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
高考语文议论文重要写作素材之沈从文(7页)

高考语文议论文重要写作素材之沈从文(一)沈从文先生简介沈从文先生(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1929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他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而靠自学发奋写作而成为一个为世人敬仰的大师的。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笔下创造出了美丽的“湘西世界”和“凤凰世界”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
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成为古代服饰、文物专家。
与沈从文先生在国内的默默无闻相反,沈先生在国外名声鹊起,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二)沈从文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去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高中作文人性美沈从文

高中作文人性美沈从文提到沈从文,我最先想到的是他笔下那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朴实的村民,还是灵动的山水,都散发着一种温暖而又迷人的光芒,让我深深陶醉。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将我们带入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湘西。
在他的描绘中,人性的美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想化存在,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人们的心间。
就拿他的来说吧,翠翠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她生活在茶峒的溪边,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少女。
她常常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她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在爷爷的呵护下,翠翠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
有一天,来了一位赶路的商人,想要尽快过河。
翠翠看着他着急的样子,二话不说,就和爷爷一起用力地划动船桨,帮助商人顺利过河。
商人感激不已,要给翠翠报酬,翠翠却连连摆手,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说:“这哪能要您的钱呀,帮个忙是应该的!”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这朴实无华的举动,却将翠翠内心的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爷爷,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生都在渡船上为人们服务。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都坚守在那里。
他对每一个过渡的人都充满了关怀,从不计较得失。
有一次,一位村民不小心把东西落在了渡船上,爷爷发现后,愣是走了好几里路,把东西送还给了人家。
当村民要感谢他时,他只是摆摆手,说:“这算啥,顺手的事儿!” 爷爷的这种善良和朴实,就像那古老的渡船一样,虽然历经风雨,却始终默默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温暖。
在湘西的世界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是充满了人性美。
哪家做了好吃的,一定会给邻居们送上一份;哪家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齐心协力地帮忙。
记得有一次,村里的王大婶家的房子漏雨了,消息一传开,村里的男人们纷纷拿着工具赶来帮忙。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

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名人其事及运用沈从文说:“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因此他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湘西世界中,人们有着美好、健康的人性比如纯美的少女萧萧、三三;善良仗义的船总顺顺、天保摊送兄弟,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样澄澈而不染尘埃的。
沈从文从湘西走来,在《边城》中描绘了原始朴实而又具有生命张力的茶峒,而沈从文的性格也与那座小镇一脉相承。
他淡泊悠然,却又不失志士仁人的气度。
他既热爱自然山川的幽静深邃,也不惧领受尘世生活的凄风苦雨。
他爱独处沉思时光与大千世界,也爱融入普罗大众找寻生命的共鸣。
沈从文开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但他坚持利用身边一切资源继续学习,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地充实自己,成为了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
毛主席曾说:“活到老学到老。
”沈从文的一生正是这句箴言的真实写照。
成就了沈从文的辉煌人生。
沈从文认为,是城市异化了人性,使人们失去了本真的善良和活力。
《八骏图》,讲述了八位被学院体制禁的大学教授的堕落生活。
在当下社会,沈从文对道德的坚守,值得我们尊敬。
沈从文是一个勇敢的人,凭借这份勇敢,他得到了他此生至关重要的财富:成为作家、收获了张兆和的爱情——“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事迹写作范例】1.适用主题:坚守道德与纯洁人性、独特个性气质验示例:然而,这些属于中国的关键词中也有些刺目的字眼,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向我们彰明了重申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我不禁想起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想起他“建一座希腊小庙”的呼告,在他的湘西世界中,有不染尘埃的三三,有助人渡河不收分文的爷爷,有慷慨义气的船总顺顺…….这世界,该多些道德的光芒,洒遍黑暗的角落。
沈从文作文600字高一作文素材

沈从文作文600字高一作文素材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沈从文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沈从文的高中作文篇1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
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
有一次,小沈从文逃课,溜到邻村看大戏,一直到太阳落山,他回家。
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
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
