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MicrosoftWord文档
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活动目标:1、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学习用语言表述“x比x多1,x比x少1”。
活动准备:1、可以挂在幼儿胸前的卡片若干,卡片正面分别画有1-10个实物,反面标有相应的数字,每种数字的卡片数量相等。
2、多媒体音乐3、教学ppt。
活动过程:1、小朋友好(老师好),我想问一下小朋友,谁能告诉我他是谁?(出示爸爸去哪儿中村长的扮演者李锐)。
2、原来是村长呀,他来干什么呢?我来问问。
哦,原来他想邀请我们班小朋友去参加《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啊,你们高兴吗?(高兴)。
那我们一起出发吧,闭上眼睛。
3、出示ppt,进行讲解。
小朋友玩的开心吗?我们休息吧。
活动目标:1.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幼儿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1.5的分成ppt。
2.数字、点子、实物卡片。
教学设计一、创设游戏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嘿嘿我的火车一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复习4的分成),咔嚓、咔嚓,火车开到了草原上,看,他们是谁啊?一共有几只小羊呢?小羊们在青青草原上玩累了,到这2个房子里休息,你们会怎么帮他们安排呢?二、用数字记录5的分合。
1、师生讨论5的分成,老师记录下来。
小结5一共有几种分法。
师:5有几种分法呢?对,5有4种分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下面我们来看分合号的两边,左边的一部分和右边的一部分,我们先来看左边的一部分,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不会提示1234),是按什么顺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就跟小朋友排队,小个子在前面,大个子在后面一样,2比1多1,3比2多1,4比3多1,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我们再看右边是按什么顺序,从大到小的顺序,小朋友记住了5的分成一共有4种分法。
2、巩固5的分成。
教学设计案例Microsoft Word 文档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1~2课时A案课前准备1.德国风光片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
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
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第一站──德国(板书)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
(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完成:(1)质疑。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
(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教学案例Microsoft Word 文档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学案例一、教材内容分析:“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中职数学拓展模块第1章1.1.2的1节课,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研究的是两个角的正弦函数公式的推导和运用,重点是公式的掌握及应用。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面两角和差角正切公式及二倍角公式、解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在向量、解析几何等其它方面有一定综合应用,所以在课标体系中有着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职微一班少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接受能力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对数学没有什么兴趣,但头脑灵活,爱动爱表现自己。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复习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公式的特点和对称美,给出学生各种公式运用典型类型例题让学生分组预习讲解并及时进行分组练习巩固提高,并采取让学生分组互相出题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公式的运用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拓展提高练习,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了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培养了转化思想和变换能力,通过学习、观察、对比体会到公式的线形美,对称美.通过分组活动,培养了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四、教学目标1、用代换法推导,用转化法推导,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公式求值,逆用,化简及证明的简单应用等基本技能.2、通过公式的推导,着重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变换能力.3、通过学习、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对称美.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五、教学重点、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简单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理解和逆用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复习检查,提问学生公式cos(βα+)=_____,cos(βα-)=___,cos(απ-2)=___ 提出问题:能否利用这些公式推导出sin(βα+)=_____,sin(βα-)=___,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推导(可以看书)[课堂预设] 让学生活动完成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任务,又让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学习新课:1、与cos(βα+)=_____,cos(βα-)=___,公式对比让学生说出sin(βα+)=_____,sin(βα-)=___,的特点,齐声读诵公式。
教学案例Microsoft Word 文档 (2)

《山雨》教学案例闫小荣在教学本课时,特别是在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
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
我觉得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
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的读书声充溢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时,但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
后来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这时读起来就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
”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文章结尾写雨后山林时有这样一个句子“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我在板书“雨后山林”后写上了“寂静”,原本自己也没觉察到有什么不对,这时一学生忽然叫起来“写错了,应该是‘幽静’”,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师:你们认为“幽静”好还是“寂静”好?生:(齐声):幽静好师:(幽默地):你们认为大作家用的词就是比老师好,是吗?生(大笑):不是师(满脸疑惑):那是为什么?生甲:寂静和幽静虽然都是静,但寂静给人的感觉是死气沉沉的,没有生机,没有美感,幽静就没有这样的感觉。
案例Microsoft Word 文档 (3)

