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观

合集下载

《围城》论文

《围城》论文

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一、庸俗、堕落的鲍小姐 (1)二、虚荣、刻薄的苏文纨 (1)三、天真、率性、独立的唐晓芙 (3)四、独立自主、工于心计的孙柔嘉 (3)注释 (6)参考文献 (6)【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唯一一部长篇著作,本书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初期人们对婚姻、爱情以及整个人生的看法。

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是围绕主人公方鸿渐而塑造的。

每一位女性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本文对小说中主要的四位知识女性独特的个性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以及存在于她们身上的一些共性特征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女性形象分析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陈娟《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作者钱钟书先生以主人翁留学生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在中国失败的历史画卷。

那么什么是围城呢?用钱先生的话解释:就是指人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己婚的是处于城中,一心想要冲出来。

但小说更有其深刻的含义,它不单单是婚姻家庭隐喻,更是隐喻旧中国的社会,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各的外貌形象!性格特征。

但笔者认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的有其特色,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刻分析。

一、庸俗、堕落的鲍小姐鲍小姐是作品中第一个受作者批判的角色。

是方鸿渐爱情生活的开端。

对于鲍小姐的形象,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她只穿绯红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又叫她‘真理’。

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鲍小姐毕竟是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自己有未婚夫却不忘在留学时寻找快乐,在回国的船上与方鸿渐调情,纠缠在一起。

她曾和方鸿渐说过:“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

”“她自信很能引诱人,所以极快极容易地给人引诱了。

”①在船即将到达目的地之前,鲍小姐对方鸿渐的态度突然转变,因为方鸿渐叫她“黑甜”、“朱古力小姐”而对方大加讽刺、挖苦;因为饭菜不合口味而大发脾气,性情大变;冷落方鸿渐,又和苏小姐异常亲热,表露出性格的古怪,喜怒无常。

《围城》孙柔嘉女性形象浅析

《围城》孙柔嘉女性形象浅析

《围城》孙柔嘉女性形象浅析摘要:《围城》是钱钟书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1937年为背景,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了一批人,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但封建文化道德的影响却根深蒂固,致使女性知识分子仍然处于这种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尴尬境地,她们一时也难以有突破的勇气。

而孙柔嘉就是其中一个,她在小说中扮演着“婚姻围城”的角色。

“婚姻就像围城,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城外面的人想进去”。

在婚姻《围城》中,孙柔嘉拥有一个很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夹击下,孙柔嘉从“城”外挤入了“城”里,又被迫从“城”里退出。

在这么一个进出城的过程中体现了她性格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悲惨性,本文拟就以上内容浅析孙柔嘉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孙柔嘉进出城复杂性悲惨性一、孙柔嘉进出城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书中说到过孙柔嘉,“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

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

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于“围城”内外。

她所享受的自由也很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

她最大的成功就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

(一)工于心计的爱情孙柔嘉是与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一起前往三闾大学时相识相知的。

作者一开始是这样来描绘她的,“孙小姐长圆脸,旧象牙色的颧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她常带着惊异的表情,打扮甚为素净,怕生的一句话也不敢讲,脸上滚滚不断的红晕”如此简简单单的描述中,却对孙柔嘉的外貌来了个轻微的讽刺,而方鸿渐甚至“老实对你说,我没有正眼瞧过她,她脸圆脸扁都没有看清楚呢”从这可以看出孙柔嘉的却并不是一个美人。

我们再来看看她的家庭背景。

她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对她的事“淡漠得等于放任”。

孙柔嘉的父亲“是个恶意的所谓好人——无用之人,在报馆里当会计主任,毫无势力”。

孙柔嘉的母亲老年得子,孙家是三代单传,把儿子的抚养作为宗教。

浅析《围城》中孙柔嘉形象(论文)

浅析《围城》中孙柔嘉形象(论文)

浅析《围城》中孙柔嘉形象(论文)《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塑造了许多丰满的人物形象,而孙柔嘉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小说中,孙柔嘉是主人公陈察院的妻子,她的形象既是一个典型的上流社会女性,又是一个富有内涵和智慧的代表。

孙柔嘉是一个典型的上流社会女性形象。

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英语和法语,擅长小提琴演奏,具备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品味。