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
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
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写沈从文的高中作文篇2汪先生在他的《自报家门——汪曾祺自传》中,写到了沈从文,读来既觉真实生动,又令人油然心生可亲可敬之情。
兹录如下:不能说我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
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
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
沈先生很欣赏我。
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
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
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
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我是理解的。
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
高考语文议论文重要写作素材之沈从文(7页)

高考语文议论文重要写作素材之沈从文(一)沈从文先生简介沈从文先生(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1929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他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而靠自学发奋写作而成为一个为世人敬仰的大师的。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笔下创造出了美丽的“湘西世界”和“凤凰世界”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
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成为古代服饰、文物专家。
与沈从文先生在国内的默默无闻相反,沈先生在国外名声鹊起,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二)沈从文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去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许多同学的考场作文缺少新颖、典型的素材,其实只要注意积累和挖掘,一定能让作文素材丰富起来。
在作文素材中人物素材自然是少不了的,那么有哪些关于沈从文先生的素材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沈从文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一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
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边城》《长河》等二十余部小说集,《湘行散记》《云南看云集》等十部散文集,以及《唐宋铜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多部文化学术著作。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湘西色彩,凸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二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美丽的湘西凤凰城,排行老四。
六岁那年,沈从文被送入私塾。
因受不了私塾的呆板与严厉,他时常想逃出去玩。
在其他顽童的影响下,他学会了种种逃学而又可以骗过先生和父亲的办法,从此也成了一名顽固的逃学少年。
高小毕业后,十五岁的沈从文参加了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随军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直到1921年这支部队“全军覆没”,他又被遣回家乡。
在沅水流域漂流的五年,沈从文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到他们悲惨的生活,亲眼看到军队杀害无辜的百姓,过着难以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好坏人事、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922年,沈从文到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手下做文书。
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从长沙来的见过世面的印刷工人,向他介绍了《新潮》《创造周报》等新文化期刊。
于是,受新文化熏陶的沈从文滋生了去北京求学的念头。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三沈从文的哭泣,一把鼻涕一把泪,往往像孩子一样。
但是,面对““””中最大的伤害,他却只是“红了眼睛”。
1975年2月的一天,沈从文在馆里看到范曾正在画商鞅的历史人物画。
写沈从文的作文素材

写沈从文的作文素材篇一: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
许多真挚的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是在等着看笑话。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
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
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白脸女孩和弟弟,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而他将未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朴素洁白的期望,欲语还休的心动,用生命表达的纯粹,闪烁在字里行间。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
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
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
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
关于沈从文的高作文素材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沈从⽂的⾼作⽂素材的⽂章,供⼤家学习参考!
沈从⽂的⼀⽣是坎坷的⼀⽣,是奉献的⼀⽣。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流域;1923闯⼊北京,1923年⾄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1928年⾄1930年,沈从⽂被徐志摩发现,将这位⼩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兼《⼤公报》《益世报》等⽂艺副刊主编;1931年⾄1933年在青岛⼤学任;1934年⾄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学国⽂教科
