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财政学第4章购买支出(上):政府消费作业参考答案

财政学第4章购买支出(上):政府消费作业参考答案

财政学第4章购买支出(上):政府消费作业一、名词解释1、政府消费支出——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而安排的财政支出,又称为社会性消费支出。

政府消费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以及科教文卫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指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权力和管理职能所需的财政支出。

是保证政府职能部门的运行,发挥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控制与协调作用,进而保障国家政权巩固的物质条件。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范围包括三个部分,即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含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和外交支出(含对外援助支出)。

3、国防支出——指国家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而用于陆、海、空军及国防建设的各种费用。

具体来说,国防支出主要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和其他支出。

其中,除民兵建设费外,其他各项支出均属中央预算专用科目。

国防支出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

我国国防支出的各项经费,均由中央军委负责管理。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具体组织实施。

二、简述题1、如何理解行政管理和国防的纯公共产品属性?行政管理是指依法享有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权力的国家组织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有效管理的活动。

国防是指国家制止和抵御外来威胁、攻击、侵害、维护自身利益的安全和持续发展所预先采取的各种防护手段和措施。

行政管理和国防都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即属于典型的纯公共产品。

每一个社会公众都能得到行政管理和国防提供的服务,且不会因为社会成员的增加而改变行政管理和国防服务的数量及成本,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

社会公众只要居住于一国之境内,则难以排斥其享受国家提供的行政管理和国防服务,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国家产生以来,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始终同国家的存在和国家政权的巩固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财政原则(财政学)

第四章 财政原则(财政学)

(二)财政的行政效率原则 1.概念:财政作为分配活动,在收入筹集和支出安 排过程中要保持高效率 2.内容: P85 (1)财政收入的行政效率(征收成本) 2 (2)财政支出的行政效率
三、财政效率原则的实现 (一)财政经济效率原则的实现 1.在市场有效作用的领域保持财政分配的中性 (1)保持税收分配的中性 (2)保持财政支出分配的中性 2. 2.在市场失效的领域要发挥财政的调节作用,弥 补市场失效
思考题: 思考题:p90 第一题了解,掌握2、3、4题 1.简述西方财政原则发展演变的脉络。 2.简述财政公平原则的概念、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3.简述财政效率原则的概念、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4.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协调统一?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协调
一、公平与效率的差异P86-87 二、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关系 (一)统一性 1.公平为效率的实现创造条件 (1)公平可创造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 (2)公平可扩大消费倾向,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3)广义的公平本身是效率原则在分配环节的体现
2.效率为公平的实现创造条件 (1)效率的提高为公平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 (2)效率水平决定公平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方式 (二)对立性 1.过于强调效率原则会拉大收入差距 2. 2.过于强调公平原则会抑制效率
第二节 公平原则
一、公平原则的含义 (一)公平原则的概念(见教材79页) (二)为什么要贯彻公平原则 二、公平原则的内容 (一)横向公平: 即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体现在收入 和支出两个方面 (二)纵向公平: 即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也体现在收 入和支出两个方面
三、公平标准的确定 (一)受益准则 1.概念:根据纳税人从理性及其局限 (1)合理性 (2)局限性 3.受益原则对少数税种的课征是适用的
第四章 财政原则 第一节 财政原则概述

财政学第四章

财政学第四章

• 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基本社会保险项目 辅助社会保险项目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社会救济和社会 福利项目
(二)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①统筹层次不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 度低 ②覆盖面窄,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别 ③国家和集体包揽过多,负担过重,个 人自我保险意识淡薄 ④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困难、监管不力
(三)面临新的挑战 总目标:建立起功能健全、社会化程度 高、有充分资金保证的社会保险体系。 面临的挑战: 1、养老保险 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式--- 部分基金式 补充 以房养老 资料8.ppt
2、开征社会保险税 3、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险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资料9 (四)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中的职 责和投入
(三)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及国际比较 (四)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中国财政支出的“百慕大” 政府包揽过多;机构和人员膨胀;行政管理 费的使用效率低。 资料4.ppt • 国防支出 (一)我国国防政策 (二)我国国防费规模和构成 (三)国际比较
第二节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的经济属性 既属非生产性支出,又具有生产性 • 教育支出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义务教育作为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 高层次教育是具有外部正效应的准公共物品,以 政府提供为主。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结构和效率
我国卫生费用总规模及政府投入规模偏低。 卫生费用投入结构不合理
(三)我国卫生医疗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 加强管理,提高文科卫支出的效益 (一)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 (二)改革和完善文科卫事业单位的财务制 度 (三)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形式 “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 、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

