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1. 引言1.1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在培养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心理特征。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还可以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可以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建立自信心。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让他们更有信心去克服困难,并相信自己的能力。

这种自信心在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可以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

拥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潜力,实现个人成长。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提升学习成绩,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健康成长。

1.2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个双重挑战。

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技能的初级阶段,他们需要逐步建立起自信和信心,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提高自我效能感。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模糊,导致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可能存在偏差。

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同学间的竞争压力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自我效能感。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往往不够稳定和坚定,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加强。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可以说是脆弱而不稳定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自我效能感提升 培养学生自信心

小学阶段的自我效能感提升  培养学生自信心

小学阶段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培养学生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自信程度。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方法、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一、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认知。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

例如,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交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提供正向反馈: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给予正向的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正向反馈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面对学习任务。

3. 创设挑战性任务: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当学生通过努力完成这些任务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二、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点家庭环境的建设:1. 给予支持和关爱:家长应该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他们支持和关爱。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并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支持。

2.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家庭应该营造积极乐观的氛围,避免过分关注孩子的错误和缺点,而是鼓励他们的优点和努力。

通过鼓励和赞美,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增加孩子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三、学校氛围学校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对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升小学生自我效能感 培养成功信念和自信心

提升小学生自我效能感 培养成功信念和自信心

提升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成功信念和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程度。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培养他们的成功信念和自信心。

一、提供合适的任务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

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小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和失去动力;而如果任务过于困难,小学生可能会感到无望和挫败。

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在适度的挑战下取得成功,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给予积极肯定的反馈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需要得到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

例如,我们可以赞扬他们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会逐渐形成成功信念,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取得成果。

三、教导学习策略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们应该教导他们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我们可以教他们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分配时间、如何记忆知识等等。

这些学习策略的掌握,可以让小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获得更好的成绩,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四、鼓励他们参与团队活动小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社交技巧,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在团队活动中,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同时,通过与他人合作,小学生也能够从他人身上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五、家长的陪伴和鼓励家长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陪伴和鼓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同时,家长还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成功信念和自信心。

五年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五年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五年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五年级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

一、提供支持和激励为了帮助五年级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老师和家长可以提供支持和激励。

他们可以在学生取得进步或完成任务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老师和家长还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设定可行的目标设定可行的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测量性,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

老师和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设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当学生逐步实现目标时,他们会感到满足和自豪,从而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三、提供反思和自我评估的机会学生在反思和自我评估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进步。

老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定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估,并提供指导和反馈。

学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学习笔记或作业,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制定改进计划。

这样的反思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进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四、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建立自信和信任感。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分享知识和经验。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支持和鼓励,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通过与他人合作,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从而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五、倡导积极思维和鼓励尝试积极思维和鼓励尝试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老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思考积极的想法,并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功。

他们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克服困难时坚持不懈。

通过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鼓励尝试,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六、提供挑战和奖励挑战和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自我效能感 提升小学生学习自信的关键

自我效能感 提升小学生学习自信的关键

自我效能感提升小学生学习自信的关键从小学开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个对自己学习有信心的学生会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任务,并更有动力去克服困难。

而自我效能感则是提升学生学习自信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小学生学习自信的有效方法。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内实施特定行为时的能力评估和信心判断。

它是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和期望。

当一个学生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更有可能克服挫折,更好地应对学习困难。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 成功经验成功经验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学生在某项任务上获得成功时,他们倾向于相信自己在类似的任务中也能够成功。

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并在他们成功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观察他人的成功观察他人的成功也能够增强自我效能感。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在同一领域内的成功经验,来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教师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鼓励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成功模式。

3. 言语鼓励和支持老师和家长的言语鼓励和支持对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 情绪和情感状态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也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当学生感到焦虑、恐惧或者压力过大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调整情绪,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提升小学生学习自信的有效方法1. 设定可行的目标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学生设定可行的目标,帮助他们提升自我效能感。

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并能够逐步实现。

学生在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后,会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2. 提供支持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和家长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自我效能感 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自我效能感 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自我效能感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在小学阶段,学习动力和信心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一、了解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能力和潜力的评价和信念。

当小学生对自我能力具有积极的认知和信心时,他们更有动力去面对困难、克服障碍并实现目标。

因此,提升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领域。

二、设定可行的目标设定可行的学习目标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们设置具体、可量化和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目标,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

孩子们通过达到和完成目标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提供合适的挑战和支持适当的挑战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提供恰当的任务和项目,既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又能够帮助他们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们克服难题和挑战,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四、积极的鼓励和反馈积极的鼓励和具体的反馈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使用正向的语言和鼓励的口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信心,让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动力。

五、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学校和家庭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们相互合作,进行团队项目和活动。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小学生们可以学到别人的经验和知识,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同时,培养良好的交流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六、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是提升小学生学习动力和信心的重要因素。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小学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开始阶段,也是培养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时期。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和信念,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有积极的评价和信心。

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

一、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时,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一年级学生通常年龄较小,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时,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一年级学生通常对学习任务和环境缺乏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认识需要逐步引导和培养。

教师和家长需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和信心。

二、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措施。

一年级学生通常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孩子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习实践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家庭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和亲子互动,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给孩子提供安全、温馨的家庭环境,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三、建立合作和支持机制建立合作和支持机制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

