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节肢动物门

合集下载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平衡器:位于小触角基部丛毛中的平衡囊内,起
平衡作用。
▲嗅觉器:躯体各部分的触毛,有触觉功能,由刚
毛类表皮细胞向外突出而成,各附属肢边缘上的刚 毛特别发达,它们的基部神经末梢,触觉敏锐。
8.内分泌系统
虾蟹类的内分秘系统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和非神 经内分泌系统组成。 ▴前者包括脑和中枢神经的神经分泌细胞,位于眼 柄内的X—器官、窦腺以及后接索器、围心器组成; ▴后者则包括Y—器官、大颚器官以及促雄性腺。
▵ 腹部(6对):腹肢扁平,如桨状,用作游泳, 称之为游泳足。 ▲低等的种类常不具腹肢。
▲高等的种类除尾节外,每节都具1对腹肢。
△雌性兼有抱卵的功能。 △雄性的第一、二对内肢常变成交配器。
2.消化系统 虾是以口器附肢抱食和咀嚼。 低等的甲壳类和水蚤,其胸肢上有刚毛,用作过滤 水中的小生物(硅藻)为食。
图. 斑节对虾雌性外部形态特征
▲雄性生殖腺由精巢、输精管及精荚囊等组成。 精巢成对位于消化腺背方,心脏之前下方。 ▲雌性生殖腺包括卵巢和输卵管两部分。虾类的
卵巢多叶,位于消化腺背方。
▴在正常情况下,甲壳类需要经过交配、受精的方
式进行繁殖。螯虾交配时,雌虾仰卧水底,雄虾以螯 肢将雌虾包住(图14—11A),同时由交接肢(即腹部第 1、2对腹肢)将精荚送到雌虾腹面,粘在雌虾第4、5两 对步足间的凹陷处,雌虾产卵时也是仰卧水底,腹面 朝上,并在腹部附肢基部间分泌粘液,将精荚溶解, 并在那里进行受精(图14—11B)。
▵后接索器、围心器的神经内分泌产物主要为各种 胺类和多肽类,用于控制色素活动,促进心脏功能及 呼吸活动,此外还参与渗透压和离子调控过程。
▴Y—器官的主要分泌物为蜕皮激素,主要成分为 20—羟蜕皮酮及共同产物,其分泌在虾蟹类蜕皮之前 达到高峰,随蜕皮活动开始迅速下降,恢复正常。

第9章-节肢动物门①——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第9章-节肢动物门①——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节肢动物门
身体分部肢分节,混合体腔内有血; 一身铁骨肌肉附,能上九天去揽月。
II 分类及重要类群介绍
100万 85%
分类系统较混乱:
1、分为2亚门,6个纲
原节肢动物亚门(Protarthropoda)——有爪纲 真节肢动物亚门(Euarthropoda)——肢口纲、蛛形纲 甲壳纲、多足纲和昆虫纲 2、分为2亚门,8个纲 具铗亚门(Chelicerata)——三叶虫纲、蛛形纲 具颚亚门(Mandibulata)——甲壳纲、重足纲、寡足纲、唇足
6、排泄器官
排泄器官有两种主要类型:
1、后肾型: 触角腺(绿腺)、颚腺——甲壳纲 基节腺——蛛形纲(部分)
2、马氏管型:昆虫(外)、蜘蛛(内)
马氏管
7、仍为链式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
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节+食管下神经节+腹神经链 脑=前脑(视觉和运动)、中脑(触觉)、后脑(味觉)
成体
变态发育
裂体腔动物
物 真体腔(次
(软、环、节)
生体腔)
肠体腔动物(棘)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重要类群介绍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球马陆
鼠妇又名西瓜虫或潮虫,属甲壳纲动物
1、发达坚厚的外骨骼 2、有蜕皮现象 3、身体分部 4、具有分节的附肢 5、感觉器官发达,运动速度快 6、生境极为多样
横纹肌组成肌肉束
模糊的理想主义着—彻底的虚无主义着—坚强的理想主义者
保幼激素+蜕皮激素
3、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系统
混合体腔出现的意义:
1、运输营养,肠道直接浸润在混合 体腔中
2、交换气体 3、适应性保护
血管的发达程度与呼吸器官的类型有关: 体表呼吸(水蚤):仅有心脏,无血管 鳃(虾、蟹):心脏、血管均发达 气管(昆虫):有发达的管状心脏,血管消失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实验9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一、实验目的1.观察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认识节肢动物各纲的代表种类。

