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眼图
通信原理课程教案实验四数字同步及眼图

实验四数字同步及眼图实验(理论课:教材第13章P404)实验内容1.位定时、位同步提取实验2.信码再生实验3.眼图观察及分析实验4.仿真眼图观察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过程。
2.熟悉位定时产生与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3.学会观察眼图及其分析方法。
二、实验电路工作原理(一)、眼图概念一个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尽管经过十分精心的设计,但要使其传输特性完全符合理想情况是不可能的。
码间干扰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码间干扰问题与信道特性、发送滤波器、接受滤波器特性等因素有关。
因而计算由于这些因素所引起的误码率就十分困难,尤其是在信道特性不能完全确知的情况下,甚至得不到一种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
在码间干扰和噪声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系统性能的定量分析,就是想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都是十分繁杂的。
那么,怎样来衡量整个系统的传输质量呢? 眼图,就是一种可以直观地、方便地估价系统性能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一个示波器接在接受滤波器的输出端,然后调整示波器水平扫描周期,使其与接受码元的周期同步。
这时就可以从示波器显示的图形上,观察出码间干扰和噪声的影响,从而估计出系统性能的优劣程度。
所谓眼图是指示波器显示的这种图像。
干扰和失真所产生的传输畸变,可以在眼图上清楚地显示出来。
因为对于二进制信号波形,它很像一只人的眼睛而得名。
如图4-3所示。
(二)、同步信号的作用与电路工作原理数字通信系统能否有效地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发端和收端正确地同步。
同步的不良将会导致通信质量的下降,甚至完全不能工作。
通常有三种同步方式:即载波同步、位同步和群同步。
在本实验中主要位同步。
实现位同步的方法有多种,但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外同步法。
另一类是自同步法。
所谓外同步法,就是在发端除了要发送有用的数字信息外,还要专门传送位同步信号,到了接收端得用窄带滤波器或锁相环进行滤波提取出该信号作为位同步之用。
所谓自同步法,就是在发端并不专门向收端发送位同步信号,而收端所需要的位同步信号是设法从接收信号中或从解调后的数字基带信号中提取出来。
通信原理实验(1-8)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学号:201416416姓名:李瑞鹏实验一 带通信道模拟及眼图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眼图与信噪比、码间干扰之间的关系及其实际意义;2、 掌握眼图观测的方法并记录研究。
二、实验器材1、 主控&信号源、9号、13号、17号模块 各一块2、 双踪示波器 一台3、 连接线 若干三、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框图带通信道模拟框图2、实验原理框图带通信道是将直接调制的PSK 信号和经过升余弦滤波后调制的PSK 信号送入带通信道,比较两种状况的眼图。
然后,改变带通信道的带宽重复观测。
四、实验步骤概述:该项目是通过分别改变噪声幅度和带通信道频率范围,观测信道的眼图输出变化情况,了解和分析信道输出原因.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2PSK 调制信号加升余弦滤波的带通信道模拟【250KHz~262KHz带通信道】。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PN15为8K。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以CLK时钟信号为触发源对比观测LPF-BPSK观测点,观察输出眼图波形。
(2)调节17号板W1噪声幅度调节,调节噪声幅度,观察眼图波形变化。
17号模块测试点TP4可以观察添加的白噪声。
(3)在主控菜单中改变带通信道频率范围,观察输出眼图变化,并分析原因。
五、实验报告1、完成实验并思考实验中提出来的问题。
2、分析实验电路工作原理,简述其工作过程。
3、整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各点波形。
实验二HDB3码型变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特征和作用。
2、掌握HDB3码的编译规则。
3、了解滤波法位同步在的码变换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1、主控&信号源、2号、8号、13号模块各一块2、双踪示波器一台3、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HDB3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HDB3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我们知道AMI编码规则是遇到0输出0,遇到1则交替输出+1和-1。
