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自缚砌成封建围城-从凌叔华笔下女性谈起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凌叔华小说

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凌叔华小说

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凌叔华小说凌叔华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一直备受关注。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凌叔华的小说在描绘女性形象时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对女性角色的深入思考和真实呈现。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凌叔华的小说进行批评,并探讨他在创作中如何处理女性角色。

凌叔华的小说中存在一种对女性的功利化描绘。

在他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往往被描绘成男性主角的附属品,对男性形象起着辅助性的作用。

她们往往只是围绕着男性展开,缺乏独立的个性和思想。

这种描绘方式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功利化思维,忽视了女性独立、自主的价值。

凌叔华的作品中存在对女性的刻板化定型。

他常常将女性刻画成传统的家庭主妇形象,缺乏对女性多样性的充分呈现。

这种刻板化的描述,使得他笔下的女性形象缺乏真实感和生命力,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这种对女性形象的简单定型,无疑是对女性形象的一种歧视,忽视了女性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凌叔华的小说中存在一种对女性的消极描绘。

他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往往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解放和尊重。

她们往往沦为家庭主妇的角色,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权利。

这种消极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地位的漠视和不关心,放大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动地位。

凌叔华的小说在女性形象的刻画上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对女性人性的关怀和思考。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创作中未能真正关注和理解女性,对女性形象存在一定的片面和偏颇。

我们期待凌叔华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女性,创作出更加真实、立体的女性形象,为女性争取更多的尊重和平等。

(女性文学作业)浅析凌淑华笔下知识女性的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作业)浅析凌淑华笔下知识女性的女性意识

浅析凌淑华笔下知识女性的女性意识——以《春天》、《酒后》和《花之寺》为例摘要:中国新文学的女性形象画廊里,不仅有父亲的叛逆之女、母亲的不孝之女、新文化的精神之女,更有被捆缚已久、失去了被拯救意义的庸常之辈。

新女性是此时作家们热衷的话题,但凌叔华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不同于莎菲、露沙们的形象系列,她为我们生动而真切地展示了“五•四”转型期一部分女性的生存处境和心路历程。

诚如鲁迅所言:“……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

即使间或有出轨之作,那是为偶受文酒只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

这是好的,使我们看到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决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

”在这一点上,凌淑华在小说《春天》、《花之寺》和《酒后》中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个独特的女子形象,并用幽默机智的笔触,写出了游离于新旧道德间的知识女性的尴尬。

关键词:知识女性女性意识觉醒尴尬一、写作风格及其价值凌淑华是“五四”时期众多走出闺门,接收新思想,以新眼光审视周遭世界的女性作家之一。

但与冰心居于少时优裕幸福的生活而高扬“爱的哲学”,以及沉迷自我、以“恨的哲学”著称的庐隐不同,她以独具一格细腻别致的笔触,渗入到中国传统女性的内心深处,写出了那些遭逢社会变革中的传统女性的命运起伏。

她的小说善于写高门巨族的女性心理,反应女性的内心思想。

代表作有《酒后》、《绣枕》、《花之寺》等。

凌叔华以女性独特的敏锐、细腻体验为切入点,对新旧历史交替期的女性生存境况进行了深刻的思索与质询,拓宽了女性写作的领地,在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为女性文学着上了一笔鲜艳的色彩。

恰如孟悦、戴锦华所评说的,“她把女性的经验从一种小问题、一种呐喊变为一种艺术,这正是一代浮出地表的女儿们所能做的最大建设……这在当时女性创作中是十分罕见的。

”凌淑华的小说创作在一种极淡雅婉丽的艺术氛围中,展开了对特定阶层中女性群体生存位置、生命方式以及内心情感世界的细腻描述。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姐、 太太们的生存状况, 了旧女性的陈 旧思想及新女性的局 限性 。 表现 对这些女性进行批判的 同时, 也揭 示 出女性主体意识 已在她们 当中觉醒。从凌叔华这 些描写女性的作品 中, 以看 出其 中鲜明的女性主 可
义立场。
关键词 : 凌叔华 ; 小说 ; 女性形 象 中图分类号 : 6 1 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5 5 1 (0 0)8 0 0 — 2 A 10 — 32 2 1 1" 03 0
恋情的失败 , 归根结底在于女性在婚姻爱情 中的被动位置 。 当 现实面前一一破灭。在大脑中已经植根 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她
方影感到男性 的追求时 , 不胜喜悦 , 并期待着对方进一步的接 们前进 的步伐 , 只是徒然睁着一双 困惑 、 迷茫又带些希翼 的眼 近, 而自己却只会等待与接受 , 却没有意识到 自己也应该主动 睛 ,体验着未曾变化的旧式生活 与变化之 中的时代风气相互
看到 了“ 世态的一角, 高门巨族的精魂。” “ 小姐 ” 是凌叔华小说 中常常出现 的主人公 , 她们 通常是 了一大片 , 一个 给打牌 的人 , 另 挤掉在地上 , 便有人 拿来当作 脚踏垫子用 , 好好 的缎地子 , 满是泥脚 印” 后来 , , 白少爷干脆
让佣人将靠垫捡走 了。 两年之后 , 大小姐才从佣人那里偶然得 知了这对绣枕 的遭遇 , 到这一切 , 看 心里仅存 的一丝美好的回
LTE AR I R Y GAL E L RY
文 海 艺 苑