一年级学生通常需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建立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给予学生认可和鼓励,表扬学生的努力和成就,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学习自信心。

学校可以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和学生社团组织,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合作,使学生在集体学习和交流中体验成功和进步,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控制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和能力的评价。

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自信和有能力的小学生更容易面对学习的困难和抵御负面的挫折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首先,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通过积极的言语和行为,向小学生传递学习的快乐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赞扬来强化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和成绩。

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被认可的。

只有在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才会更有信心去面对学习和学习的挑战。

其次,提供适度的挑战和支持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适度的挑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可以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适度挑战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另外,鼓励小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也是提高他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

同时,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认可学生在团队中的贡献和努力。

这种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的经验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和自豪,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

此外,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规划,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让学生有方向感和奋斗的目标,从而增强他们的动力和信心。

教师和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帮助他们规划合理的行动步骤,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支持。

通过实现目标和规划,小学生会逐渐培养起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信心。

最后,倡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十分重要。

情绪管理包括积极应对挫折和压力,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小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摘要:社会的巨变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自我效能感是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是成功地完成某一活动的关键心理因素。

本文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基本途径,即体验成功、确立学习掌握目标、对学习进行积极归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心理素质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
(a.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推测。

舒尔克(d.h.schunk)和日尔曼(b.j.zimmerman)等人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人们的成就有直接的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活动中表现出适当的自信,会取得更多的成功,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表现出自卑,影响其自身能力正常的发挥,降低人们取得成功的概率。

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学习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

小学生正处于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不久,自我意识增强,比较关注自我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众中的地位。

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适当的学习自我效能可以弥补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而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效能则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

一、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是对特殊任务的自信,是对可能的操作结果的整体范围上的评价,而不是对单一的结果评价。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对于目标和期待都是很重要的。

当目标是自我设定时,高自我效能的人比低自我效能的人设定更高的目标。

高自我效能的人能更好地分配目标,为获得目标能够发现和使用更好地任务策略,有更多的积极反馈。

当自我效能较高时,人们会有较高的期待,当自我效能较低时,人们则会有较低的期待。

学习自我效能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控制信念,对个体行为的成功是有重要作用的。

自我效能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agency的能动作用。

学习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时,才会对学习结果有积极的期待,并努力缩小成就目标与期待间的差异。

1.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其对学习行为的选择。

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进而可以避免失败的产生;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有较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有较强的
学习动机。

千方百计地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力使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可见,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培养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承诺,并促进其学习胜任能力的发展。

2.影响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态度
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或不愉快时的坚持性。

小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学习上的困难容易使学生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

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就会越发努力地参与到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就越能够坚持下去。

遇到学习困难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学生会放松,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比如,当小学生接收到对自己学习的消极评价,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就会总结教训,
相信自己可以改正不足,取得成功;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3.影响小学生潜能的发挥
学习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与环境作用时,会多想到自己的不足。

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

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束缚了自己能力
的正常发挥;有充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进而促进其潜能的
发挥。

但不同的学生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

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而言,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他们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

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学习信念,因为他们觉得,改进后的策略会获得将来的成功。

小学生往往无法摆脱最初学习失败带来的各种压
力而一蹶不振,影响到正常学习能力的发挥。

二、提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基本途径
1.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成功的积累。

因此,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关键是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白白地付出努力。

即便是老师一点点的认可和鼓励,如一个点头动作、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和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而,在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时,在指出问题和不足的同时,一定要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让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这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2.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而及时地反馈
当人们进行完一项活动后,非常想得到他人的评价。

每一次努力之后,小学生自己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同时他们也需要来自外界的评价,因而及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外,最好给学生直接的反馈,在共同的情境中,针对相应的问题,教与学的双方进行交流,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的优劣,在提高学习效能感的同时,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有明确的改进目标。

当然,教师要注意不要把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在其他同学中传播。

3.使学生确立学习的掌握目标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越具体越好。

同时,更要让学生树立掌握目标。

戴维克等人把人们的成就目标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

他们研究还表明,掌握目标可以促进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持久兴趣,促使人们不断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
表现出坚韧的行为,使人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小学生在学习中应树立掌握目标,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出发,不断地克服学习中
存在的不足,这样能够减少挫折感的产生,提高学习的内在兴趣,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4.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
维纳等人认为人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即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

内部可控的因素主要指努力,内部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指个人能力。

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因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小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或者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教师应将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学生学习的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与无能相联系,这样会使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有显著提高。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也会增强
其自我效能感。

阿尔德夫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中将个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

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主要是
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是指友谊、爱和归属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是指个人在事业上、前途方面发展的需要。

根据以上理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受。

如在学校里创造一种和谐、自在的学习心理气氛,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我,没有心理负担,轻松地进行学习,这样会促进学习成功,进而提高学习自信心。

另外,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以适当奖励,学生能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极大地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实施奖励时应注意,奖励与学生的进步情况相联系,奖励的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适当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aional
psychologist,1993,28.17~148
2. schunk d. h,zimmerman b. j.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new york, routledge,2007
3.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模型的建构.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dweck c.s. self-theories and goals: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and development.psychological review,1990.9
5. 256~273
5.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