二、实验材料1.沼虾、棉蝗的活个体。

2.节肢动物门各纲常见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解剖盘、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沼虾(Macrobrachium)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1.外形观察沼虾身体由20个体节组成,异律分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图9-1)。

体表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掩盖着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为头胸甲,其两侧游离称鳃盖,盖住鳃部,头胸甲的前端有一长而尖的的额剑,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

腹部分为6节,末节为尾柄,尾柄连着尾肢,肛门位于尾肢腹面基部。

沼虾的每一体节都有附肢一对,共有19对附肢,随着不同的位置演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

2.内部解剖用眼科剪除去沼虾的外骨骼和分离其表层的肌肉,依次解剖、观察下列各系统(图9-2)。

(1)呼吸器官把头胸部右侧的鳃盖去除,可见鳃腔中有鳃7对,成羽状。

(2)循环系统从头胸部后缘开始向前小心剪除整个头胸甲,可见心脏位于头胸部后背方,包被在围心腔膜内,呈三角形,黄白色,有心孔3对。

用镊子把心脏轻轻地提起,可见连接的呈粉黄色丝状的血管,向前一条为前大动脉,再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肝动脉等;向后一条为后大动脉,再向背面和腹面分出动脉干。

(3)排泄器官 绿腺(触角腺)1对,位于大触角的基部,呈浅黄绿色,其上附着膀胱和排泄管,在触角基部开口。

(4)生殖系统 除去心脏可见到生殖腺,雌雄异体。

雌虾有卵巢1对,左右愈合为一个,位于心脏的前端或延至腹面,成对的输卵管由两侧向下、通到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图9-1 日本沼虾的外部形态(自江静波等)图9-2 日本沼虾的内部结构(自江静波等)性生殖孔。

雄虾有精巢1对,前部分开、后部合并呈“V”字形,位于心脏的前下方,向后发图9-3 日本沼虾的附肢雄虾:1.小触角背面;2.小触角腹面;3.大触角背面;4.大触角腹面;5.大颚外面;6.大颚内面;7.第一小颚外面;8.第一小颚内面;9.第2小颚;10.第1颚足;11.第2颚足;12. 第3颚足;13.第1步足;14.第2步足;15.第3步足;16.第4步足;17.第5步足;18.第1腹肢;19.第2腹肢;20.第3腹肢;21.第4腹肢;22.第5腹肢;23.雌虾尾肢;24.第1腹肢;25.第2腹肢;26.第3腹肢;.27.第4腹肢;28.第5腹肢。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5
1.分节的附肢
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具有分节附肢的动物,节 肢动物的名称由此而来。
• 结构: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本身及其与身体相
连处均有活动的关节。
因为结构特点和着生方 式,附肢的运动力和灵 活性远远超过疣足。
6
• 功能:
头部附肢:感觉,形成口器取食。 胸部附肢:运动与呼吸。 腹部附肢:游泳、爬行,转化为生殖器。
✓ 雌雄异体,生殖形式多样,间接发育普遍(昆虫的变态)
✓ 具有保护色、拟态等重要的生物学现象
4
1.异律分节
节肢动物身体的若干体节发生分化,组成头、胸、 腹各部分,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称为异律 分节。
头部:有眼、触角、口器等器官,是取食和感觉中心。
胸部:有足、翅等器官,是运动和支持中心。
腹部:生殖和代谢中心。
24
7.1 消化道: 中肠 :又称胃,为消化、吸收食物之处。
突出物:盲囊、盲管。扩大食物的消化、吸收 面积,回收水分。
25
7.1 消化道: 后肠 :排出消化和代谢产生的废物,保持体液的水
分和离子平衡。
26
7.2 口器:摄食器官,由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和舌
5部分组成。根据取食和食性的不同,口器特化成5种。 (144页)
家蝇
30
虹吸式口器:大部分结构均退化,仅小颚的外颚叶延长,
并左右闭合成管状。吸食花蜜等液汁。
蝶、蛾
31
嚼吸式口器:大颚用于
咀嚼、筑巢,小颚、中舌、下 唇合拢,形成一食物管,吸取 花蜜。蜂。
蜂 32
8.神经系统和感官
集中型的链状神经系统, 神经节相对集中。
33
8.感官
感觉器官
触觉器:触毛 化感器: 味觉器、嗅觉器 视觉器: 单眼和复眼 听觉器: 鼓膜 平衡觉: 平衡囊