学 品 析
论凌叔 华小说 中的女 性形 象
陈 未 1 罗春艳 2 ( 重庆通信 学院 , 1 重庆 4 03 , 0 05 2 重庆师 范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4 13 ) 03 1

高门巨族女性形象的先锋 —浅析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高门巨族女性形象的先锋 —浅析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高门巨族女性形象的先锋—浅析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向元成(班级中文04级4班学号040104056指导老师周建军)内容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独具风采,独具魅力。

在凌叔华小说中,塑造了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都是高门巨族和中产家庭里的女性。

本文会简单分析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探讨其女性形象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缘由及其先锋性。

关键词高门巨族女性形象先锋凌叔华,原名凌瑞堂,又有笔名叔华,笔心,原籍广东番禺县,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第一次向我们展示高门巨族女性形象的女小说家。

她既是一个作家又是画家的英籍华人。

她作品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走红,代表作为《绣枕》。

在她笔下,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众多的女性形象,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她的小说中,是一系列的高门巨族的女性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

本文将对系列高门巨族女性形象作一个简单分析并探讨这些女性形象能为何留给我们深刻个印象的缘由及其女性形象的先锋性。

一高门巨族从凌叔华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的笔下,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而这些女性形象大多是高门巨族和中产家庭里的女性。

在她的人物画廊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名门望族或是书香门第的千金小姐。

同时,也展现了封建传统婚姻制度下的旧式太太形象。

在她的小说中,展现了深居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旧式太太的内心世界,耐人寻味。

从凌叔华小说中,我们也不不难发现,她小说中女性形象不仅地位高贵,不是一般下层社会里所生活的女性形象,而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也展现了她们深居闺门,深居高门的无力抗争的痛苦和矛盾,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深居高门过着孤寂的生活。

在此,不对作品及文本分析,将在下一接中进行举证分析。

二女性形象读者只要读过凌叔华的小说,都知道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独具风采。

在她系列人物形象中,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名门望族或书香门第的千金小姐。

她们都具有婉顺柔弱的性格特点,深受封建礼教之害。

拿她的代表作《绣枕》来说,小说中着力刻画了一位“长的水葱似的,会一手活计”的大小姐。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王靖萱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摘 要:凌叔华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出发,着重刻画了五四这一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三类女性形象,即旧女性、新旧夹层中的女性、新女性,关注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

常用冷静客观的笔触与讽刺的语言描述女性悲剧的人生。

关键词:凌叔华;五四时期;女性形象作者简介:王靖萱(1997-),女,汉,黑龙江兰西人,在读研究生,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27-02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在倡导平等与自由、科学与文明的时代氛围中,“人”逐渐走出家庭的藩篱,突破封建血缘宗族的桎梏,开始了寻找自我的历程。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个人独立的存在和价值成为人们追寻的目标,而有悖于此的封建纲常伦理则遭到了无情地挞伐,不再做“父亲的孩子”成为“人”的呼声。

在“人的解放”这面大旗之下,我们看到了女性的身影。

这时期登上文坛的凌叔华和其他女作家一样,着眼于女性的生存状态,思考女性的人生道路以及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从女性的心理流变出发,刻画出旧女性、新旧夹层的女性以及新女性这几类人物形象。

凌叔华看到在五四思想的冲击下,社会历史的急剧变迁中女性命运的变化,细腻的体察到她们内心的巨大波动,从她们与外面世界的冲突中,看到了女性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看到她们自身的弱点,同时也看到社会整体意识的落后对女性彻底解放的羁绊。

鲁迅评论凌叔华的小说:“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旧家庭中婉顺的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她的故道了。

