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大纲设计

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大纲设计
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大纲设计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公差配合与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任务

1.本课程的地位: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该学科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

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从事机械工程的技术人员应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列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以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与材料力学》、《金属加工认识实习》等的理论教学为基础,它的后续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加工技术》等,是介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

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测量技术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2.本课程的作用:

使学生获得互换性、标准化、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工作能力,为从事机电产品、仪器、仪表的制造、维修、开发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本课程的任务: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相互配合、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教学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

1.教学容

互换性概述:互换性含义,完全互换与不完全互换,互换性生产的技术经济意义。

加工误差与公差:机械加工误差存在的客观性,加工误差的种类,把加工误差控制在公差的围,零件就可以实现互换性。

公差的标准化:公差与公差标准,公差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关系及优先数系。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与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互换性的概念、加工误差与公差。

难点:加工误差与公差。

3.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互换性的概念,了解互换性的种类及互换性生产的技术经济意义。

(2)了解机械加工误差存在的客观性,加工误差与公差的关系及对零件互换性的影响。

(3)了解公差的标准化:公差与公差标准,公差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关系及优先数系。

(4)掌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与方法。

习题:P5:1、2、3、4

第1章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1.教学容

有关公差配合的术语及其定义:、孔和轴、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最大、最小实体状态和实体尺寸;尺寸偏差、极限偏差(上偏差与下偏差)、尺寸公差、公差带、尺寸公差带图;孔与轴,配合,间隙与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与过渡配合,极限间隙与极限过盈,平均间隙与平均过盈,配合公差与配合公差带图。

用公式法和公差带图法求解孔和轴配合的极限尺寸、极限偏差、极限间隙、极限过盈、平均间隙、平均过盈及配合公差、画尺寸公差带图。

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容:基准制(基孔制与基轴制,基准件公差带位置,设置基准制的意义);标准公差(公差等级,公差单位,尺寸分段,标准公差值);基本偏差(基本偏差系列,基本偏差数值,另一极限偏差的计算);公差带(公差带代号,常用和优先公差带);配合(配合代号,配合分类,常用和优先配合,不同基准制配合);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习题::P32 3、4、5

1)按指定的公差带代号,用查表法和计算法找出极限偏差值并作尺寸公差带图。

2)按己知孔、轴的极限尺寸,用查表法和计算法找出相应的公差带代号,并按配合的标注方式标出。

公差配合的选择:基准制的选择(基孔制的特点,优先选用基孔制,基轴制的特点,基轴制的应用场合,混合制的应用)。公差等级的选择(公差等级的选择原则,公差等级与使用性能、加工方法和经济性的关系,公差等级的选择方法,各级公差等级的应用场合)。配合的选择(配合选择的方法,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选择的一般原则,以及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各种常用和优先配合的特征及应用示例,工作情况的变动对配合的过盈或间隙的影响)。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习题:P32~33 6、7、8、9、12、13

2.重点、难点

重点:尺寸公差带图、配合种类、基准制、标准公差、基本偏差。

难点:公差配合的选择。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有关尺寸、尺寸偏差和公差的术语及定义: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最大、最小实体状态和实体尺寸;尺寸偏差、极限偏差(上偏差与下偏差)、尺寸公差、公差带、尺寸公差带图;

(2)掌握有关配合的术语及定义:孔与轴、配合,间隙与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与过渡配合,极限间隙与极限过盈,平均间隙与平均过盈,配合公差;了解配合公差带图。

(3)掌握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容:基准制(基孔制与基轴制,基准件公差带位置,设置基准制的意义);标准公差(公差等级,公差单位,尺寸分段,标准公差值);基本偏差(基本偏差系列入基本偏差数值,另一极限偏差的计算);公差带(公差带代号,常用和优先公差带);配合(配合代号,配合分类,常用和优先配合,不同基准制配合);熟悉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4)了解公差配合的选择:基准制的选择(基孔制的优点,优先选用基孔制,基轴制的特点,基轴制的应用场合,不同基准制的应用);公差等级的选择(公差等级的选择原则、公差等级与使用性能、加工方法和经济性的关系,公差等级的选择方法,各级公差等级应用场合);配合的选择(配合选择的方法,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选择的一般原则,以及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各种常用和优先配合的特征及应用示例,工作情况的变动对配合的过盈或间隙的影响。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第2章测量技术基础

