直角的特点。

(3)“做一做”第1题,巩固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并使学生再次体会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第2题通过数图形中的直角,进一步巩固对直角的认识,并渗透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角的特征。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体会直角是一类特殊的角。

认识直角可参照认识角的思路,注意沟通直角与角的关系:直角有角的构成特点,即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但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都与三角尺上的直角大小相同。直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重视对判断直角及画直角方法的指导。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实际上向学生渗透了比较角的大小的一种重要方法——叠合法。这种方法的明确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直角、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的基础。教师应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说明:先将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看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的另

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条边也重

合,这个角就是直角;如果没有重合,

这个角就不是直角。同样,画直角的方

法也应进行相应的指导。

编写意图

(1)例5认识锐角和钝角。由于学

生已经对各种大小不同的角有了印象,

教材在这里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实物上的角的活动,抽象出锐角、钝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名称,让学生从分类的角度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2)通过在三角尺上找锐角、用活动角变出锐角和钝角的活动,既能巩固学生对3类角的认识,也能渗透三角形角的特点。

(3)“做一做”用于巩固学生对锐角、钝角和直角的认识及其判断方法。其中第2题各个角的顶点的位置、角的开口方向变化较多,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尺进行判断,尤其是对于直角的判断。

教学建议

(1)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有关角的度量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以三角尺上的直角作为标准,基于“比一比”这样的操作活动来判定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教学时,应准确把握住这一点,只要学生能把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

(2)强化直角表象,充分利用直角表象提高判定角的类型的效率。

尽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具体的操作活动为基础,学生的认识也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但是,学生对直角的特点是有较为充分的感知的,教学时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表象,并加以强化,同时促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直角的表象对锐角或钝角加以判断。如,对于一些明显大于直角的角,或一些明显小于直角的角,学生可以直接依据直角的表象得出结论,不一定非得通过操作去“比”。

(1)例6让学生解决“用一副三角尺

拼出一个钝角”的问题。继续让学生在

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道了什么”

中,关键在于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

义,并知道自己可以利用的都有哪种角,

同时调动关于锐角、直角和钝角之间大

小关系的知识,为“拼”作好准备。在

“怎样解答”中,教材呈现了两种策略:

一种是通过直接拼的方式去尝试;一种是根据钝角与直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

和锐角去拼。显然,后者体现了有理、有序的思考,能找到较多的、保证正确的

答案。在“解答正确吗”中,学生可以通过用直角比的方式对拼出的角进行检验,

也可以用道理加以说明。

(2)与例题相比,“做一做”的信息更为复杂、拼法也更为多样。学生可以从

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尺,也可以选两个不同的三角尺,更体现了有理、

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本题只要学生能拼出3种角即可。

教学建议

注意突出拼角活动的数学内涵。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学习活动。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

钝角的认识,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

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当然,要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在活动中加以适当引导,做到:活动前让学生理清思路,活动中为学生留足空间,活动后让学生充分交流。理清了思路,学生才会目的明确,思考现有的角与要拼的角之间的关系;留足了空间,学生才有充分的动手拼的机会,进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行了交流,学生才能相互启发、促进,学会有理、有序地思考,深化对角的认识。

编写意图

(1)第1题意在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从

而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辨别最后一幅图中的角时,需让学生重

点说明为什么图形外缘的拐角处不是角。

(2)第2题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入理解角

的构成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第3题让学生辨别平面图形中的角,既可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也渗透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4)第4题意在通过打开折扇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角的大小的变化,进而明确: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反过来,通过将折扇收拢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越小,角越小。

(5)第5题主要用于巩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叠合(或重叠)法,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直角和锐角的认识。

教学建议

(1)加强对操作活动的指导,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对指角、数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比较简单的操作活动,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指导,从而失去让学生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机会。其实,再简单的操作活动都需要调动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的指导就在于能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外在的、具体的手势、动作、操作流程等表达出来,使得操作活动有章有法,思路明晰。正是通过这样用有思考的活动解决问题,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2)注重交流在练习中的作用。

完成练习后,教师应通过“为什么它不是角?”“你是怎么比较你选的两个角的?”等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操作过程表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并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编写意图