9.节肢动物

9.节肢动物

2、消化系统 口位于头胸部腹面,周围有大颚和小颚。食道


很短。 胃大,分为二部分,前是责门胃,用来研磨食 物,后是幽门胃,有过滤食物使之进入中肠的 作用。 中肠颇长,直达第六腹节、能吸收养料。 未连后肠,后肠也短,其末端的开口即肛门位 于尾节腹面。 在胃和中肠之间有一对不发达的盲肠。一对肝 脏位于胃的左右两侧,左右肝脏均由多数分枝 的直管组成,各以一短的输出管注入中肠腹侧 的左右。肝脏不仅分泌消化酶,分解食物,还 通过其输出管储存肠内已消化的食物。
3、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开管式,包括心脏和动脉两部分,前者
略呈三角形,位于头胸部的后半部内,靠近背侧, 外包围心窦,共有3对心孔,计背面、腹面以及 左右两侧各一对。 由心脏发出7条动脉,向前一条前大动脉、一对 触角动脉和一对肝动脉;向后一条后大动脉;向 下一条下行动脉。下行动脉由心脏发出后,穿过 腹神经链,分为前后2支,前一支称为胸下动脉, 后一支称为腹下动脉,二者合称神经下动脉。血 液通过这些动脉及其分支由心脏流入身体各部分 与各器官的组织间隙内。 组织间隙分两类,狭小的称为血腔,宽大的称为 血窦。
( 5 )多足纲 ( Myriapoda)体分头部和
躯干部。头部有 3 一 4 对附肢,即一对触 角、一对大颚,和 1 ~ 2 对小颚。躯干部 有多对步足,每一体节 l 一 2 对。用气管 呼吸。如蜈蚣等。 ( 6 )昆虫纲 ( Insecta)体分头、胸、腹 三部、头部有4对附肢,包括一对触角、 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以及一对左右愈合 成为一片的下唇、胸部有3对步足。腹部 附肢几乎完全退化。如各种蚊和蝇等。
七、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 节肢动物有触觉器、化感器和视觉器等3种主
要感觉器官,这些器官都十分发达。 就视觉器而言,除单眼外,还具备结构复杂的 复眼,复眼不仅能感知光线的强弱,还可形成 物像。 随着感觉器官的发达,神经系统也就不断增强。 虽然节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像环节动物一样 基本上仍然保持梯型,但神经节有十分明显的 愈合趋势,这自然和体节的组合有关。神经节 的愈合提高了神经系统传导刺激、整合信息和 指令运动等的机能,更有利于陆栖生活。