1.教学容

测量技术基本知识:长度单位与长度基准,长度量值的传递;量块;测量器具与测量方法分类;测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长度测量中常用测量器具的测微原理与基本结构;三坐标测量机及计算机在测量技术中的应用。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概述(测量误差概念,测量误差产生原因,测量误差分类);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特征,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及其特性,随机误差分布特性的评定指标);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特征和种类,系统误差的来源,系统误差消除方法);粗大误差(粗大误差的判别和剔除方法)。

用普通计量器具检测光滑工件尺寸:测量误差对光滑工件尺寸检测的影响,误收与误废,验收工件的基本要求,安全裕度,验收极限的确定,普通计量器具的选择。

习题:P64,1、2、3、4、5、6、7

2.重点、难点

重点:量块的组合方法;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的分类。验收极限的确定、普通计量器具的选择。

难点:随机误差的概念及数据处理、误废与误收。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测量技术基本知识:长度单位与长度基准,长度量值的传递;量块的精度、特性和使用方法;测量器具与测量方法分类;测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长度测量中常用测量器具的测微原理与基本结构。了解三坐标测量机及计算机在测量技术中的应用。

(2)掌握测量误差基本知识:概述(测量误差概念,测量误差产生原因,测量误差分类);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特征,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及其特性,随机误差分布特性的评定指标);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特征和种类,系统误差的来源,系统误差消除方法);粗大误差(粗大误差的判别和剔除方法);了解等精度直接测量的数据处理。

(3)了解测量误差对光滑工件尺寸检测的影响,了解误收与误废、验收工件的基本要求和安全裕度,掌握验收极限的确定和普通计量器具的选择。

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测量

1.教学容

概述:形位误差及其对零件使用功能的影响,形位公差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意义,零件的几何要素,形位公差的项目、分类、符号及代号,形位公差的意义,形位公差带及其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

形状公差与形状误差:形状公差带的特点与职能,形状误差及形状误差值的评定方法。

定向公差与定向误差:定向公差带的特点与职能,定向误差及其误差值,基准的建立与体现。

定位公差与定位误差:定位公差带的特点与职能,定位误差及其误差值。

跳动公差与跳动:跳动公差带的特点与职能,跳动数值的确定。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选择、注出形位公差的等级与公差值的选择,公差原则与公差要求的选择等;未注形位公差等级的规定,几何公差标注应注意的问题。

公差原则与公差要求:与公差原则、公差要求有关的术语及定义(体外作用尺寸和关联作用尺寸,最大实体状态和实体尺寸,最大实体实效状态和实效尺寸,理想边界);独立原则(独立原则的标注与含义,独立原则的应用);包容要求(包容要求的标注与含义,包容要求的应用);最大实体要求(标注与含义,最大实体要求的应用);形位误差检测原则。

习题:p121:2;p122:3、4、5、6、7、8

2.重点、难点

重点:形位公差项目的意义及形位公差带,形位误差的检测方法。

难点:形位公差带,形位误差的检测方法,公差要求。

3.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形位误差及其对零件使用功能的影响,形位公差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意义,零件的几何要素,形位公差的项目、分类、符号及代号,形位公差的意义,形位公差带及其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

(2)掌握形状公差与形状误差:形状公差带的特点与职能,形状误差及形状误差值的评定方法。

(3)掌握定向公差与定向误差:定向公差带的特点与职能,定向误差及其误差值,基准的建立与体现。

(4)掌握定位公差与定位误差:定位公差带的特点与职能,定位误差及其误差值。

(5)掌握跳动公差与跳动:跳动公差带的特点与职能,跳动数值的确定。

(6)掌握注出形位公差的等级与公差值,了解未注形位公差的等级与公差值,了解形位公差选择原则与选择方法。

(7)了解公差原则与公差要求:与公差原则、公差要求有关的术语及定义(体外作用尺寸和关联作用尺寸,最大实体状态和实体尺寸,最大实体实效状态和实效尺寸,理想边界);掌握独立原则(独立原则的含义与标注,独立原则的应用);了解包容要求(包容要求的标注与含义,包容要求的应用)和最大实体要求(标注与含义,最大实体要求的应用);了解形位误差检测原则。