她一直身着华丽的服饰,精心打扮自己,展现出高贵优雅的气质。

同时,她还是一位善于社交的女性,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充分展示了她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孙柔嘉是一个充满内涵和智慧的代表。

尽管她身处上流社会,但她并不陷入虚荣和浮华之中,而是对现实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理解。

她对陈察院的妥协和婚姻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选择了屈从于现实的婚姻。

她对婚姻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懂得如何在现实中生活,并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还善于观察别人和生活,能够准确地洞察人心和社会现象。

孙柔嘉的形象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孙柔嘉的形象展示了钱钟书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艺术的追求。

她通过音乐和艺术追求内心的真善美,展示了成熟女性的情感世界和智慧。

她的形象也体现了钱钟书先生对现实的分析和批判,通过她的角色,作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空虚和荒谬。

《围城》中孙柔嘉的形象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代表。

她既是一个典型的上流社会女性,展现了高贵优雅的气质和出色的社交能力,又是一个具备内涵和智慧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她对婚姻和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孙柔嘉的形象,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围城》中的社会和人性问题,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揭示。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贾玉红 河套学院摘 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篇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有“新儒林外史”之称。

在这篇作品中的描绘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十分突出。

本文对《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围城》;女性形象;女性解放作者简介:贾玉红(1968.12-),女,蒙古族,河北人,本科,河套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内蒙古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54-01前言: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

故事围绕着1920到1940年代展开,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一批面对国难自私、迷惘的知识分子,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在这篇作品中包含了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嘉柔四位女性,揭示了方鸿渐的性格特征。

这篇作品解释了在当时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中国女性想要寻求解放却又失败的尴尬处境。

一、女性命名暗含失败宿命《围城》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四位知识分子女性,作者在为她们命名时已经将她们的命运隐含其中,暗示了她们想要追求理想生活却又会最终走向失败的命运。

第一,鲍小姐与方鸿渐相识于一艘归国的轮船上,她是一位行为放荡、打扮妖艳的女子。

在旅途中,她难耐寂寞,对方鸿渐进行勾引,在下船之后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去寻找她的未婚夫。

这位女性形象完全没有道德尺度,她的行为是很令人不齿的[1]。

杨绛先生说过:“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第二位是苏文纨,她的家世显赫,性格清高,而且有着很高的学历,是当时社会的新潮女性。

但是她比较有心计,喜欢被男人簇拥的感觉,男人因她而吃错,她才会得到心中的满足感。

苏文纨是虚伪的,她彰显自身价值的方式是男人的臣服,她所追求的生活也是媚俗的。

第三位是唐晓芙,她名字的三个字连起来表示的是清晨池塘中的荷花,她的外貌天生妩媚端正,性格纯真天然,是方鸿渐最喜欢的类型。

《围城》中的性别角色:探索性别平等和性别刻板印象

《围城》中的性别角色:探索性别平等和性别刻板印象

围城中的性别角色:探索性别平等和性别刻板印象介绍《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描绘上世纪40年代上海社会中的各类人物和他们之间复杂关系,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性别角色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围城》中的性别角色,从男性和女性两个层面来探索其中蕴含的性别平等观念以及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批判。

性别平等与社会期望对男性的期待与压力在《围城》中,男主角方鸿渐被描绘成一个如何应对来自社会和家庭对男子汉形象期望的普通人。

他受到婚姻市场竞争、家族责任和社会地位等多重压力,被迫符合传统父权制度下对男性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要求。

同时,作者也通过其他男性角色如顾漫、孟克曼等展示了不同种类的男性:勇于追求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替代父亲责任的护士等。

这些角色的存在揭示了传统观念对男性的限制,并呼吁男性能够超越社会期待,追求个人内心真实。

对女性的期待与困境相比之下,《围城》也揭露了对女性的更多社会和家庭压力。

女主角李粟被写成一个聪明、有才华但却又默默无闻的女子。

她在社会期望和家庭责任面前感到迷茫,优秀却难以找到适于发展自己天赋的环境。

此外,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些典型的女性形象如孙丽华、温伯爱等。

她们用不同方式试图摆脱家庭压力,或通过结婚达到经济独立和地位提升,或通过婚外情维系自我认同和情欲寄托。

这些形象都在探索女性如何在相对封闭保守社会中艰难求生存。

性别刻板印象与反叛对男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围城》并不只描绘男性角色面临的压力和期望,它也对传统男性刻板印象进行了批判。