而HDB3编码由于需要插入破坏位B,因此,在编码时需要缓存3bit的数据。
通信原理中眼图的应用

通信原理中眼图的应用什么是眼图眼图是通信原理中用于评估和分析数字信号质量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对数字信号的采样和显示,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示信号的稳定性和失真情况。
眼图通常用于分析和判断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和调试。
眼图的生成过程1.信号采样:在生成眼图之前,需要对数字信号进行采样。
采样过程中,根据信号的时钟信号来确定采样时机,通常使用快速采样仪来进行高速、精确的采样。
2.信号显示:采样后的信号会通过一个显示设备进行展示。
在传统的眼图中,信号通常会被划分为许多由采样点组成的窗口,然后通过展示这些窗口来形成眼图。
现代的眼图仪器一般都具备高分辨率的显示屏,可以直接以高质量的图像形式呈现眼图。
3.眼图优化:在生成眼图之后,可能需要对眼图进行一定的优化。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采样时机、增加采样点数等方式来改善眼图的质量。
这样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眼图中的细节,有助于对信号质量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眼图的应用眼图作为一种直观的信号展示方式,在通信原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信号质量评估眼图可以直观地显示信号的稳定性和失真情况。
通过对眼图的观察可以判断信号是否存在幅度失真、时钟抖动、时序偏移等问题,评估信号的质量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这对于设计和优化数字通信系统至关重要。
2. 噪声分析眼图可以帮助分析信号受到的噪声干扰情况。
通过观察眼图的展开,可以判断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噪声的影响程度,进而进行噪声的分析和统计。
这对于优化传输链路、提高传输性能非常有帮助。
3. 时钟同步评估眼图中的时钟信号是通过采样时机生成的,所以眼图展示的时钟信息非常直观和准确。
通过眼图可以观察时钟信号的稳定性和抖动情况,进而评估时钟同步的精度和可靠性。
对于需要精确时序的通信系统,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4. 相位偏差分析眼图中的时钟信息还可以用于分析信号的相位偏移情况。
通过观察眼图中的相位偏移,可以评估信号传输中的相位稳定性和补偿需求。
眼图观测实验 光纤通信_实验5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光纤通信实验名称:实验5 眼图观测实验姓名:班级:学号:实验时间:指导教师:得分: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眼图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2、掌握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眼图观测方法。
二、实验内容1、观测数字光纤传输系统中的眼图张开和闭合效果。
2、记录眼图波形参数,分析系统传输性能。
三、实验器材1.主控&信号源模块2.25号光收发模块3.示波器四、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框图眼图测试实验系统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本实验是以数字信号光纤传输为例,进行光纤通信测量中的眼图观测实验;为方便模拟真实环境中的系统传输衰减等干扰现象,我们加入了可调节的带限信道,用于观测眼图的张开和闭合等现象。
如眼图测试实验系统框图所示,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光发射机、光接收机以及带限信道组成;信号源提供的数字信号经过光发射机和接收机传输后,再送入用于模拟真实衰减环境的带限信道;通过示波器测试设备,以数字信号的同步位时钟为触发源,观测TP1测试点的波形,即眼图。
3、眼图基本概念及实验观察方法所谓眼图,它是一系列数字信号在示波器上累积而显示的图形。
眼图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反映的是系统链路上传输的所有数字信号的整体特征。
利用眼图可以观察出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分析眼图是衡量数字通信系统传输特性的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被测系统的眼图观测方法通常观测眼图的方法是,如下图所示,以数字序列的同步时钟为触发源,用示波器YT模式测量系统输出端,调节示波器水平扫描周期与接收码元的周期同步,则屏幕中显示的即为眼图。
眼图测试方法框图●眼图的形成示意图一个完整的眼图应该包含从“000”到“111”的所有状态组,且每个状态组发送的此时要尽量一致,否则有些信息将无法呈现在示波器屏幕上。
八种状态如下所示:八种状态示意图眼图合成示意图如下所示:眼图合成示意图一般在无串扰等影响情况下从示波器上观测到的眼图与理论分析得到的眼图大致接近。