第9章 节肢动物门①——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第9章 节肢动物门①——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节 肢 动 物 门
身体分部肢分节,混合体腔内有血;
一身铁骨肌肉附,能上九天去揽月。
II 分类及重要类群介绍
100万
85%
分类系统较混乱:
1、分为2亚门,6个纲
原节肢动物亚门(Protarthropoda)——有爪纲 真节肢动物亚门(Euarthropoda)——肢口纲、蛛形纲 甲壳纲、多足纲和昆虫纲 2、分为2亚门,8个纲 具铗亚门(Chelicerata)——三叶虫纲、蛛形纲 具颚亚门(Mandibulata)——甲壳纲、重足纲、寡足纲、唇足 纲、结合纲和昆虫纲
蜘 蛛 目
头胸部和腹部有腹柄相连。代表动物:水蛛,络新妇等
夏力曼黑寡妇-世界上最毒的八大蜘蛛
蝎目
头胸部和腹部直接相连,两体间无细的腹柄。末端由尾 节演变成毒刺。
蜱 螨 目
体小,不分节,头胸部与腹部愈合。间接发 育,经卵—幼螨—若螨—成螨 代表动物:棉红蜘蛛;羌螨;人疥螨;硬蜱。
四、软甲纲
身体常分为头胸部、腹部 触角2对(小触角:嗅觉、触觉和平衡;大 触角:触觉) 足至少5对 大多具头胸甲 以鳃呼吸 排泄系统:触角腺(大触角基部)、颚腺 无节幼虫
5、分为4亚门,18个纲:
1.三叶虫亚门(Trilobitomorpha)——三叶虫纲、 三叶形纲 2.螯肢亚门(Chelicerata)——肢口纲、蛛形纲、 海蜘蛛纲 3.甲壳亚门(Crustacea)——甲壳纲、鳃足纲、介 形纲、桡足纲、须鳃纲、尾鳃纲、蔓足纲、软甲纲 4.单肢亚门(Uniramia)——唇足纲、倍足纲、综 合纲、烛蛱纲、昆虫纲
3、分为3亚门,7个纲
有鳃亚门(Branchiata)——三叶虫纲、甲壳纲 具铗亚门(Chelicerata)——肢口纲、蛛形纲 具气管亚门(Tracheata)——多足纲、原气管纲和 昆虫纲 4、分为4亚门,7个纲 三叶虫亚门(Trilobitomorpha)——三叶虫纲、三叶 形纲 具铗亚门(Chelicerata)——肢口纲、蛛形纲 甲壳亚门(Crustacea)——桡足类、软甲纲 单肢亚门(Uniramia)——多足纲、昆虫纲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

气管是体壁内陷物,不会使体内水分大量蒸发…… 气管可直接供应氧气给组织,也可直接从组织排放碳酸 气,因此气管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三、简单的开管式循环
1.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非常简单,其构造及血液流程与呼吸
系统有密切关系。

一般为心脏-动脉-体腔-心孔-心脏 。 其低血压与分节的附肢极易折断相适应。
日本对虾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二、甲壳纲
寄 居 蟹 与 海 葵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二、甲壳纲
三疣梭子蟹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二、甲壳纲
招潮蟹一种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三、肢口纲 三、肢口纲 (Merostomata)
(一)代表动物——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八、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1.发达的消化系统,与较高的新陈 代谢水平相适应。

一部分种类还有储存养料的结构如中肠突出物和回收水分的结 构如直肠垫(retcal papillae)。这些对于陆栖生活至关重要。
2.产生了新的排泄器官——马氏管(Malpignian tube),位 于中肠和后肠之间……
(4)排泄器官:



小颚腺(maxillary gland),也称壳腺(shell gland)。
无论是触角腺还是小颚腺都是由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演变而来 。甲壳纲的成虫仅具有其中之一。