小说中一些男性角色展示出了追求自我个性、超越社会限制的勇气。

通过塑造这些形象,作者试图打破社会对男性的传统期望,并将男性解放与女性解放联系在一起。

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挑战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他们积极探索自己的生活,逐渐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和权利。

尽管她们受到各种困境和压力的束缚,但她们通过不同方式表达了对束缚局面的不满,并以此寻求突破。

毕业论文:论《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论《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论《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摘要】《围城》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小说,其作者钱钟书先生被誉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学者”、“文化昆仑”。

然而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作品中,作家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从对他们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于不同女性人物的态度。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知识分子女性《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大学者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

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十分推崇这部小说,盛誉“《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此书博大精深,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其中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示了文中性格分明的女性知识分子独像;也通过以点带面,夹叙夹议的手法,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女性群像。

本文拟从先分析文章中知识分子的女性独像,后分析作者在此书中的女性观为脉络,试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帮助我们对钱钟书的思想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理解。

一、女性独像《围城》中的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知识分子的起名用典,钱钟书一方面“网罗理董,律求全征献”,另一方面又达至“意解圆足而免于偏枯”,煞费苦心地隐含了她们的吉凶祸福,一如《红楼梦》之中的“十二钗判词”。

苏文纵之名可引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此诗正注释苏文纵在小说中的际遇,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嵋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

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爱情的满足。

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唐晓芙之名,大约来自《楚辞·九歌》。

诗中“湘君”一节唱道:“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

小说《围城》中人物性格塑造及分析

小说《围城》中人物性格塑造及分析

小说《围城》中人物性格塑造及分析摘要 20世纪40年代,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自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人们对其蕴含的主题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这部作品以中国抗战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背景,通过叙述主人公归国华侨方鸿渐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旧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形象特征,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压抑与黑暗,被文学界称作是“新《儒林外史》”。

在小说中,钱钟书塑造了多个富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本文对主要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从人物形象着手探寻《围城》的深层次主题。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形象特征人物性格主题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围城》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量的佳作之一,被人们誉为“一部代表近代中国的经典作品”。

故事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归国华侨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黑暗。

《围城》获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归功于钱钟书塑造的典型人物,就像是人们谈起鲁迅的小说就会想起“孔乙己”“阿q”等人物一样,人们一提起钱钟书小说的人物就想起了方鸿渐、赵辛楣等人,而关键就是钱钟书对每个人物性格都进行了深入描绘,当读者阅读时,这些人物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面前,最终构成了一幅灰色的封建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景象。

一《围城》人际共性分析有人说,《围城》里的女人大多美丽、聪慧、多愁善感,这些特征都很符合中国男人们十分传统而低俗的审美趣味。

这些女人的娇柔、哀怨与无助,都能够满足男人们独有的优越感与征服女人的欲望。

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钱钟书笔下人物性格的全部,笔者认为,这些人物整体具有那个时期的共有特征,并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作者钱钟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可以从一定高度上刻画出人世百态,用客观的言语表达对整个社会与人性的思考与见解。

钱钟书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煞费苦心的,精神描绘出具有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他们每个人都能够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启迪思想。

论钱钟书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论钱钟书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钱钟书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侧重于《围城》研究,侧重于男性人物形象研究的两种倾向,从女性人物入手,对小说中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从而对钱钟书的小说创作及其女性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钱钟书小说评论知识女性女性形象钱钟书先生一生博学多能,著述颇丰,但其小说创作却有限,仅有《围城》和《猫》、《纪念》这一部长篇和两个短篇。

然而就凭这几部作品,钱先生就已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大家地位。

钱钟书小说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40年代旧中国的图景,聚焦的是这一图景中的一个卑微的群体——知识分子。

虽然钱先生小说中人物众多,千姿百态,但始终活动在前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

描写知识分子,这从钱先生的经历、学识、性情、兴趣、环境等因素来分析都是合理而必然的。

反映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并以此折射出当下中国内忧外患、国力凋敝的生存状态,这也许就是包括钱钟书先生在内的所谓“第三阵线”中的作家们欲达到的目的。

