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生代农民工

走进新生代农民工
走进新生代农民工

河北师范大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参考教案之一

走进新生代农民工

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几年前,当我们说到农民工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皮肤黝黑,扛着蛇皮袋,眼神迷茫的农村汉子的形象,他们奔波在城市中,靠体力吃饭,身上的乡土气息和城市的高楼格格不入。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形象似乎和我们渐行渐远。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取代了第一代农民工,成为进城务工农民的主体。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对他们给予高度关注,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从此,“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概念进入了更加广泛地公众视野。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同学们从四个方面来走进和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分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和贡献;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发生的重大转变;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和建议。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和贡献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力量。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是我们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前提,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公正与和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全局。

1、新生代农民工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并在具备劳动能力后选择外出务工的农业户籍劳动力。之所以称他们为新生代农民工,一是因为他们出生、成长、受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都在改革开放后,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老百姓得实惠最多,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年代;二是因为他们的户籍仍然在农村,但是就业基本上在城市,或者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从幼年到少年阶段,在农村受教育,成年后外出到城镇务工的人,他们或许保留着一定的“土地情结”;第二大类是自幼跟随父母外出,甚至在城镇出生、长大、上学,成年后留在城镇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农村已经非常陌生。

社会上有人反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称谓,理由是这一称谓具有很强的歧视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也不喜欢社会上对他们的这一称呼。但是,从现实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共性问题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因此。无论是从反映时代重大现实问题的角度,还是从有助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还是从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角度,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群体去命名和研

究,都是有必要的。我们必须突破体制障碍,扎实做好工作,将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民工重要群体变为我国工业化的产业大军和城镇化的新生力量。

2、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亿(2008年为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另外,不同地方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及其在农民工群体中所占比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大致来说,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吸纳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及其所占农民工群体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规模则相对较大,当然,占农民工群体的比重也相对较大。据资料显示,广东省共吸纳了大约2600万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比重达到75%,高出全国近13个百分点。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3)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个百分点。而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

从全国农民工整体来看,尽管比较多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但是,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更多的人接受了一定的技能培训。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在文盲半文盲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到26%,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到36%,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占到48%,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5%和63%。可见,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也越高,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比老一代农民工已有较大提高。

(4)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和%;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和%。数据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

和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5)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据安徽阜阳市统计,该市无地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群体势必将越来越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

3、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和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实践表明,广大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农民工,在过去的僵化体制之外开辟了一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新通道,为城镇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使我国工业发展形成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厂”,创造出“中国制造”的品牌。

正是大量农民工进城,才有效地增补了我国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使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城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这不仅为东部地区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为其把握机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就进入进城务工的老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他们渐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和越来越快的城镇生活节奏,逐步返回农村。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文化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思想活跃,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丰富了城镇的劳动力资源,缓解了城镇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为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该说,在如今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里,林立的高楼,繁荣的商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等,无不凝聚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汗水和智慧。

2009年,“中国工人(Chinese worker)”以一个群体形象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时代》周刊评论称,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并逐步带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首先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忍的中国工人,而我们要知道,这个群体“拼图”的大多数“图块”属于农民

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

二、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发生的重大转变

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最好的方法是对新老两代农民工进行对比。与新生代农民工对应的农民工群体,如果按照十年为一个代际来划分的话,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农民工不止一代人,所以我们姑且以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代的巨大反差来划分代际,将年长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那个群体划成一个集体,称之为“老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成长环境、受教育状况及文化背景等多方面不同,他们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消费观念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促进他们的市民化进城,进一步发挥好他们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

1、“进城”的目标,从求生存到重发展的转变

从整体上说,新生代农民工正在从老一代农民工的“有工就打,有活就干”向“学技术,重发展”转变。为了便于区别,可以将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经商作为生存型的,外出打工主要是凭借强壮体力劳动养家糊口,解决温饱问题。而新生代农民工有知识,有文化,进城打工就不再把赚钱作为唯一目的,还包括寻求自身的发展和前途的转变,属于发展型的。

关于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的目的和动机,据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选择“出来挣钱”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占到%,70年代出生的占到%,而80年代后出生的仅仅占到%。同时,在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以及“在家乡没意思”的人高达%

