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重点句子赏析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全文及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以一种轻柔、舒缓的语调,营造出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

“轻轻”一词反复出现,不仅强调了动作的轻柔,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舍和眷恋。

而“作别西天的云彩”则将离别之情与西天的美丽云彩联系在一起,给人以一种诗意的美感。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这里的深深眷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地写出了金柳的美丽和婀娜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景的喜爱之情。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美的冲击力,让诗人的内心无法平静。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生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诗人表示自己甘愿做一条水草,融入到康河的柔波之中,体现了他对康桥的热爱和渴望与之融为一体的情感。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一潭清泉在诗人眼中如天上的彩虹般美丽,而彩虹般的梦则象征着诗人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和留下的珍贵回忆。

然而,这些梦如今已被揉碎在浮藻间,暗示着美好时光的消逝和难以挽回。

《再别康桥》的赏析

《再别康桥》的赏析

《再别康桥》的赏析《再别康桥》的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的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的赏析篇1《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再别康桥》原文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再别康桥》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感触。

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再别康桥》给我们的第一个触动,是该诗的标题。

再别的意思是曾经告别了一次,这是第二次告别。

既然是第二次告别,之前就必然有一个再来的动作。

为什么再来呢?根据诗中内容的提示,是为寻梦。

既然寻找到了梦想,为何要再别呢?这就是诗歌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组成一个情节,而首节与尾节的有变化的重复组织成一个环形结构,意味着这一过程可能再次重复,但每一次重复又会有变化。

来自就是说,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轮回,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再别康桥》的因果是一种循环的因果结构,寻找的原因是曾经的告别,寻找的结果是再次告别,再别的结果是为了下一次寻找,所以再别就是下一次寻找的因。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歌结尾的时候,诗人说要不带走一片云彩,原来,把云彩留在西天,就是为了下一次寻找。

为什么人会陷入这样一种永恒的循环圈呢?免费论文下载大概解释是人总是不满足于已有,要追求生命的变化性和丰富性。

即使生活于理想化的康桥,也是不满足的。

诗歌写了康桥令人留恋驻足的特征: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既然甘心,为何还是要走?因为纯粹的美与自由并不能给人的生命以丰富性。

夏虫也为我沉默,教你如何写论文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既然满载星辉而归,放歌又是如此快乐,为何又要沉默?因为沉默意味着思考,思考意味着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不能在此独享快乐,人不能过早进入天堂,而是要去经历尘世的苦难。

尘世的苦难与天堂的快乐对人而言都是必须的。

这样,《再别康桥》就给人的生命一种辩证的解释。

寻找是肯定,告别是否定。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再别康桥》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再别康桥全文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再别康桥原文各段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各段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各段解析《再别康桥》是中国先到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它是作者第三次造访康桥后所作。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再别康桥原文解析,一起来看看吧!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 “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 “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 “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康桥性灵”滋养的结果。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再别康桥赏析,以供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赏析一《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赏析二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国。

本来是准备去那里拜剑桥大学的罗素为师。

但他到了英国才知道罗素已不在英国,而到中国讲学去了。

而且,罗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剑桥大学除名。

后来,徐志摩经英国作家狄更生介绍,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读书。

此间,徐志摩认识了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他开始苦苦追求这位美貌年轻的才女。

为此,徐志摩解除了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

但不幸的是,后来的林徽因还是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结成了婚姻。

于是,一首《再别康桥》,把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重点句子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很美的现代诗,为此语文教学分析频道小编为您搜集了再别康桥重点句子赏析,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帮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轻轻的来,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来时的那种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诗人轻轻的走,也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离开时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不舍,深怕打搅了曾经久居的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这淡雅才来得绵长;弥淡愈深、愈绵长,正是深情的哲理。

因为淡,因为不忍,所以,诗人时时处处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导放流着内心的激情;可是,却时不时又流露出那么一点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却在此时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阳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时也成了诗人心头激情澎湃的由头。