在许多分析钱钟书小说人物的文章中,论者的兴趣点和重点有两个主要倾向:一是集中在《围城》,极少论及《猫》、《纪念》及其中的人物;二是集中在男性人物,较少论及女性人物,论及时也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这两种倾向造成了钱钟书小说研究的不完整性,也影响了我们对钱钟书小说的释读,并从中获取更深刻的人生感悟。

本文拟从钱钟书的三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入手,去分析、体验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一、共性分析:钱钟书小说中的女性大都美丽、智慧、多情、善感,这很符合中国男人低俗而陈旧的审美趣味。

而她们的柔弱、哀怨、狭隘、无助,又可满足男人的优越感和征服欲。

当然,这些并不是钱先生笔下女性形象的全部。

在我看来,这些女性还具备了以下一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征。

1、知识女性钱钟书先生极擅长对知识分子命运进行揭示,其小说的笔触都置于知识阶层,小说中的女性也多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围城》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观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

作者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和感情上的经历,描绘了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部分场景、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界崇洋媚外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同时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思考。

本文通过对几位女性角色的性格分析,从几个视角上对《围城》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观进行分析研究。

一、围城中的主要女性形象(一)苏文纨大家闺秀苏文纨是头一个出场的,而且从一出场就显示出她的强势来,有着女博士的学位,打扮斯文讲究,就连她的长相,在作者的描述下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强势来:“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

”一个“硬”字,从一开篇就注定了苏文纨做人做事,乃至恋爱过程中都固守的强势地位。

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苏文纨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赵辛楣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

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爱情方面的满足。

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当然,她自有她强势的资本,家境好,学历高,长相就算不是什么大美人,也还至少是“眉清目秀”的。

手中握着如此多的资本,自然会以为全天下都应该是她的,全天下的男人就算不为她哭泣,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下也是理所当然的。

只是自己一路追求更高的目标,回头的时候才发现年纪已经见长,这时候找对象就不得不放低了点标准,倘若换作从前,方鸿渐之流也入不了她眼,方鸿渐最终却却拒绝了她。

苏文纨最终下嫁曹元朗,从男人角度看,自然是“女人傻起来是没有底的”。

其实却不然。

首先,苏文纨早已列入大龄女青年行列;其次,对方鸿渐的失败使她急需重建自信;再次,曹元朗总算会写两句“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的歪诗,勉强符合“女诗人”的要求。

一言以蔽之,苏文纨是个攻于心计,虚伪做作的新派大家闺秀,这样就更一步解释了“围城”的象征。

(二)唐晓芙唐晓芙出身于书香门弟, 父亲是个法律顾问, 与苏文纨是表姐妹关系。

小说中给她的结局是:“跟她父亲到香港转重庆去了。

”此后,这个人物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不免使读者在读完全书后,有一丝未了的牵挂。

唐晓芙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子。

比如“方鸿渐在饭店里多点了几样菜时,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这不是吃菜,这像神农尝百草了。

不太浪费么?也许一切男人都喜欢在陌生的女人面前浪费。

”“也许,可是并不在一切陌生的女人面前。

”“只在傻女人面前,是不是?”“这话我不懂。

”“女人不傻决不因为男人浪费摆阔而对他有好印象--可是,你放心,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

”听了这些话,“鸿渐不知道这些话是出于她的天真直率,还是她表姐所谓手段老辣”。

再通过小说中唐晓芙与方鸿渐交往历史分析,不难看出唐晓芙并非不解男女之间的感情,实际上,她一上来马上就抓住了方鸿渐这个“老男人”的弱点。

唐晓芙的“清纯”并非懵懵懂懂的不假修饰,她依然是都市化的产物,不过她懂得从庸俗化得有些泛滥有些生硬的都市时尚潮流中“提升”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

(三)孙柔嘉孙柔嘉的出场极为简单,“长圆脸,旧象牙色的颧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她常常有惊异的表情,打扮甚为素净,怕生得一句话也不敢讲,脸上滚滚不断的红晕”。