(1)第6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于直角

的认识及判定直角的方法。其中第二幅

图和第四幅图由于位置和角的开口朝

向的原因,学生判断起来会更难一些。

(2)第7题让学生以给定的点为顶

点在方格纸上画直角,这种形式的练习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让学生理解

题意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应使学生

体会到:给定了角的顶点,就确定了画

角的大体位置。由于是在方格纸上画直角,学生的画法可以有两种:一是以尺子借助方格纸上的横线和竖线画出来;二是仍然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画出来。既拓展了画直角的方法,又深化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此题可视为开放题,答案是多样的。

(3)第9题~第11题意在巩固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其中,第10题还渗透了三角形的角的特点,第11题还对画角的方法进行了巩固。

教学建议

重视发掘习题中拓展学生已有认知的内容。

本单元中,有些习题除了具有巩固的作用外,还具有拓展学生已有认知的作用。例如,第7题既是对画直角方法的练习和巩固,又拓展了画直角的方法,同时学生还可以领悟到“以一个点为顶点可以画出多个直角”等。第1 0题除了让学生在三角形中找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外,还要求学生有所发现,使学生初步探索三角形的角的特点。教师对此应了然于胸,以在练习中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发挥习题应有的作用。当然,教师应严格控制拓展的深度和难度,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也不必题题都拓展。拓展应以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接受为前提,遵循必要、

适时、适度的原则。

编写意图

(1)第12题和第8题类似,都是让学

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只不过第8题指定

了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并借助钉子板感

受它们的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这里是让

学生任意围出一个图形,由此感受所围出

图形的边、角的特征。此外,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钉子板,需要向学生说明钉子板的特点,以使学生会根据钉子板上暗含的格子线所构成的直角判断角的类型,根据相邻钉子间相等的距离感受一些平面图形边的特征。

(2)第13题是综合题,通过七巧板巩固相关知识。其中后两题是重点。第(2)题通过比角的大小,可以发现5块三角形板中角的特点,渗透图形相似的知识:第(3)题要求用七块中的两块板拼指定的角,丰富了可用来拼角的素材,解答方案也更为多样。

(3)第14题沟通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又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角的方面的特征。

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方格纸、点子图、钉子板和七巧板在认识图形中的作用。

由于方格纸、点子图和钉子板结构的特殊性,它们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性质。教材从本单元开始让学生在操作中借助它们去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由于是第一次出现,在使用前教师应加以介绍,使之便于学生使用。

(2)以操作活动为线索进行回顾和梳理。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以操作活动展开的,整理本单元内容时也应紧紧把握住这一点:以指角、画角、做活动角等阐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以操作活动角或折扇等感受角的大小变化;以用多种途径画直角的操作巩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的认识;以比角的操作深化判定不同类型角的基本方法;以拼角巩固对不同类型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全面复习与巩固提高 一、解决问题 1、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1 桌上有18个苹果,小明吃了3个,妈妈又吃了2个,现在桌上还剩多少个苹果? 方法一:方法二: 分步计算:18-3=15(个)分步计算:3+2=5(个) 15-2=13(个)18-5=13(个) 综合算式:18-3-2=13(个)综合算式:18-(3+2)=13(个) 练习: 小明、小刚和小红每人都做了5朵红花,小聪做了7多红花,他们四个人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 爸爸妈妈和小明一共吃了15个李子,爸爸妈妈每个人吃了4个李子,那么小明吃了几个李子? 2、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比如:18-3-2= 18-(3+2) 练习: 加括号:27-11-7= 78-20-28= 去括号:33-(5+6)= 55-(5+10)=

3、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 4、不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 ×,-×, 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35+56=91 73-31=42 91-28=63 42-18=24 综合算式:35+56-28=63 综合算式:73-31-18=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6=41 67-31=36 91-41=50 18+36=54 综合算式:91-(15+26)=50 综合算式:18+(67-31)=5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42 8×9=72 78-42=36 92-72=20 综合算式:78-6×7=36 综合算式:92-8×9=20 练习: 33+15=48 61-11=50 48-11=37 50+18=68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21+20=41 3×7=21 83-41=42 73-21=52 综合算式: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歌: 收集信息不遗漏 计算方法弄清楚 分步综合自己选 方法多样才灵活 仔细计算别搞错 检查过后要答题

