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β-D-葡聚糖(BG)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成为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IFD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研究新的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人体内存在的某些营养物质在侵袭性真菌病的恶化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IFD的诊断方法进行探讨,并讨论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的诊断价值。
1. IFD的诊断方法IFD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组织或体液样本的真菌培养和特异性染色,然而这些方法多存在着时间长、缺乏准确性等问题,且组织或体液样本的采集也存在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近年来,有许多新的IFD诊断方法被提出,包括:血清(1,3)-β-D-葡聚糖测定方法(BDG)、侵袭性真菌PCR检测、CT及MRI等影像学方法。
其中,BDG作为一种新的IFD诊断方法,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 BG的来源与代谢BG是葡萄糖多聚体的一种,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并且往往被认为是生物被攻击时真菌的一种关键源泉。
BG的来源主要包括真菌、植物和细胞。
BG在代谢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其中真菌体内的BG主要由酵母菌、念珠菌和曲霉菌产生。
3. 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BG在IFD患者的血液中含量较高,可以作为IFD诊断的一种指标。
研究表明,在IFD患者血液中BG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BG检测采用碳水化合物的免疫测定原理。
BG检测的阳性判定通常根据本体经验和不同的测试平台。
例如,一个常用的测试平台BG test Miraclon电化学免疫测定法提供了与BG特异性抗原结合的硫酸盐酯酶标记物,将样品在金电极的表面余留。
结合的复合物可以被亚硝酸盐还原生成硫酸盐酯酶还原物。
硫酸盐酯酶还原物的电信号记录和与标准曲线的比较将被用于测量BG水平。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572014年2月第21卷第3期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谢 颖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PIF I )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患者痰培养或肺组织活检,但操作复杂,尤其是肺组织活检,临床可操作性差,不易开展。
(1-3)-β-D 葡聚糖为一种多糖,普遍存在于真菌的细胞壁中,约占真菌细胞壁干重的50%。
笔者对我院送检痰标本患者的血清进行(1-3)-β-D 葡聚糖检测,评价其在PIFI 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2008年6月至2012年11月,送检我科的支气管镜吸引痰标本及其患者血清各77份。
有广谱抗生素应用史41例(53.2%),糖皮质激素使用史31例(40.3%),体内置留导管22例(28.6%),恶性肿瘤史8例(10.4%)。
痰标本培养真菌阳性28例,设为感染组;阴性49例,设为非感染组。
1.2 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 检测流程按试剂盒要求逐步进行。
① 将事先准备待检的静脉血2ml 置入离心管中以2900r /min 的转速离心6min ,然后吸取上层血清100μl 置入900μl 处理液中,振荡摇匀。
将其放置在恒温水浴箱中70℃孵育10min ,然后快速放置到冰水中。
② 将制备好的标本200μl 放入含有主反应试剂A 的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并移植标准玻璃反应管中,放入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中进行反应。
③ 反应1h 后进行结果判断。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Stata 12.0统计绘制ROC 曲线,并根据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佳组合判断血清(1-3)-β-D 葡聚糖的临界值,并给出相应的该临界值下的诊断PIF I 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曲线下面积,双侧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年龄:感染组(66.8±9.2)岁,非感染组(67.4±11.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4,P >0.05)。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1,3)-β-D-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对(1,3)-β-D-葡聚糖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实验中存在多种可能的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影响(1,3)-β-D-葡聚糖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结果。
研究人员对(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温度、pH值、离子浓度和共存物质等几个方面综述(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
一、温度温度是影响(1,3)-β-D-葡聚糖提取和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提取(1,3)-β-D-葡聚糖的温度过高会导致其降解,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在进行葡聚糖提取实验时,需要注意温度控制,避免过高温度对(1,3)-β-D-葡聚糖的影响。
二、pH值三、离子浓度离子浓度也是影响(1,3)-β-D-葡聚糖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实验过程中,高浓度的离子可能会与葡聚糖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导致葡聚糖的沉淀或变性,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需要在实验中对离子浓度进行控制,以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四、共存物质除了上述因素外,实验中的共存物质也可能对(1,3)-β-D-葡聚糖的提取和检测结果产生干扰。
有些共存物质可能与葡聚糖发生竞争吸附或键合,导致葡聚糖的损失或检测结果的偏差。
在进行葡聚糖实验时,需要对样品中的共存物质进行充分考虑,采取合适的方法将其去除或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温度、pH值、离子浓度和共存物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1,3)-β-D-葡聚糖的提取和检测结果。
在进行葡聚糖实验时,研究人员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干扰因素对葡聚糖实验结果的影响机制,为葡聚糖的提取和检测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分析