她温柔、单纯,而她的单纯又与唐晓芙不同,处处显示着伪装做作,她的聪明之处在于利用陆子潇写信的事情,找方鸿渐哭诉,拉近自己与方鸿渐的关系,制造假象让外界以为是情侣,用“不知道什么混蛋——我疑心就是陆子潇——写匿名信给爸爸,造——造你跟我的谣言,爸爸来信问......”李梅亭和陆子潇看见时“你们什么时候请我们吃喜酒啦?”“孙小姐把鸿渐勾得更紧,不回答。

”让方鸿渐压力具增,认为只要与她结婚一切都消失了,最终孙柔嘉收获了方鸿渐的真心,足以证明她是一个心机颇深的女人,她知道男人的心思,怎样把持男人,对待爱情也有自己朦胧中透着真情,矜持中默认的技巧。

孙柔嘉善于审时度势,因父母重男轻女的缘故,在家毫无地位可言,但她同鲍小姐一样深深的明白机会要自己找.方鸿渐便是她给自己寻到的一个摆脱命运的机会。

婚姻是一个保证她括下去的契约,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在作者的讽刺口吻中,孙柔嘉的行为和心理显得荒唐可笑。

作者说形容她争取方鸿渐.好像是在抢一块肥肉。

的确,在那个年代,婚姻就是一个可以合法出卖自己的许可证,鲍小姐如此,孙柔嘉亦如此。

《围城》中的女性渴望冲进城.却没有也不敢有冲出来的愿望.因为城外对女性来说是无所依靠和可怕的孤寂。

总面言之,孙柔嘉不过是一个在世俗生活中苦苦挣扎.又不得不牢牢抓住婚姻的稻草不放的悲剧角色罢了。

二、女性形象塑造与小说主题的关系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女人们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男女交往的概率较前的中国有所增大但还远远落后于西方,是一种落伍式的时髦。

她们的社会地位没有较以前有丝毫变化,做着和以前一样的事情:“嫁”、“刁钻”、“争吵”、”吃醋”、“偷情”、等等。

她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在作者的笔下都有着些许讽刺的意味,她们是《围城》的风景,也是“围城”这个主题的灵魂和载体。

(一).“嫁”,就如方鸿渐在渡轮上遇见的鲍小姐,穿着暴露,体态丰满,肉色绯红,抽着香烟,这样的人竟然是留法的医学生,紧接着我们就得知了这是鲍小姐未婚夫资助的结果,未婚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原来是个——半秃顶的黑胖子。

对于鲍小姐对婚姻采取妥协的态度,只论金钱,不论感情的行为,作者极尽讽刺之能,表现了庸俗女性对待婚姻的态度——冲进去,依赖男人。

这虽让人感慨,却又不得不说这是部分女性的现实选择。

作者以此向我们揭示了女性的弱者心态。

(二).“刁钻”,苏文纨算是《围城》中重要的角色了,她的刻薄与刁钻在文中处处可见。

比如说,在方鸿渐与唐晓芙正处在热恋当中时,出于“我得不到,谁也别想得到”的嫉妒心,向唐晓芙揭露方鸿渐过往与鲍小姐的荒唐事,致使唐方二人产生罅隙,最终被迫分手。

《围城》女性之间的互相倾轧由此可见一斑,熟谙女性心理的作者从这一点上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女性的嫉妒心理。

(三).“争吵”,最具代表性的是三闾大学范小姐和孙柔嘉的背后相互攻击,范小姐在汪处厚家数举孙不讲房中整洁等“罪行”,孙小姐则对方鸿渐耳语范在背后贬低方的言行;在《围城》的年轻人中可评得上刁钻领域甲级人物的则数方鸿渐家中的两位弟媳妇。

她俩先是在各自利益受损之时互相攻讦,而当孙柔嘉作为嫂子的身份降临孙家时,二、三奶奶则又组成联合战队共同伐孙。

背后议论孙还不解恨,且要当面刺激孙柔嘉几下,如她们看望孙是假,打听孙的陪嫁物为真,把孙气得大光其火。

这些场景加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可读性,也反映了女性的小气、庸俗、耍小聪明等缺点。