清华大学ansys基础教程

“有限元分析及应用”课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6.xed 上 机 指 南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2002年9月

说明 本《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6.1ed:上机指南》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石伟老师组织编写,由助教博士生孔劲执笔, 于2002年9月完成,基本操作指南中的所有算例都在相应的软件系统中进行了实际调试和通过。 本上机指南的版权归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所有,未经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翻印。

目录 Project1 简支梁的变形分析 (1) Project2 坝体的有限元建模与受力分析 (3) Project3 受内压作用的球体的应力与变形分析 (5) Project4 受热载荷作用的厚壁圆筒的有限元建模与温度场求解 (7) Project5 超静定桁架的有限元求解 (9) Project6 超静定梁的有限元求解 (11) Project7 平板的有限元建模与变形分析 (13)

Project1 梁的有限元建模与变形分析 计算分析模型如图1-1 所示, 习题文件名: beam 。 NOTE:要求选择不同形状的截面分别进行计算。 梁承受均布载荷:1.0e5 Pa 图1-1梁的计算分析模型 梁截面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截面(单位:m ): 矩形截面: 圆截面: 工字形截面: B=0.1, H=0.15 R=0.1 w1=0.1,w2=0.1,w3=0.2, t1=0.0114,t2=0.0114,t3=0.007 1.1 进入ANSYS 程序 →ANSYSED 6.1 →Interactive →change the working directory into yours →input Initial jobname: beam →Run 1.2设置计算类型 ANSYS Main Menu : Preferences →select Structural → OK 1.3选择单元类型 ANSYS Main Menu : Preprocessor →Element Type →Add/Edit/Delete… →Add… →select Beam 2 node 188 →OK (back to Element Types window) →Close (the Element Type window) 1.4定义材料参数 ANSYS Main Menu : Preprocessor →Material Props →Material Models →Structural →Linear →Elastic →Isotropic →input EX:2.1e11, PRXY:0.3 → OK 1.5定义截面 ANSYS Main Menu: Preprocessor →Sections →Beam →Common Sectns →分别定义矩形截面、圆截面和工字形截面:矩形截面:ID=1,B=0.1,H=0.15 →Apply →圆截面:ID=2,R=0.1 →Apply →工字形截面:ID=3,w1=0.1,w2=0.1,w3=0.2,t1=0.0114,t2=0.0114,t3=0.007 →OK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案 (学年第二学期) 学校学科数学教案 二年班执教者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 教学进度表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何凤琼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

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下册数学练习题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下册数学练习题 一、填空。 1、4个百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2、用6、2、0、7组成一个的三位数 是(),最小的三位数是()。 3、在右图括号里填上这扇门合适的长度单位。 4、的()面。 (2)猴山的()面是水池。 (3)乐园在竹林的()面, 在水池的()面。 二、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50+60=480-80=600+900=780-30=50+600= 700-500=72÷8=6×9=80+30=40×2= 5×30=20×7=43×2=2×13=21×3= 2、完成下列竖式。 1857668659981422 +321+218-798-359×2×3 3、比一比,算一算。 6+9=7+9=8+5=18-9=15-7= 60+90=70+80=80+50=180-90=150-70= 16-8=5×6=7×8=3×5= 160-80=50×6=7×80=30×5= 4、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76+245536+78575+366477+299 5、用竖式计算。 477+156=203+356=597-486=985-798=