书;1939年⾄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学任教授;1947年⾄1949年在北京⼤学任教授;1950年⾄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物研究员;1978年⾄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先⽣的⽂学作品《边城》《湘西》《从⽂⾃传》等,在国内外有重⼤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多个国家的⽂字出版,并被美国、⽇本、韩国、英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学奖评选候选⼈。
沈从⽂先⽣不仅是的作家,还是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填补了我国⽂化的⼀项空⽩。
早年有⼈劝沈从⽂⼊党,他冷笑:没兴趣。
建国后⼀番改造,让他惶恐⽆地。
57年反右,他竟然诬陷⾃⼰的弟⼦萧乾是特务。
但是萧乾不敢跟⽼师计较,多年后去看望沈从⽂,发现他住在⼀个⼩⿊屋⼦⾥,就出⾯替沈从⽂要房⼦,不想沈从⽂⼤怒,吼⽈:我还要⼊党呢!从此与弟⼦绝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羡慕沈从文我读沈从文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二十岁前就读过了那些他自称为“乡土抒情诗”的小说,四十岁后躺在凤凰古城的客栈里才开始读他散文中那些“生命的记录”,近几日又在无意间读到了他当年写下的情书。
回头看去,也许正是这样配合着年龄增长的渐进,于不经意间成就了我走近沈从文的最佳方式。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化外之地”的《边城》于我只是一段亦真亦幻亦尘亦烟亦仙亦俗的故事,直到今岁的一个夏夜我在两岸斑斓的灯火中颇有几分小心翼翼地走过沱江上用红砂块石修砌的跳岩时,才真正领略了交织其中的“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也才猛然领悟到这样愁绪飘渺的人间情爱悲剧,只能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搬演。
踏着石板路上的氤氲走进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其时我已经在沈从文所生长的地方沉沉地睡过一夜了。
这四合院是沈从文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于同治五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孩子时的沈从文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以自己坚守一生的率真彻底地伤了父亲的心。
沈从文读私塾的第二年便学会了逃学,为的是“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
七岁那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沈从文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当我又一次站在晨雾弥漫的沱江边,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对沈从文率性一生的由衷羡慕。
沈从文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我没有再去沱江边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拜谒,我更愿意在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吊脚楼边遥想沈从文的自由生活,更愿意仰望古城楼上不朽的沈从文。
这个始终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将率性而为贯彻自己的生命始终,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
率性的沈从文在1949年前完成了那些摹写湘西古老习俗和原始生命的作品,这些光润精美的文字描绘着和发掘着未经“文明社会”的社会组织羁束和污染的边地社区的“人生形式”,在山灵水秀、人性淳朴中散发着悠远的忧郁,把一切消融在静观淡泊的超越之中。
又因了这些“把文学当作一种个人抒写”的文字,沈从文被某些评论者定位于性文学作家。
1949年后,率性的沈从文转而做起了文物学这门在他看来“实实在在的学问”,沿着另一条河流溯源而上重新踏进曾给他无穷滋养的璀璨的古楚文化。
正是这种文化的浸染让沈从文与行吟泽畔的屈子傲然风骨一脉相承。
当年,沈从文在山东任教时有过一个学生江青,这个学生后来曾经一度母仪天下,可是沈从文“薄其为人,不与往来”。
而对于同样也是他的学生的张兆和,沈从文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穷追不舍,一鼓作气给这个学生连着写了四年情书。
直到她娴静优雅的沉默让为人师表的沈从文终于忍不住了,他在一封正在写的情书里狠狠加上一句:“我爱你的灵魂,我更爱你的身体!”沈从文的难得,在于他能历经岁月的磨蚀依然坚守自己的率性,这样的坚守即使在最羡慕率性而为的中国知识阶层中亦不多见。
面对身后留下长河般文字生前却未留下只言片语遗嘱的沈从文,我唯有羡慕。
我眼中的沈从文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86年的世界,把无尽的哀思和怀念留给了世人。
神秘秀丽的湘西凤凰城角,漫江碧透的沱江江畔,秀竹遍野的听涛山上,一块天然五彩玛瑙石墓碑——他长眠的地方,无数崇仰他的中外游客陆续来到这儿哀悼追思他那传奇的一生。
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背面是他的姨妹张允和的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样的撰联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和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去了。
好在历史不是由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毕竟是明鉴的。
前半生作为仅次于鲁迅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以及后半生作为文物考古专家的历史地位,赋予沈从文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公正的评价。
2002年12月,北京举办的“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以“流宕湘西的寻路人”、“闯入文坛的乡巴佬”、“寂寞路上的独行客”、“默默无闻的耕耘者”、“生命不息的常青树”这五个部分很好地概括、展现了沈从文的一生。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城一个行伍之家。
15岁从军,20岁离湘进京,著文执教,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沈从文一生出版各类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成书最多的作家。
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一个理想的王国,蕴涵了永恒的意象和美好的追忆。
他的代表作《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悠然的语态,透明的境地,描述的淳朴民情犹如一副恬美的风景画,好像一卷灵动的江村图,闪烁着人性的美和人间的幽怨,使得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迷醉。