这是好的——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

”基于此,本文将具体阐述凌叔华笔下的女性角色画廊。

一、旧女性凌叔华出身于封建名门,她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同的是,她并没有从封建家庭中急剧的脱离出来,而是以其细腻的眼光体察父权制下女性的生活现状,挖掘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走向,冷静客观的讲述着旧女性的辛酸,隐晦的表达出自己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讽刺的意味。

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作者:韩旭霞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第1期摘要:凌叔华是第一个把笔触投向高墙大院中的集现代与传统于一身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在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和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古韵》中,凌叔华从个人生活的视角,描写了处在“五四”风云变幻时期深墙大院中的女性,她们有的固守传统思想和习俗,有的自主地走出闺房后院,摆脱寄生在男权家庭中的状态,用素雅的智慧和灵动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一步步地从情感解放走向生活解放。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确立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是那个时代女性集体的困惑,也是凌叔华的困惑,她试图找到解决方式,但思想中也不乏局限性。

关键词:凌叔华女性意识主体性独立性凌叔华(1900—1990)是出生于仕宦诗书之门的大家闺秀,在舒适优越的环境中长大。

作品中对太太、小姐的描写,展现了她对“五四”时期的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特别是追求婚姻自由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思考。

从清末到新时代,社会动乱,思想争鸣,许多女性对自我的存在方式、个体价值的实现方式感到迷茫:是否接受命运安排的爱情?是否应该照旧遵从三从四德?是否应该抛弃家庭去工作?凌叔华尝试给出答案,试图对女性的独立性、主体性与存在方式做出探索,本文将选取其作品中的几位女性对以上问题展开分析,从中窥探她对“五四”时期女性生存状态的悲悯、迷惘与探索。

一、女性主体性的丧失凌叔华的作品中对处于各个生命阶段的女性都有鲜明的描写,这些女性在所处的生命阶段里都呈现出代表性的女性意识,首先是花样年华中憧憬爱情的少女。

其中的代表便是《绣枕》中的大小姐,她身居闺阁,思维与生活都严格遵照传统道德规范,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典型女性形象。

她冒着酷暑赶绣一对已经绣了半年的绣枕,目的是为了尽快送到白总长家,引起白家的欣赏,并获得白家的求婚。

绣枕上的“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那时白天太热,拿不得针,常常留到晚上绣,完了工,还害了十多天眼病”a,可见大小姐在绣枕上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将自己纯真的感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都绣了进去。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 凌叔 华小说 中的女性 形象
。王 爽
摘 要 :凌叔华在整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 不容忽视 的小说家。她 不仅是最 出色的女性作 家,而且也是表现
女 性 情感 世 界 最 出 色的作 家 。她 常 站在 自身 的 立 场上 来 展 现 女 性 的 内・ g ,在 细微 处 写 出真 实 的女 性 形 象 ,刻 w-界 -
女性 传 统 的积 淀 。

起 先 昏惘 冰 冷 的 … … 她 一 阵 一 阵 的 说 不 出 来 的 难 受 。往 大 椅 子 里 很 重 地 坐 下 , 哄 了一 声 , 眼 泪 不 禁 滴 滴 点 点地 流 下
来 。 ”可 见 , 这 段 “ 爱 ”给 她 的 心 灵 造 成 的创 伤 是 难 以 恋
能 成 为 “ 去 ”的 少 女 写成 古 董 ,而 是 以 一种 新 的 立 场 来 可怜 、可 悲 、可 叹 。 过 复 述 这 一 封 建 时 代 豪 门 旧式 小 姐 的经 历 和 命 运 。 诸 如 《 绣 《 枕 》 中 的 大 小 姐 呕 心 沥 血 绣 出 来 的 绣 枕 , 被 人 绣
画着女性们最敏感的心理
关键 词 :凌叔 华 旧式 小姐 新 式女 性
凌 叔华 出身于 书香 世家 ,在 较 舒适 优越 的环 境 中长
大 , 从 小 就 跟 名 师 习文 作 画 , 受 到 良好 的文 学 艺 术 熏 陶 。
《 枕 》 可 能是 “ 四 ” 时期 唯 一 一 篇 揭 露 女 性 内心 绣 五 经 验 的 作 品 。作 品 中 的 闺 中大 小 姐 躲 在 深 闺 中 ,不 了解 外
变形。
随着 现 代 文 明之 风 的 吹 拂 , 《 茶 》 中 的 芳 影 比 《 吃 绣