滚铁环教学案例案例教学背景滚铁环是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它集运动性、娱乐性于一体,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敏性等基本体能,磨练学生意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作为一项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感受民间体育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滚铁环的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了“尝试、点拨、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目的是首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通过练习、竞赛来巩固和提高基本技能,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在今后的体育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在充分发挥学生尝试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动脑筋、发展体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案例操作过程一、尝试、模仿阶段1.引出课题——滚铁环。
2.让学生看图自学滚铁环: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尝试、模仿和体验滚铁环,从而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了解学生在“尝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点拨学习阶段1.简评学生的尝试、模仿练习。
2.教师点拨。
教师针对学生在尝试、模仿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对滚铁环的技术要领作点拨讲解,并亲自做示范(持铁环方法,正确的推动铁环,正确的身体姿势等)。
要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
3.学生示范。
让在尝试、模仿练习过程中滚铁环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示范,同时教师在一边加以点拨、分析和讲解。
三、练习阶段1.学生互助练习。
练习方法:帮助者一手扶住铁环帮助练习者推动铁环,两人一起向前行走,练习者在紧握铁钩行走时抬头挺胸,平稳向前推动铁环。
练习建议:练习者与帮助者要相互协调,保持铁环的平衡,前进速度不能太快。
2.学生独立练习。
练习方法:右手握紧铁钩,让学生独立滚动铁环,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鼓励学生大胆向前行走,平稳推动铁换环。
案例 Microsoft Word 文档

语文教学案例----作文教学课前准备:1、歌曲‚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2、慰问敬老院的图片、市政府慰问贫困户的图片、慰问贫困学生的图片以及抗台风、抗‚非典‛等图片。
教学思路:激趣引题——自主合作、确定选题——构思成文——交流讲评教学过程:一、导入①播放音乐‚爱的奉献‛②播放慰问敬老院图片师:同学们请看,这是哪里?我们去干什么呢?生:(学生兴奋地叫起来)呀!是我们去敬老院。
师:对!这是我们去看敬老院的老爷爷奶奶们。
在这里,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看到了他们的笑脸,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
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生:因为我们又去看他们啦!)能不能用‚因为有了——,所以他们——。
‛的句式来说说?生1:因为有了关心,所以他们很快乐。
生2:因为有了爱,所以他们快乐。
师:用一个词来说,是因为有了——(生:关爱),所以,他们的脸上有了更多的笑容。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爱‛这个话题,一起感悟关爱。
二、自主合作,确定选题师:谁来说说,你平时从哪里感受别人的关爱或是你给别人的关爱?生1:父母那里。
生2:爷爷奶奶那里。
师:也就是家人的关爱。
生3:老师同学那儿。
生4:还有素不相识的人。
(有生窃笑)师:素不相识的人那儿?能具体举个例子吗?生4:比如今年抗台风‚桑美‛,好多人为灾区捐款捐物,灾区人民就感受到他们的关爱了。
生5:还有刚刚前几天我们为贫困儿童的捐款。
他们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师:对!说的真好!我们同学们真有爱心!我们不仅感受了别人的爱,我们还能要关爱别人。
请看看这些图片,(师依次展示市政府慰问贫困户、慰问贫困学子的图片,抗台风、抗‚非典‛的图片。
)感受社会的关爱。
生;欣赏图片。
师:欣赏完了,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围绕‚关爱‛这个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发祥生活中的关爱,感悟生活中的关爱,确立选题。
确立好了的小组派一位同学上台写出自己组里的选题。
(各组确立的选题有:‚爱在夕阳‛、‚世界处处有真情‛、‚爱在身边‛、‚真爱无敌‛、‚爱在风雨后‛、‚挚爱‛、‚关爱与真情‛等十几个)师:我们来看看各组确立的选题。
教学案例Microsoft Word 文档 (3)