甲壳动物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大部分为氨,称为排氨型 代谢动物(ammonotelic animals)。
(5)神经系统和感官: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一般规律: 节肢动物呼吸系统虽然形式多样性,但都 是体壁的衍生物。
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的向外突起
陆生种类的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的向内凹陷
呼吸机制:
气管系统: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
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其它类型的呼吸系统都通过毛细血管进
行气体交换,再由循环系统完成输送氧气的任
务。
6.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的体腔在发育早期也形成中胚层的 体腔囊,但在继续发育的过程中,不扩展为广阔 的真体腔,而是退化为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围 心腔。 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围心腔壁消失,使体 壁和消化道之间的初生体腔与围心腔的次生体腔 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混合体腔也称作血腔。
2. 附肢特化:
⌂头部:触角、口器、触须等 ⌂胸部:足、翅 ⌂腹部:生殖、平衡和防御等功能 ⌂退化消失
2. 附肢特化:
⌂头部:触角、口器、触须等 ⌂胸部:足、翅 ⌂腹部:生殖、平衡和防御等功能 ⌂退化消失
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相比,节肢动物的 附肢也按节排列,但有了重大进步:
疣足与节肢的比较 疣足 按节分布,数量多 体部分布,数量
代表动物:栉蚕
1.原节肢动物亚门
代表动物:栉蚕
2. 真节肢动物亚门 特征:身体分节,附肢分节。
分为5 纲:
1)肢口纲
2)蛛形纲
3)甲壳纲
4)多足纲
5)昆虫纲
1)肢口纲: 代表动物:鲎
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 和尾剑 无触角,具头胸甲 头胸部有一对螯肢和脚须 4 对步足,足围口而生
以书鳃为呼吸器官
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肉都是平滑肌/斜纹肌, 从节肢动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获得高度发达的运 动机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肌肉系统的特点:
具发达的肌纤维束。附着于外骨骼的内突 上,使得运动更有效。区别于皮肌囊。 特点: 1、全为横纹肌:收缩迅速而有力; 2、多拮抗着生:肌肉往往拮抗着生。伸肌、 屈肌。
五、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由端细胞法形成的侧体腔 囊的囊壁解体,与囊胚腔混合形成的体腔。各组织间隙 直接充满血淋巴,称血腔。囊壁中胚层不形成体腔膜。 开管式循环。 心脏:管状,具心孔多对。 作用:输送营养物质和内激素,不输送氧气。 意义:血压低,可避免大量出血,适应附肢易断特点。
特殊:靠体表呼吸的小型节肢动物,循环系统退化。 如:剑水蚤、恙螨、蚜虫等都没有循环器官。
六、高效的呼吸器官
水生种类:鳃、书鳃等。 陆生种类:书肺、原气管、气管系统等。 气管系统:是体壁内陷形成。外有气门,气管不 断分支,伸入组织间,可直接供O2给组织。
七、具发达的神经和感官
链状神经系统:节肢动物多自由生活,神经系 统发达,已形成脑。 感官: 发达。 1、单眼:构造简单,由几个小眼组成,只感 光的强弱,不能成像。 2、复眼: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组成。能成象。 3、触角:触觉,上有味觉、嗅觉等感受器。 4、鼓膜:听觉。
(二)内部结构
1.肌肉系统:
全为横纹肌,形成 发达的肌肉束。 据作用可分为: 伸肌、屈肌。 作用:相互拮抗。 腹部肌肉发达.
2.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后肠→肛门 特点:胃 复杂。包括贲门胃(外胚层)、幽门胃(内胚层) 贲门胃:内有角质板齿形成的胃磨。作用:碾碎食物。 幽门胃:内有刚毛。作用:过滤粗大食物 消化腺 肝脏:消化食物,储存营养。