669-578=776-492=18×6=57×8= 三、解决问题。 1、桃树138棵,梨树比桃树多78棵,苹果树比桃树多105棵,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2、商店里陈列了以下商品: (1)算一算手风琴比上衣贵多少元? (2)如果买一个台灯和一件上衣要花多少钱? (3)一个公司的会计去买台灯,买了3个,要付多少钱? 3、一列客车的一节车厢能载客118人,一辆大客车载客比一节车厢少73人,一辆大客车可载客多少人? 4、故事书有40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42本,科技书有多少本?连环画比科技书少197本,连环画有多少本? 5、小朋友们出去游玩,二年级一班去了23人,二班去了32人,三班去的人数比一班和二班的总人数少15人,三班去了多少人? 6、有3组小白兔在拔萝卜,每组5只,收白菜的小白兔比拔萝卜的多8只,收白菜的小白兔有多少只? 7、小强家暑假期间准备去旅游,平均每天开支预算如下。(单位:元)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集专项练习训练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集 专项练习训练 姓名: 班级: 时间: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集 专项练习训练 第一部分 一、填空。 1、 1米=()厘米 300厘米=()米 8米=()厘米 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3、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棵树高25()数学书厚约7() 小明身高1()22()桌子高70() 4、在()里填上“>”、“<”或“=”。 3米()3厘米 30厘米()29厘米 1米()100厘米 3米()2米75厘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米-8米=() 40厘米+26厘米=() 30米+15米=() 60厘米-16厘米=() 1米-12厘米=() 二、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在()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3、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三、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 、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2厘米长比9厘米短的线段。 3、量一量。 我的手掌宽约()厘米。我的一拃长()厘米。 我的身高是()厘米。我的一步长()厘米。 四、动脑筋。 1、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长2厘米,这根绳子全长()厘米。 2、用一把25厘米长的直尺量1米长的纸条,需要量()次。 3、游泳池长50米,小明游了一个来回,一共游了()米。 第二部分 一、填空: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26 ()+13=26 ()-12=30 22+()=30 2、在○里填上“>、<、=”。 21+29 ○ 40 53-23 ○ 53-25 51-29 ○ 32 □34+25 ○ 25+43 3、□里最大能填几。 57- □>30 25>18+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应用题大全

1、葡萄 18元苹果 20元雪梨 7元香蕉 3元。雪梨和香蕉一共要多少元?苹果比葡萄贵多少元? 2、三个小队一共捉了42条虫子,第一队捉了18条,第二队捉了16条。第三小队捉了多少条虫子? 3、停车场上有65辆小汽车,开走了31辆,还剩下多少辆?又开来6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小汽车多少辆? 4、白楼小学二年级一班有42人,二班有38人,三班有39人。二年级一班和二年级二班共有多少人?二年级三班比二年级一班少几人? 5、停车场有卡车35辆,有轿车24辆。开走了17辆,现在有多少辆车?

6、三个小组一共收集了94个矿泉水瓶,第一组收集了34个,第二组收集了29个,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 7、三个小组一共修理椅子52把,第一组修理了20把,第二组修理了18把。第三组修理了多少把? 8、二(2)班有51人,跳绳的有25人,拍皮球的有8人。其余的踢球,踢球的有多少人? 9、二(1)班有男生19人,女生14人。二(2)班比二(1)班少2人。二(2)班有多少人? 10、二(1)班有男同学27人,女同学21人,如果每排座8人能座几排?

11、面包师傅做了54个面包,小明买走了19个,小红买走了25。你还可以买几个? 12、王老师买8条跳绳用了40元,一个皮球比一条跳绳贵3元,一个皮球多少元? 13、一本应用题练习册,有应用题50道,红红每天做5道,几天做完? 14、李老师有415本练习本,发给二年级同学196本,一年级同学208本。李老师还剩多少本? 15、李老师有50元钱。买3个小足球用去了36元,剩下的钱正好买2副球拍,每副球拍多少钱?