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凌叔华是一位中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既关注个体的人性缺失,也关注社会的道德倾斜。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是她笔下的主题之一,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意识分析可寻。

一、反映社会对女性的影响凌叔华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多半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束缚和影响。

她认为,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把女性定位为被支配者,从而造成了女性在情感上、生活上的种种痛苦和不公。

例如,在她的小说《家书》中,女主角“家书”的简姓清妈妈由于在封建社会缺少教育机会,所以与先生相处长期受到了先生格言的影响,得不到情感体验和创造,常使她在女性议论中处于歧视的边缘。

女主角锋子在小说《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们了》中则是受到家庭环境影响,以至于在感情和人际交往方面都有较大的难度。

这些形象都反映了凌叔华认为的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边缘化和负面影响。

二、强调女性自我解放凌叔华认为,女性不应该被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所束缚,应该自我解放,追求自由和平等。

她的一些角色,在自身尝试解放的同时也传递了这种思想意识。

例如,在小说《不嫁的女人》中,女主角金美玲出国留学归来后对自己产生的自由自在感到难以融入婚姻生活,对社会现实及性别控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抵触。

而在《红旗飘飘》中,女主角陈燕妮尝试通过走近红旗女队员,学习和传递十分重要的精神文化信息,进而获得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三、强调女性在社会和亲情中的角色凌叔华的作品中,女性在社会和亲情中有着独特重要的角色。

她认为,女性在亲情中起到了家庭中心的作用,同时又要承担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转化,在强权和弱势之间有着复杂的分类。

例如,在小说《红楼秘史》中,女主角石雅琴虽然并非正统人物,但是她在唐代社会,尤其是唐玄宗的后宫中起着重要的政治角色。

她代表了女人在婚姻和世俗事务中的主人公身份,并从中体现出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总的来说,凌叔华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影响,还表达了女性自我解放的愿望,并确立了女性在社会和亲情中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探讨·
278
人心自缚砌成封建围城
——从凌叔华笔下女性谈起
华南师范大学 洪培偲
【摘要】在自由与解放风气涌入的民国,蕙质兰心的凌叔华在繁华背面看到了仍被陈腐思想死死囚禁的女性,她们没有自主的恋爱和婚姻,心中虽有着对自由的向往,却压抑着自甘成为男性的傀儡和影子。

这座封建围城,最难以突破的,便是自缚的人心。

【关键词】封建 人性 女性 自我束缚
“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

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

”谈起凌叔华,鲁迅如是说。

大多数人喜欢拿凌叔华与冰心、丁玲相比,可看着凌叔华如清泉澄澈,叮叮咚咚敲着青山翠石的文字时,我却总会想起张爱玲那波涛汹涌,一下一下撞击着人心灵的篇章,大概是因为她们幼年有着一些相似家庭背景的缘故,一样的官宦贵族背景,但由于凌叔华的书香门第和张爱玲那充斥鸦片熏气的遗少家庭,她们终究一个成了亭亭玉立的素洁玉兰,一个成了遗世独立的明艳玫瑰——她们的作品也沾染了这些气息。

一样写不幸的爱情或婚姻,张爱玲看不惯扭扭捏捏,她直接让红杏探出墙头寻找春色,义无反顾将看似热烈的情感剖开,掀起那皮囊,指着腐败的内脏,或干脆毁天灭地,只为了爱情二字;凌叔华却总是温和的,她甚至不忍将那些畸形的东西踩碎,只是覆了层冰雪,让她们有了些悲伤模样,轻轻地,不至于惊动别人而乱了她们的生活。

她的文章里,几乎没有什么巨大的毁灭和颠覆,甚至有些,连微微泛起的涟漪也很快散去,云淡风轻。

如同《吃茶》,女主人翁芳影在自己的内心自个儿经历了一场恋爱和失恋,内心天翻地覆,而外面的人,包括闺中密友以及她心中爱恋的男子,生活没有因此产生一点波澜,甚至他们根本没有察觉这个矜持的大小姐内心的变化。

可是读着这些清淡淡的素描般的文字,有时却会比看张爱玲惊心动魄的泼了浓墨与重彩的篇章更沉痛。

不管结局喜庆、惨烈或难堪,张笔下白流苏、王娇蕊甚至七巧,起码她们都是活泼泼的人,敢爱敢恨,而凌叔华笔下的,大多是压抑的深闺千金或肤浅妇人,因着生存在一个父权和夫权仍占上风的社会,她们在自己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得不到自由。

