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赏析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歌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景物描绘、语言艺术、节奏韵律和创作背景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情感表达《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诗人通过离别康桥这一场景,表达了对母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时而轻快、时而低沉,但始终都围绕着对康桥的深情。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起伏,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二、景物描绘《再别康桥》的景物描绘十分优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营造出康桥独特的美景。

从“轻轻的我走了”到“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河畔的金柳”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些景物描绘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三、语言艺术《再别康桥》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

诗人运用了优美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诗歌的语言既简练又生动。

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节奏韵律《再别康桥》的节奏韵律十分和谐。

诗人通过运用平仄、韵脚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十分鲜明。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加优美。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创作背景《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徐志摩对英国剑桥大学的怀念之情。

徐志摩曾在这所大学学习,并对这里的景色和氛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他再次来到这里,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欢迎阅读!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1】《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再别康桥原文及作品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及作品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及作品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

《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篇一:《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恋人分别时的深情感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不舍之情,也表现了对时间、对爱情、对生命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语言审美的角度对《再别康桥》进行赏析。

一、简洁明了的语言《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

诗中的用语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华丽、繁琐的词语,而是采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以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例如:“红雨初收,柳暗花明”,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红雨”和“柳暗花明”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见所感的景象。

又如:“轻轻挥别,漫漫长夜”,这句话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份深情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沉重和不舍。

二、细腻的情感表达《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充满了诗人对恋人的深情思念和不舍之情。

诗中的语句充满了诗意和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例如:“你走之后,雨打在我的脸上,我感到了寂寞”,这句话通过描写雨水拍打在脸上的感觉,表现了诗人对恋人离开的悲伤和不舍。

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句话通过描写花瓣飘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三、意境的构建《再别康桥》的意境构建非常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离别的场景,营造出了一种深情、伤感的氛围。

例如:“康桥,如一朵盛开的花朵,静静地躺在河水的怀抱中”,这句话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

又如:“斜阳照墟落,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话通过描绘夕阳西下、流水人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细腻,意境构建出色,这些都是这首诗歌所具有的语言审美特点。

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篇二:《再别康桥》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爱情诗歌之一。

爱从空中飘过——《再别康桥》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爱从空中飘过——《再别康桥》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爱从空中飘过——《再别康桥》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是他赴英留学时期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对离别的痛苦。

在诗中,徐志摩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抒情的语言,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让读者不禁感叹爱从空中飘过的美好和无奈。

在这篇赏析中,我们将通过对《再别康桥》的解读和分析,探讨诗歌背景、内容以及情感表达,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经典之作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同时,也会分享个人对这首诗所感悟和对读者的启示,希望能够引发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欣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再别康桥》的赏析:1. 诗歌背景: 首先介绍作者和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作品特点,以及《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内容解读: 对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逐行解读,包括诗歌的文字表达和意象描绘,分析作者用词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

3. 情感表达: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包括作者的思念和眷恋之情,以及作品所传递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以上解读和分析,读者将更深入地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感受到其中流露出的深情和离愁。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赏析,探讨爱与离别的主题。

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内容和情感表达,揭示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感悟到爱情的深刻意义。

同时,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唤起读者对于爱与离别的思考,引发内心深处对于爱情和人生的共鸣,启示读者珍惜眼前人,珍爱当下。

2.正文2.1 诗歌背景《再别康桥》是由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徐志摩所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徐志摩在上海圆明园中写下了这首诗,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他身处离别的痛苦中,深深怀念远在英国剑桥的妻子陆小曼。

徐志摩将自己的爱情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执着的爱意。

在作品中,徐志摩以“康桥”为背景,这里是指英国剑桥大学的一座桥梁,象征着知识与思想的交流。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文原文通用9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文原文通用9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文原文通用9篇《再别康桥》精华鉴赏篇一《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

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

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

“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

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

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

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

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的诗单纯、轻盈、柔婉而又深含忧郁之情。

他善于将气氛、情感和景象融为一体,写梦幻般的景象的同时也充溢着一种梦幻般的情调。

而且情绪回环反复,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

《再别康桥)读起来特别舒缓、悦耳,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篇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十一月六日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品中文笔细腻,意境优美,技巧高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再别康桥》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语言凝练、审美范围宽广和意境动人等特点,读罢给人以深刻美好的情感体悟。

并且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本文试着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脉络,在感受词语运用和情感流露之美好的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徐志摩及《再别康桥》概述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笔名云中鹤等,在1921年赶赴英国留学,并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徐志摩深受唯美派诗人和欧美浪漫主义熏陶,对其当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别康桥》就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歌创作于1928年,诗歌中的“康桥”即为剑桥大学校址,诗人在1920年至1922年间在剑桥大学游学,并且诗人视这一时期为其人生的转折点,正如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表述的那样,在诗人24岁之前,诗人对诸如相对论和民约论等著作的兴趣远远大于诗歌。

而在游学期间,康桥的水打动了诗人,唤醒了诗人的诗歌灵性,将他带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

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的时候,思绪荡漾,感慨万千,在归途中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创作了这首《再别康桥》。

很多人认为徐志摩具有鲜明的“康桥情结”,并将其渗透至自己的创作之中。

2、《再别康桥》赏析2.1细化各节内容,感受词句的优美《再别康桥》整首诗共七节,主要线索为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情感变化,通过康桥的景物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以此表达内心的不舍之情。

在第一节中,诗人连续运用了三个“轻轻的”,为读者营造了缥缈轻盈的意境,并且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故地重游,由独自一人离去的事实,进而增强了离别的悲伤之感,给读者创造了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再别康桥 赏析

再别康桥 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引言《再别康桥》是现代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歌,于1928年发表。

这首诗作被广泛传诵,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再别康桥》进行全面的赏析,从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主题《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离别康桥之际所写,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以及离别的悲痛之情。