16、玩具厂打算做50个布娃娃。已经做了32个,剩下的要在3天内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个? 17、学校开展植树活动,运回树苗76棵。五年级领走27棵,六年级领走33棵,还剩下多少棵树苗? 18、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19、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共有多少把? 20、商店原来有25筐桔子,卖出18筐后,又运进40筐,这时商店有桔子多少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期末数学试卷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期末数学试卷 一、请你填一填。(21分) 1.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2. 由5个千和5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 3. 用0、6、1、4组成的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4. 与399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5. 45是5的( )倍,24是( )的3倍。 6. 找规律,接着填。 ①□■◇△■◇△□◇△□■( )…… ②1、3、7、13、( )、31、( )…… 7.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一只鸡重1998( ),约2( )。 ②小强的体重是28( ),他的数学课本重170( )。 8. 在○里填“>”“<”或“=”。 6889○6898 10000○9999 4900克○5千克3000克○3千克 二、请你选一选。(把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6分) 1. 下面四个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 A、6320 B、1000 C、3009 D、5600 2. 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比较,( )重。 A、铁 B、棉花 C、一样重 D、不一定 3.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相差( ) A、10 B、1 C、99 D、100 三、请你算一算。(32分) 1. 口算。(8分) 6×8= 72÷9= 20+300= 25+39= 26+52= 60-14= 170-90= 35÷5= 40÷8= 24÷6= 320+70= 56÷7= 56-29= 7×9= 6320-320= 52-(22+9)= 2. 脱式计算。(12分) 72÷(3×3)(82-18)÷8 88-(46-18)5×(28÷7) 3.竖式计算。(12分) 64÷9= 52÷6= 22÷4= 54÷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试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试题 一、填空 :(每空 1 分,计 20 分) 1、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的方向画(),就画成一个角。 2、18 ÷6=3 表示把 18 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3、线段有()个端点,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4、1 米=()厘米 17 米- 8 米=()米 5、图钉的长大约()厘米。一棵大树高 12()。 6、尺上从()刻度到()刻度是 3 厘米。 7、3×3表示()个()相加。 8、3+3 表示()个()相加。 9、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6 > 4(× )10<4×4—() 10、把口诀补充完整。五()三十()六十八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Χ”。( 10 分) 1、4×5 和5×4计算的结果相同。()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比两个数相加的和大。() 3、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4、3 米、400 厘米、350 厘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400 厘米>350厘米>3米()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0 分) 1、把 20 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 5。列式为()。

(A、20 ÷5=4 , B、20 ÷4=5) 2、所有的()大小都是相等的。(A、角,B、直角) 3、有 10 米长的绳子,第一次用去 4 米,第二次用去 4 米,还剩()米。 (A、10—4—4=2 米, B、4+4=8 米) 4、读作 3 乘 4 的算式是()。(A、3+4、B、3×4 C、4×3) 5、300 厘米比 3 米()。( A、长, B、短, C、同样长。) 四、计算。( 30 分) 1、直接写得数( 16 分) (1)8 ×2=21 3÷= 183÷=35 5÷=48—22= 17+28= 6 7=×357÷=35+19=47—28= 71—50= 30-6=72-8=30+43=45+7= 5 6=× 68+9=50-31=28 7=÷ 11=÷ (2)7 ×8+5=2 4 ×6×=42 (25÷-19)= 3 4 ×÷6=52-( 8+9)=28 4+÷19= 2、在()填上+、-、×、÷。( 5 分) 24()6=1820()5=4 6()4=24 25()5=3025()5=5 3、列式计算( 9 分) (1)、42 里面有几个 7? (2)、6 个 8 相加是多少?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不能平均分。 有余数除法的写法、读法: 例:写法:9÷4=2 (1) 读法:9除以4商2余1. 例:①19÷9=2……1读作: 19是,9是,2是(),1是。 ②41÷5=8……1读作: 其中,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③被除数是73,除数是8,商是,余数是。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例:①除数是4,商是8 ,余数是3,则被除数是。 ②一道除数是6的有余数除法,余数可能是。 3、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例:列竖式计算。 ①21÷5= ②19÷6= ③48÷9= 4、解决问题

例:①17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成份,还剩根。算式为。 ②搭一顶帐篷需要9米布,43米布最多可以搭多少顶帐篷? ③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④有58个茶杯,每7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1、“千”的认识。 例:①个10是100;个100是1000。 ②1000里面有个100,个10,个1。. ③比299大1的数是。 2、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800读作:,组成。 808读作:,组成。 880读作:,组成。 3、“万”的认识。 4、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