从人类需求层次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有更高的追求,有着更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更希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既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更加优越,也与他们受到的正规教育和成长环境熏陶关系极大,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欲望十分强烈,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更愿意学习新技术,他们更加关心培训机会特别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他们中不少接受过驾驶、烹饪、维修等技术培训,他们中有很多人还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外语、会计、电脑等课程,他们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学习技术,拥有一技之长,以便未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案例】兰乾龙:在小酱料上做出了大文章的“80后”农民

“80后”农民工兰乾龙,和许多青年农民工一样,早早离开三峡重庆库区的家乡到城里闯荡。2003年他来到重庆顶益食品公司调理处工作,这是个为方便食品制造酱包的岗位。喜欢钻研的兰乾龙,为了熟练辨别各种酱料,经常品尝其他企业的产品,取人之所长,并通过上网学习配料、煮酱工艺、冷却温度的相关知识,来改进本企业的产品。通过几年积累,兰乾龙熟练掌握生产流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2006年,他代表调理处参加公司举办的品质管理

知识大赛,夺得第一名;在其后的品质达标评比中,他带领的班组获得第一名;他所带领的班组的产品合格率上升%,为企业产生年效益约合万元。

由于技术过硬,兰乾龙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小伙子,逐渐成长为企业骨干,走上了调理处制造班长、调理现管员、制程工艺专员兼部门安全员等岗位。所带领的班组达到了零工伤的标准,受到企业表彰。为了帮助刚从农村出来的工友尽快熟悉工作,他发明了一套新人培训模式,组建机动班,把新人纳入机动班进行实践操作,改变了以前的培训模式,不但能帮助新人快速成长,也为企业节约了人力。2010年4月,这个勤奋好学的小伙子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来自哪里、职务高低并不重要。”兰乾龙说,“只要兢兢业业地工作,勤奋钻研,农民工也能干出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

新生代农民工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希望能够寻求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据广东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中有近7成的人梦想未来当老板,“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案例】张海:立身靠诚信

张海,28岁,三门峡市湖滨区杨窑村人,先后在家乡和青海打工,后成立自己的打桩队,常年在外地搞工程地基处理。

家住三门峡市湖滨区杨窑村的张海拥有一个“打桩队”,长年在外地搞工程地基处理。邻居们说:这小伙子真行,短短的两年时间,就由一名普通打工仔,成长为一个拥有20多名员工的小老板。

但张海心里明白,在外务工不容易,当老板更难。

2001年,中学毕业的张海到三门峡网通公司当临时工。2008年,他只身来到青海一个打桩队务工,干了俩月,他发现干“打桩”这行利润丰厚,产生了单干的想法。他一边干活一边讨教,很快就摸到了一些“小门道”。同年11月,

张海做通了父母的工作,从亲戚朋友处东挪西凑了40万元,买了一台被称为“打桩机”的灰土挤密桩,很快从本地拉起了一个十多人的施工队。

张海的第一单生意是给一个家属楼打地基,但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不但没有赚到钱,还赔了一万多。盯着简陋的民房,张海从心底感受到西宁天气的寒冷。

第二单生意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一家单位要拆旧楼并在原址上盖新楼。行内人都知道,相对新工地而言,处理老地基的难度要大得多。然而他已与对方签了合同,虽说不干自己也不会受多少损失,但这样做会大大影响自己的诚信。张海决定,再难干也要干好,一定要在当地干出点名气。

这单生意顺利完工后,合作方十分高兴,当地都知道有个河南小伙子的打桩队技术十分过硬。接下来,张海马不停蹄地接了两单大活儿,把队伍开进了兰渝铁路、兰新高铁工地。

2、形象和自我身份定位:从农村人到融入城镇的转变

在形象和自我身份地位上,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人们往往将老一代农民工界定为“打麻袋进城的”,而将新生代农民工称之为“拉皮箱进城的”,老一代农民工一般认为自己就是农民,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工人和市民。

第一代农民工挣钱一般是为了用在农村的家里,盖房子或者更新农用器械,他们把回到农村作为自己的归宿,而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务工,虽然户口在农村,但他们一般都没有种过地,不会种地,也不愿意种地。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对他们的就业居住地更加熟悉,更加渴望融入城市社会。