财政学 第四章 政府消费性支出

财政学 第四章 政府消费性支出

• 财政支出扶持文化产业的形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 (1)各级政府直接出资兴办文化产业 • (2)发挥财政支出引导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 • 针对具有一定营收能力的文化产业普遍实施的策略
(四)政府介入医疗卫生领域的原因 1.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不对称性 2.医疗卫生领域的竞争有限性 3.医疗卫生领域的效益外溢性 4.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
广播电影电视 事业费
包括广播电台经费、电视台经费、县广播站经费等
(二)教科文卫支出的分类
• 2.按支出用途划分
人员经费支出:事业单位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 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等
公用经费支出:用于解决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为完 成事业计划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开支,包括公务费、 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等。
24.5
319 515.5
62 592.7
14 096.4
22.5
349 081.4
76 299.9
14 159.2
18.6
413 030.3
89 874.2
15 124.1
16.8
489 300.6
109 247.8
17 601.6
16.1
540 367.4
125 953.0
20 145.9
16.0
(二)进一步整合机构,简政放权
第一,应大力精简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机构、法 规和审批环节,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最大限度 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应合并、调整原有的职能交叉或工作性质相近的 党政机构,建立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各类资源交易 平台,下大力气破解信息孤岛、部门壁垒、条块分割等历 史性难题,真正做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财政学 第四章 财政支出的一般理论

财政学 第四章 财政支出的一般理论

试试财政分类方法: 试试财政分类方法:
公共工程投资支出 价格补贴支出 国家能源 能源储备支出 国家能源储备支出 义务教育经费支出 义务教育经费支出 城市维护支出 城市维护支出
文化教育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行政管理费支出 基本建设投资 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反映对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体现了财 政集中程度、参与GDP分配,以及对宏观经济 调控能力等多方面特征。 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1.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 2.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二、按经济性质分类 经济性质分类
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与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其 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全部财政 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的含义。购买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有 直接影响,政府安排购买性支出,主要执行资源 配置职能。 转移性支出的含义。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国民收 入分配,政府安排转移性支出,主要执行收入分 配职能。
经济发展阶段论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社 会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环境卫生、法律与秩序、 健康与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并因此在社会总投 资中占有较高比重。 在发展中期,政府由先行投资者转向对私人投资 补充,虽然绝对数量仍在增加,但是相对比例开 始下降。 在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会由基础设施 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福利与保障方面,这方面 支出的增长速度将会大大超过其他方面的支出增 速度,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要适应经济体制改 革、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教育、医疗、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乡差距 地区差距 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

财政学第四章第1节 国家预算

财政学第四章第1节  国家预算

例提留,年初不规定具体用途,等到需要紧 急用款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批,方可动用。
5.对预算执行的检查、监督与分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中央和地方预 算、决算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 本级和下级政府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预算、决算进 行监督。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事项组织调查。



财政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中央预算草案后的 30日内批复中央各部门预算。 中央各部门在财政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15日内, 批复所属各单位的预算。 在财政经济委员会会议进行初步审查、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会议进行审查时,财政部要派有关负责人到 会,对预算草案作出解释。
(三)政府预算的执行
1.政府预算的执行的重要地位 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重要环节。 收入入库、支出拨付以及预算调整都必须按照法律和 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
4.政府预算执行中的调整与平衡 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的一项重要程序。 预算调整,必须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 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科目经费流用: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不同 科目间需要调整使用的,必须按财政部的规定报经 批准。
预备费:各级政府按照预算支总额的一定比
各级政府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二次向本级人民代
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各级政府监督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下级政府应当 定期向上一级政府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所 属各单位预算的执行;并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 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级政 府的预算执行、决算实行审计监督。

财政学第四章经常性支出

财政学第四章经常性支出
目》功能分类中的三类科目: (1) 一般公共服务; (2) 公共安全;(3)外交。 按费用要素区分,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 公用经费两大类。
第四章 经常性支出
4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1)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有所不同。 (2)行政管理既然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行政管理支
第四章 经常性支出
第一节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第二节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第三节 社会保险支出
第四章 经常性支出
1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第四章 经常性支出
2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
•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是一种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投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0.047144 0.061465 0.085349 0.134441 0.122249 0.123834 0.136626 0.146338 0.146041 0.149326 0.147164 0.148198 0.153219 0.17425 0.185821 0.185974 0.190315 0.193843 0.191933 0.187297
14.99
13.57 12.01 10.44 10.06 10.08 9.81
215.28
240.72 250.94 269.4 309.58 333.83 355.76

邓子基财政学详细讲义第四章 财政支出

邓子基财政学详细讲义第四章 财政支出

第二篇财政支出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本章知识点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有关财政支出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分类以及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出了财政支出的范围要取决于政府的职能范围,从而明确了财政支出的范围。

在基本分类的介绍中,着重强调了按经济性质分类的重要经济分析意义。

学习目标:了解财政支出的性质、分类与原则,着重领会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重要经济分析意义。

