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协调发展

能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协调发展能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紧密相连,互为依存。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环境的破坏和恶化也会制约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如何使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能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风能、太阳能等。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状况。
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能源被不断开发和利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和辐射等。
能源的消耗和利用方式,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环境危机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各国开始制定环保政策和环保法规,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强对环保领域的投资和创新。
例如,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有效地减少了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也开始限制,控制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要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制订合理、科学的发展思路,同时也需要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发展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对于改善环境状况、减少大气污染、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还有核能等少污染能源。
国家应积极扩大清洁能源的应用领域,在市场化运作中,以经济取代排放,以消费导向代替发展导向。
2.加强能源节约与使用效率提高能源的消耗和使用方式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
加强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排放的影响。
同时,建设智能电网,开发智能灯光、空调和家电等技术,也可以实现节能效果。
3.提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不仅涉及到经济和社会,还有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国家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环境保护行业的投资,提高环保行业的技术水平,加强对环保减排和治理的技术研发,不断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成为了全球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能源安全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缺乏稳定的能源供应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
例如,能源危机会导致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加剧通货膨胀,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确保国家的能源供应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举措。
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由于传统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和能源高效利用,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只有通过可持续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才能保障未来世代的能源需求并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实现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是一项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在追求能源安全的同时,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方面:1. 多元化能源供应:减少能源供应的单一依赖,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
通过发展多种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提高能源的国产化水平,可以减少对外部能源供应的依赖,增加能源安全的稳定性。
2. 提高能源效率:通过加强能源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例如,推广能效标准和设备,加强能源节约与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 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4. 加强国际合作: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旨在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代际生活能力的发展方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平衡和协调的一个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公正原则,同时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1.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能源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政府应该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鼓励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我们必须寻找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合理利用资源,建立合理的资源管理机制,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
4.推进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促进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发展。
5.加强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时,不仅会影响社会公正和稳定,也会威胁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因此,加强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
只有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才能建设美丽、和谐、繁荣的世界。
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和环境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能源需求的同时,不破坏环境,也不影响后代的能源利用。
目前,全球能源结构依然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这些化石能源的使用不仅导致了环境污染,还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并且在利用过程中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破坏,是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其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都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了推动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分享清洁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约束和规范能源生产和使用的行为,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此外,各级政府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扶持力度,并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来。
除了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努力外,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来。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垃圾分类等,这些小举措都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此外,可以选择使用清洁能源,比如购买电动汽车、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等,从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能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城市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能源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能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关系、挑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能源的概念能源是指能够进行有用功的物质或现象。
根据能源的产生和存在形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产生的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源,如电力、热力、汽油、柴油等。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协调发展,使城市长期稳定地运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城市可持续发展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和谐共生。
1.能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能源供应与需求能源供应与需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能源供应充足、稳定,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反之,能源供应不足或不稳定,将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2)能源结构与城市环境能源结构对城市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
而清洁能源的使用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2.城市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影响(1)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产业、资本等要素向城市集中,导致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障能源需求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城市规划与能源发展城市规划对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优化能源布局,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能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1.能源资源约束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能源资源供应日益紧张。
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能源供应风险不断增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挑战。
能源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管理

能源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管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现在许多国家仍在使用传统化石燃料等能源,不仅污染环境,并且导致世界能源资源的快速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能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管理变得非常重要。
能源环保能源环保是指通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来保护环境的一种方式。
为了实现能源环保,国家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来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居民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以减少我们对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政府应该实施能源管理体系,通过监督能源使用情况和消耗量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课税等方式来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措施,如使用节能设备、减少废物排放等。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实施循环经济政策,通过资源回收、废物利用等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监管和惩罚力度,以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推行绿色生产、开展环保宣传、采用节能设备等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企业应通过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减少废物排放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结语能源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管理是当前全球发展的热点话题。
国家和企业应当共同努力,制定更加完善的环保政策和管理措施,加强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协同发展

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协同发展引言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协同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而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两个方面探讨其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关系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能源的利用方式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常常伴随着空气、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另一方面,环境状况的改善也会影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清洁能源的开发需要相对良好的环境条件,如风能发电需要较强的风力资源,太阳能发电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等。
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协同发展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协同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意义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协同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减少噪音和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同时,清洁能源的利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稳定、可持续的能源供应,降低能源价格,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经济意义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协同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生态意义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可以减少生态系统的压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同时,清洁能源的利用也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采,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
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协同发展实践为实现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的协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清洁能源研发、推广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同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政策的有效实施。
新能源发展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平衡