与老一代农民工多有城镇“过客”心理,过着城乡流动“候鸟”式的生活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留城生活的愿望,希望融入城镇主流社会。据广东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中27%的人希望在务工城镇买房成为市民;50%的人表示在城镇干得好,愿意留下来;仅有不到两成人有“干几年回家”的打算。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最有意愿进入城镇的群体,为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及其有利的条件。如果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就可能会拖延我国城镇化进程,进而可能产生一个规模很大的缺乏归属感的人群,游离在城乡之间,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事实上,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与农民的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但是,我国农民工总体上仍然面临着“职业是产业工人但身份依然是农民”的二元身份。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没有把他们当做稳定的产业工人,城市也没有敞开胸怀,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市民,非城非乡的身份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新生代农民工的这种处境,既不利于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的作用,又不利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正因为如此,国家正在采取更加有效地、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身份难题。

3、职业和薪资:从无条件到讲条件的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已经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老一代农民工多数长期依附于土地,认为有份比种地收入多的工作就很满足,劳动条件差,工作环境恶劣都能忍受。而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时更加看重职业类型和工作环境。与老一代农民工多集中在建筑、矿山、搬运、城镇清洁、家政等偏重体力付出的“苦力型”行业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更偏重选择到酒店、宾馆、商贸、制造等行业工作。

与老一代农民工只要有工作就愿意干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据一些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一部分人在找工作时提出,上班地点距离居住地不能太远,工作环境不能太差,劳动强度不能太大的工作。

不少招工的私企老板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招工比原来难多了。以前来应聘的只要求解决吃和住,对开出的工资没意见,很多农民工老实本分的都不敢提意见,如今来应聘的不但提工资要求,还对吃住条件挑三拣四,就这样还留不住人呢?

过去,农民工面临的劳动力市场背景是劳动力供求关系极其宽松,甚至给人以“无限供给”的感觉,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条件下,外出农民工把找到就业机会作为更加重要的目标,一般都被动地接受用工企业开出的工资水平和提供的福利待遇,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基本具备了商议薪酬和福利待遇的条件。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对薪酬水平的形成和福利待遇的提供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一些对薪酬和福利待遇给予面议的企业可能更加容易找到工人。

4、观念和意识:从满足温饱到精神追求,从忍气吞声到敢于诉求

老一代农民工生活节俭,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能省则省。他们进城打工所挣得的工资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支出外,其余工资的大部分寄回农村老家。

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追求个性、追求时尚,他们的消费方式跟城里的年轻人很相似。以广东为例,有近70%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手机或小灵通,他们的通信费占月消费比例高达15%-25%。手机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工具,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和精神需求的提升。

两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出现巨大区别。老一代农民工消费往往以家庭效用最大化为基本目标,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这两种消费理念的变化,表明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镇生活更能得到满足,这正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动力源泉。同时,新老两代农民工消费方式的变化,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逐渐城镇化。新生代农民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方式,注定了他们是潜在的最大消费群体,凸显了他们在扩大国内需求

中的重要性。

老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是为了养家糊口,通常视就业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或培训权、利益表达权等为“身外之物”,往往在工作中对于自身的正当权益重视不够,即使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也经常是以“失语”的姿态处置。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新生代农民工正当的权益一旦得不到保证,他们往往不会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逆来顺受,而是选择“用脚投票”,换工作,换老板,甚至寻求外界帮助来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张海超:“开胸验肺“换真相

河南省新密市农民工张海超,从事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被多家医院诊断患有职业病——尘肺,但其所在企业却拒绝为其做劳动损害赔偿。在多次向有关部门投诉、求助后,经过前后3个月的时间,他终于获得做正式鉴定的机会。然而,为其鉴定病情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却开出了一张“肺结核”诊断。无奈之下,这位28岁的年轻人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不顾医生劝阻,执意要求“开胸验肺”,终于换来一个明明白白的真相——确为尘肺。2009年,张海超得到赔偿共计61万余元。

不论是务工动机、选择工种薪资还是意识观念的更新,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新”改变,一方面得益于这个群体受过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社会进步使得年轻人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消费观念等都和老一辈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加上我国法律体制逐步完善,相关部门和一些社工组织开展各种维权宣传和公益资助,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促进他们的市民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好他们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同时又由于眼下经历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历史和现实带给他们的一系列难题,这些困难摆在他们面前,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一道道高门槛。