●眼图参数及系统性能眼图的垂直张开度表示系统的抗噪声能力,水平张开度反映过门限失真量的大小。
通信原理实验(1-8)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学号:201416416姓名:李瑞鹏实验一带通信道模拟及眼图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眼图与信噪比、码间干扰之间的关系及其实际意义;2、掌握眼图观测的方法并记录研究。
二、实验器材1、 主控&信号源、9号、13号、17号模块各一块2、 双踪示波器一台3、 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框图带通信道模拟框图2、实验原理框图带通信道是将直接调制的PSK 信号和经过升余弦滤波后调制的PSK 信号送入带通信道,比较两种状况的眼图。
然后,改变带通信道的带宽重复观测。
四、实验步骤概述:该项目是通过分别改变噪声幅度和带通信道频率范围,观测信道的眼图输出变化情况,了解和分析信道输出原因.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PSK 调制信号加升余弦滤波的带通信道模拟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信道模拟及眼图观测实验】→【250KHz~262KHz带通信道】。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PN15为8K。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以CLK时钟信号为触发源对比观测LPF-BPSK观测点,观察输出眼图波形。
(2)调节17号板W1噪声幅度调节,调节噪声幅度,观察眼图波形变化。
17号模块测试点TP4可以观察添加的白噪声。
(3)在主控菜单中改变带通信道频率范围,观察输出眼图变化,并分析原因。
五、实验报告1、完成实验并思考实验中提出来的问题。
2、分析实验电路工作原理,简述其工作过程。
3、整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各点波形。
实验二HDB3码型变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特征和作用。
2、掌握HDB3码的编译规则。
3、了解滤波法位同步在的码变换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1、主控&信号源、2号、8号、13号模块各一块2、双踪示波器一台3、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HDB3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HDB3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我们知道AMI编码规则是遇到0输出0,遇到1则交替输出+1和-1。
实验八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1、M序列
移位时 钟节拍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表1 m序列发生器状态转移流程图
第1级 a n1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1
第2级
an2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二、实验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通信原理》中关于M序列及 眼图有关章节的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三、实验仪器仪表
1、70MHz双踪数字存储示波器一台 2、实验模块:
数字编码模块——M序列输出 数字时钟信号源模块 眼图观测及白噪声输出模块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2、眼图
所谓“眼图”,就是由解调后经过低通 滤波器输出的基带信号,以码元定时作为同 步信号在示波器屏幕上显示的波形。干扰和 失真所产生的传输畸变,可以在眼图上清楚 地显示出来。因为对于二进制信号波形,它 很像一只人的眼睛。
眼图是指利用实验的方法估计和改善(通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 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序列等伪随机码的发生原理。 2、了解伪随机码在通信电路中的作用。 3、掌握眼图的观测。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t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眼图

部分响应系统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2.掌握基带信号眼图的概念及绘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部分响应系统为了提高系统的频带利用率,减小定时误差带来的码间干扰,升余弦传输特性在这两者的选择是有矛盾的。
理想低通传输特性可以有最高的频带利用率2=s η,但拖尾的波动比较大,衰减也比较慢。
若能改善这种情况,并保留系统的带宽等于奈奎斯特带宽,就能在保证一定的传输质量前提下显著地提高传输速率。