的患者 , 经 培养或组织病理学证实存在深部真菌感 染4 0 例 患 者为 I F I 组, 年龄 l 9 7 9 岁 。选 择 同期 本 院
皮 肤 科 医师 确 诊 为 浅 部 真 菌 感 染 4 4 例 为 浅 部 真 菌
注: :与浅部真菌感染 组比较 , P <0 . 0 5 ; :与对 照组 比较 ,
所有研 究对象在抗真菌治疗前用无热 原抗 原 抗凝采血管采取静脉血2 m l ,立 即分离血浆并按仪 器 和试 剂 说 明检测 ( 1 — 3 ) 一B— D 一 葡 聚糖浓 度 。I F I 患 者 同时送血或痰、 尿等体液做真菌培养及真菌涂片 检 查 。相 应 标本 的细 菌及 真菌 培养 ( 涂片) 操作 均按 《 全 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 版) 》 [ 2 J 进行 。 1 -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1 3 . 0 统计软件对数据
霉菌以及肺孢子菌 ) 感染患者后 , ( 1 — 3 ) 一 B — D 一 葡聚 糖可在体液 中被检出。 本次研究 回顾性分析 了I F I 及
浅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 ( 1 — 3 ) 一 B — D 一 葡聚糖的检测 结果 , 并 与 培养 鉴定 法 比较 , 来分析( 1 — 3 ) 一B— D 一 葡 聚糖浓度测定对I F I 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现报 道 如下 。
( 一 1 . 0 l 。 P>O . 0 5 o
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 该试验也称G 试验 。G 试验应用
D O I : 1 0 . 1 3 5 5 8 / j . c n k i . i s s n 1 6 7 2 - 3 6 8 6 . 2 0 1 5 . 0 5 . 0 3 6 作者单位 : 3 1 3 1 0 0 浙江长兴 , 长 兴 县 中医 院 检 验 科
1,3-β-D-葡聚糖检验简介

注:*原发性者可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
15
(1,3) - β- D-葡聚糖检测
16
真菌细胞膜、壁结构
mannoproteins
β1,3 b1,6 葡聚糖 磷脂 双分 子层
b1,3葡聚糖 合成酶
几丁质 麦角固 醇
羊毛固醇C-14去甲基化酶 14位还原和7-8位异构酶 17 角鲨烯环氧化酶
30
小结
1,3-β-D-葡聚糖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 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有价值的实 验诊断。 1,3-β-D-葡聚糖检验其敏感性优于GM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是一个复 杂过程,实验室与临床应密切联系,为 临床医生提供诸如显微镜检查、真菌培 养、血清学标志物等多方面信息。
31
内毒素定量检测
23
1,3-β-D-葡聚糖检测临床价值
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多且复杂,早期症状无 特异性,往往被原发病掩盖,病程长,发现较晚,死 亡率高。因此对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 期诊断。 指导用药:快速确定真菌感染后,选择好治疗方案,有 针对性使用抗真菌类药物。为临床选用副作用小,疗 效高,价格适宜的药物提供准确的依据。 评价效果: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定期检测血浆中葡聚 糖浓度变化,评价选用药物的有效性。 监护病程:监护深部真菌感染易感人群的病发状态。 动态观察:易感人群,监测临床疗效。
危重病人的存活期延长
延长了真菌感染 的 高 危 期
使此类患者业已增加 的人数进一步扩大
严重真菌感染迅速上升势头
是日益严重的威胁!
5
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真菌(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影响因素探讨

真菌(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影响因素探讨发表时间:2015-03-17T14:09:15.85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2期供稿作者:向成玉丁银环景翠源[导读] 真菌(1-3)-β-D葡聚糖的检测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准确的方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已经得到一致的公认。
向成玉丁银环景翠源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念珠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体外影响因素;方法:实验组:将白色假丝酵母菌用正常血浆、无热原蒸馏水、0.9%的生理盐水、0.02%两性霉素B生理盐水和0.75%氟康唑生理盐水稀释为0.5麦氏单位(含白色念珠菌1X107CFU/ml),对照组:将上述各液稀释100倍,采用免疫沉淀试验(G试验)检测其10次(1-3)-β-D葡聚糖含量,并进行体外培养,以此探讨生理盐水、抗真菌药物对(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中,正常血浆葡聚糖含量为(92.5土14.2) ug/l,蒸馏水组含量为(94.5土15.2) 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93.6土14.8) ug/l,两性霉素B组含量为(95.5土16.2) ug/l,氟康唑组(97.3土16.8) ug/l,经统计检验组内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中:正常血浆含量为(6.8土2.7) ug/l,蒸馏水组含量为(6.1土2.4) 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7.3土2.0) ug/l,两性霉素B含量为(6.8土2.5) ug/l,氟康唑组(6.7土2.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间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
结论:体外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含量变化与液体介质的无关,与真菌治疗药物无关,与念珠菌数量密切相关。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两性霉素B 氟康唑[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detection of fungal cell wall 1,3-β-D-glucan in virto.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andida albicans were diluted with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as 0.05 McIntosh unit (containing candida albicans 1X107CFU/ml). The control group: diluting the precursory solutions to 100 times.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 in the solutions 10 times through G test , and culturing the Candida albicans in each solution in virto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antifungal drugs, physiological saline on the testing of 1,3-β-D-glucan in vitro.