1、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问题

对于农民,土地就是保障;对于市民,社保就是保障。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城市反正不是“久留之地”,干不动了就回乡,继续依附土地生存。但是对于与土地产生“断裂”,更渴望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资料显示,2009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仅占农民工总量的%,表明大量的农民工还未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例外。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平均参保率只有10%左右。

参保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极其复杂。仅举主客观各一个方面来看。客观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企业方雇佣他们图的就是工资低,因此缺乏为他们缴纳保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缺乏农民工参保的强制性规定,给一些不正规企业钻了空子;即便有少数地区出台了一些临时性的强制用人单位为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投保,他们还是有“对策”——采取不与农民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办法来逃避责任。主观方面,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在城市生活的信心不足,致使他们中有很多人产生这样的想法;与其挣一份看不见的保险,不如把现金拿在手里更实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产生这样的想法,根子在于他们的工作流动性大、收入普遍偏低。

劳动权益也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的花招很多,比如通过计件形式结算工资等方式延长劳动时间,想多挣钱就得多加班,双休日和法定的节假日都得不到保证。有些企业设备陈旧,安全隐患大,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病发生率高,安全事故也经常发生。而拖欠工资,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也困扰着这个年轻的群体。据全国总工会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遭遇工资拖欠的占%,人均拖欠元。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其中,服务业最差,这一比例只有%。

维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近年来为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中央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但在推动GDP的“指挥棒”下,一些地方政府庇护企业的不正当行为,给维权造成了困难,以至于某些地区如福建厦门,出现了从“老乡会”逐渐演变而来的“民间工会”,靠老乡之间帮忙来维权;维权中出现了一些极端案例近年来也不罕见,前文提到的“开胸验肺”的事件,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维权的艰难。

2、发展问题

2010年,据全国总工会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有%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

但是,梦想很难照进现实。由于他们的工作时间普遍比较长,工作强度也比较大,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同时培训机会少、费用昂贵,都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的阻碍更直接地来源于收入水平。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外出全国从业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长%,其中,收入800-1200元的占%,1200-1600元的占%。一般来说,由于工作经验、技能熟练程度和工作年限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平均水平比老一代要低。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结果,2008年农民工月工资平均水平是1156元,而新生代农民工月工资平均水平为1056元,低于老一代农民工月工资的平均水平。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不高,除去在城镇生活的各种开销,所剩无几,难以承受更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培训机会的能力,更不说完成创业所必需的原始资金积累。

2009年10月份发布的《广东消费蓝皮书》指出,65%-7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说明钱被这些年轻人“享受”掉了,快速上升的城市生活水平和普遍偏低的工资水平,使得他们无法不把工资用于昂贵的生活成本尤其是租房成本上。

搬离富士康宿舍,是湖南农村来的小伙子陈明远的梦想,但昂贵的房租只允许与人合租,并不熟悉的同事刘晓林成为了他的合租伙伴。因为陈明远上白班,刘晓林上晚班,两个人待在租住房的时间正好错开。这样的合租伙伴在深圳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罕见,一张床的价值被最大化,成为“24小时热炕”。“房租是200元一个月,加上水电费,分摊下来一个人只有100出头”。刘晓林说。

遗憾的是,即使是拼命节俭,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当老板”、“有自己的事业”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因此有学者把陈明远式的节俭叫做“失效的节俭”。对于很多不愿意再务农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乡村是“回不去的家”,而在城市的发展前景又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3、情感和心理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岁,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普遍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处境。再加上恋爱成本的难以承受、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建筑业的调查,接受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超过7成将“感情孤独”作为生存困境的首选。

另外,他们中已经结婚的一部分人长期处在夫妻分居状态下,造成情感无处倾诉。据《2010年重庆市农民工婚姻状况问卷调查》,农民工离婚率竟然高达35%,其中83%又是因为“家庭生活不和谐”而离婚,家庭生活不和谐的最主要原因则是长期分居造成的一方感情淡漠甚至出轨。

小唐和她的前夫是经人介绍结婚的,结婚两个月后她就出来打工了,前夫留在农村做瓦匠。来南京之后,虽然有些累,但放假时与工友们一起逛逛街觉得非常开心。除了春节,其他时间她根本不想回家。丈夫多次劝她不要外出打工,希望能生个孩子,可小唐已经习惯了城里的生活。结婚3年后,他们协议离婚了。”

工作本身也是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值过高,在找工作中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产生了愿望与现实的冲突。同时,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机械重复的劳作模式长期得不到改善,也会加剧人的失落感,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4、社会融入问题