这是有实际意义的,特别是在高速大容量传输系统中。
部分响应传输系统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部分响应传输系统是通过对理想低通滤波器冲激响应的线性加权组合,来控制整个传输系统冲激响应拖尾的波动幅度和衰减。
当然,这样做会引入很强的码间干扰,但这种码间干扰是可控制的,是已知的,因此很容易从接收信号的抽样值中减去。
由于这种组合并不影响系统的传输带宽,因此频带利用率高。
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是在相邻的两个码元间引入码间干扰。
由于理想低通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其冲激响应为ssT t T t t h //sin )(ππ=,如果用)(t h 以及)(t h 的时延s T 的波形作为系统的冲激响应,那么它的系统带宽肯定限制在⎪⎪⎭⎫ ⎝⎛-s s TT 21,21,也就是说,系统的频带利用率为2bit/Hz 。
接着来看系统的冲激响应函数)(t g :s ss s s s s T t T t T tT T t c T tc T t h t h t g /11sin)(sin sin )()()(-=⎥⎦⎤⎢⎣⎡-+=-+=ππππsT f 21||<其他⎩⎨⎧=0)(sTf H可以看到,这个系统的冲激响应的衰减是理想低通冲激响应函数衰减的sT t /11-,它比理想低通系统冲激响应函数衰减快,因此相对于对定时精度的要求降低,它的系统响应为可以看到,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并不满足抽样点无码间干扰的条件,其每个抽样点仅受前一个码元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减去前一码元的干扰来确定当前抽样点值,从而正确判决。
通信原理实验数字解调与眼图

实验名称数字解调与眼图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数字解调与眼图一、实验目的1. 掌握2DPSK相干解调原理。
2. 掌握2FSK过零检测解调原理。
二、实验内容1. 用示波器观察2DPSK相干解调器各点波形。
2. 用示波器观察2FSK过零检测解调器各点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眼图。
三、基本原理可用相干解调或差分相干解调法(相位比较法)解调2DPSK信号。
在相位比较法中,要求载波频率为码速率的整数倍,当此关系不能满足时只能用相干解调法。
本实验系统中,2DPSK载波频率等码速率的13倍,两种解调方法都可用。
实际工程中相干解调法用得最多。
2FSK信号的解调方法有:包络括检波法、相干解调法、鉴频法、过零检测法等。
图4-1 数字解调方框图(a)2DPSK相干解调(b)2FSK过零检测解调本实验采用相干解调法解调2DPSK信号、采用过零检测法解调2FSK信号。
2DPSK模块内部使用+5V、+12V和-12V电压,2FSK模块内部仅使用+5V电压。
图4-1为两个解调器的原理方框图,其电原理图如图4-2所示(见附录)。
2DPSK解调模块上有以下测试点及输入输出点:• MU 相乘器输出信号测试点• LPF 低通、运放输出信号测试点• Vc 比较器比较电压测试点• CM 比较器输出信号的输出点/测试点• BK 解调输出相对码测试点• AK-OUT 解调输出绝对码的输出点/测试点(3个)• BS-IN 位同步信号输入点2FSK解调模块上有以下测试点及输入输出点:• FD 2FSK过零检测输出信号测试点• LPF 低通滤波器输出点/测试点• CM 整形输出输出点/测试点• BS-IN 位同步信号输入点• AK-OUT 解调输出信号的输出点/测试点(3个)2DPSK解调器方框图中各单元与电路板上元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相乘器U29:模拟乘法器MC1496•低通滤波器R31;C2•运放U30:运算放大器UA741•比较器U31:比较器LM710•抽样器U32:A:双D触发器7474•码反变换器U32:B:双D触发器7474;U33:A:异或门74862FSK解调器方框图中各单元与电路板上元器件对应关系如下:•整形1 U34:A:反相器74HC04•单稳1、单稳2 U35:单稳态触发器74123•相加器U36:或门7432•低通滤波器U37:运算放大器LM318;若干电阻、电容•整形2 U34:B:反相器74HC04•抽样器U38:A:双D触发器7474在实际应用的通信系统中,解调器的输入端都有一个带通滤波器用来滤除带外的信道白噪声并确保系统的频率特性符合无码间串扰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响应系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2.掌握基带信号眼图的概念及绘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部分响应系统
为了提高系统的频带利用率,减小定时误差带来的码间干扰,升余弦传输特性在这两者的选择是有矛盾的。
理想低通传输特性可以有最高的频带利用率
2=s η,但拖尾的波动比较大,衰减也比较慢。
若能改善这种情况,并保留系统
的带宽等于奈奎斯特带宽,就能在保证一定的传输质量前提下显著地提高传输速率。
这是有实际意义的,特别是在高速大容量传输系统中。
部分响应传输系统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部分响应传输系统是通过对理想低通滤波器冲激响应的线性加权组合,来控制整个传输系统冲激响应拖尾的波动幅度和衰减。