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观的,是仅仅可观的;而新娘,却是激情澎湃的,是温润可感的,可触可摸可激情拥抱的。

在这里,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暗喻修辞,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轻轻、悄悄、沉默背后的那种激情和热烈,体会到了深藏
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诗人的心头,对康河的眷恋永远是深情款款的,
是柔情蜜意的。

因此,对康河来说,其波是柔的,其泥
是软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荇,伴着这柔波软泥的自然也是柔软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让
我们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在这里无论是物性还是情意,
都是和全诗和谐统一的。

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既
是承载着诗人情意的柔情万种的,又是生气勃勃的灵动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摇,如此柔情万种而又机敏灵
动的精灵,怎教人不迷恋,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条水草呢?更何况,她生长在诗人时时眷念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的梦。

眼神柔柔地触摸着康桥康河边的一切,看过了金柳,觅过了青荇,眼神不经意中,又触碰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哪里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艳影,
油油招摇的水草,康河岂是污浊;轻轻悄悄的来,轻轻悄悄的走,哪里容得这康河之情半点污浊?可诗人偏要说这
一潭不是清泉,哦,原来,诗人看到了点点散缀的浮藻,由此诗人又仿佛看到了在康河边往昔的点滴,仿若这往
昔的点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这浮藻。

于是,自然的,这
一个清字就无法容纳进这丰富的蕴含,要知道,太清了
就无需沉淀;而生活的意蕴、诗人对康河的眷恋,却是需要吟味、沉淀一辈子的,就如那彩虹,虽是短暂的,但
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丽和魅力。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彩虹似的梦,即将随着雨过已久而消散,不舍,于
是也就想着去追寻;这熟悉的康河康桥,即将别离而去,眷念,对往昔的眷念,于是也少不了去追寻!寻梦?自然
要寻的。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可是,绵长
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里有青草更青处呢?在诗人的眼里,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不都是那么美好的么?果不其然,诗人要寻的哪里是什么青草更青处啊,他要做的
仅仅是慢溯的过程,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中对康河畔往
昔的回味。

慢溯,慢溯,直至诗人的小船载满了星辉;可即使是满载着星辉,诗人依然在星辉的斑斓中看到在康
河边往昔的生活的斑斓多姿,于是,诗人由衷地想放歌,讴歌康河以及康河边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往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没有节制的诗情,自然会让诗歌显得毫不含蓄蕴藉;没有因理智而节制的情意,也自然会让人感受到他的肤浅。

果然,像徐志摩这样才情兼备的诗人,岂容得他的
诗歌的直白,岂容得他对康桥的情思的肤浅呢?于是,诗人没有放歌。

殊不知,正是这悄悄、沉默方显得高妙和
深沉来。

显然,诗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当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润着诗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虫和康桥在启迪着诗人,今晚最好的别离是沉默、是
悄悄。

诗人的深沉、淡雅、而颇有哲性的才情和气质,
正是康河给予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的,该别离了。

放歌,无疑是对康桥的打搅、甚
至亵渎;就是再多停伫片刻,也是对康桥的大不敬。

于是,再回环照应到诗句的开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
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康河的云彩,
让人眷恋,却容不得人亵玩,哪怕是曾经凝视过她千百
遍的如我般的学子。

于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
云彩。

康河的云彩,永远只能属于诗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永远只沉淀在诗人深挚绵长的记忆中。

另:诗人在数年
之后,来到康桥,依然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他心中对康桥
永远不能淡忘的情怀,即使是再别!全诗的感情基调:轻轻的、悄悄的,淡柔而绵长深挚的,有节制的,但时不时又激情喷薄的。

全诗的修辞手法也要注意一下:比如两个暗喻。

诗人为什么要轻轻的、悄悄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沉默,这难道反映诗人对康桥的感情的不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它们反映出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呢?抒情,离不开艺术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