掌握财政支出的范围以及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应用政府职能范围的界定原则来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范围。

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内容提要:本节首先分析了财政支出的属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财政支出的范围要取决于政府的职能范围,而政府职能则又与市场失效联系在一起;最后介绍了财政支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财政支出的属性(一)财政支出的定义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的耗费。

(二)财政支出具有重要地位财政支出是政府的重要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一方面,财政支出直接构成和影响社会总需求,因而调节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达到调控社会总供需关系的目标;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的确立与调整,则对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动,对国家职能的履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三)对财政支出性质的理解劳动是否创造了一定的物质产品或为人们提供的服务是否直接与物质生产过程相联系,并且其费用是否计入成本;二是劳动是否创造了剩余价值,是创造了收入还是消耗了收人。

二、财政支出的范围财政支出的目的是满足政府执行其职能的需要,因此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了财政支出的范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必须限定在市场失灵领域,从而决定了财政支出的范围也只限于市场失灵领域。

但是如果政府越过了市场失灵领域,就会出现“政府失效”“政府失效”:如果政府职能范围越过市场失效这一领域,进入市场机制能有效运转的领域,就有可能出现另一种失效:政府失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财政支出总论政府把钱都花到哪儿去了?第一节财政支出规模•一、财政支出的内涵与外延(一)财政支出的内涵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财政支出是政府职能和政策的最直接反映。

2、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

(二)财政支出的外延1、预算内支出。

即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2、预算外支出。

即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指标1、绝对指标: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1)在现实中,各国政府对财政支出的统计一般都仅限于政府的预算支出。

(2)一般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而财政支出的核算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即以财政资金是否付出作为财政支出是否实现的标准。

(3)为避免重复计算,各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不列入财政支出计算范围。

转移支出不计算在内•上级政府支出8000万,其中有2000万下拨给下级政府•下级政府支出5000万,其中有1000万上解给上级政府•总的财政支出=(8000万-2000万)+(5000万-1000万)2、相对指标•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支出率)或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率。

3、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比较。

绝对指标比较直观,而且它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

但由于它不能反映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因此,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人们通常更注重相对指标。

财政支出的相对指标是判断政府规模大小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介入程度的一个重要(但不是唯一)指标。

二、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一) 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二) 经济发展阶段论(三) 梯度渐进增长论(四)公共选择增长论瓦格纳这一思想可以用图4-1 表示(一) 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1、瓦格纳的解释•维持性支出:–工业化-市场扩张-市场管理–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日益加强,使社会摩擦或社会冲突加剧•经济性支出:–工业化-外部性-政府干预•社会性支出:–工业化-收入提高-需求的收入弹性2、瓦格纳法则还存在三个问题•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相对规模更有意义•连续性还是阶段性?–适用于工业化时期还是长期趋势•需求决定与供给决定?–瓦格纳只是从需求的角度作了一定的分析,有没有其他原因(二) 经济发展阶段论布登布洛克动力(托马斯·曼)罗斯托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一国工业化初期4、成熟阶段:经济中已经吸收了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了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5、高消费阶段:汽车工业是主导部门6、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发展、环境问题备受关注、黑人问题——充分公民权利教育、卫生、住宅建筑、社会福利(二)经济发展阶段论•每个阶段出现的新的支出需求:–早期: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性支出–中期: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和公共消费–成熟:社会性支出和转移支出–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经济发展阶段论主要侧重于支出结构(四)公共选择增长论•选民:–―财政幻觉‖:投票人不能充分理解政府支出增长时税收的真正含义,从而将选票投给实行高支出政策的候选人。

•政党、利益集团:–选票最大化-投票交易-预算最大化•官僚:–权力最大化-―委托-代理‖—信息优势与激励不足三、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一)需求因素1. 公共商品收入弹性较高,价格弹性较低。

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地方公共品的弹性,资料来源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2. 对公共商品的偏好(1)人口因素。

人口规模——卫生防疫、环境保护人口结构——城乡比例、养老、义务教育人口流动——治安、交通、城市环境(2 )技术进步因素:双刃剑–要求更多更好的公共品–排他技术进步缩小公共品的范围–草场上的铁丝网(3 )公共选择的过程:如互投赞成票(二) 供给因素1、服务环境2、公共商品的质量需求的增长有两层含义:(1)愿意在同一价格上购买更多的产品;(2)相同需求数量上要求产品质量提高投入越多,质量越高?——西南联大3、相对价格效应:鲍莫尔(英)•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部门的成本相对于私人部门的成本更高。

•部门的划分:劳动是否是最终产品–进步部门:物质生产部门–非进步部门:劳务服务部门•不同的技术进步率、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增幅•劳动力市场均衡使非进步部门工资率提高,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单位产出劳动成本更大。