例:①在2371中,2在位上,表示,3在位上,表示,7在位上,表示,1在位上,表示。 ②4050读作,组成。 ③6009读作,组成。 ④二千零六写作;五千八百七十六写作。 ⑤一个数千位上是6,十位上分别是8,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⑥6060中的两个0分别表示、,两个6分别表示。 ⑦一个数最高位是千位,它是位数;一个三位数,最高位是位。 ⑧用1、2、0、6、8中的4个数,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最小四位数是。 5、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数位不同,数位多的数大。 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高位数字越大则数越大。 6、认识近似数,估计。 895接近900,900就是895的近似数。895≈900 806接近800,800就是806的近似数。806≈800 例:798≈ 2958≈ 1178≈ 2042≈ 7、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 三、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题目精选

姓名: 独立完成用时: 签名: 2. 看图并列式计算 玩具汽车 玩具熊 25元 共4个,每个8元 元 3. 把下面每一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36÷ 4=9 (2)12+8=20 12+9=21 20÷5=4 4.一场篮球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 下半场两个班得分一样多 上半场二(1)班得了24分 上半场二(2)班得了多少分 5.小明在计算“6+□×5”时弄错了运算顺序,先算了加法,后算了乘法,结果

得数是40,正确的得数应该是多少 48元 8元/枝 元 7.把每一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45÷5=9 7×4=28 32÷8=4 18+9=27 50-28=22 4+19=23 9.把下面每一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32-23=9 6+2=8 34-16=18 5×9=45 56÷8=7 73-18=55 10. YY 11.小林在计算64-□÷8时弄错了运算顺序,先算了减法,后算了除法,结果得

3,正确的得数应该是多少 12.王大爷有高血压,长期吃药,医生嘱咐他每天吃6片。王大爷有事要外出8 天,药瓶里已有25片药,应再放多少片药 就够了 13.把下面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⑴42-28=14 ⑵15+9=24 52-14=38 24÷4=6 14.小马虎在计算“2+□×6”时弄错了运算顺序,先算了加法,后算了乘法,结果得了54,正确的得数是( )。 15. 根据下列表格列出相应算式并计算 16.买3个机器人和 1辆玩具汽车一共付了48元,每个机器人多少钱 17.大框里有36个梨,小框里有24个梨,从大筐里拿出多少个梨放到小筐里,两筐中梨的数量就一样多了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练习题

数学练习题(一)班级:姓名:一、口算。 5×6=5×7=5×8=5×9=9×6= 9×7=9×8=9×9=4×6=3×7= 5×8=3×9=8×1=7×2=8×3= 8×9=4×6=4×7=4×5=4×9= 5×1=5×2=2×3=5×6=7×6= 7×5=2×8=7×7=4×2=9×2= 9×3=4×3=2×5=3×5=8×5= 5×5=3×8=6×2=4×9=3×6= 37+25+15= 17-9-2= 72-24+16= 34+16+27= 5×(26-20)= 26+38-35= 9×7-25= 3×8+24= 27-( ) =10 ( )-14= 25 ( )+16=40 34-( )=6 二、解决问题。 1、羊圈里有15只白羊和7只黑羊,跑了6只白羊,还剩多少只羊? 2、小明家住九楼,他每天放学回家从一楼走到二楼用3分钟,那他从一楼走到九楼要用多少分钟?

3、食堂第一周吃大米25袋,第二周吃大米37袋,两周共吃大米多少袋? 4、一根铁丝用去一半后,再用去剩下的一半,这时剩下9米,原来这根铁丝多长? 数学练习题(二)班级:姓名: 一、口算。 6×5=7×5=8×5=9×5=6×2= 6×7=6×3=6×4=2×9=2×7= 2×8=8×9=7×8=7×2=7×3= 7×4=6×6=6×7=6×8=6×9= 9×3=9×2=8×3=9×4=8×6= 8×7=8×8=8×9=4×4=6×2= 83+17= 54-5= 16+60= 48-7-20= 6×6= 6×7=6×8=6×9=9×5=9×2= 56+(28-15)= 7×6-14= 40+50-20= 4×7+72= 4×9-36= 3×5+46= 28+(26-17)= 24-(56- 50)= 二、解决问题。