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 in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were (92.5土14.2) ug/l,(94.5土15.2) ug/l, (93.6土14.8) ug/l,(95.5土16.2) ug/l, and (97.3土16.8) ug/l.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up are not significant by statistics test (P > 0.05).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 in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were (92.5土14.2) ug/l,(94.5土15.2) ug/l,(93.6土14.8) ug/l,(95.5土16.2) ug/l, and (97.3土16.8) ug/l.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up are not significant by statistics test (P >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01). Conclus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Fungal 1,3-β-D-glucan in virto has noting to do with liquid mediums or antifungal drugs, b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candida. Key words: 1,3-β-D-glucan; detection in virto; amphotericin B; fluconazole 真菌(1-3)-β-D葡聚糖的检测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准确的方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已经得到一致的公认[1.2]。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及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及预后评估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技术的开展,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组织病理标本不易获取,真菌培养耗时长,而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操作简单、特异度及灵敏度均较高,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真菌感染,从而提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有效控制感染,且可通过血浆中BG含量的高低初步鉴别真菌种种类,动态随访BG则有助于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判。
标签:侵袭性真菌感染;(1,3)-β-D-葡聚糖;疗效评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的开展,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激素及放化疗药物的使用以及各种导管如中心静脉置管、尿管、胃管的置入,有创呼吸机的使用等均使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升高,如何快速检测出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真菌感染也成为许多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因素之一。
根据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目前临床上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FI)的诊断分为确诊IFI、拟诊IFI和临床诊断IFI[1]。
确诊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拟诊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
临床诊断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
目前临床上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有创性检查,由于患者病情所限,不易获得有效的组织标本。
而微生物学检查中的培养耗时较长,是否为目标病原菌,有时也不能很好判断,不能早期有效指导临床诊断。
血清学检查血浆中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以下简称BG]抗原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2-5],且结果快速,能早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主要体现 在饮食 、 运动、 心理 、 家庭 支持等方面 , 从 影响患者 的心 理状态 、 改善 患者 的生 活不 良习惯 、 加强患者 的肢体抵
御能力等 来提高 患者的保健 意识 、治愈信心 以及 生活质量
『 J ]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 0 1 6 , 3 4 ( 4 ) : 3 2 5 — 3 2 6 . 『 2 ] 李 丽敏 . 高血压肾病的护理干预对血压 的影响分析 [ J ] . 今 日健康,
Mo d D i a g n T r e a t 现代诊 断与治疗 2 0 1 7 O c t 2 8 ( 1 9 )
硬化 . 在长期不受控制的状态下会会破坏患者的肾小管 , 进而 导致其肾脏受损 . 而在高血压的作用下还会危及 到患者的心
脏 等系统 功能 . 因而其危 害性不容 小觑 , 因此 临床上为 了降
1 2 . 6 6 ) u m o l / L 、 尿素氮 ( 7 . 8 9  ̄ 0 . 2 4 ) m mo l / L , 且其 比较 数据 间均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l 0 . 0 5 ) 。 综上所述 . 对 高血压 肾病 患者实施 生活方 式干预不仅 可
低 该疾病 的危害性 . 提 高患者 的生存质量 , 不 断对其治 疗方
临床危重 疾病 、 重度基础性疾病 以及免疫功能低下 的患 者住院期间并发医院获得性肺部 真菌感染率越来越 多Ⅲ。由 于 目前 临床上对深 部真菌感 染的诊断较为 困难 . 传统测定 方 法存在较 大的局限性 . 使得多数深部 真菌感 染者得不到及 时
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者作为真菌组 , 男6 4 例, 女4 0例 , 年 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β-D葡聚糖(BG)在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
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20年来,由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长期应用,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的完善,各种导管在体内的介人以及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不断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临床常无特异性,而真菌实验室诊断方法中镜检、培养、血清学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检出率较低,G试验检测时间短其为非侵人手段在临床上广受关注。