这里所说的社会融入主要指的是社会心理融入。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对于进城农民的歧视心理和歧视现象,应该说已经减少了很多,有学者举例,这种改进从作为“中国工人先锋线路”的北京长安街1路公交车乘务员的态度上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们对肩扛手提的农民工呼来喝去,而现在他们会用礼貌平和的语气指导他们怎么防暴、怎么买票。但是,城市依然排斥农民工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户口本引发的悲剧”,收入水平、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文化素质等各种原因混杂其中。近年来,随着“二代”词系的“壮大”,“农二代”也出现了,农民工身份和城市居民身份不融合,低收入群体无法向中高收入群体发展,无疑都会为新生代农民工和全社会健康发展埋下巨大隐忧。

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和建议

18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的兴起,使得工业开始在城市中积聚,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城市数量逐步增多,规模日趋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农村人口向城市快速集中的进程。各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地对来自农村的迁移人口实施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这为我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和经验。

(一)其他国家同类经验参考

1、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国家。英国在解决“农民工”就业方面有不少历史经验值得中国参考和借鉴。

一是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英国早期对涌入城市变成乞丐和游民的农村移民非常残酷,政府颁布“血腥法令”,以烙铁、皮鞭和绞刑架来处罚他们,这成为英国对待农村进城移民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直到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济贫法》(也称旧《济贫法》),才开始对饥饿的贫民实施救济。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济贫法》的修正案(也称新《济贫法》),正式确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住所和工作的救济制度。新《济贫法》对来自广大农村的失地农民提供了基本生活救济,使他们不至于陷入绝境。

二是采取疏导方式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将短期速效措施与长期稳定政策相结合。短期措施中,有从1795年实行的“斯宾汉姆制度”,对收入水平达不到标准的进城农民,政府予以财政补贴。长期措施中包括为失地“农民工”提供工作岗位,逐步顺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三是为解决“农民工”就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为解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可靠和稳定的制度保障,为政府发挥协调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矛盾的冲突和激化提供了有效途径。1572年出台的法令中明文规定,一定的阶层要按财产比例缴纳“济贫税”。1905年英国通过《失业工人法》,其中规定对失业“农民工”提供再就业措施。英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应把农民工就业上升到法律层次加以解决。

2、韩国

20世纪50年代开始,韩国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加速前进,成为欧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投资地之一。在工业化加速阶段,韩国面向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并没有采取户籍管制措施,在允许“农民工”自由选择职业的同时,也让“农民工”自由迁徙进城定居,从而在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实现了城镇化。由于“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后,他们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能够负担起他们子女在城镇上学费用。经济社会的顺利转型,使韩国成功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

3、日本

日本在二战前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农业人口相对较少。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日本国对产业工人——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均实行终身雇佣制,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建立起亚洲最健全的劳动保障体系,确保进城务工的农民也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并转变为城镇人口,再通过普惠公平的教育体制缩小了城镇原居民和进城农民下一代的差距。

世界经验反复证明,只有消除体制障碍,给进城农民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保持平稳的发展。反之,不公平的发展机遇,不完善的福利保障以及社会歧视心理的长期存在,都会为国家社会的未来埋下巨大的隐忧。

(二)我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策

我国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农民工工作进入了一个重大转折期。对农民工的认识取得重大升华,明确了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为了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快制定研究新形势下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并将这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1、改革的早期阶段

这个阶段,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主要是放开农村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把许多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出现了大量需要向工业和城镇转移的劳动力。改革也带来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带来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为此,国家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转移富余劳动力。到了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已经允许农民到城市开店设坊,务工经商。

2、上世纪90年代

随着外出务工农民规模的扩大,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民工的行政管理。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内的自由流动”,总体上说,公安、劳动等部门开始放宽户籍管理。尽管如此,当时为了防止农民工“盲目流动”,广东一些地方对农民工实行限制政策,如规定春节前不允许招工。农民用工数量比较多的地方,普遍出台了流动人口管理和劳动就业的一些规定,其中不乏一些歧视性政策。

3、进入新世纪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为了保护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国务院陆续发文出台一系列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2003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废除与取消城镇对农民工设置的一切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一致的就业与生活门槛和条件,要求各地应向农民工提供与其他城镇职工同等的就业市场服务。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把农民工群体列入产业工人队伍。