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诗人将离别的痛苦和对美好过去的追忆融入诗歌之中。

诗人通过康桥与自己的关系,写出了追逐爱情和梦想、追求自由与美好的人生主题。

二、结构分析《再别康桥》共有四个六行体,每一行的音节分布为4-3-4-3-7-5。

整首诗以典型的押韵方式呈现,采用了ABABCC的押韵结构。

这种结构既使整体结构紧凑有力,又增加了韵律的美感。

此外,每一个六行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逐渐表达出离别的情感,整首诗通过四个片段将诗人的情感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语言运用1.比喻与象征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象征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寓意和深意。

例如,将自己与“康桥”相比,表示自己的自由与不拘束;将康桥比作“加拉帕戈斯海上的骆驼”,寓意离别后面临艰苦和困难的旅程。

这些比喻和象征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更加深邃的内涵与情感。

2.对比与对偶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对比与对偶的手法,以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例如,诗中将“将来山长水远”与“昨夜西风凋碧树”进行对比,表达了离别前的有限与离别后的无限的强烈对比。

3.重复与叠加徐志摩巧妙地运用了重复与叠加的手法,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例如,在第二至三六行体的结尾处,出现了“我……第一次”的重复,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也凸显了离别的痛苦之情。

四、情感抒发《再别康桥》运用了诗人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情感来表达离别的悲伤和追忆的痛苦。

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怀念和眷恋之情。

这种情感抒发使诗歌不仅仅是对康桥的离别,更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祭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简单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情绪。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秀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之后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齐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到达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能够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赏析(四)《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述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

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以前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转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

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

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

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

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能够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赏析(七)《再别康桥》的音乐之美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

新月诗派的前身是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创设的新月社,之后因为徐志摩等一大批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的加入,最终构成了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以严格的格律著称,所以又称格律诗派。

在新月诗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闻一多在理论方面带给了较多的帮忙,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徐志摩对闻一多的这种理论相当的推崇,并力行实践。

《再别康桥》就充分的体现了“三美”主张,尤其是那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极富音乐美,也很有感染力。

这首诗一开篇,就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气息悠悠绵长,音节抑扬顿挫,旋律轻灵明快,充分体现了格律的特点。

全诗分为七节,开头几句除了应有的变化之外,几乎没什么不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

这七节诗,每节又分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在韵格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加上徐志摩很善于叠字的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整首诗就犹如一首美妙的小曲,极富音乐感染力。

记得胡适以前说过《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学,梦想着要做一个理想中的政治家,只可惜最后事与愿违。

庆幸的是,他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名人名流,并与他们有着深入的交流。

1920年,徐志摩因追随大哲学家罗素而从美国来到康桥,从此开始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康桥之旅。

在那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一天和老师一齐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

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林徽因,,遇到了他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女人。

他和她一见钟情,无法自拔。

徐志摩是林徽因第一个爱上的男人。

徐志摩虽已结婚,但同样是第一次爱上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女人。

才子佳人,情定康桥,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倾城之恋,成为了康桥永久的佳话。

同时,也使得因包办婚姻给徐志摩带来的痛苦和束缚变得烟消云散。

在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快乐,最为充实的日子,也是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折点的时期。

因此,从某种好处上来说,康桥是他人生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条在他心目中最秀丽的康河,就像母亲河一样,给了他最美的印象,也是他写作的灵感源泉。

徐志摩对康桥有种特殊的感情,有种特殊的爱。

这种感情,这种爱,我们能够称之为康桥情结。

这种情结对他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康桥,徐志摩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学习,理解着康桥文化的洗礼,还能够在与罗素、狄更斯、曼斯菲尔德等名士的交往中,汲取自己的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康桥的那绝美的风景也洗涤了徐志摩的心灵,让他的心更加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灵魂。

他把大自然的美,以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到写作当中去,最终,构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丰富,语言轻灵,追求自然美,音乐美的写作风格。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一共有三次康桥之旅,第一次是求学之旅,时间最长,经历也最丰富,也是他最快乐之旅。

第二次时间最短,犹如惊鸿掠影,除了写下《我所值得的康桥》之外,没有值得纪念的地方。

而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却是他的失意之旅,寻求安慰之旅。

那时的徐志摩,经历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正是人生最时的时候。

这一次归来后,他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从此,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他再也没有去过康桥。

再也没有见过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他挥一挥衣袖,作别了西天的云彩,作别了梦里的康桥。

再别康桥赏析(十一)《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我轻轻的招手,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至第6节,描述诗人在康河那河畔的金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是夕阳中的新娘;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次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学时期,那时候语文不好,对这些文学诗歌也没有什么兴趣,更谈不上能对文学有什么独到见解了,虽然老师那时对这首诗讲解了很多,但至今已经没有印象。

今日重读他的《再别康桥》,倒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因为大学后从事了计算机专业,本身读的书也不多,文学素养也不高,对于文学作品更是形如陌生人一般了,所以上网搜集了一些《再别康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

此诗是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创作的,我没有出国经历,甚至出省的经历也比较少,所以看到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共鸣。

之后转而一想,我此刻已是大三的学生了,还有一年就要离开晓庄,尽管今后的生活可能还在南京周围,但如果真的离开了,或许也会千思万绪涌上心头,万般不舍吧。

再回到这首诗上,细细分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中诗人的动作都是以“轻轻的”来形容,显得节奏舒缓轻盈,感觉还带着一些缠绵眷恋,同时怀着不舍和淡淡的忧伤。

诗人轻轻的来,让人感觉到诗人来康桥时的绵绵情意,诗人轻轻的走,也让人体会到诗人离开他思念的康桥时的深深不舍。

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是真挚而隽永的,他以前说过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完美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