(四).“偷情”是《围城》女性们的拿手好戏。

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汪太太与赵辛楣,虽然被人抓住,但她去表现得异常沉着冷静,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面对丈夫的气急败坏、高松年卑鄙的笑容、赵辛楣的惊慌失措,她却表现出了难得的镇定,她打断丈夫文绉绉的辱骂,大胆坦白承认自己和赵辛楣的关系,虽然二人的关系只处于萌动的状态,而且她对赵辛楣还没有充足的了解,她只知道两人有理解,有共同语言,有彼此的尊重,这些足以让她有理由冲破不幸婚姻的牢笼了。

相对于鲍小姐在恋爱婚姻上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汪太太走的却是一条尊奉传统到反叛传统的道路,顺从到最终爆发思想上的反差并付之于行动,体现了自由选择自主命运的思想。

她只能发出“阵阵神经失常的尖笑”来抗议这个男权世界。

她是女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叛精神的集中表现。

三、围城人物塑造的方式(一)感官(情欲)“围城”渡轮上,方鸿渐与鲍小姐的一拍即合是理所当然,两人都是年轻人,在船上百无聊赖,鲍小姐更是直接主动:“方先生,你像极了我的未婚夫”,方鸿渐听在心里又得意、又紧张。

鲍小姐又存心与苏文纨争胜,很快与方鸿渐堕入欲望深渊。

一夜情后的鲍小姐态度突然转变,开始对方鸿渐冷淡,因为船要到港了,鲍小姐似乎要整理一下身心面对自己的未婚夫。

鲍小姐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清醒的,方鸿渐到最后才醒悟:“那句话根本是引诱……谁知道由她摆布玩弄了。

”这反映了女性对感官、欲望的追求的强烈意愿,作者也表达了对这种意愿的批判态度。

(二)事业的围城苏小姐拥有法国文学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却是《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这一点着实有趣。

虽然贵为博士,苏小姐却显然不想借它谋一份挣钱的差事,更像是把它作为了自己的嫁妆,对自己的事业毫无上进心,只是周旋在赵辛楣、方鸿渐、曹元朗之间玩她的爱情游戏。

最后嫁给曹元朗,干起了走单帮的生意,不光是与文学博士没半点干系,竟然还发起了国难财,如此学历做出如此不齿之事。

作者以艺术的手法表达出女性的事业心总归是围绕在男人周围的观点。

(三)爱情的围城唐小姐与方鸿渐的爱情虽然短暂,但是也是文中最纯洁、最美丽的一段感情了。

她视方为知己,却也是与表姐置气,“她不让我亲近他,我偏要让他亲近”。

她认为爱情很伟大,但也是有很强的自私之心的:“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这是如何的任性与霸道。

她的爱情,在现实之中,似乎是很难实现了。

作者借漂亮的唐晓芙写出女性对感情的最深处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这种渴求似乎是难以实现了。

(四)婚姻的围城不丑,也不美,不聪明,但也绝不笨的的孙嘉柔成了最后与方鸿渐结为夫妻的人,似乎是最后的胜利者。

她为了得到方鸿渐这座“靠山”,花尽了心思,处处表现自己的无知、胆小怕事,似乎是个柔弱的女子。

方鸿渐婚后却发现她:“事事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很强”。

孙柔嘉满足于自己一手打造的婚姻,方鸿渐却没能给她意料中的期盼,也没有什么上进心,最终以两人互相失望而分手为结局。

两人的分道扬镳宣告着女性以婚姻为自己的归宿却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修辞的运用1.比喻手法与人物塑造《围城》中人物肖像的塑造是非常有趣的。

比喻是用的比较多的手法。

比如,鲍小姐出场时间极短,但是这个被唤作“局部真理”的“熟食铺子”衣着暴露、行为放荡,符合当时情形下一些赴外镀金人的行为。

这无疑也是最大的讽刺了。

这样的描写文中很多,而当中的比喻手法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2.语言描写在对话里运用比喻,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素养、生活情趣,也可以增强作品语言的感染力。

如(方鸿渐多点了菜,唐晓芙说)“这不是吃菜,这像神农尝百草了……”表现了方鸿渐对唐晓芙的大献殷勤,而唐晓芙却颇有点不以为然,方对唐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3.肖像描写《围城》里的肖像描写,使用了不少的比喻修辞,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活。

如: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

用“不顶新鲜”“干滞”两词写出苏小姐并不是水灵灵的美人,与后面写苏小姐的自以为是做了强烈的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