当然,这样做会引入很强的码间干扰,但这种码间干扰是可控制的,是已知的,因此很容易从接收信号的抽样值中减去。
由于这种组合并不影响系统的传输带宽,因此频带利用率高。
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是在相邻的两个码元间引入码间干扰。
由于理想低通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其冲激响应为s
s
T t T t t h //sin )(ππ=
,如果用)(t h 以及)(t h 的时延s T 的波形作为系统的
冲激响应,那么它的系统带宽肯定限制在⎪⎪⎭
⎫ ⎝
⎛-s s T
T 21,21,也就是说,系统的频带利用率为2bit/Hz 。
接着来看系统的冲激响应函数)(t g :
s s
s s s s s T t T t T t
T T t c T t
c T t h t h t g /11
sin
)(sin sin )()()(-=
⎥⎦
⎤⎢⎣⎡-+=-+=ππππ
s
T f 21
||<
其他
⎩⎨⎧=0
)(s
T
f H
可以看到,这个系统的冲激响应的衰减是理想低通冲激响应函数衰减的
s
T t /11
-,它比理想低通系统冲激响应函数衰减快,因此相对于对定时精度的要
求降低,它的系统响应为
可以看到,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并不满足抽样点无码间干扰的条件,其每个抽
样点仅受前一个码元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减去前一码元的干扰来确定当前抽样点值,从而正确判决。
因此,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可以用框图表示。
g(t)
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框图
2.基带信号眼图
在数字系统的接收端用示波器观察接收信号,将接收信号输入示波器的垂直放大器,同时调整示波器的水平扫描周期为码元间隔的整数倍,则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形如一只只“眼睛”,称为基带信号的眼图。
其实,基带信号的眼图形成原因是因为示波器的荧光显示屏光迹在信号消失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失,因此显示在示波器上的是若干段的数字基带波形的叠加,呈现出眼图的形状。
二进制信号传输时的眼图只有一只“眼睛”,当传输三元码时,会显示两只“眼睛”。
眼图是由各段码元波形叠加而成的,眼图中央的垂直线表示最佳抽样时刻,位于两峰值中间的水平线是判决门限电平。
在无码间串扰和噪声的理想情况下,波形无失真,每个码元将重叠在一起,最终在示波器上看到的是迹线又细又清晰的“眼睛”,“眼”开启得最大。
当有码间串扰时,波形失真,码元不完全重合,眼图的迹线就会不清晰,引起“眼”部分闭合。
若再加上噪声的影响,则使眼图的线条变得模糊,“眼”开启得小了,因此,“眼”张开的大小表示了失真的程度,反映了码间串扰的强弱。
由此可知,眼图能直观地表明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可评价一
s
T f 21||≤
其他 ⎪⎩⎪⎨⎧=+=--0
)cos(2)()1()(2s
s
fT j s s fT j e fT T f H e f G πππ
个基带传输系统性能的优劣。
另外也可以用此图形对接收滤波器的特性加以调整,以减小码间串扰和改善系统的传输性能。
三、实验内容
1.产生一个{+1,-1}的二元随机序列,画出其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基带信号;
2.画出该信号的眼图。
% 部分响应信号眼图示意文件名为:pres.m
% 产生一个{+1,-1}的二元随机序列,画出其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基带信号及其眼图
clear all
Ts = 1;
N_sample = 16;
eye_num = 11;
N_data = 1000;
dt = Ts/N_sample;
t = -5*Ts:dt:5*Ts;
% 产生双极性数字信号
d = sign(randn(1,N_data));
dd = sigexpand(d,N_sample);
% 部分响应系统冲击响应
ht = sinc((t+eps)/Ts)./(1- (t+eps)./Ts);
ht(6*N_sample+1) = 1;
st = conv(dd,ht);
tt = -5*Ts:dt:(N_data + 5)*N_sample*dt - dt;
figure(1)
subplot(221);
plot(tt,st);
axis([0 20 -3 3]); xlabel('t/Ts'); ylabel('部分响应基带信号'); title('部分响应基带信号');
subplot(212)
% 画眼图
ss = zeros(1,eye_num*N_sample);
ttt = 0:dt:eye_num*N_sample*dt - dt;
for k = 5:50
ss = st(k*N_sample + 1:(k + eye_num)*N_sample);
drawnow;
plot(ttt,ss); hold on;
end
% plot(ttt,ss);
xlabel('t/Ts'); ylabel('部分响应信号眼图');
title('部分响应信号眼图');
function [out]=sigexpand(d,M)
N=length(d);
out=zeros(M,N);
out(1,:)=d;
out=reshape(out,1,M*N);。