教学案例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李永平面图介绍自己学校各种场所。
教学过程:1.教师事先根据本学校的场所位置画衣服平面图(简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
吧平面图复制若干份(做活动时每小组一份)。
2.把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 room,music room,multimedia room, library, language lab做成小卡片。
活动时每小组一套。
3.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下列单词:school, playground, classroom,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 multimedia room, library, language lab.要求学生做到:(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场所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
4.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
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
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贴在平面图上。
5.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贴好的平面图。
如果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出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6.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
在黑板上贴三幅平面图。
给每个大组再发一套单词卡片。
每个大组派两个人到前面,把卡片贴到平面图上。
首先完成且贴得正确的大组获胜。
7.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如:This is the playground.).鼓励学生使用其他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 is small, but I like it.8.把学生贴好的平面图贴在班级的墙报上,或者贴在学校的布告栏或校门入口处,当做本校场所位置的英文示意图。
9.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所教学校的平面图,并用英语向他人作介绍。
教案设计Microsoft-Word-文档

第一课时:年、月、日教学设计教师:梁昌德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教学目标:1、是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天数。
2、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计算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准确记住一年中每月的天数。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2你知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课件展示,学生交流。
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年、月、日,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揭示课题:年月日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1、这是2010年的年历,也就是我们说的日历。
细心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数一数,一年又几个月?(2)找一找,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3)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2、填一填:细心观察,将2004年和2005年各月的天数填入表中。
(1)出示学生填表。
(2)细心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3)指明交流,得出结论。
不管是哪一年,31天的都是1、3、5、7、8、10、12月;30天的都是4、6、9、11月;只有2月的天数有时是29天,有时是28天。
3、记一记:记住大、小月的方法。
(1)出示图片,学生齐读(2)拳头示意法: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师生一起用拳头熟记。
(3)歌诀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有变化。
让学生熟记三遍4、巩固练习记住月大、月小的练习,月大的给红苹果,月小的给青苹果。
三、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四、课堂练习48页做一做2013-4-7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教师:梁昌德教学内容:教材52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认识1日=24时;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学会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的互换方法。
2、通过演示、交流、感悟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24时计时法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白杨》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通过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孩子们理解白杨具有高大挺秀、无私奉献、顽强不屈的精神;通过剖析父亲的表白,知道父亲就是一位像白杨那样为祖国西部建设奉献所有力量的西部建设者。
接下来的片段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西部建设者的伟大。
他们的伟大不仅仅只体现在奉献自己上,还体现在奉献自己的子孙上,这是本文最感人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情感宣泄口。
教学片段:
大屏幕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师:爸爸为什么笑?
生: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这有什么好笑的?有特别的原因吗?
生:在他的眼里那些小树就是他的孩子。
生:对,他的孩子在风沙里成长起来。
风沙指的应该是新疆,那里的环境很恶劣。
生:哦,难怪爸爸要让自己的孩子那新疆读书呢?原来他是想让他的孩子也为新疆做贡献呢!
师:那那棵高大的白杨呢?那又代表谁呢?
生异口同声:爸爸!……哦,还有妈妈!
师:孩子们,再想想。
西部建设者只有课文里提到的爸爸、妈妈吗?
生恍然大悟: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
师:请同学们把语言组织一下,把大树、小树、小树在风沙里成长起来所代表的含义都给说一遍。
生:大树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而小树就是所有西部建设者的孩子啦!
生:原来,爸爸想让他的孩子也为西部建设做贡献哪!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白杨就是千千万万西部建设者的化影,他们为着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一生,甚至奉献了他们的子孙。
曾有作家写下这样的话语(大屏幕出是示: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
)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
很明显的,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声音里透露出了感动,许多女孩子的眼里,露出了闪闪的泪花。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鼻子酸酸的,我被西部建设者的伟大精神感动了。
生2:我仿佛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他的儿女却仍然在为西藏的建设而努力着。
师:那么,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吧!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沙沙沙”的写字声,偶尔还有轻轻的啜泣声。
我知道,他们沉浸在感动中,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这次的随文小练笔,篇幅不长,却是孩子们最真的情感。
我所期待的“情到深处文自流”的美好境界居然就这样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