第二节财政支出结构一、按政府职能分类•政府职能包括三个方面:–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社会性支出•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分析政府职能的变化。

按政府职能分类•维持性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公共安全和宪法秩序的支出。

•经济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保持经济稳定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

•社会性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

图4-4 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二、按支出是否获得等价补偿分类•购买支出(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

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

•这种分类,有助于分析政府支出的经济影响。

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挤出效应与拉动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三、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1、国防支出2、国家管理支出3、科研、教育、文化、卫生支出4、社会保障支出5、经济建设支出6、债务支出四、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1、一般利益支出:如国防、行政管理支出2、特殊利益支出:如文教支出、经济建设投资各种分类方法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的支出结构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一、财政支出效益的概念及评估方法二、成本-收益计量范围三、收益与成本的估价四、贴现率的选择五、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规则六、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其他方法一、财政支出效益的概念及评估方法效益,是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后获得的净收益,或者说是―所费‖与―所得‖的比例。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一定的财政支出所获得的净收益。

如何评价财政支出效益?成本—收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投入与实现的收益进行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投资者更直观地了解自身投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其计算公式是上式中:Bi :项目i的净收益现值;:t年从该项目中得到的收益;:t年该项目变动成本;1/(1+r)t:利率水平在r时的贴现因子;n:该项目的使用寿命;:投入项目i的初始固定成本。

对公共部门来说,在按上述公式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面临的主要题是:1. 公共部门的成本收益包括哪些范围?2. 公共部门的成本收益按什么价格标准核算?3. 如何选择贴现率?4. 如何考虑未来风险与不确定性?对公共部门来说,在按上述公式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 公共部门的成本收益包括哪些范围?2. 公共部门的成本收益按什么价格标准核算?3. 如何选择贴现率?4. 如何考虑未来风险与不确定性?二、成本-收益计量范围(一) 实际的与货币的成本收益(二) 直接的与间接的成本收益(三) 有形与无形的成本收益(四) 中间与最终的成本收益(五) 内部与外部的成本收益三、收益与成本的估价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效率标准为基础的,因此理想的价格应该是帕累托均衡价格(即效率价格)。

如果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就应采用市场价格来计算成本收益;如果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就应根据市场价格计算出影子价格,并据此计算成本收益。

影子价格(shadow price),就是依据市场价格计算的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配置时的价格。

显然,影子价格反映的是社会机会成本。

四、贴现率的选择(一) 贴现率的选择方法在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上,市场利率就是效率利率。

但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不存在,现行的市场利率也不只一个,因此通常不能简单地选用市场利率作为贴现率。

对公共投资贴现率的选择,经济学家主要有两种思路:1. 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方法。

2. 社会时间偏好率方法。

(二) 市场利率的调整主要因为:1. 个人对未来的折现通常是不正确的。

2. 代际消费关系。

3. 政府支出的筹资方式。

4.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投资的高回报率可能是垄断定价的结果;而反映社会时间偏好的市场利率还可能取决于最初的收入分配。

5. 市场利率中包括风险回报,它反映了人们对风险的厌恶程度。

五、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规则(一) 不确定性的类型1. 虽然不知道结果的确定形式,但决策者仍然知道未来结果的可能性。

2. 未来的结果可能不知道,但未来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结果却可以知道。

(二) 不确定性结果的判断方法1. 计算结果的期望值。

2. 敏感性分析法。

3. 平均概率估算法。

4. 风险最小化标准。

5. 遗憾最小化标准。

六、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其他方法(一)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财政支出评价中的局限性1. 成本—收益分析在目标设定上的问题。

2.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难以准确界定成本收益的范围。

3. 成本—收益分析在实施中存在的限制。

(二) 财政支出效果评价的其他方法1. 计划—规划—预算制度。

2. 成本—效率分析。

本章结束1. 计算结果的期望值2. 敏感性分析法如果对可能的结果所知不多,或结果分布的范围有限以及对概率也知道不多,通常采用敏感性分析。

即对未来结果采取最悲观、最乐观和位于中等水平的估计,计算各项目净收益的现值与影响目标期望值的各因素之间的敏感度。

3. 平均概率估算法如果各种未来结果的可能性根本不能知道,那么就以相等的可能性来估算其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对公共项目排队4. 风险最小化标准如果决策者是厌恶风险的,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这种方法是把决策失误可能产生的损失列出来,然后以损失最小化的项目为决策项目。

5. 遗憾最小化标准如果决策者既厌恶风险,又不想放弃可能的机会,可采用这种方法。

它是计算每一种错误决定的机会成本,以机会成本之和最低的方案为最佳。

错误决定的机会成本就是,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A、B、C),每一方案的收益与各方案中收益最大值之间的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