附肢共19对
部位 序号 名称 头部 1 小触角 (5节) 2 大触角 3 大颚 4 第一小颚 5 第二小颚 胸部 6 第一颚足 (8节) 7 第二颚足 8 第三颚足 9、10 步足 11-13 步足 腹部 (7节) 14-18 游泳足 19 腹足 功 能 嗅觉,平衡,触觉(前方) 触觉(两侧,后方) 咀嚼食物 抱握食物 扇动鳃腔内水流,利于呼吸 具鳃,呼吸 具鳃,呼吸,游泳 具鳃,呼吸,内肢节,雌雄异形. 螯肢,呼吸,捕食 5对步足 捕食,呼吸,爬行 ♂交接器 ♀第14对附肢退化 5对游泳 与尾节构成尾扇 足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
异律分节:动物身体前后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均不相 同的分节现象。是在同律分节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同律 分节进化高等。 节肢动物不仅异律分节,而且身体已有部的分化。 头部:前端部分体节,执行摄食、感觉等功能。 胸部:中间部分体节,执行运动、保护等功能。 腹部:后端部分体节,执行营养、生殖等功能。 身体三部,在不同类群又有不同程度的愈合,如: 头胸部、腹部:如:虾。 头部、躯干部:如:蜈蚣。 头、胸、腹部:如:昆虫。
二、原气管纲:
本纲只2科,7属,78种。常见为栉蚕。 代表动物:栉蚕。 (一)生活习性: 陆栖夜行肉食动物,栖于树皮、岩石、 叶片下, 喜潮湿,以昆虫、蠕虫为食。
(三)内部结构及生理
1.呼吸:气门与气管。气门约1500个,排列不规 则,遍布体表,无气门片,较原始,故名:原 气管纲。 2.皮肌囊:角质膜、上皮、肌肉层构成。 3.具混合体腔:不分节。开放式循环。 4.肾管排泄:每节1对,肾孔开口在附肢基部内侧 5.神经系统:梯状。 6.生殖发育:雌雄异体,多卵胎生。 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一、三叶虫纲
最古老的原始化石种类。约4000种。寒武纪最盛,其数量 大,占整个动物界中所有动物的60%。因不适应当时的环境而 渐告衰退,二叠纪灭绝。现可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地质学上 作为鉴定地层的依据。
主要特征:营海底底栖生活.。
1.体椭圆形,背腹扁平,分头、胸、腹三 部分; 2.头部具触角1对; 3.背部中央隆起,两侧2条纵沟, 将身体纵分为三叶状,故名三叶虫。 4.其体节数不定,且可随生长增多; 5.除最后一节外,每节附肢1对; 6.间接发育。
1、触角腺:1对,位于第二触 角基部。 腺体→排泄管→ 膀胱 (囊) →输尿管→排泄孔 排泄物:绿色鸟氨酸 作用: 主调节体内水分、盐分、血 液离子平衡; 排出代谢物(次要),废物 主要靠鳃扩散排出。 另:足基部成肾细胞摄取废物, 沉积体壁下,蜕皮一并脱去。 2、颚腺: 1对,幼体第二对 小颚基部,成体消失。
(四)甲壳类分类
1、鳃足亚纲: 体小,胸肢扁平似叶。 无甲目: 无背甲。 如:丰年虫 双甲目: 背甲两瓣。如:水蚤
水蚤
丰年虫
2、桡足亚纲:无头胸甲。剑水蚤。
剑水蚤
3、蔓足亚纲: 固着生活,海产。6对胸肢卷曲 如蔓。具石灰质外壳。如:藤 壶、茗苛儿。
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 A .心 脏 : 位于胸部三角形的围心窦 (腔)中。 对虾心孔4对:背孔2对,腹孔1对,侧孔1对。 沼虾心孔3对:有瓣膜,防血倒流。 B.血液:无色,血浆中含血清蛋白,变形细胞。 C.动脉:7条。前大动脉(1)、后大动脉(1),触 角动脉(2)、肝动脉(2)、向下的下行动脉(1)。 D.血流方向:由心脏—动脉—血腔—血窦—入 鳃血管—鳃—心孔—心脏。 注:小型种类无循环系统,或只有心脏。
5.排泄系统
6.神经系统和感官
链状神经系统: 脑N节→围食道神经→食 道下N节→胸N节(5个) → 腹N节(6个) 感: 位于第一 对触角基 节内,内 有刚毛、 平衡石。
7.生殖系统及发育
雌雄异体异型,具交配现象。 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1对,围心腔前下 方)→输精管→生殖孔 个 体 (开口第五步足内侧) 外 雌性生殖系统: 生 卵巢(1个)→输卵管→生 殖 殖孔(开口第三步足内 器 侧) 生 具交配现象:雄虾用交接器将 殖 精子输送到雌虾纳精囊内。 翌年,卵成熟由雌孔排出与 孔 纳精囊内逸出的精子受精。
节肢动物的分类
三师院合编本将本门分成4亚门18个纲: 三叶虫亚门、有螯亚门、甲壳亚门、单肢亚门。
有的分为2亚门,6个纲 1. 原节肢动物亚门:
(1)有爪纲(即原气管纲)