沈从文的作品中,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充满令人陶醉诗意,带给我们恒定而久远的感动。
他使我们相信了纯情的力量,一种超然物外的纯粹的美和清洁的魂。
他的作品往往以不痛表现痛,以不苦折射苦,使读者在潺潺流水般的文字流淌之间感悟人性、触摸灵魂。
他始终以一双“乡下人”的眼睛打量世界,一贯以一颗恬淡平和之心拥抱故园的山山水水和恒久乡情。
在那个人们纠缠于概念、迷恋于理论、沉溺于政治的年代,他却写出了超于意象之外的纯粹的美,跨越了时代,展示了清魂。
对于那个一味物质化的世界而言,他是诗意的太阳,逆流而上的清乐,一切丑陋与鄙俗,都在他的光泽里均消融了。
1949年后,由于历史原因,沈从文被迫离开了文坛,他作为作家的“从文”生涯结束了,弃文改做文物考古工作。
对于这个人生及其突兀离奇的转折,沈从文也曾失意,也曾痛苦,但他最终选择了顺应,并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勇对磨难的精神,为自己的后半生书写了灿烂的一笔。
在这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里,沈从文品尝了难耐的寂寞、遭遇了令人心痛的冷落、也经历了巨大的困难,但他终于挺过来了,他凭着一颗对于古代文物的拳拳之心,含着一腔对祖国考古事业的炽炽之情,度过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岁月。
他从一个普通的讲解员做起,在那些貌似琐碎的花花朵朵、瓶瓶罐罐中挖掘,用一双善于发现、一个勇于推敲的头脑,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事文物工作的38年间,他涉及的领域很多,如服饰史,山水画史,家具发展史,绸缎史,漆工艺史,陶瓷加工艺术史,扇子、灯的历史,金石加工艺术史,马的应用和装备进展史,乐舞杂技发展史等等,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过手了数不清的珍贵文物,撰写了很多宝贵的文献,孜孜不倦,厚积薄发,为民族文化的研究洒下了辛劳的、智慧的汗水。
其中,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空白,开辟了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方法,为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
虽然他的文学创作之笔被剥夺了,但他却在历史的隧道里,寻觅到了一盏不灭的精神之灯,引领着他那执着的灵魂溯古而上,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写下了考古史上不朽的动人华章。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拍摄的戏剧、电视、电影的服装,都是根据沈从文的这一著作而制作的。
虽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现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当时,沈从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得不到理解的苦闷,使得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有一个真正知道我在为什么努力的人。
”在这样的时候,一曲欢乐宁静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曾给他创伤的灵魂带来过一丝慰藉,也支持着他执着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永不回头。
感谢贝多芬!沈从文的人生转折,给我们以深思。
一位前辈曾这样评价沈从文的舍弃,他说:“人生的轨道原没有什么一定。
对文学,真诚地爱它,投身于它,又真心地离开它,可悲亦可喜。
”可悲的是,沈从文自新中国成立后由一个活跃文坛的优秀作家变成一个无人重视的普通文物工作者,这样的“舍弃”,无论在谁看来,都是一个艰苦的心灵和思想的抉择;尤其是迫于当时强大的外部环境,为了生存而抛弃至爱的文笔,激流突转,进退失据,令人深深叹息。
可喜的是,沈从文在放弃文学之后,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考古事业,并在艰难的环境中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完美了自己人生的后半生,实在是可敬可喜。
面对时代的迁移,生活的骤变,他懂得舍弃,也敢于舍弃,这份认识、勇气与洒脱深深地折服了我,令我久久地感动。
在精神世界的进退之间,他自有一份常人所不及的雍容气度。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感慨世事的无常,生活的残酷,生命的渺弱。
在那一份可悲可喜的进退之间,沈从文究竟经受了多少黯然神伤、痛苦悲凉、凄然泪下的无眠夜晚,才抵达了我们目及的雍容洒脱呢?这其间的酸甜苦辣、悲欢恼怒,我们究竟能理解多少,能品味几多?正如汪曾祺在《沈从文转业之谜》里说到的,“这一番改行,可真是亦悲亦喜,悲喜难言;亦得亦失,得失难言。
——步入冷径仍采花,花非昨日花,人非昨日人”。
唯有敬仰先生那份超然物外的从容淡定了,唯有心存一份深深的怀念之情了!历史的大潮滚滚向前,它沉淀了那些扭曲人性、违背规律的东西,它会把永恒的、真正美好的、光辉的一切浮上水面,让后人得以一睹真实的曾经。
沈从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寂寂无名的“乡下人”,到三十年代声名鹊起的“京派代表”作家和鲁迅所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新中国建国伊始的“桃红色作家”、“反动作家”,到八十年代的再度被重视,直至九十年代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这一系列的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其间的戏剧性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潮从强调文学阶级属性到张扬文学审美品格再到凸现文学文化品性的变迁;在这样的复杂深刻的大背景下,沈从文与张兆和相濡以沫的伟大爱情,沈从文与巴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坚贞不渝的深厚友谊,沈从文与丁铃从莫逆之交到形同陌路的恩怨沧桑,以及沈从文与范曾之间的令人惨痛画像事件、与王予予、王亚蓉令人欣慰的亲密关系,无不折射了世事变迁之下,世态的冷暖,人性的善恶,生活的美丑。
然而,无论如何,沈从文从尘封的岁月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世人瞩目的一代文学大师和文物专家,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灿如星斗的文学著作和弥足珍贵的考古文献,他辗转曲折的人生经历更向我们展示了他“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人格魅力,让我们久久地怀念他,追忆他。
在这儿,且让我引用一位前辈的话来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吧,“沈从文的存在昭示着一个寓言:美与自由,永远不会被封杀至死,她们总会象涓涓之水,不是在这里喷出,便是在别处流淌,而那精魂,将永远滋润着无边的绿色。
”走过沈从文的河沅水,一条从古诗词里流淌出的美丽的河。
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沈从文,一个来自湘西大山里的文弱而又目光熠熠的年轻人,就是由这条河顺流而下,开始了对那课“永远也学不尽的人生”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