目的及意义:分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干扰因素,提高准确性。
G试验是及激活试剂中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凝固酶(G因子),形成凝固蛋白,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对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G试验是念珠菌感染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测速度快。
G试验是新的真菌抗原检测方法、念珠菌感染首选检查方法,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检查结果作为方法学评价标准,弥补了传统病理学及培养的不足,提高IFI检测率,缩短检查时间,早期治疗赢得时间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G试验标准值:<10pg/ml为阴性,10pg/ml-20pg/ml是观察,>20pg/ml 阳性。
一般两次及以上G试验阳性及临床特征,并排除干扰因素就可以确定真菌感染。
BG升高原因: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广泛存在于多种真菌细胞壁中,是真菌的特有多糖成分,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及卡氏肺孢子菌.占其干质量的50%以上,细菌、人和病毒都不含该成分,真菌菌丝生长的过程中、进入人体体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使血液和体液(如尿、脑脊液,腹水,胸水等)中1,3-β-D葡聚糖含量升高,故检测血液中的BG可以协助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清除 1,3-β-D-葡聚糖。
尽管目前BG检测已成为与真菌培养联合诊断IFI 的重要方法,但是BG检测用于诊断IFI仍存在很多不能忽视的问题。
高危因素的1678例数据中,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累计频次177例,移植累计频次224例,重症感染累计频次274例,自身免疫病累计频次137例,肾功能不全累计频次182例,恶性肿瘤累计频次158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累计频次127次,
从上述试验可以看出高危因素病例中G试验检测假阳性或假阴性几率明显,尤其是重症感染、器官移植及输血状态、肾功能不全、恶性种肿瘤、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假阳性和假阴性率比一般患者明显大。
二、G试验的影响因素
假阳性因素。
(1)常见于同时合并细菌感染,包括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如大部分球菌,大
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可以产生1,3-β-D葡聚糖和1,6-β-D葡聚糖类此物,可能会引起G试验交叉反应。
(2)肾透析仪(人工肾,血液透析仪)、使用纤维滤膜洗涤液,(含葡聚糖的材料
引起BG水平的升高)。
(3)纱布棉球等材料,(含葡聚糖的材料引起BG水平的升高)。
(4)输入血浆、血液制品(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脂肪乳。
(含BG类似物会
引起BG水平升高)。
(5)抗肿瘤药物中蘑菇聚糖、K多聚糖等成分也含有BG类似物会引起BG水平升
高。
(6)放化疗造成的粘膜损伤导致食物中的葡聚糖或定植的念珠菌经胃肠道进入
血液也可能造成假阳性。
(7)真菌作为原料制成的抗生素(如头孢吡肟、磺胺类、厄他培南、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会升高血清BG水平(还需进一步证实)。
国外检测了美国常用的44种抗生素静脉制剂,在最大血浆浓度时无一检测到1,3-β-D-glucan活性,他们认为“使用抗生素会产生G试验假阳性” 的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方慧,沈菊英,蔡惠萍.探究菌血症对G试验的干扰[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
(8)另外使用污染的热源的试管、枪头等实验器材,(试管、枪头和蒸馏水被环
境中细菌或真菌污染)。
(9)蘑菇类食物,(分子结构包含β-葡聚糖键)影响血清BG水平。
(2)假阴性因素
1、隐球菌属和接合菌(毛霉、根霉)细胞壁不产 BG,隐球菌细胞壁外有荚膜包裹,因此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不易检测到细胞壁上的抗原,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荚膜自身可释放出极微量的 BG 到血清中,但仍小于阳性判断标准,而对于口腔和其他器官的真菌定植患者,BG 值也较低。
2、卡泊芬净:为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非竞争性地抑制真菌。
BG试验检测真菌会造成假阴性。
三、提高G试验结果准确性
1、必须保证标本的正确采集及运送,标本最好是在6小时内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应保存于2-8℃不超过24小时。
2、应在运用抗菌药前采集标本,已经用药或者输注了静脉制剂由于病情要求又不可停药,需在下次用药或输注前采集,采集中避免接触热敏原如纤维素膜,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送至实验室检测。
3、动态监测2次每周,评价疗效。
4、用药前,在半衰期后抽血。
四、总结
在可能的含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血症患者中,如果G试验阳性,且细菌感染,首先要排除假阳性可能。
除了老年患者居多,多有基础疾病且病情较重,无法完全排除插管、血透,β-内酰胺类药物,静脉输注白蛋白制剂等治疗手段
的干扰,但是这并非说明所有接受上述治疗措施的患者都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均应与病人临床上的资料、历史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或者临床医师直接向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人近期是否有干扰G试验检测的因素。
如果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异常结合影像学,培养法检查的结果分析,另外增加G试验的检测频率且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同时进行,可以降低假阳性率,如果G试验阴性,则可以排除深部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黄云昆,史玉芹,朱雯梅,王佳,姚瑶.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5):520-521,523.
[2]方慧,沈菊英,蔡惠萍.探究菌血症对G试验的干扰[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
[3]李方义,邹子俊,李伟超,周林,郑煜凯,何志捷.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6):64-66.
[4]章迪,黄素明,唐慧,袁千钦.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8):989-992.
[5]樊新,杨聚,陈潇,孙怡群,徐修礼.1-3-β-D葡聚糖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医学诊断,2014,4: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