新能源发展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平衡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各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新能源的发展在区域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如何实现新能源发展的区域协调平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深入了解各区域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新能源资源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比如,西部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而东部沿海地区则在海上风能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在了解资源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能源发展规划。
对于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将新能源开发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大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吸引相关产业的集聚;对于经济发达但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则注重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在实现区域协调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央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新能源发展战略,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给予不同区域差异化的政策扶持。
例如,对于新能源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可以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则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落地和发展。
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和市场互通。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向资源匮乏的地区输送新能源电力,缓解其能源供应压力;技术先进的地区可以向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输出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其提升新能源发展水平。
同时,鼓励企业跨区域投资和合作,共同开发新能源项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电力输送方面,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输电能力和稳定性,减少新能源电力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特别是对于新能源资源集中但用电负荷较小的地区,要加快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将电力输送到能源需求旺盛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姓名:学号:摘要: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和战略问题。
能源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环境也因污染性能源的消耗而日趋恶化。
我国的能源形势也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协调能源与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能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引言能源问题由来已久,但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也日渐凸显。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的持续稳定的供应影响并限制国家经济的发展,切实的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由于一次能源的储量有限,且可代替能源的研制开发尚处小规模的实验阶段,各国对于能源的争夺也渐进入白热化,引发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能源外交也从简单的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衍变成多国利益的政治博弈。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段时间国际是市场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于能源危机的担心,能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如何应对目前的能源紧缺形势等问题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
能源的紧缺固然是一方面,但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环境问题的出现源于能源密集型的开发和利用,已从局部地区蔓延至全球范围,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已成为最典型全球环境问题,另外突发性的人为灾害事故频发,如化学药品的泄露、地下水污染等现象使人忧虑。
值得一提的是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屡次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设置经济壁垒的借口。
因此在对待能源和环境这两个问题上,决不可偏废一方,应综合考虑两者同时作用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能源与环境发展现状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能源短缺: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
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
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
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已采掘殆尽。
环境恶化制约经济发展:近十几年来,环境污染和破坏逐步引起世界性关注,在能源消耗经济发展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环境污染和破坏在发展中国家尤其突出,经济发展初期主要依靠能源的大量投入,多是高能耗低效率低产出的低技术基础工业,能源利用率低,且鲜有余力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然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和自净性使其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多数的环境污染与破坏是不可逆的。
另外一些突发性事故频发,如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等,引发人们对于环境安全问题的思考。
在地球环境的众多问题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即温室效应。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重点是限制化石能源消费,鼓励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使用。
约束性协议有助于二氧化碳减排,但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较高的要求,能源结构面临调整,高能耗附加值低的产品将受到淘汰,产业结构也要升级,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岁月中,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由于消费量不大,一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足以补充其作为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可以“吸收和消化”薪柴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因此,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基本上不成为问题。
但是,在过去近100年中,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占据着主要地位。
而由于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对能源影响环境的严重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急剧增加,极端气候增加,酸雨区增多等,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日常生活质量。
总体而言,所有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1、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
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
煤炭燃烧后灰渣中杂质的浓度将增高许多倍,经过煅烧与粉碎有害物质将变为更容易进入水或空气的形态,从而增加环境的负担,以至火电站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比核电站多。
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
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因此煤炭使用的关键问题是将加剧环境的污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煤炭中产生的废气将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增加、汞中毒等不良后果。
2、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截流阻断鱼类洄游等;会改变河流水深、水温、流速及库区小气候,对库区水生和陆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诱发地震;小水电站还会向生物圈排放一些温室气体(特别是由于水库中生物质的腐烂而产生的甲烷);等等。
3、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处理人工注水产生的污水的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等。
4、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核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阶段:核燃料生产和辐射后燃料的处理。
由于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各种来源的天然放射性辐射之中,通常燃料生产过程的放射性污染较轻,一般不构成严重危害。
但它毕竟对人体有害,故仍须予以充分注意。
目前核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是裂变能。
核燃料的基本原料是铀,铀的生产过程包括:地质勘探、铀矿开采、选矿、水冶加工,最后精制得到浓缩铀,在核燃料生产中,铀矿山和铀水冶厂是主要污染源。
从这里排出的废物,虽然致入射性水平低,但排放量大,分布广。
铀矿山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有废水、废气、固体废物。
铀矿山废水不仅含有氡、铀及其衰变子体,而且有其他共生的有害化学物质。
水冶厂的废物性质随矿石成分、水冶流程、使用的化学药剂不同而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序也随之不同。
水冶厂的液体废物主要有贫铀溶液,其中放射性物质最危险的是镭。
废水中还含有其他化学物质,例如硫酸根、硝酸根、有机溶剂等。
酸废水排入河流造成的危害往往比放射性物质更严重。
针对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实行节能优先政策。
节能政策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战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长期实施节能优先的战略就是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首选政策。
建议加快理顺节能管理体制,政府机构应率先示范节能,促进节能与清洁生产一体化。
利用排污收费政策促进节能政策的实施。
2、促进能源结构“绿色化”。
建立环境友好的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建议逐步降低城市能源煤炭使用比例,大力发展低碳无碳能源、氢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依靠技术进步削减污染。
一方面利用环境标准推动能源技术进步、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费,实现发电排放绩效与发电煤耗标准、环境标志与能效标准、汽车排放标准与燃料经济性标准的衔接。
另一方面,大力开发低污染排放发电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高效脱硫脱氮技术,加快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发展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汽车。
4、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友好能源。
在未来20年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过程中,应全面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控制污染,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手段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硫税、氮税、生态环境补偿、电力环保折价等税收价格政策实现能源活动环境成本内部化,二是利用排污交易、绿色电力市场、可再生能源配额信用等市场交易手段降低削减污染的社会成本。
5、加强促进节能的法律建设,为推动节能提供法律支持。
中国政府和立法机构,应当通过修改加强《节能法》的具体执法效果,使中国的节能行动具有更有效的法律依据。
我国还将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严格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尽快建立建筑节能标准。
全国人大也应在执法检查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订《节约能源法》,通过立法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化各行为主体责任,完善激励政策,建立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大惩戒力度。
6、提高全民节能意识,通过全民参与,推动节能。
提倡各级政府部门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统,明确能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
改变能源消费模式和习惯,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
加大舆论监督,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增强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
结语世界能源与环境发展形势严峻,各国都针对本国情形制定了相关的能源战略,应对目前的全球能源危机。
可以看出粗犷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高效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逐渐受到热捧。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国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必须正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注重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节能减排,提高污染控制技术;对可再生能源一定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探索这些能源在我国整体能源系统中的最佳“位置”,发挥它们的长处,使它们各得其所。
多渠道增加能源开发和科技创新资金投入。
能源科技创新决定未来能源发展,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
能源科技项目规模大,基础性强,其研发、验证、示范项目和配套工程,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强能源资源国际合作。
在努力增加国内能源供给的同时,应统筹国内能源发展和能源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