2006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多项政策措施,措施涵盖了8个方面的问题: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农民工劳动管理;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相关公共服务;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等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到中国的时候,不少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促进返乡民工的就业问题成了政府的当务之急。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民工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等6个方面。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4、各地配套措施

按照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办实事、建立机制和创新体制为突破口,突出解决好转移培训、权益维护、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问题,全面推进农民工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迫切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和完善了配套措施及具体办法。比如说,2006年7月,安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2009年2月,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都是从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努力做好就业服务和培训,维护合法权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扶持返乡创业和就业,加强组织领导等几大方面做出工作部署。

在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政策措施后,全国形成了加快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新工作格局。第一,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已经纳入到公共财政的范畴,中央六部门正在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第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受到重视,基本上形成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格局;第三,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工伤、医疗保险工作取得较快进展,养老和失业保险也在积极探索中;第四,农民工的计划生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完善;第五,农民工居住条件正在改善。一些地方还在户籍人口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对农民工由管制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给予市民待遇,逐步做到权利平等。

(二)我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建议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还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自身外出就业和融入城镇的能力。

1、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有些农民工无业可就,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就业结构性矛盾,必须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特别是培养好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

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包括: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维护自身各种权益的能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解决他们情感和心理问题。

针对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资源分配过于分散,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多头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影响到农民工培训的效果等问题,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开展分工合作。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保障,发展改革、教育、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提高企业在加强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企业作为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要求比较明确,是增强培训效果的关键。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和用工实际需要,按照不同行业的要求,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

2、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

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是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

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要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不但要在波及他们的劳资纠纷,工伤事故纠纷中为他们主张权益,解决他们工资偏低、职业病时有发生以及劳动安全危害性大等突出问题。同时要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规范企业经济性裁员。以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城乡接合部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开展打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促进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推动农民工与企业其他职工同工同酬。督促企业改善管理,强化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

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适应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努力构建起适应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养老、公共医疗、住房租购、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以贯彻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为契机,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案例】北京:中小学取消户籍壁垒外地生可免费就近入学

北京市于2010年5月6日起施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五项规章的决定》。1986年制定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80%的规定已不符合现状。北京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规定被废止后,本市和非本市户口学生的区别,将通过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免费和就近入学方面,非本市户口将与本市户口享受一样的待遇。此外还将对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环境和入学条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案例】王成章欲“开胸验肺”,工会介入妥善处理

2002年,农民工王成章来到威远县金鑫能源有限公司从事井下采煤工作。2009年6月,感觉身体不适,胸闷、咳嗽、呼吸困难,9月30日到四川大学华西第四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医院诊断,他的“双肺纹理增多,双肺野散在多发P、S影;气管居中,心影不大,双膈形态正常,肋膈角锐利”。医生建议:患者结合病史,考虑为尘肺可能性大,请做尘肺诊断。10月29日,经四川省疾控

中心诊断,王成章被诊断为“壹期煤工尘肺”。10月30日至11月4日,王成章曾3次去煤矿找老板,结果都无济于事,去找政府也无果。无奈之下,王成章面对工友,站在矿井上大声地说:“公司不管,有关部门不管,我将开胸验肺,将维权路走下去!”

此事经《华西都市报》报道后,引起四川省总工会的高度关注,四川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李登菊要求省总相关部门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依法维护好王成章的合法权益,把工作做好做实。同时,要求四川省各级工会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做好患职工的权益维护,依法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在各级政府和工会的共同努力下,11月17日,对王成章一事进行了现场办公,确认王成章为工伤,当场发放了工伤认定决定书。11月19日,王成章与金鑫公司的代表邹翠英一道走进威远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大门,递交工伤(职业病)致残鉴定申请表,启动工伤理赔鉴定的相关法律程序。在跨进劳动保障局大门前,王成章与邹翠英,分别代表劳资双方的手,冰释前嫌地握在了一起。

3、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

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城镇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与老一代农民工大相径庭,他们对城镇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很多人不愿意退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更何况现代农业发展未必需要那么多农民工再回农村,只要条件允许,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地融入城镇。但是,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忍受城镇居民的偏见的同时,还要受到代表广大城镇居民利益的城镇政府的歧视性对待,这就要求我国的城镇化政策必须尽快做出调整,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扫除制度性障碍。