2020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0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

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 =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

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张莉莉丹凤县竹林关镇张塬小学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设计思想: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五、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六、教法选择: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发现法。 七、学法指导: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八、教学准备小棒 九、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 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 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1: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我摆了2颗星星。 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集锦

1.爸爸、妈妈和我分别掰了9个玉米,小弟弟掰了6个。 问我们全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2.小兔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还剩多少个? 3.王师傅做了80个面包,第一次卖了17个,第二次卖了25个,还剩多少个? 4.妈妈买了15个苹果,买的橘子比苹果少6个,问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 5.动物园有熊猫4只,有猴子是熊猫的3倍。问一共有熊猫和猴子多少只? 6.图书馆有90本书。一年级借走20本,二年级借走17本。 问图书馆还有多少本书? 7.二.一班有女生15人,男生比女生多11人,问二.一班有学生多少人? 8.小汽车每辆能坐4人,大客车能坐25人,有3辆小汽车和1辆大客车。 问一共能坐多少人? 9.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10.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有买来4张,问现在有多少张? 11.学校买回3盒乒乓球,每盒8个,平均发给二年级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乒乓球? 12.小熊捡了9个玉米,小猴检的是小熊的4倍,他们一共捡了多少个玉米?

13.食品店有85听可乐,上午卖了46听,下午卖了30听,还剩多少听? 14.操场上原有16个同学,又来了14个。这些同学每5个一组做游戏,可以分成多少组? 15.小明买了3个笔记本,用去12元。小云也买了同样的6个笔记本,算一算小云用了多少钱? 16.体育室有60副羽毛球拍。小明借走了15副,小亮借走了26副,现在还剩多少副? 17.一小桶牛奶5元钱,一大桶牛奶是一小桶的4倍,买一大一小两桶牛奶共需要多少钱? 18.一本故事书,小明每天看5页,看了9天,还剩2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19.王老师在文具店买了5张绿卡纸,15张红卡纸。红卡纸是绿卡纸的多少倍? 20.二年级一班有20名男生,22名女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几名同学? 21、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

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 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 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 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 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 2、进位加法。 二、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 2、退位减法。 三、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 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四、解决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 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 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 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三、解决问题。 第四、六单位表内乘法(一)(二)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1、意义: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名称:乘数×乘数=积 二、1-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口算乘法算式。 1、补充口诀。 2、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看图写乘法算式。 三、解决问题。 1、已知每个多少和个数,求一共多少?每个数量×个数=一共的数。 2、加法和乘法对比解决问题:求一共有多少?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题全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 1.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18)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晴天雨天阴天 天数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20) (1)每个表示( )辆车。 (2)小轿车比客车多( )辆。 (3)( )最少,( )最多。 (4)货车和面包车相差( )辆。 (5)客车和货车的总辆数和( )同样多。 (6)这四种车一共有( )辆。 3.下面是森林动物园小动物的数量统计情况。(22)

(1)小刺猬有( )只; 小象有( )只; 小猴子有( )只 (2)小猴子的只数是小刺猬的( )倍。 口○口=口 (3)小象的只数是小猴子的( )倍。 口○口=口 (4)小象的只数是小刺猬的( )倍。 口○口=口 (5)这些小动物一共有( )只。 口○口=口 4.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将结果填到下表中。(12) 种类航模组书法组羽毛球组舞蹈组绘画组篮球组围棋组人数15人8人12人9人13人20人7人 (1)我最喜欢( )小组。 (2)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多。 (3)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少。 (4)选择羽毛球组的有( )人。 (5)选择篮球组的有( )人。 (6)你对学校开展的课外小组有什么好的建议? 5.学校组织过的几次体检?请你根据一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情况来回答问题。(18) 5.0以上 4.9~4.74.6~4.34.2以下 一年级(1)班29 11 5 2 四年级(2)班27 12 6 3 六年级(1)班18 20 5 5 (1)一年级5.0以上有( )人。 (2)六年级5.0以上有( )人。 (3)四年级4.2以下有( )人。 (4)六年级( )的人数最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