第4章表面粗糙度与测量

1.教学容

概述: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表面粗糙度、表面形状误差及表面波纹度的区别,表面粗糙度对机器(仪表)使用功能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基准线,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有关数值的规定。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表面粗糙度与加工方法和经济性的关系,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原则及典型参数值的应用示例。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代号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用类比法选择零件上指定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参数项目与参数值,并标注在图样上。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比较法、光切法、光波干涉法及感触法检测表面粗糙度。

习题:1 表面粗糙度属于什么几何形状误差?对零件使用性能有哪些影响?

2 什么是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规定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有何意义?两者有什么关系?

3 表面粗糙度的图样标注中,什么情况下要注出最大值、最小值?什么情况下注出评定参数的上限值、下限值?在图样上如何标注?

4 在一般情况下,45H7和8H7,45H7和45H6相比, 哪个应选用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

5 表面粗糙度常用测量方法有哪几种?各适宜测量哪些参数?

2.重点、难点

重点: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表面粗糙度标注的意义。

难点: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概念,了解表面粗糙度、表面形状误差及表面波纹度的区别及表面粗糙度对机器(仪表)使用功能的影响。

(2)了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基准线,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有关数值的规定。

(3)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表面粗糙度与加工方法和经济性的关系,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原则及典型参数值的应用示例。

(4)掌握表面粗糙度的符号、代号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意义及注意事项。

(5)会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比较法、光切法、光波干涉法及感触法检测表面粗糙度。

第5章圆锥公差与测量

1.教学容

圆锥结合的特点:圆锥结合具有较高的同轴度,自锁性好,密封性好,间隙和过盈可以调整等优点。

圆锥配合的基本参数及符号:要理解圆锥角、圆锥素线、圆锥直径(最大圆锥直径D、最小圆锥直径d)、圆锥长度、锥度C、公称圆锥、圆锥配合长度及基面距等。

圆锥配合的种类分为三种,分别是间隙配合、过盈配合、紧密配合(也称过渡配合)。圆锥配合有别于圆柱配合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外圆锥相对轴向位置调整间隙或过盈,可得到不同配合性质的配合。

圆锥公差:圆锥直径公差、圆锥角公差、给定截面圆锥直径公差、圆锥的形状公差;及两种圆锥公差给定方法。一种是给出圆锥的理论正确角度(或锥度)和圆锥直径公差,另一种是给定截面圆锥直径公差和圆锥角公差。

圆锥的检测方法有比较测量法和直接测量法。

习题:P149页1,2,3,4,5

2.重点、难点

圆锥配合的基本参数、圆锥公差、圆锥的检测方法

3.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圆锥配合的特点、基本参数、形成方法和基本要求。

(2)熟悉圆锥公差项目和给定方法;了解圆锥的配合种类及形成;掌握圆锥公差的标注。

(3)了解锥度和角度的检测方法。

第6章螺纹结合

1.教学容

概述:螺纹的种类和用途,普通螺纹和传递位移螺纹的基本要求,普通螺纹的几何参数。

螺纹几何参数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螺纹的大径、小径、中径、螺距与半角偏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作用中径概念,保证螺纹互换性的条件。

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与配合:螺纹公差带与螺纹旋合长度,螺纹精度概念及精度分级,螺纹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螺纹的标记。

螺纹的检测:螺纹的综合检验,螺纹的单项测量(用螺纹千分尺测螺纹中径,三针法测螺纹中径)。

习题:P159 1,2,3,4

2.重点、难点

掌握螺纹的作用中径,公差带及标注,各种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因素。

3.教学基本要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