(1)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

户籍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要求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指明了方向。各地应积极、稳妥地创新、推进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所谓“符合条件”,并不意味着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提出统一要求,而是各地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但应该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基本条件应包括有相对较长的就业年限,有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

和收入,有相对稳定的住所。

【案例】重庆:将重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户籍

2010年7月28日,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就《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作了说明,标志着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也意味着重庆在破解城乡统筹最核心命题上迈出重要一步。此次改革将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

重庆市将在今明两年,将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到2020年,重庆市户籍改革将实现1000万农村人群转户为城镇人口。其中主要针对有条件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是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3年以上的农民工。

【案例】广东:实行积分入户制圆农民工的城市梦

2009年,广东省中山市开始探索外来工积分制入户政策,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010年,广东又先行一步,6月,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全省计划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制入户城镇、融入城镇——农民工积满60分即可申请入户城镇。这项政策的推出,使一大批有技能的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让农民工入户城镇美梦成真。据不完全统计,政策实施到2010年7月底广东省已有万名农民工入户城镇。

有专家指出,积分制的实施不仅仅是千千万万外来工的福音,而且让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户籍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意义重大。而

更大的亮点在于珠三角户籍制的坚冰开始融化,符合积分入户条件的农民工,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也可以随迁。此举为农民工进城解除了后顾之忧。

【案例】上海:为“优秀农民工”落户

2009年2月,上海市公布《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办法》中规定,凡“在本市做出重大贡献并获得相应奖励,可不受持证及参保年限的限制,优先申办本市常住户口”。2009年6月,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政策首批获益者产生,40名在沪务工的优秀农民工获得上海户籍。而这40名农民工都是我国首批“全国优秀农民工”。

2010年6月1日,上海首次开展优秀农民工评选表彰活动,4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从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手中接过了“上海市优秀农民工”的证书。这意味着上海的户籍大门向他们敞开;他们将可以优先申办上海户籍,这也是继2009年上海市为首批“全国优秀农民工”办理直接落户手续之后,“上海户口”第二次为农民工“开口子”。

(2)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

让农民工在城镇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宅,是促进数以亿计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安家落户的基本条件,但是,根据现有条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从青年熬到中年甚至步入老年也很难买得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单元房。要破解这个难题,靠房地产市场是行不通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政府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保障性住房,多渠道多形式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各级政府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尽快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利用城镇改扩建,发展小城镇,建设卫星城等机会,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民工公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置夫妻房,探索建设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提供必须的基本住房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案例】重庆:多个公租房项目开工,农民工可申请公租房

2010年5月22日,重庆市新开工西永片区和华岩片区两个公租房项目,两个项目可解决10万余人住房问题。加上此前开工的鸳鸯片区、大竹林片区公租房项目,重庆已经有4个公租房项目在建。

据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介绍说,纯粹按照收入来划分出租对象并不科学,重庆公租房出租对象主要为“3+1”群体。其中“3”指三大类人群,一是城区原住民中的低收入群体,包括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小于13平方米的情况;二是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有收入,但是没有住房,短时间买不起商品房;三是学校毕业在重庆落户的大学生,短时间内也买不起商品房,

(3)大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

加大对农民工的舆论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引导用工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营造关心、尊重和爱护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农民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贯彻落实修改后的《选举法》有关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的规定,制定相关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逐步提高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大和工会代表大会及企业职代会中的比例,增加其参政议政、权益表达、参与决策管理的渠道和机会。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逐年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模范、高级技工技师以及有其他突出贡献者中的比例。

【案例】广东将首次从外来工中考录50名基层公务员

继产生中国首位外来工人大代表胡晓燕之后,广东即将从珠三角近1600万外来工中考录产生首批基层公务员。2010年9月14日,记者从广东省委组织部获悉,为贯彻落实中央和中组部有关精神,经省委同意,广东省将采取公推公选、公推考录、公开考录3种竞争方式,从工农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基层公务员共400名。其中,将从外来务工人员中考录50名基层公务员。根据已公开的资料,从外来工中招录公务员,这也是全国第一次。

此次考录工作,将于15日至20日在珠三角各市(惠州市龙门县,肇庆市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县不列入珠三角)通过网络或现场接受外来务工人员报名。由广东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统一部署实施,各市、县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报名审核、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录用等工作。

(4)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