2. 真节肢动物亚门:
(2)肢口纲、(3)蛛形纲、(4)甲壳纲、(5)多足纲、(6)昆虫纲
节肢动物门分类
现多分成3亚门7个纲:有鳃、有螯、气管亚门 分类依据:呼吸器官、身体分区、附肢分化程度等。 1、有鳃亚门 (1)三叶虫纲:分头、胸、腹三部分。触角1对。如:三叶虫 (2)甲壳纲:分头胸部和腹部,具头胸甲、触角2对。如:虾 2、有螯亚门 (3)肢口纲:分头胸部、腹部,附肢基部在口的两旁.如:鲎 (4)蛛形纲:分头胸部、腹部,以书鳃和书肺呼吸。如:蜘蛛 3、气管亚门 (5)原气管纲: 分头、躯干,蠕虫形,附肢不分节.如:栉蚕 (6)多足纲:分头部和躯干部,气管呼吸。如:蜈蚣 (7)昆虫纲:分头胸腹。1对触角、3对足、2对翅。如:蝗虫.
八、排泄:绿腺、马氏管等
分为两种类型: 1、腺体:由肾管变来的。如甲壳纲颚腺和绿腺, 蛛形纲的基节腺,原气管纲的肾管等都属于此种 类型。 2、马氏管:如昆虫或蜘蛛。它是肠壁外突而成 的细管,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吸收血腔中的 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后排出。
九、生殖和个体发育:
节肢动物雌雄异体,多具交配现象。 个体发育: 部分种类: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大多种类:间接发育,经过1个或2个 以上的幼虫阶段。 有些种类出现复杂变态,如昆虫。
“燕子石”:山东泰安、费县盛产经研究发现就是当时 的三叶虫死后堆积形成的。那些显露在岩石表面纷纷欲 飞的“燕子”,即是一种长有长长尾刺三叶虫的尾甲。
寒武纪为什么是三叶虫时代? 三叶虫具较多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游泳、水面漂 浮、海底爬行、钻穴泥沙等,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寒 武纪的海洋成了三叶虫的世界。 仅在寒武纪的早期就发 现了200多属。在寒武纪以后的奥陶纪和志留纪,三叶虫 与其它无脊椎动物又共同生存了很长时间。至晚古生代 二叠纪,随着门类众多的海相无脊椎动物的大量涌现而 减少,中生代到来时终于绝灭。
异律分节的意义:
提高了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扩大了生活 范围,具广布性的原因之一,广布于地球
上的几乎每个角落。
广泛分布和对不同生活条件的适应,使得
动物形态结构多样,种类多的原因之一。
二、具分节的附肢: --主要特征和重要识别特征
节肢动物附肢分节。节间及 整个附肢与身体间都有关节 相连。附肢灵活性增大,广 布性原因之一。 功能: 运动(主)、感觉、捕食; 交配、游泳、呼吸、咀嚼等。
三、甲壳纲
(一)代表动物:对虾
1、生活习性:
对虾,又名大虾, 产于黄、渤海,经 济价值高。因过去 常成对出售而得名。
2、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身体略透明,雌雄异体,异型。幼体全身 常有小的褐色斑点。 身体共20体节。分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13节,外被头胸甲,前有额剑,复眼1对。 腹 部:7节,附肢6对,前5对为游泳足,第6节附 肢和第7体节共同形成尾扇。作用:拨水,起舵的作用 每节外骨骼分背片、胸片、肋片。节间具膜质关节。 煮虾时为何呈红色? 1、甲壳类具两种色素:虾红素:耐高温,熔点高。 虾青素:否。 2、高温→蛋白质变性沉淀→虾青素氧化脱氢→形成虾红 素→虾壳转为红色。
以鳃呼吸 对 虾 :鳃位于头胸部(第 6~13体节)附肢基部两侧 腔内,外被鳃盖。 共25对鳃,据位置分 侧鳃:4对; 关节鳃:11对; 足鳃:6对; 肢鳃:4对。 沼虾:叶鳃和丝鳃两种,由 鳃轴和鳃丝组成. 从第二颚足→第五步足 (7~13体节),每足基部1 对,共7对。
3.呼吸系统
沼虾的鳃
4.体腔和循环系统
节肢类型:
原肢节 双肢型 内肢节 外肢节 单肢型 原肢 内肢 识别特征: 1、成对 2、分节
三、具外骨骼及蜕皮现象:
具厚而坚硬的几丁质外骨骼——重要特征 外骨骼: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而成的几丁质和蛋白质。 上皮细胞还向内分泌底膜(无定形颗粒)。 体壁分三层:表皮层、上皮层、底膜。 外骨骼为非细胞结构的死物质,不能生长,蜕皮。 蜕皮: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在内分泌激素的调 控下,周期性地蜕去旧的外骨骼,换上新的骨骼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