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即使有自由的风气吹入,也难以除去两千年积淀下的封建的污垢。

社会上,依旧容得下一个男人大喊大叫着要改革,却容不得女人轻声细气地说一声“自由”。

但可悲的往往不是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而是因外界羁绊而自我束缚的人心。

这些对生活,对被规定了的未来有不满的女性,被那三纲五常的律条缚住了头脑,从未想过去追求自由,享受自己的情感带来的欢愉,反而把希望寄予于婚姻和男人,她们希望借着一段美满的婚姻来帮自己走出被男权社会禁锢的四角天空。

可她们“美满”的定义又从何而来——无非是为了替封建的压迫打掩护而被描述出来的一副举案齐眉的场景罢了,也是从父兄处听了来,便将其视为一种解脱,一种离开之前十几二十年枯燥生活的捷径。

自然她们心中也未尝不渴求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境,可那微微跳动的心,在接触到现实时便重重沉下,她们甚至没有一点点想要靠自己来挣扎来解放自己的意愿。

《送车》里面的白太太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她婚后过着百无聊赖的生活,整天脑袋中只有钱袋和细碎生活碰撞的回响,
以为锱铢必较便是男人所需要的贤淑。

她内心以夫为纲的思想,让她紧紧抓着丈夫,害怕被抛弃,一心做好家庭主妇的工作,所思所想都是要乞着丈夫的欢心,渐渐失去自己的本色,每天的乐趣是与生活相似的阔太太聊天,可是开口闭口要么是别人的风月是非,要么是家长里短的闲碎小事——“不讲这个讲什么”,几个女人凑在一起嚼着舌根后来又看不惯别人美满得意的神色而相互攻讦,“尖促”的调子和得意的笑声总布满整个房间。

她的生活干涩得只是在那里不停地循环转圈,一点一点被那些落后的思想和狭隘的生活圈子榨成了一个庸俗、吝啬而无趣的女人。

但其实她是矛盾的,一方面她从小住在由封建教育构成的小屋子里,看到的四角天空都写满了“三从四德”,她鄙视着自由恋爱结合的徐太太,觉得其名不正言不顺;与丈夫聊天时,又自视甚高羞于聊些风花雪月,只会谈些烦腻的琐事。

可另一方面,她听着封建门外叮叮当当响着的自由的铃声,心中又渴望着能与丈夫真正谈一场能“相抱相吻”的恋爱,能让丈夫改变冷淡的态度,真正把心留在自己身上——可由此看来她又不矛盾了——她所喜爱的自由依然和丈夫的喜好紧紧相连,她渴望跟随着新的风气,去维持一个旧式的墙体斑驳的婚姻城堡。

文章在她喃喃中结束时,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有些可憎但更多是可怜的女人——也代表很大一部分的民国女性群体,余生是怎样裹着封建的旧袍,左顾右盼地在新旧风气撞击的社会中行进,却至死都将礼节顶在头上的。

等到她们下葬时,袍子散落开来,里面是一具干瘪的陈腐千年的尸身——我不知道那时她们是否会恍然,自己是从未真正活过的行尸走肉。

即使是那四世同堂“最有福气”的章老太,也不过是在子孙孝顺,生活美满的美丽幻境中过活,即使她假装对暗藏的汹涌视而不见,但当有一天渐渐涨高的潮水漫过这艘陈腐的封建大船,那些其乐融融的场景也就成了最脆弱的肥皂泡,轻轻一戳便烟消云散。

那些多年沉淀下来的牌坊,的确死死地压着女子的性灵,让她们僵硬着欢颜笑容去迎合男权社会。

可是外界的凄风苦雨总是打湿不了一颗追求自由看透封建的玲珑心,于是我们在晚清的烟雨深巷和民国的康庄大道中,看到了那么多不让须眉的巾帼女子。

所以最可怕的莫过于作茧自缚,认为自己定然要处于被压迫被管制的地位,即使自知已经扭曲了心灵,也还要逼着他人将性情也捏揉成畸形模样才好。

她们不挣扎,沉溺在封建死水中,让自己努力习惯着那毫无生气的地方,也不会死掉,只是瘫痪了自己的思想,凝固着死一般沉寂的微笑——这却让人觉得比激烈反抗后惨烈的结局更压抑揪心。

所谓解放与自由,真正要破除的根深蒂固的封建,不是孔夫子,不是旧礼节,也不是贞操牌坊,而是那最难以逾越的桎梏——甘于自缚放弃一切抵抗的人心。

【参考文献】
《凌叔华经典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